古代打仗真的像電視劇裡那樣,雙方各派一員戰將上前廝殺,其餘人皆不動嗎?

南風學字


有些電視劇裡打仗的時候,雙方各派一員戰將上前廝殺。

這個在古代打仗中是存在的,也就是被俗稱的單挑和鬥將。

三國曆史上就有郭汜對呂布的單挑,西晉末年有猛將陳安與平先的對決。史載,陳安左手七尺大刀,右手丈八蛇矛,驍勇無比。而平先也是勇武異常、敏捷如飛。他和陳安搏戰,三次交手,奪下了陳安的蛇矛,使得陳安最終被俘殺。

到了隋唐時代,先有史萬歲單挑陣斬突厥勇士,後有秦瓊、尉遲敬德等一票單挑高手。

比如《舊唐書》記載,“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而尉遲敬德曾經“因從獵於榆窠,遇王世充領步騎數萬來戰。世充驍將單雄信領騎直趨太宗,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

到了宋金時代,還有一些單挑的記載:

比如“吳武安駐兵關隘,金人柵其上,一日,敵出驍將,垂青絲韉,握馬槊,策馬戟手詈玠,求獨鬥,麾下兩將輩出皆殲焉。詬益甚,曰:“此犬彘何以辱我?”,玠未以對。有曹武者,位甚下,未嘗以勇聞,請行。玠難之曰:“兩將猶不當,子毋重辱我。”武曰:“得公所常自乘馬,則無不濟矣!”問其故,曰:“敵誠驍果,然吾視其馬於回挽間微疵,此成擒易尓."玠解以付之,武騎而出,與之兩道驅馳,若無意于格鬥者。忽躍身赴之,敵馬力猛驟前,急回不能如人意,遲一二步,為武所碎,持其首以歸,三軍大噪,敵悵解而出。”

又比如“金人壁立城上,官軍甚危,皆奮勇鏖戰,從午至申,金人敗出城去。方鏖戰之時,有官軍旗頭與虜之旗頭戰於城上,移時兩邊眾兵如山不敢動,以待旗頭之勝敗,(官軍旗頭)竟殺虜旗頭,城上百姓望而呼曰:‘趙提舉且保明此旗頭做好官!’虜之旗頭既死,即時散亂,多墮城而死者。”

國外也有單挑的記載,比如公元622年,拜占庭帝國皇帝希拉剋略就曾在陣前要求與波斯薩珊的勇士單挑,並殺死了多名波斯薩珊的勇士。

但是“其餘的人皆不動”或者如電視劇、評書裡描述的那樣,一場單挑或鬥將就能決定戰鬥的勝負,這事就不靠譜了。

首先這些歷史記載裡,確實有一些戰鬥的勝負是靠單挑決定的。比如史萬歲擊敗突厥人,曹武擊殺金將,都讓對方議和或退兵了。

但大多數單挑之後,雙方軍隊還是爆發了激烈的戰鬥。比如尉遲敬德單挑單雄信那次,“賊徒稍卻,敬德翼太宗以出賊圍。更率騎兵與世充交戰,數合,其眾大潰,擒偽將陳智略,獲排槊兵六千人。” 宋軍旗頭擊殺金軍旗頭那次也是,“金人壁立城上,官軍甚危,皆奮勇鏖戰,從午至申,金人敗出城去。”

連拜占庭皇帝那次,也是希拉剋略在戰場上引出薩珊波斯的精銳不朽軍,並且用自己的騎兵通過包抄將其擊潰,從而造成了後陣阿拉伯人的全面逃跑。

一般來說,單挑主要是作戰前由中下級武官所進行一種鼓舞士氣和顯示武力的儀式性戰鬥行為,或者是在形勢已經確定之後,壓倒對手的最後一棵稻草罷了。在陣列而戰的戰場上,個人的勇武可發揮的作用不大。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還是,兵團級別的對抗與廝殺。當然個人武勇能穩定軍心,打擊敵方的士氣,引導戰局往有利於本方的方向發展。

但其作用也就是僅此而已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