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真的像电视剧里那样,双方各派一员战将上前厮杀,其余人皆不动吗?

南风学字


有些电视剧里打仗的时候,双方各派一员战将上前厮杀。

这个在古代打仗中是存在的,也就是被俗称的单挑和斗将。

三国历史上就有郭汜对吕布的单挑,西晋末年有猛将陈安与平先的对决。史载,陈安左手七尺大刀,右手丈八蛇矛,骁勇无比。而平先也是勇武异常、敏捷如飞。他和陈安搏战,三次交手,夺下了陈安的蛇矛,使得陈安最终被俘杀。

到了隋唐时代,先有史万岁单挑阵斩突厥勇士,后有秦琼、尉迟敬德等一票单挑高手。

比如《旧唐书》记载,“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宝亦以此颇自矜尚。”而尉迟敬德曾经“因从猎于榆窠,遇王世充领步骑数万来战。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

到了宋金时代,还有一些单挑的记载:

比如“吴武安驻兵关隘,金人栅其上,一日,敌出骁将,垂青丝鞯,握马槊,策马戟手詈玠,求独斗,麾下两将辈出皆歼焉。诟益甚,曰:“此犬彘何以辱我?”,玠未以对。有曹武者,位甚下,未尝以勇闻,请行。玠难之曰:“两将犹不当,子毋重辱我。”武曰:“得公所常自乘马,则无不济矣!”问其故,曰:“敌诚骁果,然吾视其马于回挽间微疵,此成擒易尓."玠解以付之,武骑而出,与之两道驱驰,若无意于格斗者。忽跃身赴之,敌马力猛骤前,急回不能如人意,迟一二步,为武所碎,持其首以归,三军大噪,敌怅解而出。”

又比如“金人壁立城上,官军甚危,皆奋勇鏖战,从午至申,金人败出城去。方鏖战之时,有官军旗头与虏之旗头战于城上,移时两边众兵如山不敢动,以待旗头之胜败,(官军旗头)竟杀虏旗头,城上百姓望而呼曰:‘赵提举且保明此旗头做好官!’虏之旗头既死,即时散乱,多堕城而死者。”

国外也有单挑的记载,比如公元622年,拜占庭帝国皇帝希拉克略就曾在阵前要求与波斯萨珊的勇士单挑,并杀死了多名波斯萨珊的勇士。

但是“其余的人皆不动”或者如电视剧、评书里描述的那样,一场单挑或斗将就能决定战斗的胜负,这事就不靠谱了。

首先这些历史记载里,确实有一些战斗的胜负是靠单挑决定的。比如史万岁击败突厥人,曹武击杀金将,都让对方议和或退兵了。

但大多数单挑之后,双方军队还是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比如尉迟敬德单挑单雄信那次,“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贼围。更率骑兵与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获排槊兵六千人。” 宋军旗头击杀金军旗头那次也是,“金人壁立城上,官军甚危,皆奋勇鏖战,从午至申,金人败出城去。”

连拜占庭皇帝那次,也是希拉克略在战场上引出萨珊波斯的精锐不朽军,并且用自己的骑兵通过包抄将其击溃,从而造成了后阵阿拉伯人的全面逃跑。

一般来说,单挑主要是作战前由中下级武官所进行一种鼓舞士气和显示武力的仪式性战斗行为,或者是在形势已经确定之后,压倒对手的最后一棵稻草罢了。在阵列而战的战场上,个人的勇武可发挥的作用不大。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兵团级别的对抗与厮杀。当然个人武勇能稳定军心,打击敌方的士气,引导战局往有利于本方的方向发展。

但其作用也就是仅此而已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