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孔子篡改了歷史?他更改了什麼?

阿默啊默


華夏兒女習慣以炎黃子孫自居!實際上,按照上古的文化體系,我們真正的祖先並不是炎黃,而是蚩尤。從商周出土的不少文物和古籍中,專家發現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祭祀活動,很少提到“炎黃"二個字。秦始皇泰山封禪,拜的是蚩尤,而不是黃帝。劉邦造反時也是祭拜的是蚩尤,(怪不得劉邦屢次羞辱儒生)漢初時還專門設蚩尤祠。到了漢武帝時,漢武帝頒佈了“獨尊儒術",開始祭拜黃帝了。實際上炎黃是外來者,他們打敗了蚩尤,孔子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篡改了歷史,篡改後的結果反而成了如今熟知的常識,我們變成了“炎黃子孫"了。


眾所周知的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但是《鄭板橋家書》中有一句話:“始皇之燒,不如孔子之燒也"。中國古典文化的經典,有“詩三百"。實際上,《詩》原本有3000篇,孔子刪除後,扔掉2689篇,只留下了311篇。漢朝的《緯書》中提到孔子編書,將3240冊古籍,孔子毀掉了3120篇。孔子的目的,就是要篡改歷史,保持儒家的正宗性。這樣一來給商周文化和歷史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給後輩學者留下空白,變成了斷代史。

現在我們都認為,“以人為本"、“和諧"出自於孔子儒家,實際上最早比孔子早160年的法家管子,也叫做“管仲"。《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管子.兵法》中:“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

孔子篡改歷史的事情不勝枚舉,這裡不一一例舉。西漢儒家鼎盛時期,將神話變成了中國歷史,極力把“王功"和“聖道"合在一起,大量的偽史被儒家吹捧而出現,使我們後輩讀不到真正的歷史了!


張律明


這種說法很有道理。

一:孔子刪改了《詩經》

《詩經》創作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稱之為《詩》。因其為毛公所傳,又稱為《毛傳》,是奴隸時代的歌謠。《詩經》原先有3000多篇,記載了上古三代和春秋中葉各邦國的歌謠。孔子在公元前500年左右開始對《詩經》進行整理,刪掉了大約90%的篇幅,最後只剩了305篇,因此後世稱之為“詩三百”。根據各種史料看,《詩經》3000篇裡包括很多黃帝時代的歌謠,比如現在我們仍能看到的:“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吾耕田而食,鑿井而飲,帝力於我何有哉?”,以及帝舜所做的《卿雲歌》:“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等詩歌,都被孔子刪去了。那麼孔子為什麼要把這些刪去?

孔子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和子路乘坐馬車到各國去遊說,歷時14年都沒有成功,最後鬱郁寡合回到了魯國。這時候孔子已經年老,但他不甘心失敗,開始整理古代典籍,目的就是為後世創立一個準則。《詩經》是孔子第一部整理的古籍。他的刪改標準有以下幾點:一,去掉重複的,就像我們頭條發文的“消重”機制一樣,這樣去掉了一部分;二,取材可施教於禮儀的,那些不符合禮儀的去掉;三,取材可實行於王道的,那些不合符王道的去掉;四,力求每一篇都能配得上廟堂絃歌之音,民間過於粗鄙的去掉;六,內容不純正的去掉,比如“鄭聲淫,放鄭聲”;因此,孔子整理後的《詩經》達到了這樣的高標準:“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二:孔子刪改了《尚書》

《尚書》是我國第一部史書。記載了黃帝以及上古三代的歷史文獻。現在我們看到的《尚書》稱之為“今文尚書”,是由濟南伏生傳下來的。古文尚書據說由蝌蚪文寫成,在孔子家的魯壁裡發現,後來亡佚。但不管“今文尚書”還是“古文尚書”,相傳都是上古“三墳五典”的遺作。

孔子對《尚書》進行了刪改。《史記》記載:“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穆,編次其事。”這樣孔子精心選擇出100多篇。那麼孔子為什麼要刪改《尚書》?原因就在於《尚書》有很多神魔鬼道之事,比如伏羲和黃帝時代的史料,由於年代久遠,充斥著很多神話傳說,孔子認為這些都不真實,作為一部史書太不嚴謹,因此就從比較切近的唐虞時代開始,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尚書》的第一篇就是《堯典》。

三:孔子篡改歷史的功與過

孔子對中國上古史的刪改已經是一個客觀事實。其最大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讓中國古文化變得“真實可靠,崇高純正”,他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尤為主要的是自從商代以來,神道巫教觀念還充斥在各種上古典籍裡,孔子把這些全數掃蕩乾淨了!這就是為什麼在世界各大文明裡,宗教觀念都非常強烈,唯有中華文明沒有本土宗教產生,就在於孔子給我們留下了一種“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子不語怪、力、亂、神”,這是孔子刪書積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是對於唐虞之前的歷史,變得更加模糊了!

四:孔子作《春秋》,親自操刀為後世創立標準

《詩》、《書》、《禮》、《樂》、《易》,都是孔子整理的,另外一部《春秋》是孔子唯一自己創作的書,也是魯國第一部編年史書。《春秋》只有一萬多字,記錄了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共計242年的歷史。《春秋》的文筆極為簡潔,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但對歷史人物的褒貶毫不客氣,達到“筆則筆,削則削”的標準:比如吳國和楚國的君主自稱為“王”,孔子把他們貶稱為“子”,就是對他們弒君篡位的不滿;對於春秋時代的“踐土之會”,實際情況是周天子被迫參加,孔子在《春秋》裡卻隱稱為“天王狩於河陽”,也是對諸侯國不尊重周王室的貶損!

所以《春秋》寫成後,孔子3000子弟受書,“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而孔子也感慨地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好奇文史談


為什麼問"有人說孔子篡妀了歷史,為什麼"不說巜孔子整理了歷史》?孔子曰"知我者巜春秋》,罪我者巜春秋》"!而今設計"悟空問題"者,爾知巜春秋》嗎?孔子了曰"知則知之,不知則不知"不知不妄《問》可乎?而又以"簒妀"定義,不辨而先罪其斯意何?誤導今而後人,何有持無恐壞我中國"歷史"一一一爾何心懲!

什麼是巜春秋》?爾自不知"微言大義"敢亂放厥詞?不如爾讀一讀巜春秋佐傳》襄公三十載、綘縣人日,師昭日,史趙日,士文伯日:《曆法史歷史》!由之以知堯日舜月禹天致今六千四百九十一年!而今上下都說五千多年"多多少少年"爾不自恥,昏渾混語?請息其巜悟空問答》!!!


手機用戶5534444811


子曰:述而不著,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論語》

孔子一生“述而不著”,最大的學術成就是修編六經。即《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樂經》和《春秋》(因《樂經》以佚,故現在多稱五經)。也就說這些著作本來就是存在的,孔子只是對其進行了整理、修編。



那其在整理這些著作的時侯,是否有進行過刪改呢?自古至今均存在爭論。認為其有刪改的,多引用司馬遷《史記》中的敘述,例如說其刪《詩經》的: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史記·孔子世家》

而我們在此題中,這些都可先忽略。因為《詩經》只是一部詩集,並非史書。所以其刪或不刪都與歷史無關。

六經中,與歷史相關的只有《春秋》一經。

孔子修編的《春秋》,本來是魯國的編年史。孔子對其是否有刪改也一直存在爭論。甚至是“作”還是“編”也有不同的意見。



現在較普遍的觀點是,《春秋》是孔子在《魯春秋》的基礎上修編而成。並且在修編的時候採用了“微言大義”和“春秋筆法”。

微言大義,說的是隻列出“寓褒貶,別善惡”的標題或結論,省略史實過程。一共242年的魯國史,只用了17000多字。文字過簡,這留給了其後人充份的想象和探索空間。

春秋筆法,分為“削”和“筆”兩種,“削”的意思刮削,在先秦時期還未有紙,文字的記錄多用竹簡,這裡的“削”是指刮掉竹簡上原來的文字,本質上就是“刪”。“筆”的意思是添加,在“削”掉的地方,添加上新的文字,本質上就是“改”。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是否說過這句話,也是一直爭論不休。而孔子有否刪改《春秋》也是史學上的一段“公案”。

我個人的觀點是孔子有對《春秋》進行過刪改,但談不上“篡改歷史”。因為人們爭來爭去的背後,卻忽略了一個史實。就是孔子的身份,他並沒有做過史官,篡史還輪不到他。

他只是一個教育家,我甚至認為,《春秋》只是他教魯史用的一個教學大綱。只不過後人硬要將其提升到“史書”的高度,引出了篡史的公案。但這也怪不了誰。都是他的弟子的所為,例如借《春秋》便立出了《左傳》、《公羊傳》、《榖梁傳》、《鄒氏傳》、《夾氏傳》等五傳,將“微言大義”發揮到極至。


詩詞書院


孔子篡改了古聖先賢的很多經典,歷史文化自然也遭到他破壞,不過孔子初心是好的,他想讓更多下層百姓也得到聖賢教育,於是他根據自己的學識境界改變了經典,將經典內容等而下流,以被下層人接受。他是成功了,成為當時最大的教育家,但是古聖經典從此被破壞了。他也不是存心破壞,是他自己學修境界不夠,自己都無法通透理解經典,就解讀經典,很多內容按照自己理解傳給弟子,弟子又傳給後人,於是經典就這樣被毀完了。還有一個道理,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是不可能共語的。這也是孔子的努力反而造成歷史文化災難性毀損的原因。


紀錄片人陳欽


孔子沒有篡改歷史,也沒有改姓

有人說孔子篡改歷史,改了姓,這是非常錯誤的。孔子沒有篡改歷史,也沒有改姓。孔子是“篡改"了奴隸主篡改、顛倒的原始科學社會"絕世”的歷史,即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繼承、捍衛了原始科學社會"絕世”的文明史及其"絕學"真儒學,人類建設現代科學社會正用得著。我們要徹底拋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為其服務編造、曲解的假歷史、"假儒學"。

是奴隸們創造了歷史,還是奴隸主創造了歷史?今天科學社會的人民總不能相信奴隸主創造、曲解的歷史、思想,說孔子篡改歷史吧!

有人說孔子改了原姓後姓孔。孔子說過他姓孔嗎?孔子是信孔。"孔”的意思是:有獨立思想腦“子"的人不能亂信、亂選擇其它思想目標(L),只信原始科學社會歷史及思想這一鼻祖鼻孔。

詳見拙著《破譯背後的龍學密碼》。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為什麼有人這麼說呢?大家不妨先考慮一下什麼是歷史,想明白了再接著思考。

如果改的是史料,史料的寫法本來就具備作者的觀點,改來改去也無妨,反正就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如果改的是真實發生的事情,這就不可能了,出非孔子能穿越時空,改變過去和未來。

有人說篡改歷史,首先要指出是誰說的,他和孔子什麼關係,他們的立場有什麼不同。篡改是個貶義詞,估計和孔子聊不到一塊去。

改寫書籍可以,改寫真實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李一應


孔子沒有篡改歷史;他只是給歷史事實以正統的觀點。古人有一句: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

王充問孔刺孟,於孔子之功,無非,時褒頌之。於陋儒世俗之言,未可準也。

孔子發現前人著述不實者,以改正。引《論衡》:

春秋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中,恆星不見,星霣如雨。公羊傳曰:如雨者何?非雨也。非雨則曷為謂之如雨?不修春秋曰:如雨星,不及地尺而復。君子修之:星霣如雨。不修春秋者,未修春秋時魯史記,曰:雨星,不及地尺如復。君子者,謂孔子也。孔子修之,星霣如雨。如雨者,如雨狀也。山氣為雲,上不及天,下而為雲雨。星星隕不及地,上復在天,故曰如雨。孔子正言也。夫星霣或時至地,或時不能,尺丈之數難審也。史記言尺,亦以太甚矣。夫地有樓臺山陵,安得言尺?孔子言如雨,得其實矣。孔子作春秋,故正言如雨。如孔子不作,不及地尺之文,遂傳至今。


李廷明5


說孔子篡改了歷史,缺乏事實依據,無論是客觀條件,還是主觀動機,統統不符合邏輯思維。

春秋時期全國各地分140多個大小諸侯邦國,戰國時期初年約有十幾個獨立邦國,其中大國有秦、魏、韓、燕、趙、齊、楚稱為七雄。此外還有越國一個強大的國家;小國有東周、宋、衛、中山、魯、滕、鄒等列國。另外還有不少少數民族雄據周邊。所有諸侯邦都是獨立王國,各自為政,各有各的文化教育體系,各邦之間既有聯盟共同防禦,又各打自己的如意算盤。

孔子是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19歲在士大夫家季氏家當過“委吏”“乘田”。委吏相當於會計;乘田就是管理放牧,其實不算當官,只是有文化的人在貴族家裡打工而已。直到51歲才在魯國擔任“中都宰”,相當於一個七品芝麻官。52歲擔任“小司空”,相當於建設部副部長。一年後又擔任“大司空”,相當於法院院長,由於不暗官場潛規則,太過正直理想化,於54歲時被迫貶退辭職。而後出國遊學於列國。直到68歲古稀老人,才被魯國請回,尊為“國老”,即無職無權之顧問。

處於當時社會背景的孔子一生,只是一介匹夫,民間布衣,一個愛好教書職業的知識分子,無官職,無權力、無錢財。憑什麼能夠與擁兵數百萬 ,一呼百諾,呼風喚雨,焚書坑儒,一手遮天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相比?歷史證明,只有手握生殺大權的帝王,才能為所欲為,金口玉言,野心勃勃,玩弄權術,愚民、辱民、弱民、疲民、貧民、才能夠有效的篡改歷史。



手機用戶5498255127



孔子並未篡改歷史。

先說《春秋》。

孔子對魯國史書《春秋》進行了筆削。經過孔子修訂的《春秋》,被賦予了儒家思想。

《春秋》用語十分嚴謹,這就是“春秋筆法”和“微言大義。”

《桓公十五年》記載:“天王使家父來求車。”此為貶天子——非禮也;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求私財。

《隱公元年》記載的“鄭伯克段與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此為退諸侯,討大夫。

再以弒君為例:“公子歸生弒其君夷”,“衛州籲弒其君完。”書弒君者之名,是言臣之罪;“宋人弒其君杵臼”,“莒人弒其君密州”,書不言弒君者之名,是言君無道也。

孟子的無道之君,人人得而誅之的觀點正是源於此。

甚至國君思念嫁與他國的女兒,與女兒見上一面,都要被貶斥——“公會杞伯姬於姚,非事也。天子非展義不巡守,諸侯非民事不舉。” 春秋筆法是為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勸善懲惡。

戰國末期,孔子已經去世數百年。韓國公子,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依然能夠讀到未被孔子刪減的原本魯國史書《春秋》。

再說詩書。

對孔子刪選整理《尚書》和《詩經》,從古至今,都是積極的評價。鄙人第一次見到的反面評價,是在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中。柏楊先稱,《尚書》和《詩經》原來都達數千篇,被孔子選入詩書的,只是一小部分。這給中國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我當時,一方面,覺得柏楊腦子進水了。另一方面,覺得他是七條腿的蛤蟆——全中國就這一隻。對此也就沒放在心上。   

但是,最近看到網上有不少批孔者,藉此事興風作浪,孔子刪選詩書逐漸被升級成孔子焚燬詩書,甚至拿孔子和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做對比。

鄙人就拿出打狗棒,好好揍一揍這些亂咬人的狂犬病患者:   

首先,孔子沒有能力把全天下的詩書全部收集並焚燬。事實是,孔子在數千篇詩書中,取其精華120篇整理成《尚書》,300餘篇整理成《詩經》。何謂刪選?所謂刪,就是不取;所謂選,就是取。這就如同吳楚材,吳調侯選編《古文觀止》一樣。《古文觀止》中的很多文章,出自《左轉》、《國語》、《戰國策》和《史記》。二吳斷不會從這四本書中,先選取精品文章,編入《古文觀止》。然後,再把這四本書全部銷燬。

此外,孔子對詩書刪選,是必須的。假如要柏楊編一本《大學語文》,作為大學的教科書,你能把古今中外的上億篇文章全部編選進去嗎?!挑選精品中的精品是唯一的選擇。若如此,後世都罵你是毀滅人類文化的千古罪人。你們豈不比竇娥還冤。

在春秋之世,諸侯會盟、聘問、朝貢之時。君臣之間,大夫之間常引《書》賦《詩》。   《詩經》還是詩與樂的結合。故在盛大的外交、祭祀場合,常常演奏其中的篇章。周王朝的禮樂文化可見一斑。這些詩篇有的見於今天的儒家經典《詩經》,有些則是逸詩。當時,無論是周王室,還是諸侯,收藏的都是數千篇的全集《詩經》。   

吳公子季札曾出使魯國,聆聽十五國風及雅、頌。此時孔子不足十歲。可見在孔子之前,《詩經》已成體系。   

若周王室及諸侯所藏之詩書有部分損毀,也可以互相校正補充。《國語·魯語》記載:正考父任宋國司馬時期,宋國因保管不當,致使部分《商頌》散失。便與周太師所保存的《詩經》相互參校整理。   

孔子興辦私塾後,從數千篇全集《詩經》中選取300餘篇,作為儒家的教科書。孔子大力興學,以及修訂詩、書,使得很多平民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促進了文化知識在民間的傳播。

在《墨子》、《戰國策》、《呂氏春秋》、《荀子》等先秦著作中,都引用了大量的逸詩。可見,孔子之後,除了諸侯、卿大夫外,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都藏有幾千篇的全集《詩經》。   

下面就以孔子為分界線,對先秦經典中引用的逸詩作簡略論述。   

一、孔子修詩書之前(當時無精選版《詩經》,只有數千篇的全集《詩經》)   

在春秋之世,諸侯會盟、聘問、朝貢之時。君臣之間,大夫之間常引《書》賦《詩》。史料有記載的所引用的見今本《詩經》詩篇不計其數,由於篇幅所限,不再贅述。下面主要列舉未被孔子選入儒家教科書的逸詩:   

1、魯莊公二十二年,陳國發生政變,太子禦寇被殺,公子完(即陳敬仲)奔齊。齊桓公欲封其為卿,但公子完認為職務過高,擔心無法勝任,而委婉謝絕。並賦詩曰:“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齊桓公便任公子完為工正。   

陳國公子完所賦之詩,不見今本《詩經》。說明陳國收藏有全集《詩經》。不但公子完,所有陳國貴族都可以讀到。   

2、魯僖公二十四年,重耳流亡至秦國時,秦穆公宴請他。在宴會上,重耳賦《河水》,穆公賦《六月》。重耳所賦之詩,是逸詩。而穆公所賦之詩,雖見與孔子修訂的《詩經》。但並非《秦風》,而是《小雅》。這說明不但華夏諸侯皆收藏全集詩書,就連經濟文化最為落後的秦國也收藏(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變法,禁燬詩書。詩書自此在秦國絕跡)。   

3、魯襄公八年,楚國伐鄭。子駟、子國、子耳欲從楚。子孔、子喬、子展欲侍晉。子駟與子展等人爭辯時,曾引用《詩經》之言:“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兆雲詢多,職競作羅。”   

4、魯襄公二十六年(此時孔子四歲),齊景公與鄭簡公聘晉,三位國君以及大夫紛紛賦詩。其中國子所賦之詩為逸詩:“馬之剛矣,轡之柔矣。馬亦不剛,轡亦不柔。志氣鹿鹿,取予不疑。”   

5、魯昭公四年,子產作丘賦,國人謗之。繼而詛咒之。子產聞之曰:何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並賦詩曰:“禮義不衍,何恤於人言?”

6、魯昭公二十五年,宋公招待昭子時,賦《新宮》之詩,也是逸詩。   

7、魯昭公二十六年,齊國出現彗星。齊景公欲祈福消災。被晏子制止,晏子像唐僧一樣滔滔不絕,最後還引用《詩經》之言:“我無所監,夏後及商。用亂之故,民卒流亡。”   

以上全為逸詩。可見在春秋時期,陳國、鄭國、齊國、宋國和秦國皆收藏有達數千篇詩歌的全集詩書。   

就連夷狄也不例外:魯襄公十四年,晉國在向地會盟諸侯,晉國執政大夫範宣子欲拘捕戎狄首領駒支。駒支稱,戎狄一直輔佐晉國,並無二心。戎人還在崤山之戰中與晉聯合全殲秦軍。駒支勸諫範宣子莫信讒言,並賦《青蠅》而退。戎狄首領有理有節,巧妙引用此詩中的“愷悌君子,無信讒言。”理屈詞窮的範宣子只得認錯道歉。   

孔子周遊列國前,教學的內容主要儒家六藝:射、馭、禮、樂、書、數。周遊列國之後的晚年,開始整理修訂《詩》、《書》、《禮》、《樂》,作《春秋》,為《周易》作傳。之後才有儒家精選版《詩經》與全集《詩經》之分。   

二、孔子修詩書之後  

1、《左傳》   

《左傳》的主要作者是左丘明。後世儒家弟子吳起等人又對其作了增益。以下是《左傳》所引用之詩:   

《左傳·魯襄公二十七年》傳文有言:君子曰:“彼己之子,邦之司直。”樂喜之謂乎?“何以恤我,我其收之。”向戌之謂乎?前一句引自《鄭風·羔裘》,後一句則是逸詩。   

《左傳·襄公五年》的傳文中,作者再次引用逸詩: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講事不令,集人來定。   

2、《墨子》   

墨子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墨子》則是墨子的親傳弟子根據先師言行和遺教整理創作而成。以下是書中之逸詩:   

《墨子·所然》有曰:“必擇所堪,必謹所堪。”

《墨子·尚賢》中,引用《詩經·周頌》之言:聖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於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誌光,若月之明,與天地同常。“   

《墨子·非攻》中,亦有引用逸詩之句:“魚水不務,陸將何及乎?”   

3、《荀子》   

荀子生於戰國中期,卒於戰國後期。壽命接近百歲。是先秦諸子中最為長壽的。其晚年作《荀子》一書,書中有大量逸詩。   

《荀子·王霸》有曰:詩云:“如霜雪之將將,如日月之光明,為之則存,不為則亡。”   

《荀子·臣道》有曰:詩云:“國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   

《荀子·法行》有曰:詩云:“涓涓源水,不壅不塞。轂已破碎,乃大其輻。事已敗矣,乃重大息。”   

《荀子·解蔽》中兩次引用逸詩,詩云:“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墨以為明,狐狸而蒼。”   

在《荀子·正名》篇中,荀子補充了子產引用之詩:“長夜漫兮,永思騫兮。大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衍兮,何恤人之言兮。”   

4、《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組織門客編著創作而成,集百家思想於一身。   

在《呂氏春秋·音初》中記載了《詩經》中百詩之祖:塗山氏之女作歌“候人兮猗。”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   

《呂氏春秋·愛士》中,亦有逸詩:“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  

《呂氏春秋·權勳》有曰:詩云:“唯則定國。”

《呂氏春秋·行論》有曰:詩云:“將欲毀之,必重累之。”   

5、在儒家經典中,除了《荀子》。逸詩最多的當屬《儀禮》。在《儀禮·鄉飲酒禮》和《儀禮·燕禮》中,引用了《詩經·小雅》之詩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不在一一列舉。   

6、在《莊子》、《國語》等諸多先秦典籍中,皆引用逸詩。只列舉一個搞笑的例子。   

在《莊子·外物篇》中,稱儒家弟子盜墓時,就運用《詩經》中的知識,才得知死者口中含玉珠:“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佈施,死何含珠為?”正如鄙人在《孔子困於陳蔡》一文中所言,莊子才是惡搞的始祖。孔子若在天有知,定會把這首逸詩選入儒家教科書,或許能避過秦火。   

由上可知,在孔子修訂詩書之前,只有全集詩經,各個諸侯國皆有收藏,貴族們都可以讀到。孔子大力興學之後,無論是儒家精選版,還是全集版。不但諸侯有收藏,諸子百家各個學派皆有藏之。最典型的就是墨子,孔子大力興學,興辦私塾。墨子才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墨家亦收藏有幾千篇的全集《詩經》。可以肯定的墨家收藏的《詩經》刪除了樂,僅僅保留詩,因為墨家主張非樂。   

除了墨子外,其他學派的大方之家也收藏有全集詩書。其弟子們即便是平民,也可以讀到。

孔子無疑促進了文化知識在民間的傳播,在中華文化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柏楊卻稱:孔子修訂刪選《詩經》,對中華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柏楊是一個思維邏輯混亂的弱智。  

 焚書坑儒後,全集《詩經》毀於秦火。經孔子修訂的精選版僥倖被保存下來。   

與《詩經》相比,《尚書》的命運更加悲慘,無論是上千篇的全集《尚書》,還是孔子修訂的精選版,全部毀於秦火。漢文帝時,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記憶,背誦出僅僅28篇。


那些稱孔子篡改歷史,毀滅傳統文化者,是捏造事實,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是毀謗罪,可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這類詆譭自己祖宗之人。就好比下水道的臭蟲。就好比自己明明是他父母的兒子。他卻一口咬定自己不是父親的兒子。而是他母親被野豬和野驢輪姦後,才生下它這個的雜種。這種詆譭自己祖宗的人渣不配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