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孔子篡改了历史?他更改了什么?

阿默啊默


华夏儿女习惯以炎黄子孙自居!实际上,按照上古的文化体系,我们真正的祖先并不是炎黄,而是蚩尤。从商周出土的不少文物和古籍中,专家发现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祭祀活动,很少提到“炎黄"二个字。秦始皇泰山封禅,拜的是蚩尤,而不是黄帝。刘邦造反时也是祭拜的是蚩尤,(怪不得刘邦屡次羞辱儒生)汉初时还专门设蚩尤祠。到了汉武帝时,汉武帝颁布了“独尊儒术",开始祭拜黄帝了。实际上炎黄是外来者,他们打败了蚩尤,孔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篡改了历史,篡改后的结果反而成了如今熟知的常识,我们变成了“炎黄子孙"了。


众所周知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郑板桥家书》中有一句话:“始皇之烧,不如孔子之烧也"。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有“诗三百"。实际上,《诗》原本有3000篇,孔子删除后,扔掉2689篇,只留下了311篇。汉朝的《纬书》中提到孔子编书,将3240册古籍,孔子毁掉了3120篇。孔子的目的,就是要篡改历史,保持儒家的正宗性。这样一来给商周文化和历史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给后辈学者留下空白,变成了断代史。

现在我们都认为,“以人为本"、“和谐"出自于孔子儒家,实际上最早比孔子早160年的法家管子,也叫做“管仲"。《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兵法》中:“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孔子篡改历史的事情不胜枚举,这里不一一例举。西汉儒家鼎盛时期,将神话变成了中国历史,极力把“王功"和“圣道"合在一起,大量的伪史被儒家吹捧而出现,使我们后辈读不到真正的历史了!


张律明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一:孔子删改了《诗经》

《诗经》创作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之为《诗》。因其为毛公所传,又称为《毛传》,是奴隶时代的歌谣。《诗经》原先有3000多篇,记载了上古三代和春秋中叶各邦国的歌谣。孔子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对《诗经》进行整理,删掉了大约90%的篇幅,最后只剩了305篇,因此后世称之为“诗三百”。根据各种史料看,《诗经》3000篇里包括很多黄帝时代的歌谣,比如现在我们仍能看到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吾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以及帝舜所做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等诗歌,都被孔子删去了。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把这些删去?

孔子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和子路乘坐马车到各国去游说,历时14年都没有成功,最后郁郁寡合回到了鲁国。这时候孔子已经年老,但他不甘心失败,开始整理古代典籍,目的就是为后世创立一个准则。《诗经》是孔子第一部整理的古籍。他的删改标准有以下几点:一,去掉重复的,就像我们头条发文的“消重”机制一样,这样去掉了一部分;二,取材可施教于礼仪的,那些不符合礼仪的去掉;三,取材可实行于王道的,那些不合符王道的去掉;四,力求每一篇都能配得上庙堂弦歌之音,民间过于粗鄙的去掉;六,内容不纯正的去掉,比如“郑声淫,放郑声”;因此,孔子整理后的《诗经》达到了这样的高标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二:孔子删改了《尚书》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史书。记载了黄帝以及上古三代的历史文献。现在我们看到的《尚书》称之为“今文尚书”,是由济南伏生传下来的。古文尚书据说由蝌蚪文写成,在孔子家的鲁壁里发现,后来亡佚。但不管“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相传都是上古“三坟五典”的遗作。

孔子对《尚书》进行了删改。《史记》记载:“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这样孔子精心选择出100多篇。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删改《尚书》?原因就在于《尚书》有很多神魔鬼道之事,比如伏羲和黄帝时代的史料,由于年代久远,充斥着很多神话传说,孔子认为这些都不真实,作为一部史书太不严谨,因此就从比较切近的唐虞时代开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尚书》的第一篇就是《尧典》。

三:孔子篡改历史的功与过

孔子对中国上古史的删改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其最大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古文化变得“真实可靠,崇高纯正”,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尤为主要的是自从商代以来,神道巫教观念还充斥在各种上古典籍里,孔子把这些全数扫荡干净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各大文明里,宗教观念都非常强烈,唯有中华文明没有本土宗教产生,就在于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孔子删书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对于唐虞之前的历史,变得更加模糊了!

四:孔子作《春秋》,亲自操刀为后世创立标准

《诗》、《书》、《礼》、《乐》、《易》,都是孔子整理的,另外一部《春秋》是孔子唯一自己创作的书,也是鲁国第一部编年史书。《春秋》只有一万多字,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计242年的历史。《春秋》的文笔极为简洁,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但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毫不客气,达到“笔则笔,削则削”的标准:比如吴国和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孔子把他们贬称为“子”,就是对他们弑君篡位的不满;对于春秋时代的“践土之会”,实际情况是周天子被迫参加,孔子在《春秋》里却隐称为“天王狩于河阳”,也是对诸侯国不尊重周王室的贬损!

所以《春秋》写成后,孔子3000子弟受书,“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而孔子也感慨地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好奇文史谈


为什么问"有人说孔子篡妀了历史,为什么"不说巜孔子整理了历史》?孔子曰"知我者巜春秋》,罪我者巜春秋》"!而今设计"悟空问题"者,尔知巜春秋》嗎?孔子了曰"知则知之,不知则不知"不知不妄《问》可乎?而又以"簒妀"定义,不辨而先罪其斯意何?误导今而后人,何有持无恐坏我中国"历史"一一一尔何心惩!

什么是巜春秋》?尔自不知"微言大义"敢乱放厥词?不如尔读一读巜春秋佐传》襄公三十载、綘县人日,师昭日,史趙日,士文伯日:《历法史历史》!由之以知尧日舜月禹天致今六千四百九十一年!而今上下都说五千多年"多多少少年"尔不自耻,昏渾混语?请息其巜悟空问答》!!!


手机用户5534444811


子曰:述而不著,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

孔子一生“述而不著”,最大的学术成就是修编六经。即《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和《春秋》(因《乐经》以佚,故现在多称五经)。也就说这些著作本来就是存在的,孔子只是对其进行了整理、修编。



那其在整理这些著作的时侯,是否有进行过删改呢?自古至今均存在争论。认为其有删改的,多引用司马迁《史记》中的叙述,例如说其删《诗经》的: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

而我们在此题中,这些都可先忽略。因为《诗经》只是一部诗集,并非史书。所以其删或不删都与历史无关。

六经中,与历史相关的只有《春秋》一经。

孔子修编的《春秋》,本来是鲁国的编年史。孔子对其是否有删改也一直存在争论。甚至是“作”还是“编”也有不同的意见。



现在较普遍的观点是,《春秋》是孔子在《鲁春秋》的基础上修编而成。并且在修编的时候采用了“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说的是只列出“寓褒贬,别善恶”的标题或结论,省略史实过程。一共242年的鲁国史,只用了17000多字。文字过简,这留给了其后人充份的想象和探索空间。

春秋笔法,分为“削”和“笔”两种,“削”的意思刮削,在先秦时期还未有纸,文字的记录多用竹简,这里的“削”是指刮掉竹简上原来的文字,本质上就是“删”。“笔”的意思是添加,在“削”掉的地方,添加上新的文字,本质上就是“改”。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是否说过这句话,也是一直争论不休。而孔子有否删改《春秋》也是史学上的一段“公案”。

我个人的观点是孔子有对《春秋》进行过删改,但谈不上“篡改历史”。因为人们争来争去的背后,却忽略了一个史实。就是孔子的身份,他并没有做过史官,篡史还轮不到他。

他只是一个教育家,我甚至认为,《春秋》只是他教鲁史用的一个教学大纲。只不过后人硬要将其提升到“史书”的高度,引出了篡史的公案。但这也怪不了谁。都是他的弟子的所为,例如借《春秋》便立出了《左传》、《公羊传》、《榖梁传》、《邹氏传》、《夹氏传》等五传,将“微言大义”发挥到极至。


诗词书院


孔子篡改了古圣先贤的很多经典,历史文化自然也遭到他破坏,不过孔子初心是好的,他想让更多下层百姓也得到圣贤教育,于是他根据自己的学识境界改变了经典,将经典内容等而下流,以被下层人接受。他是成功了,成为当时最大的教育家,但是古圣经典从此被破坏了。他也不是存心破坏,是他自己学修境界不够,自己都无法通透理解经典,就解读经典,很多内容按照自己理解传给弟子,弟子又传给后人,于是经典就这样被毁完了。还有一个道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不可能共语的。这也是孔子的努力反而造成历史文化灾难性毁损的原因。


纪录片人陈钦


孔子没有篡改历史,也没有改姓

有人说孔子篡改历史,改了姓,这是非常错误的。孔子没有篡改历史,也没有改姓。孔子是“篡改"了奴隶主篡改、颠倒的原始科学社会"绝世”的历史,即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继承、捍卫了原始科学社会"绝世”的文明史及其"绝学"真儒学,人类建设现代科学社会正用得着。我们要彻底抛弃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为其服务编造、曲解的假历史、"假儒学"。

是奴隶们创造了历史,还是奴隶主创造了历史?今天科学社会的人民总不能相信奴隶主创造、曲解的历史、思想,说孔子篡改历史吧!

有人说孔子改了原姓后姓孔。孔子说过他姓孔吗?孔子是信孔。"孔”的意思是:有独立思想脑“子"的人不能乱信、乱选择其它思想目标(L),只信原始科学社会历史及思想这一鼻祖鼻孔。

详见拙著《破译背后的龙学密码》。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为什么有人这么说呢?大家不妨先考虑一下什么是历史,想明白了再接着思考。

如果改的是史料,史料的写法本来就具备作者的观点,改来改去也无妨,反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如果改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就不可能了,出非孔子能穿越时空,改变过去和未来。

有人说篡改历史,首先要指出是谁说的,他和孔子什么关系,他们的立场有什么不同。篡改是个贬义词,估计和孔子聊不到一块去。

改写书籍可以,改写真实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李一應


孔子没有篡改历史;他只是给历史事实以正统的观点。古人有一句: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王充问孔刺孟,于孔子之功,无非,时褒颂之。于陋儒世俗之言,未可准也。

孔子发现前人著述不实者,以改正。引《论衡》:

春秋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中,恒星不见,星霣如雨。公羊传曰:如雨者何?非雨也。非雨则曷为谓之如雨?不修春秋曰:如雨星,不及地尺而復。君子修之:星霣如雨。不修春秋者,未修春秋时鲁史记,曰:雨星,不及地尺如復。君子者,谓孔子也。孔子修之,星霣如雨。如雨者,如雨状也。山气为云,上不及天,下而为云雨。星星陨不及地,上復在天,故曰如雨。孔子正言也。夫星霣或时至地,或时不能,尺丈之数难审也。史记言尺,亦以太甚矣。夫地有楼台山陵,安得言尺?孔子言如雨,得其实矣。孔子作春秋,故正言如雨。如孔子不作,不及地尺之文,遂传至今。


李廷明5


说孔子篡改了历史,缺乏事实依据,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动机,统统不符合逻辑思维。

春秋时期全国各地分140多个大小诸侯邦国,战国时期初年约有十几个独立邦国,其中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称为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强大的国家;小国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列国。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雄据周边。所有诸侯邦都是独立王国,各自为政,各有各的文化教育体系,各邦之间既有联盟共同防御,又各打自己的如意算盘。

孔子是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19岁在士大夫家季氏家当过“委吏”“乘田”。委吏相当于会计;乘田就是管理放牧,其实不算当官,只是有文化的人在贵族家里打工而已。直到51岁才在鲁国担任“中都宰”,相当于一个七品芝麻官。52岁担任“小司空”,相当于建设部副部长。一年后又担任“大司空”,相当于法院院长,由于不暗官场潜规则,太过正直理想化,于54岁时被迫贬退辞职。而后出国游学于列国。直到68岁古稀老人,才被鲁国请回,尊为“国老”,即无职无权之顾问。

处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孔子一生,只是一介匹夫,民间布衣,一个爱好教书职业的知识分子,无官职,无权力、无钱财。凭什么能够与拥兵数百万 ,一呼百诺,呼风唤雨,焚书坑儒,一手遮天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相比?历史证明,只有手握生杀大权的帝王,才能为所欲为,金口玉言,野心勃勃,玩弄权术,愚民、辱民、弱民、疲民、贫民、才能够有效的篡改历史。



手机用户5498255127



孔子并未篡改历史。

先说《春秋》。

孔子对鲁国史书《春秋》进行了笔削。经过孔子修订的《春秋》,被赋予了儒家思想。

《春秋》用语十分严谨,这就是“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

《桓公十五年》记载:“天王使家父来求车。”此为贬天子——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求私财。

《隐公元年》记载的“郑伯克段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此为退诸侯,讨大夫。

再以弑君为例:“公子归生弑其君夷”,“卫州吁弑其君完。”书弑君者之名,是言臣之罪;“宋人弑其君杵臼”,“莒人弑其君密州”,书不言弑君者之名,是言君无道也。

孟子的无道之君,人人得而诛之的观点正是源于此。

甚至国君思念嫁与他国的女儿,与女儿见上一面,都要被贬斥——“公会杞伯姬于姚,非事也。天子非展义不巡守,诸侯非民事不举。” 春秋笔法是为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劝善惩恶。

战国末期,孔子已经去世数百年。韩国公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依然能够读到未被孔子删减的原本鲁国史书《春秋》。

再说诗书。

对孔子删选整理《尚书》和《诗经》,从古至今,都是积极的评价。鄙人第一次见到的反面评价,是在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中。柏杨先称,《尚书》和《诗经》原来都达数千篇,被孔子选入诗书的,只是一小部分。这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当时,一方面,觉得柏杨脑子进水了。另一方面,觉得他是七条腿的蛤蟆——全中国就这一只。对此也就没放在心上。   

但是,最近看到网上有不少批孔者,借此事兴风作浪,孔子删选诗书逐渐被升级成孔子焚毁诗书,甚至拿孔子和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做对比。

鄙人就拿出打狗棒,好好揍一揍这些乱咬人的狂犬病患者:   

首先,孔子没有能力把全天下的诗书全部收集并焚毁。事实是,孔子在数千篇诗书中,取其精华120篇整理成《尚书》,300余篇整理成《诗经》。何谓删选?所谓删,就是不取;所谓选,就是取。这就如同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古文观止》一样。《古文观止》中的很多文章,出自《左转》、《国语》、《战国策》和《史记》。二吴断不会从这四本书中,先选取精品文章,编入《古文观止》。然后,再把这四本书全部销毁。

此外,孔子对诗书删选,是必须的。假如要柏杨编一本《大学语文》,作为大学的教科书,你能把古今中外的上亿篇文章全部编选进去吗?!挑选精品中的精品是唯一的选择。若如此,后世都骂你是毁灭人类文化的千古罪人。你们岂不比窦娥还冤。

在春秋之世,诸侯会盟、聘问、朝贡之时。君臣之间,大夫之间常引《书》赋《诗》。   《诗经》还是诗与乐的结合。故在盛大的外交、祭祀场合,常常演奏其中的篇章。周王朝的礼乐文化可见一斑。这些诗篇有的见于今天的儒家经典《诗经》,有些则是逸诗。当时,无论是周王室,还是诸侯,收藏的都是数千篇的全集《诗经》。   

吴公子季札曾出使鲁国,聆听十五国风及雅、颂。此时孔子不足十岁。可见在孔子之前,《诗经》已成体系。   

若周王室及诸侯所藏之诗书有部分损毁,也可以互相校正补充。《国语·鲁语》记载:正考父任宋国司马时期,宋国因保管不当,致使部分《商颂》散失。便与周太师所保存的《诗经》相互参校整理。   

孔子兴办私塾后,从数千篇全集《诗经》中选取300余篇,作为儒家的教科书。孔子大力兴学,以及修订诗、书,使得很多平民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文化知识在民间的传播。

在《墨子》、《战国策》、《吕氏春秋》、《荀子》等先秦著作中,都引用了大量的逸诗。可见,孔子之后,除了诸侯、卿大夫外,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藏有几千篇的全集《诗经》。   

下面就以孔子为分界线,对先秦经典中引用的逸诗作简略论述。   

一、孔子修诗书之前(当时无精选版《诗经》,只有数千篇的全集《诗经》)   

在春秋之世,诸侯会盟、聘问、朝贡之时。君臣之间,大夫之间常引《书》赋《诗》。史料有记载的所引用的见今本《诗经》诗篇不计其数,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下面主要列举未被孔子选入儒家教科书的逸诗:   

1、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国发生政变,太子御寇被杀,公子完(即陈敬仲)奔齐。齐桓公欲封其为卿,但公子完认为职务过高,担心无法胜任,而委婉谢绝。并赋诗曰:“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齐桓公便任公子完为工正。   

陈国公子完所赋之诗,不见今本《诗经》。说明陈国收藏有全集《诗经》。不但公子完,所有陈国贵族都可以读到。   

2、鲁僖公二十四年,重耳流亡至秦国时,秦穆公宴请他。在宴会上,重耳赋《河水》,穆公赋《六月》。重耳所赋之诗,是逸诗。而穆公所赋之诗,虽见与孔子修订的《诗经》。但并非《秦风》,而是《小雅》。这说明不但华夏诸侯皆收藏全集诗书,就连经济文化最为落后的秦国也收藏(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变法,禁毁诗书。诗书自此在秦国绝迹)。   

3、鲁襄公八年,楚国伐郑。子驷、子国、子耳欲从楚。子孔、子乔、子展欲侍晋。子驷与子展等人争辩时,曾引用《诗经》之言:“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兆云询多,职竞作罗。”   

4、鲁襄公二十六年(此时孔子四岁),齐景公与郑简公聘晋,三位国君以及大夫纷纷赋诗。其中国子所赋之诗为逸诗:“马之刚矣,辔之柔矣。马亦不刚,辔亦不柔。志气鹿鹿,取予不疑。”   

5、鲁昭公四年,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继而诅咒之。子产闻之曰:何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并赋诗曰:“礼义不衍,何恤于人言?”

6、鲁昭公二十五年,宋公招待昭子时,赋《新宫》之诗,也是逸诗。   

7、鲁昭公二十六年,齐国出现彗星。齐景公欲祈福消灾。被晏子制止,晏子像唐僧一样滔滔不绝,最后还引用《诗经》之言:“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   

以上全为逸诗。可见在春秋时期,陈国、郑国、齐国、宋国和秦国皆收藏有达数千篇诗歌的全集诗书。   

就连夷狄也不例外:鲁襄公十四年,晋国在向地会盟诸侯,晋国执政大夫范宣子欲拘捕戎狄首领驹支。驹支称,戎狄一直辅佐晋国,并无二心。戎人还在崤山之战中与晋联合全歼秦军。驹支劝谏范宣子莫信谗言,并赋《青蝇》而退。戎狄首领有理有节,巧妙引用此诗中的“恺悌君子,无信谗言。”理屈词穷的范宣子只得认错道歉。   

孔子周游列国前,教学的内容主要儒家六艺:射、驭、礼、乐、书、数。周游列国之后的晚年,开始整理修订《诗》、《书》、《礼》、《乐》,作《春秋》,为《周易》作传。之后才有儒家精选版《诗经》与全集《诗经》之分。   

二、孔子修诗书之后  

1、《左传》   

《左传》的主要作者是左丘明。后世儒家弟子吴起等人又对其作了增益。以下是《左传》所引用之诗:   

《左传·鲁襄公二十七年》传文有言:君子曰:“彼己之子,邦之司直。”乐喜之谓乎?“何以恤我,我其收之。”向戌之谓乎?前一句引自《郑风·羔裘》,后一句则是逸诗。   

《左传·襄公五年》的传文中,作者再次引用逸诗: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讲事不令,集人来定。   

2、《墨子》   

墨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墨子》则是墨子的亲传弟子根据先师言行和遗教整理创作而成。以下是书中之逸诗:   

《墨子·所然》有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

《墨子·尚贤》中,引用《诗经·周颂》之言: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志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   

《墨子·非攻》中,亦有引用逸诗之句:“鱼水不务,陆将何及乎?”   

3、《荀子》   

荀子生于战国中期,卒于战国后期。寿命接近百岁。是先秦诸子中最为长寿的。其晚年作《荀子》一书,书中有大量逸诗。   

《荀子·王霸》有曰:诗云:“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光明,为之则存,不为则亡。”   

《荀子·臣道》有曰:诗云:“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   

《荀子·法行》有曰:诗云:“涓涓源水,不壅不塞。毂已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大息。”   

《荀子·解蔽》中两次引用逸诗,诗云:“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墨以为明,狐狸而苍。”   

在《荀子·正名》篇中,荀子补充了子产引用之诗:“长夜漫兮,永思骞兮。大古之不慢兮,礼义之不衍兮,何恤人之言兮。”   

4、《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著创作而成,集百家思想于一身。   

在《吕氏春秋·音初》中记载了《诗经》中百诗之祖:涂山氏之女作歌“候人兮猗。”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吕氏春秋·爱士》中,亦有逸诗:“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  

《吕氏春秋·权勋》有曰:诗云:“唯则定国。”

《吕氏春秋·行论》有曰:诗云:“将欲毁之,必重累之。”   

5、在儒家经典中,除了《荀子》。逸诗最多的当属《仪礼》。在《仪礼·乡饮酒礼》和《仪礼·燕礼》中,引用了《诗经·小雅》之诗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不在一一列举。   

6、在《庄子》、《国语》等诸多先秦典籍中,皆引用逸诗。只列举一个搞笑的例子。   

在《庄子·外物篇》中,称儒家弟子盗墓时,就运用《诗经》中的知识,才得知死者口中含玉珠:“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正如鄙人在《孔子困于陈蔡》一文中所言,庄子才是恶搞的始祖。孔子若在天有知,定会把这首逸诗选入儒家教科书,或许能避过秦火。   

由上可知,在孔子修订诗书之前,只有全集诗经,各个诸侯国皆有收藏,贵族们都可以读到。孔子大力兴学之后,无论是儒家精选版,还是全集版。不但诸侯有收藏,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皆有藏之。最典型的就是墨子,孔子大力兴学,兴办私塾。墨子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墨家亦收藏有几千篇的全集《诗经》。可以肯定的墨家收藏的《诗经》删除了乐,仅仅保留诗,因为墨家主张非乐。   

除了墨子外,其他学派的大方之家也收藏有全集诗书。其弟子们即便是平民,也可以读到。

孔子无疑促进了文化知识在民间的传播,在中华文化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柏杨却称:孔子修订删选《诗经》,对中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柏杨是一个思维逻辑混乱的弱智。  

 焚书坑儒后,全集《诗经》毁于秦火。经孔子修订的精选版侥幸被保存下来。   

与《诗经》相比,《尚书》的命运更加悲惨,无论是上千篇的全集《尚书》,还是孔子修订的精选版,全部毁于秦火。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记忆,背诵出仅仅28篇。


那些称孔子篡改历史,毁灭传统文化者,是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是毁谤罪,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类诋毁自己祖宗之人。就好比下水道的臭虫。就好比自己明明是他父母的儿子。他却一口咬定自己不是父亲的儿子。而是他母亲被野猪和野驴轮奸后,才生下它这个的杂种。这种诋毁自己祖宗的人渣不配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