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國迷,最不明白的是關羽為什麼要從荊州出兵?既然出兵了,為什麼成都方面沒有一點動靜?

農民馬哥


關羽之所以發動襄樊之戰,是為了配合劉備的整體戰略,準確的說,是劉備命令關羽從荊州出兵的。

從公元217年開始,劉備領導的益州集團開始發動漢中之戰,到219年5月,曹操撤出漢中為止,漢中之戰結束。漢中之戰,雙方名將薈萃,傾力廝殺,劉備帶領除關羽之外的所有名將,和除荊州軍及留守部隊之外的所有軍隊,與曹操爭奪漢中。



劉備舉益州之全力,男子當戰,女子當運,艱難的戰勝了強大的曹操集團。自身的消耗非常大,陣亡吳蘭、雷銅、任夔等將領,8萬益州兵相當疲憊,糧草物資消耗殆盡,至少一年內,益州無法發動新的大戰。

219年5月,曹操退出漢中。219年6月,劉備派遣劉封、孟達攻佔上庸三郡,219年7月,關羽兵出荊州,攻打襄陽。219年秋天,大概在8月,劉備進位漢中王。

看看時間上銜接的如此流暢,難道不是劉備的整體規劃嗎?



再看劉備在打漢中之戰時關羽在幹嘛?

《三國志文聘傳》記載:大概在218年,關羽就與魏國江夏文聘在開戰,文聘在漢津(今湖北荊門)攻取關羽的輜重,又在荊城(今湖北鍾祥)燒燬關羽的戰船,關羽又是輜重,又是戰船,關羽在幹什麼?很明顯,沿漢水北進,要北上襄陽走水路的話,只有漢水,也就是說關羽已經在步步緊逼襄陽了。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明確記載曹仁討伐關羽在前,平定宛城在後,曹仁平定宛城是在219年的正月,那麼與關羽交戰就是218年。



另外從218年正月開始,一直到218年10月,曹魏境內發生的三起叛亂,都與關羽有關,218年正月,太醫令吉本、韋晃、耿紀在許昌發生叛亂;之後不久,孫狼起義,南附關羽;10月宛城候音、衛開叛亂,聯絡關羽。

種種跡象表明,劉備在打漢中之戰時,關羽一刻也沒有閒著。一邊忙著沿漢水向北推進,一邊忙著策反曹魏境內的反叛勢力,那關羽想幹什麼?當然是攻打襄樊了,那麼攻打襄樊的目的是什麼?

很簡單,策應劉備的漢中之戰。



所以說,關羽的出兵,不是一下子冒出來的念頭,而是按照劉備的整體部署,一步一步在進行準備工作,關羽直到219年7月,才正式開始攻打襄樊,這一切就是計劃好的,關羽的出兵並不是自做主張,而是依據劉備集團的大戰略,按照劉備的命令進行的。


那為什麼關羽在打漢中之戰時,成都方面一點動靜也沒有呢?

看一下襄樊之戰大概的時間表,如下:



7月,關羽在開戰初期,劉備在進行自稱漢中王的程序。

8月,關羽威震華夏,擒于禁,斬龐德,圍襄陽與樊城。劉備應該是稱王結束後,安排魏延守漢中,之後就率軍返回成都。

9月,曹操調兵遣將,同時暗通孫權。



10月,孫權偷襲荊州,呂蒙白衣渡江,同時關羽在前線被徐晃擊敗。

閏10月,關羽得知荊州失守,開始南下,退守麥城,同時東吳迅速出擊夷陵,斷了關羽後路。

11月,關羽開始向西逃竄,士兵失散。

12月,關羽在臨沮被俘,被殺。



219年7月到9日,關羽在前線的戰況基本上捷報,肯定有傳到成都,但是時間上應該晚了一個月,也就是說,關說9月份的捷報,劉備收到消息時,差不多就是10月了。

從219年10月開始,孫權偷襲荊州後,關羽的戰況急轉直下,東吳偷襲荊州的消息,即使最快傳到成都,也可能是11月了,劉備在得到消息後,會不會相信東吳偷襲?會不會讓探馬繼續探聽消息?就算是馬上派出援軍,也要等 到12月才能到達荊州了。



史書上沒有記載劉備有何動作,並不表示成都方面沒有一點動靜,只是沒有記載而已。出兵打仗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協調配合,糧草先行,物資準備,要派人到處收集糧草物資吧,漢中之戰的消耗都沒有恢復,劉備即使馬上出兵也要準備吧。

但戰場上的形勢是瞬間萬變的。

劉備有三個沒想到:

1、沒有想到劉封不救關羽。關羽是荊州地區最高長官,劉封的上庸之地本來就屬於荊州,關羽又是劉封的上司,劉封只是仗著自已是劉備的養子而不救,孟達都知道害怕逃跑,在劉備殺劉封的理由中,就有這麼一條原因:不救關羽。



2、沒有想到孫權會偷襲荊州。孫權與劉備自赤壁之戰後,就是聯盟關係,雖然在215年鬧得不愉快,但湘水劃界時,雙方還沒有撕破臉面,而孫權偷襲荊州,是導致關羽身死、荊州覆沒的最重要原因,如果孫權沒有偷襲荊州,關羽即使在襄樊前線敗了,大不了再退回荊州,劉備也肯定是這樣想的。



3、沒想到糜芳會不戰而降。糜芳是劉備是小舅子,是蜀漢皇帝的親戚,這樣的關係,糜芳都不戰而降,讓東吳不費吹灰之力奪得江陵城,如果糜芳不投降,哪怕傅士仁投降,只要關羽率軍趕到江陵,荊州會麼嗎?關羽會死嗎?恐怕不一定會吧!

正是因為這些沒想到,才導致了最後的結果,我們現在來看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那是事後諸葛亮,在當時的情況下,並不知道外界會發生怎樣的情況,如果劉備早就知道關羽打了敗仗,會不出兵救援嗎?如果劉備想到了那三個“沒想到”,會讓關羽孤軍北伐嗎?正是這些原因疊加在一起,讓劉備覺得關羽不會失敗,即使失敗,也能退回荊州,這樣的後果,劉備能接收,幹嘛要出失呢?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建安二十四年對於劉備來說是冰火兩重天,上半年在漢中擊敗夏侯淵,取得漢中大捷並自立為漢中王。而下半年,關羽進攻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斬龐德,俘虜名將於禁,嚇得曹操要遷都避風頭。

不過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完全沒有得到劉備益州大本營的授意,他是自說自話擅自做主行動。至於他的動機,只能猜測,按照關羽高傲的心氣,眼看著自己大哥在益州和漢中搞得熱火朝天,他關羽似乎也得有所呼應,何況當初劉備離開荊州時,還給了他一頂“襄陽太守”的帽子。

由於戰局轉變太快,關羽在襄樊前線前腳還風生水起,節節勝利,後腳就被孫權抄了後路佔了江陵,然後敗走麥城被殺。他在戰役中唯一和劉備集團溝通過的,只有駐守在上庸地區的劉封和孟達,但是一開始關羽順風順水時也只不過讓他們發兵相助並不是求救,屬於錦上添花的意思。

後來兵敗山倒,劉封出於各種原因沒有出兵相救,上庸地區劉備才剛得手幾個月,根基不穩,作為地方守軍,劉封在出兵問題上遲疑也情有可原。

劉備方面就像沒事人一樣似的,遙看關羽勝負絲毫沒有動靜。一方面他沒有想到戰局的變化如此之快,另一方面可能寄託於義子劉封會從上庸出擊,而現實是劉備還沒有來得及反應過來,荊州易手,人地兩失。劉備具體為什麼按兵不動,事情表面上至少看來是這樣,他也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發表過他的看法。

從劉備是國家首腦的角度來看,當初的“隆中對”是蜀漢集團的既定方針,強調了“天下有變”時才能興師動眾兩路出擊,而建安二十四年北方曹操穩固,孫權安然,三方勢力達到最佳的平衡。

在這種形勢下,最好是等別人犯錯或發生內亂,自己抓緊時間修身養息,強國富民,而不是窮兵黷武主動出擊,被別人找到軟肋。關羽不管那一套,從荊州出兵北犯襄樊,劉備沒有像“隆中對”裡提到的兩路勁旅相互配合,說明他也不想在這時候去進攻曹操。

老大不打算出師北伐,老二作為荊州戰區的總司令再狠,也只能算作一偏師,難道要讓事先不知情的老大率主力違背國家戰略去配合老二嗎。別忘了,漢獻帝還在位子上活得好好的,即使劉備成功了,那置漢獻帝於何處?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那實在應該是一段三方相持,坐觀其變的日子。

劉備當初反應遲鈍,有沒有一絲這樣的想法,那只有天知道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你作為一個三國迷,確實對三國的理解還不夠透徹,關羽攻打襄樊的原因有很多,總結一下

第一,漢中新定,曹魏隨時有可能反撲,出兵襄樊,吸引曹魏目光,緩解漢中壓力!

第二,佔據襄樊,使漢中,襄樊,江陵等地連城一片,鞏固戰略果實!

第三,響應宛城侯音叛亂!

第四,佔據荊州政治經濟文化人口中心襄樊,徹底達成佔據荊益的戰略目標!

第五,佔據荊州唯一北上中原的戰略樞紐襄樊,為將來待天下有變,一路出秦川,一路出洛宛的戰略目標創造先決條件!

第六,趁曹軍接連遭遇赤壁南郡漢中三場戰役的失敗,處於最虛弱的時期,全力奪取襄樊!

第七,趁荊州地區遭遇大洪水的良機,依靠水軍的壓倒性優勢(曹魏水軍在赤壁之戰時就已經全軍覆沒)奪取襄樊!

總結一下,襄樊是蜀漢集團必須要奪取的一個戰略要地,也是隆中對戰略思想中重要的一個點,從這個角度上說,關羽攻打襄樊是符合隆中對也符合蜀漢集團利益的,所以攻打襄樊應該是整個蜀漢決策層作出的決定,而不是關羽的個人行為,襄樊是蜀漢必須要奪取的,同時時機又剛剛好,所以關羽才要北伐襄樊!

至於劉備為什麼沒有救援關羽,原因有以下幾條:

第一,漢中新定,曹魏存在反撲的可能,所以不能隨便調動西川的部隊!

第二,關羽自己有足夠的實力以及能力去攻打襄樊,因為關羽荊州水軍是碾壓曹魏的,即使攻打不下襄樊,在水軍的掩護下,關羽也能安全撤退回江陵,無須西川方面的支援!

第三,關羽本身敗得太快,而且是後防大本營被偷襲,這是出乎劉備意料的事情,就算劉備想支援也沒辦法!

應該說關羽的敗退是整個蜀漢決策層對東吳意向的估計錯誤導致的,並非關羽一人沒有料到東吳會偷襲,恐怕劉備諸葛亮都不會想到東吳會偷襲,雙方剛在漢中之戰前在湘水定盟,在劉備看來,蜀漢和東吳的荊州問題已經被解決了,東吳已經沒有理由再索取荊州,然而事實卻狠狠地打了劉備的臉。


姚小貳


關羽發起襄樊戰役,不應當視為一次簡單的軍事盲動,從軍事上是有其戰略作用的。

襄樊,為襄陽和樊城兩座古城的合稱,兩城隔漢水而峙,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古戰場。由南向北,過襄樊則直進中原,由北向南,則順漢水直逼武漢。連金庸老先生都讓大俠郭靖協守襄陽,解放戰爭時,國共兩軍亦鏖戰城下。

曹操揮軍南下時,正是順此線路攻戰荊州。小時候聽袁闊成的評書,說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正是這一片區域。赤壁之戰,曹操雖敗,可這一帶並沒有丟,以宛城為核心,襄樊為橋頭堡,留有曹仁統兵拒守。

在關羽發起襄樊戰役之前,曹操與劉備對漢中爭奪的戰役剛剛結束,劉備雖勝,並自進漢中王,可軍士疲憊不堪,損耗巨大。再要北伐曹操,只有從漢中穿秦嶺攻關中,向長安。這對劉備的勞師遠征,幾乎是不可能的。劉備只得領軍回益州休整。只是趁曹操撤退之機,命劉封、孟達襲占上庸、新城,算是打了一顆釘子,可策應關羽大軍行動。

這裡關羽飽受批評的是,關羽並未按《隆中對》中所定戰略,協同益州北出祁出,關羽荊州一路,再加聯吳於江淮出擊,共伐曹操。其實此戰關羽的戰略目標,並不是要孤軍殺入中原,此戰最遠目標應止於宛城,最低目標則是拿下襄陽、樊城兩地,以作為下次戰役的橋頭堡。

戰役時機的選擇也沒有太大問題。曹操在漢中新敗,而且大傷元氣,夏候淵所部近乎全軍覆沒,曹軍整個士氣低落。外交上,蜀中自有官員去東吳聯絡,何況如關羽再次戰勝曹軍,進抵中原,東吳更易出兵江淮,夾擊曹操。戰場上的勝利,可遠比外交官的三寸不爛舌更有說服力。所以在漢中劉備封王僅一個月,關羽就開動戰船進攻。

戰役之初,進展順利,襄陽順利拿下,樊城被圍。曹操所派援軍于禁部,被關羽蓄漢水之水淹之,主將於禁被擒,大將龐德被殺,洛陽震動,關羽威振華夏。圍點打援十分成功,曹操所派第二路緩軍徐晃部正在趕來,關羽只等再勝一場,即可順勢拿下樊城,戰役目標就可超計劃實現。下樊城後應會息兵休息。所以並不需要益州蜀軍有戰略策應。曹操有多少兵馬實力,那是明擺著的,關羽再怎麼狂妄,也不會冒進。

轉折點還是出在東吳身上。曹操外交工作也沒放鬆,他最怕東吳在趁勢進兵,那曹操的兵力會嚴重分散,戰爭結果就不好預料了。故在於禁失敗後,曹操則竭力聯合孫權。

孫權的考慮應是這樣,劉備集團風頭正勁,連敗曹軍。如果配合劉備,關羽人馬無後顧之憂,則可直進中原,攻鄴城,下許昌,進洛陽。中原之地盡入劉備之手,還可能得漢獻帝,東吳則只是個配角。劉備是皇叔,比曹操根正苗紅,得勢後會比曹操更不遺餘力地要剿滅東吳。這種替他人作嫁衣的事,費力不討好。不如拿下荊州,得現實好處,強大自身力量,更能對抗曹操,這是求人不如自強之理。於是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後路被斷,軍心渙散,終至戰敗身亡。

這就是各種利益間的轉換算計,最終看誰算計過誰,真也是一念之間矣。非關羽戰之罪也!





淨月暖陽


關羽被斬殺後,劉備要嚴懲當初沒有救援關羽的兩個人,孟達得到消息後投奔了曹操;而劉備義子劉封被賜死。

關羽之所以要從荊州出兵,是因為關羽在執行諸葛亮的北伐戰略方針,這次關羽打著北伐奪取中原的旗號親征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奪取襄陽郡。

關羽,威猛無比、威震華夏,為曹操和孫權所忌憚。襄陽郡為曹操所佔據,此次關羽親征,曹操懼怕,打算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力勸,並獻計謀讓曹操許諾把江南讓給孫權為條件,讓孫權出兵從背後偷襲關羽。孫權也不願意看到劉備坐大威脅自己,況且劉備“借”孫權的荊州也一直不還,基於此,孫權和曹操一拍即合。



關羽受到曹操優勢兵力的夾擊以及孫權背後的偷襲而兵敗失去荊州,只好向就近的孟達和劉封求援,但二人記恨關羽平日不把他們放在眼裡而拒絕,無路可走的關羽只得率殘部退至麥城喘口氣,後在突圍時被孫權兵擒獲而遭殺害。


而成都方面由於孫權集團在偷襲關羽之前就做好了各種防備和應急處置預案,關羽被偷襲的消息遭到孫權的嚴密封鎖,而當成都得知荊州失陷時,恐怕此時的關羽已遭不測、身首異處了。


野釣魚倌


關羽是在天時、地利、人和都極為有利的局面下才發動的襄樊之戰,這一點上不存在疑問,出兵荊州是合情合理的,而成都方面不是無動於衷,關羽被拜為前將軍,假節鉞,這就是成都給予的最大支持。



天時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隆中對》

此天時並非天氣氣候,而是發動戰爭的時機是非常妥當的。公元219年的五月,劉備徹底贏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曹操從漢中全面撤軍,六月,孟達與劉封奪取上庸三郡。這種情況下在當時已經算是天下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蜀國屬於強勢上升期間。

而此時荊州的形式成形於215年,吳蜀兩國對於荊州做了重新劃分和界定,雙方以湘水為界,東屬吳國,西屬蜀國。因此,劉備勢力所佔據的是荊州南郡、武陵、零陵三郡。關羽以此三郡作為根基,具備著北伐的條件。關羽也並非盲目的攻擊襄樊,在《呂蒙傳》裡明確記載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此恐蒙圖其後故也。”這種戰略部署在當時,既能防範東吳,又能北上進攻,是合理得當的。


魏國方面,不僅僅是漢中戰場的失敗,更為重要的是其內部的叛亂。218年,宛城侯音和衛開趁曹操重點傾向漢中之際,舉事叛亂;北鏡烏桓三郡叛亂;陸渾孫狼起兵起義;連首都許昌的耿級也舉兵造反。這樣的叛亂雖然都被魏國內部平叛,但使得魏國內部集團疲憊不堪。而東吳對於合肥一線的壓制,使得夏侯惇軍團是無法達成對於荊州戰區的補給和支援的,這也是發動襄樊之戰的一個時機所在。

地利

劉備奪取漢中之後,劉封和孟達又拿下上庸三郡,這就打通了漢水通道,這也使漢中與荊州連城一線,此處不考慮劉封孟達拒絕援助關羽的事件,關羽的這種部署就顯得非常合理,上庸至襄陽和樊城的補給線和援助線不過百里。相比較下,曹魏的襄樊一帶就顯得孤立一些。


但襄樊之地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因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西有武當山,東有大洪山和桐柏山,以山為屏障,控扼漢水,是北上中原,南下江漢的必經之路,蜀漢如果想要達到《隆中對》裡的既定戰略,那麼控制襄樊再做北伐就顯得容易很多。隨後的形式也能看出,關羽猛攻襄樊之際,曹操是準備遷都的,也就是要放棄許昌,說明襄樊被下,中原地區就可輕而易舉的奪取,曹魏就只能退居河北。

不僅如此,襄樊如果得手,蜀漢政權可以將漢中、益州、荊州地區完全連成一片,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能夠形成對魏國和東吳的戰略優勢,從而達到休養生息數年後,北圖中原,東渡長江的戰略計劃。

人和

魏國經過漢中的失敗,士氣極其低落,而蜀漢從漢中和上庸戰場上獲取的戰果使全國士氣高昂,再加上君主劉備進王位,文武百官,全軍將士的官職,待遇都跟著上漲,人心大振之時發動戰爭往往更有優勢。而曹魏集團的內部叛亂使其人心不穩,以至於後來關羽很從容的招降梁、郟、陸渾的山賊流民為己所用,甚至曹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陽太守傅方都毫無抵抗力的投降關羽。

“仁人馬數千人守城”——《三國志》

關羽所領荊州的兵力總共應該在四到五萬,開去襄樊前線的人數也大約有三萬餘眾,而曹魏集團曹仁、呂常在襄樊一帶的駐軍總數在一萬左右,這一點上關羽是具有優勢的,關羽不僅能夠在後方留夠守備以防東吳,還能在前線形成兵力壓制,這樣的優勢戰機理當把握住。

成都方面

成都方面其實根本無需做更多部署,一方面是漢中之戰後,劉備的損失也是不小的,吳蘭、雷銅、任變等大獎相繼陣亡,耗時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投入了大量兵力和財力,加上益州本就新定,漢中又剛剛入手,成都方面最關鍵的事情是維穩,而不是給關羽增兵。



另一方面,劉備進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這就相當於默許了關羽做任何軍事行動,並且向所有戰區宣誓了關羽代行王令的權力,這種支持完全夠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了,並且這場戰役的必要性無需成都方面再行干預,作為蜀漢高層智囊的諸葛亮、法證等人一定會明白關羽必然會發動此戰,因此,綜合上述的天時、地利、人和,假節鉞就足夠了,只要上庸等地聽候關羽調遣,蜀漢集團內部還是很看好關羽的。但上庸就偏偏沒有聽關羽的調遣,戰爭中期的尷尬局面使得關羽不得不調派荊州後方之兵,這才給了呂蒙機會。而後來劉備處斬了劉封,就足夠說明此戰的關鍵環節,錯的不是關羽,而是劉封。



綜上,襄樊之戰的發動是具備各方面條件的,漢中之戰上諸將是功不可沒的,但關羽官拜武將之首,此時再沒有一些作為,顯得面子掛不住,因此,襄樊之戰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但最主要的還是客觀條件的成熟性。


棍哥觀史


關羽出兵攻打襄樊,究竟是不是出自劉備的指使,我們現在沒有任何證據。所以我們才有著諸多的設想和猜測。但事實得真相只有一個。只是我們還沒有觸及到它而已。正因為關羽有著便宜行事的權利,才使得事情的真相變得相對的模糊了。比如,關羽僅僅是一個大將。負責鎮守荊州。那就好說了,他一出兵。我們就會立即明白,是有人指使他這麼做的。可關羽鎮守荊州,劉備給他的指使是假節鉞,便宜行事。給張飛的好像也是一樣的指使。如此,關羽出兵襄樊,我們後人就有些說不清真相了。不過,我個人認為,關羽出兵,應該是收到劉備的命令的(猜測的)。實際上,劉備的意圖很明顯,漢中之戰曹操雖然敗了。但曹操的實力依然很雄厚。劉備怕曹操報復。所以讓關羽出兵,敲山震虎。同時讓曹操收尾不能相顧。從而減輕漢中的壓力。只是讓劉備沒想到的是關羽過於強悍,不僅得了襄陽,把曹仁逼得躲在樊城吃老鼠。還借用天時地利,水淹七軍。此時,劉備自己都覺得派兵有些多餘。我們說,關羽的失敗純屬偶然,是東吳的偷襲讓關羽一敗塗地。說的簡單點。關羽的失敗出乎劉備的意料。而且,關羽從失敗到被殺。時間很快,快的令人措不提防。劉備反應不過來也是情理之中。而劉備後來的復仇滅吳行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只是他跟關羽犯得毛病都差不多。這就是以他們的光明磊落去對付東吳的小人行徑。我們說,陸遜在夷陵可以放火。那劉備為何不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呢?比如,劉備剛到猇亭,陸遜就掛了免戰牌。劉備要是不理會,放火燒的話。還會有以後的夷陵大敗嗎?要知道,為了打贏戰爭。什麼樣的卑劣手段都不為過。因為孫子兵法的精髓就是,兵者,詭道也。


風雨中的梅雲


假節鉞,漢末三國時期一共就八人,劉備那就關羽一個。可以不需要君主同意就發動戰爭的權力。所以,關羽出兵是沒有僭越的問題的。

回頭看為什麼出兵,首先,關羽這次出兵,最主要的目的是配合劉備的漢中之戰,或能贏就贏,不能贏就牽制。這也就是關羽調劉封,劉封因屬地內盜賊多發的原因沒去,關羽也沒說什麼的原因。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前期打的太好了,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才引起關羽想趁勝收復整個荊州。

關羽劉備出兵的問題,關鍵在於時間點,不是劉備不想出兵,而是關羽敗的實在太快。。前面捷報頻傳。然後到呂蒙白衣渡江,到關羽敗走麥城,前後不到月餘。考慮到古時候的地理條件,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啊!再加上呂蒙偷襲時的隱蔽性,沿岸烽火一個燒。還有等劉備收到關羽兵敗消息時,點兵,集糧,安排人手等等,都不是短期可以做到的。不是劉備不出兵,而是給的時間太短,出不了兵。


不笑貓81050135


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時候,就曾說了,待天下有變,就命一上將,自荊州移兵以向宛洛。關羽一直在等待這個機會。劉備佔領了益州,接著又攻取了漢中。關羽認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出兵樊城,斬于禁誅龐德,想一舉滅了曹仁。誰知曹仁硬是把樊城守住了。這時東吳趁虛而入,白衣渡江,偷襲了荊州。待關羽回兵來救,呂蒙又設下埋伏。結果關羽被俘,英勇就義。

劉備在成都立足未穩,新取漢中,累得有點氣喘。再說,成都離荊州有千里之遙,加上蜀道之難,就是想救也來不及。古代通訊極為落後,劉備得到消息的時候,恐怕關羽已敗走麥城了。所以陰謀論是站不住腳的。

關羽雖是文武全才,但他還是沒有理解透諸葛亮的意圖。諸葛亮說的天下有變,必須是有一國或更多的地方發生內亂。而當時曹操實力尚在,東吳虎視眈眈,實在不是個好時機。他如果能再等一年,曹操死了,可能就不是這個結局。可是關羽自己都已經六十了,他怎麼等得下去?


和古人談心


這麼說吧!

當時襄樊下暴雨,淹了一大片,魏軍基本都被淹了,古代北方人大家都懂得,雨傘都不怎麼用,何況是穿,魏軍面對水災無可奈何,只能往高的地方跑。

關羽一覺醒來,一看魏軍全被淹了,大笑數聲,駕著船去救災了,呸……順手了,準確的說,是駕著船收割人頭去了。船行到于禁哪裡,于禁一看等來的不是救援人員而是敵人,直接降了,到龐德哪裡,龐德誓死不降,但帶著一群需要救援的災民,沒有什麼用,只能戰死了。

雖然諸葛亮號稱神機妙算,但天什麼時候下暴雨他還是不知道的,所以沒有辦法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