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遠古來

  大荔縣地處關中平原東部,背踞渭北高原,南瀕西嶽峻嶺,東扼黃河天險,西鎖京畿關隘,這裡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稱作“天府”的地方,二十萬年前就有勤勞智慧的早期智人“大荔人”刀耕火種,開創了光輝燦爛的史前文化。

美麗大荔|她從遠古來

美麗大荔|她從遠古來

美麗大荔|她從遠古來

三千年地名更迭

遠古時期,在秦嶺與渭北高原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綿延八百里的關中地區是由渭河地塹形成的汪洋澤國(古三門湖)。大禹治水,引黃河穿三門峽東流入海,八百里秦川自西向東水退地現,自此便展開了人類繁衍史和行政區劃史的壯麗畫卷。史載,大荔泱泱三千年,先後有過西河、芮國、同阝國、大荔戎國、臨晉縣、西河郡、左馮翊、懷德縣、馮翊郡、大荔縣、華州、華陰縣、南五泉縣、武鄉縣(郡)、朝邑縣、同州、馮翊縣、河濱縣、臨沮縣、河西縣、同州府、平民縣等不同層級建置稱謂。

商周時期,大荔縣東南部為芮國,西部屬同阝國。郭沫若先生認為,古時所謂“國”等於部落的意思,芮國、同阝國實質是建置大小不等的民族部落。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大荔戎族部滅同阝(國)據芮(國)建大荔戎國。周襄王十三年(前640),秦滅芮國。周貞定王八年(前461),秦滅大荔戎國,設臨晉縣(今朝邑地區)。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置西河郡。周顯王三十九年(前330),廢西河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設京兆尹、左馮(píng)翊(yì)、右扶風掌治京師一帶,臨晉是左馮翊所轄二十四縣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左馮翊由高陵遷治臨晉,大荔縣“三輔重鎮”的美譽就來源於此。此間(起於西漢、至於東漢),設置懷德縣(今大荔縣南部地區)。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改左馮翊為馮翊郡,管理白水以東、韓城以南、黃河以西、渭河以北地區。西晉武帝太康十年(289),改臨晉縣為大荔縣;安帝義熙十二年(416),複名臨晉縣,隸屬馮翊郡。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改臨晉縣為華陰縣;太和十一年(487),廢馮翊郡置華山郡,設華州治於李潤堡(今大荔縣許莊鎮堯頭村東),分華陰縣地置南五泉縣;孝明帝孝昌三年(527),改華陰縣為武鄉縣,並置武鄉郡。西魏文帝大統六年(540),改南五泉縣為朝邑縣;恭帝元年(554),改華州為同州。同州轄二郡(武鄉郡、澄城郡)八縣(武鄉、郃陽、夏陽、澄城、五泉、三門、宮城、朝邑)。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廢武鄉郡,同州轄武鄉、郃陽、澄城、朝邑、下邽、蓮勺、白水、蒲城八縣;煬帝大業三年(607),設馮翊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在朝邑東部設河濱縣。武德六年(623),設沙苑監(今沙苑地區)。武德九年(626),劃分馮翊縣設臨沮縣;太宗貞觀元年(627),河濱縣併入朝邑縣。天寶元年(742),改同州為馮翊郡。乾元元年(758),複名同州。上元元年(760),朝邑縣改名河西縣。大曆五年(770),在朝邑舊址分設朝邑縣。貞元元年(785),河西縣併入朝邑縣。宋初,同州轄馮翊、朝邑、夏陽、郃陽、白水、澄城、韓城七縣及沙苑監。元至元六年(1269),廢馮翊縣。明代,改馮翊為同州,同州轄朝邑、郃陽、韓城、白水、澄城五縣。清雍正三年(1725),升同州為直隸州,轄朝邑、郃陽、韓城、澄城四縣;雍正十三年(1735),升同州為同州府,設大荔縣,州府、縣府同處一城。同州府轄八縣(大荔、朝邑、郃陽、澄城、韓城、蒲城、白水、華陰)一州(華州)一廳(潼關廳)。中華民國二年(1913),廢同州府;民國十八年(1929),在朝邑縣東設平民縣。1950年5月,平民縣併入朝邑縣;1958年12月,朝邑縣併入大荔縣。

美麗大荔|她從遠古來

美麗大荔|她從遠古來

美麗大荔|她從遠古來

大荔稱謂起於晉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記載,西晉武帝末年(290),改臨晉縣為大荔縣,大荔縣名自此開始。“大荔”一名的來歷,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三種。

觀點之一:因“大荔戎(族、國)”而形成的歷史說

大荔戎,是先秦時期西北地區遊牧民族匈奴的分支之一(或稱西戎、犬戎)。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周幽王(前795—前771)貪婪腐敗,不問政事,致使申侯聯合犬戎各部圍攻。周幽王驪山烽火戲諸侯被殺,犬戎開始遷居於涇渭之間,關中之地盡為戎有。春秋末期,大荔戎族沿洛河而下進入大荔縣境內,滅掉了同阝國,與芮國毗鄰而居,築王城(今朝邑老城遺址東),建立大荔戎國,臣屬於晉國。處在晉、秦兩大國之間,無論晉秦是和是戰,都未危及大荔戎(族、國)在整個春秋時期3個世紀的存在,而且發展成為諸戎中最強大的部落之一。因大荔戎的歷史最久遠、生命最頑強、影響力最大,晉代故命名大荔。

觀點之二:因“大荔氏、大荔戎氏”而形成的姓氏說

秦厲共公十六年(前461),秦國覺得渭水以北的大荔戎國阻礙了自己對中原地區出兵,於是大舉討伐,盡取其地。大荔戎國被秦厲共公滅後,其民被分遷秦國各地,大荔戎族人皆取原族名為姓氏,稱大荔氏或大荔戎氏。後來,簡化文字為單姓大氏、達氏、席氏、荔氏、戎氏等,世代相傳至今。經春秋戰國長時期的民族交往,大荔戎族逐漸與華夏族(漢族先民)融合,演變融合為漢族,目前東府地區仍沿襲稱呼父輩為“大”“大大”的習俗。地名和姓氏既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又是特定文化的象徵,更是牽動鄉情的稱謂,故命名“大荔”以念故國。

觀點之三:因“大荔文字結構”而形成的地域說

大荔縣平川、沙洲與臺原相間,浩壤萬頃,山水靈秀,漁湖鏡天,遍地黃花,自古便是“皇家牧馬地、河西米糧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注: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含廣博、豐富之意。荔,上部為艸(草),下部為劦(三力,力大無比),有頑強生命力的意思。大荔,一方面契合了大荔縣地域廣闊、三河匯流、水草豐茂的地理概念,一方面暗合了大荔先民人脈久遠、傳承有序、生命不息、精神(實力、活力、魅力)長存的人文特徵,故得名。

美麗大荔|她從遠古來

美麗大荔|她從遠古來

美麗大荔|她從遠古來

州府郡縣皆有緣

大荔立國、設郡、建州、置府、布縣歷三千餘年,大的地域名稱近20個。這些名稱的出處大致分為四類:

一、地理位置概念

如臨晉、西河、河西、河濱、臨沮、南五泉、華州、華陰縣等。大荔縣隔黃河與山西省相望,山西簡稱晉,故名臨晉;古籍稱黃河為“河”,大荔處黃河西岸、濱河而居,西河、河西、河濱的稱謂正當其所;黃、渭、洛三河在大荔境內交匯,洛河又稱漆沮,臨洛河設縣名臨沮;鐵鐮山之下,今雙泉鎮西北,自東向西一字排開五眼泉水,碧澄澈底,清亮如玉,羊飲泉水吃泉邊草容易增肥,有“苦泉羊,洛水漿”之說。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在郃陽縣南部設五泉縣,因朝邑地區在五泉縣南,故所置縣名南五泉。華指西嶽華山,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故有華州、華陰之稱。

二、地貌特色概念

如同阝國、同州、馮翊、朝邑等。一說,大荔城南(今官池鎮)九龍村有九龍泉(又名九龍池、鵝鴨池),史載“九穴同流,同州所繇得名也”。二說,“漆沮即從,灃水攸同,二水至斯,同流入渭也。州因以名”。即夏禹時期,得到治理的洛河、灃河流到大荔南部注入渭河,州也因此得名。這兩種說法為同阝國、同州的來歷作了很好的註解。馮,意為輔;翊,意為佐,馮翊二字完整地讀解為輔佐。大荔位於西漢京師長安的東北,在左馮翊的方位起著輔佐的作用,馮翊絕不是浪得虛名。秦晉之間黃河灘河面寬闊,北起范家、南止朝邑,一條高約百米、橫亙六十餘里的臺原叫朝(zhao)坂。邑,是城的別稱。旭日東昇,山以朝日光射,層崖岸煙萬狀,這片受朝陽普照的區域便謂之“朝邑”。

三、語出典籍概念

如芮國、懷德、平民等。《詩經·大雅·公劉》雲:“芮鞫之即。”芮,字面意思為草初生時柔柔的很有希望很有生命力的感覺;另一種認識為水灣,水邊向內凹。本意都形容水草旺盛的意思,寓意生命旺盛。周文王手下有個卿士叫良夫。周武王打敗殷商建立了周朝,把良夫分封到芮(今大荔縣)為伯,稱為芮伯,芮伯的後代在周成王時建立了芮國,芮國是姬姓諸侯國,在歷史上存在了一千餘年。懷德,懷念恩德。《論語·里仁》雲:“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意取感懷漢王朝之德。《水經注》雲:“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懷德縣故城也,世謂之高陽城。”平民,本指平善之人,後泛指普通老百姓。《周書·呂刑》雲:“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

美麗大荔|她從遠古來

美麗大荔|她從遠古來

美麗大荔|她從遠古來

  回首大荔,這塊皇天后土歷史輝煌璀璨、文化積澱深厚。歲月滄桑,萬物鉅變,一方地域養育一種氣質,一個環境塑造一種精神,一種歷史傳承一種傳統,75萬大荔人民作為承載縣名文化的“活化石”,必將創造不息、奉獻不止,以對家鄉濃烈的熱愛之情、超越的發展之智,把大荔建設成為和諧誠信、文明開放、充滿活力、強烈吸引外部資源的新大荔。

美麗大荔|她從遠古來

美麗大荔|她從遠古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