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駕崩時,若不傳位給雍正,雍正會造反嗎?為什麼?

菩薩我想對你說


造反,自古以來都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贏就贏得盆滿缽滿,輸就輸得一敗塗地。像四爺如此心機深沉的人物,就算真的奪嫡失敗,那他也不會造反,選擇一條死路、絕路來走。

不過他也有不少後路可走,我認為至少有兩條,四爺可是從來都不會做孤注一擲的事的。


第一條路:繼續支持新主

在兩次廢太子後,四爺也正式加入了奪嫡之爭,但他和“八爺黨”收買人心的做法不同,四爺是在朝廷多做實事,少結黨羽;在家潛心修佛,不問外事;對父親多表孝心,建寺歌頌;對兄弟關懷備至,不靠不拉。四爺自詡“天下第一閒人”,只做事,不結黨。這也是為什麼在奪嫡最激烈的時候,各黨派都會忽略了這個“閒人”的原因。

四爺用的是韜光養晦之策,他和兄弟們的關係其實並不是電視劇和文學作品裡那樣的水火不容,反倒是和幾個兄弟都處的不錯,太子被廢的時候他和胤禟上表求情,而九爺胤禟一直都想拉攏這位四哥,但四爺都不置可否。這也是他給自己留的後路之一,因為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這兩人都是老九胤禟的投資目標和支持對象,所以四爺和胤禟既保持著聯繫,又不過度滲入“八爺黨”的核心,所以最後不管上位的是誰,他都可以穩坐釣魚臺。

四爺第一條後路就是繼續扶持新主,因為他一向以“天下第一閒人”自居,手下無人無兵,就算造反也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


四爺第二條後路:退守臺灣

別以為這是內戰時期才有的策略,早在明朝滅亡,鄭成功就採取了退保臺灣的方法,和清朝死磕了十幾年。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設置臺灣府,加強臺灣的經濟建設,寶島臺灣和大陸的聯繫就愈加緊密了。

而雍王府中第一謀士戴鐸早在奪嫡開始時就看中了臺灣這塊寶地,他在給四爺的上書中說數十條建議,教他“不爭以爭”,“謙恭做人、高調做事”,“從皇帝著眼處入手”,“提拔家奴心腹,將其安排或在內為閣部九卿,或在外為督撫提督”,“經營臺灣,以為退路”。總結為《戴鐸十啟》,是整個“四爺黨”的奪嫡方針。

在十四阿哥胤禵受命為“大將軍王”時,戴鐸在表中建議四爺安排自己做臺灣道,總攬臺灣錢糧兵馬,為主子開創一個後守之地。萬一奪嫡不成,則退守臺灣,或遠離朝廷、安度餘生,或割據一方,成鄭王故事。

四爺的第二條後路就是退守臺灣,雖然他是否決了戴鐸的建議,但很難保證他不會安排別人去任臺灣道。尤其是奪嫡失敗後,四爺要是不想在朝廷裡受氣的話,那臺灣也是個很好的去處。

所以就算四爺奪嫡失敗,但他也不會造反,不會做“自絕於祖宗”的事,他的後路多著呢!幹嘛去選一條一定會失敗的造反之路呢?


狐史首丘


肯定會造反。以清君側之名進行起兵造反,以便奪取大清帝國皇帝寶座,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條,無路可走。

造反的資本在哪裡,有沒有勝利的可能性?我們試著去分析幾個關鍵性人物:

一、幾個關鍵性人物登場

1.九門提督隆科多,這決定是否能登頂最後一步

隆科多作為清康熙年間九門提督,掌控京城護衛,就相當於內衛部隊,禁軍統領。只是一直中立的隆科多為什麼最後選擇雍正呢?背叛康熙大帝,卻也不投靠八阿哥黨呢?因為康熙沒有把隆科多父親佟國維世襲一等公的爵位封給隆科多,使得隆科多懷恨在心,最終在康熙大帝臨終前,倒向雍正皇帝。最主要的是他跟八阿哥黨中九阿哥,十阿哥都有仇恨,因為自己的父親就是因為舉薦八阿哥為太子一事被康熙帝訓斥並失勢養老在家。即使十四阿哥允禵稱帝,但九門提督隆科多投降四阿哥雍正,共同舉兵攻打皇宮,把十四阿哥允禵囚禁,奪取金牌令箭把十三阿哥允祥釋放。並且會把八阿哥黨的所有成員全部緝拿下獄甚至斬殺不留。

2.十三阿哥允祥,控制豐臺大營,保證皇位穩固

康熙四十七年之後,十三阿哥允祥就被圈禁了。在雍正需要起兵造反之時,肯定第一要解救的對象。因為在雍正與鄔思道談論十三阿哥在軍隊的影響程度,整整列出一大串名單,而且十三阿哥不管在文臣武將中都有著比八阿哥不相上下的名聲。

清朝八旗兵制分為京營八旗和駐防八旗兩種,京營八旗亦稱禁旅八旗,分為郎衛和兵衛。郎衛是從正黃、正白、鑲黃等所謂上三旗的滿、蒙族人中挑選組成的親軍營,負責侍衛皇帝和宮廷,歸領侍衛內大臣統轄。在十三阿哥封為領侍衛大臣,統領皇城郎衛三旗子弟兵。

當時豐臺大營的提督成文運是八阿哥黨的心腹,那時候可能已經起兵勤王到京城以防四阿哥雍正的叛亂。危難之際,只有十三阿哥允祥拿著金牌令箭與率領京營八旗子弟兵到豐臺大營行軍途中進行冒險攔截,通過曉知大義把召喚原來自己在軍隊的心腹站到自己這邊,進一步把八阿哥黨主要成員的腦袋全部丟到豐臺大營提督成文運面前,以“起兵謀亂”極大罪行方式扣到原豐臺大營提督成文運身上,最後斬殺祭旗,最後“進京勤王”方式,進而控制住豐臺大營的2萬餘人的軍隊,徹底消除對雍正皇帝新君皇位的隱患。

3.年羹堯,控制西北軍隊的關鍵人物

在西北地區還有一支軍隊是由雍正的奴才年羹堯率領,直接可以進京勤王。因為十四阿哥回京登基之時,不可能把軍隊帶回京城附近駐紮。年羹堯得到雍正的密令之後,直接率兵控制西北軍營,斬殺掉十四阿哥的手下心腹,進而控制這支西北軍,以防新君上位造反的隱患。

當然從雍正皇帝造反那一刻,就是這幾個關鍵人物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只要失去其中一環都是失敗,甚至讓整個大清帝國陷入戰火紛飛的時期。

4.雍正皇帝,才是這場賽事的主角

在造反計劃謀劃及上演之時,雍正皇帝才是這場戲的主角,他是否能夠堅定邁出這一步,邁出這一步之後,他就能堅定為了皇權最頂端進行血濺四方,殺兄害弟這樣的行為,甚至大清洗的殘殺,確保皇權最終勝利。按照雍正皇帝登基之後的所作所為,尤其對自己兄弟及功臣的行為,能夠驗證出這樣的結果。

他造反必然能夠成功,因為他不得不如此做,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條,沒有所謂的太平王爺善終,最好的結局就是圈禁到死。

當然這也僅僅是假如,個人的猜想與論證。真實的歷史是雍正得大統,延國祚,造康乾盛世的舵手,是一位勤奮而了不起的好皇帝。


歷史伴讀小二


康熙如果沒有傳位給雍正,雍正會不會造反?

雍正的皇位是怎麼來的,歷來眾說紛紜。

有的說,因為康熙喜歡胤禛的兒子弘曆,把皇位傳給胤禛其實是想把讓弘曆繼承。

有的說,其實康熙早就中意胤禛繼位,多次提出要讓胤禛當孤臣,就是為了讓胤禛繼位。

還有一種弒父改遺詔的說法,康熙在暢春園養病期間,只有胤禛能每日探視,康熙駕崩的最後一天,胤禛更是五入暢春園,康熙駕崩的時候,只有胤禛一人在場,外面就有了胤禛弒父的說法。守衛並宣讀遺詔的隆科多,在胤禛登基之後,一時榮寵無雙,最後卻被幽禁暢春園,也讓篡改遺詔的說法有了市場。

因為胤禛得皇位的方法的不確定性,很難說雍正的心思。那咱們只能假設,康熙明確的把皇位傳給了其他皇子(老二,老八或者老十四中的一個),那雍正會不會造反?

說胤禛沒有造反的心思是假的,雍正登基之後,老八、老十四也不可能沒動過造反的心思。但是他們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太低,胤禛造反的機會甚至還不如老八和老十四。皇權的正統性根深蒂固,康熙朝的很多老臣都是保皇黨,誰是康熙指定的接班人,他們就支持誰,這股勢力是任何一個皇子都無法單獨對立的。而胤禛又是著名的冷麵親王,康熙選定的孤臣,朝中勢力不如老八,軍中勢力不如老十四,就算再加上允祥也不行。

既然是必敗的結局,除非被新皇逼到必死的地步,胤禛是不會造反的。



魔智


在《雍正王朝》裡面,雍正順利地繼承了皇位,並且在一番改革之後使得大清王朝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從雍正繼位後的施政舉措,可以看得出他是當時最適合擔任國家元首的人選,這也是為什麼康熙在駕崩之時,要傳位於雍正的重要原因。

那麼假設當初康熙傳位的人選不是雍正而是十四阿哥胤禎,那麼雍正是否會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而鋌而走險,發動政變篡奪皇位呢?

或許在平行宇宙的那一邊,康熙真的將皇位傳給了十四阿哥。當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等人在暢春園裡面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內心裡百感交集。八爺黨的九阿哥、十阿哥聽到皇位繼承者雖然不是老八,但也還是自己的盟友老十四之後,內心裡面暗自慶幸,自己站對陣營了,八阿哥痛心自己不能得到皇位,但是想想老十四繼位,自己仍然還在權力的中心,一下子也釋懷了。

最痛苦的人當屬四阿哥胤禛了,作為最後與八爺黨爭奪皇位的皇子。此時的胤禛面臨著兩個艱難的抉擇,一個是順從皇阿瑪的旨意,擁護十四阿哥胤禎稱帝;另一個則是魚死網破,發動政變篡奪皇位。

對於這兩個抉擇,相信四阿哥胤禛會更傾向於第一種。畢竟在小說《雍正王朝》裡面,在接到康熙臨死前傳召,胤禛一度不敢入宮。如果不是鄔先生的分析鼓勵,胤禛多半是會躲在王府裡面。

正是因為鄔先生分析康熙百分百會傳位給四阿哥胤禛之後,胤禛才敢奉詔入宮,並且在入宮前還跟鄔先生安排好了奪取兵權的計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奪取兵權的計劃當中,十三阿哥胤祥是個至關重要的人物,沒有胤祥就沒有能夠順利繼位的胤禛。

但是當時的十三阿哥胤祥是被囚禁在宗人府裡面的,在胤禛被康熙欽定為新君之後,胤禛才拿到了金牌令箭派人去釋放十三阿哥胤祥,後面的奪取兵權的計劃才得以進行。

如果皇位是傳給十四阿哥胤禎的話,胤禛自然是無法拿到金牌令箭,沒有金牌令箭也就沒有了胤祥去豐臺大營的搶奪兵權。沒有兵權的胤禛又怎麼敢發動政變奪取皇位呢?

除了沒有兵權之外,四阿哥胤禛不敢發動政變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康熙晚年八爺黨勢力龐大。因為早年八阿哥對朝廷官員人心的籠絡,在康熙病重之後,很多官員都間接地聽命於八爺黨,特別是八阿哥胤禩。在一沒兵權,二沒人心的情況下,四阿哥胤禛斷然不敢發動政變的,而且關鍵的一個點是在這個假設當中繼承皇位的是自己同父同母的親弟弟,自己即便沒能參與到權力的中心,也能當個太平王爺。如果這個假設當中繼承皇位的八阿哥胤禩話,或許胤禛才會魚死網破,發動政變篡奪皇位。


古今事


古代封建王朝帝王的權術是制衡各方政治勢力,雍正如果沒被授予合法繼承權,可能會有以下n個結局。

一:他的黨羽任何一人登基,他做個賢王,萬古流芳。

二:八爺或者八爺黨登基,他或許結局比八爺還慘。或者八爺黨寬宏,他做個沒實權的閒散王爺。

三:無論誰做皇帝,他都不服氣,去造反,他最終失敗!身死名裂。

只要不傳位於他,雍正造反就沒有成功的可能。清朝歷史上也沒有一個造反成功的王爺,只有同治他媽慈禧與恭親王的辛酉政變是成功的,但是卻也不是造反。因為清朝時候封建制度相當完善,沒有合適的理由是不足以動搖皇帝的地位的。即便慈禧掌握大權,垂簾聽政,也未曾能夠廢掉光緒,不是嗎?


南朝周公子


看過《雍正王朝》電視劇的人都知道,康熙最後把大位傳給了雍正了,因為只有雍正才能刷新吏治,懲治腐敗,推行新政,保證大清的江山社稷。



問題來了,如果當年康熙沒有把大位傳給雍正而是其他阿哥,雍正會造反嘛?我的回答是,有幾點理由:

第一,從九子奪嫡之爭中,雍正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爭奪太子一位,從自己主動請纓去辦黃河賑災,去追繳國庫欠款這兩個差事,要知道追繳國庫要得罪朝廷眾多百官和皇族宗親把自己陷入孤臣的境地,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在康熙面前留下好的印象,為了讓自己在爭奪儲君的位置上贏得更多砝碼。



以及後來的刑部冤案,誰出任大將軍王等事情,他都是主動請纓,要不是鄔先生勸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他才讓給八爺和十四爺。最為狠毒的是利用府裡的下人把太子寫給任伯安的信傳遞給八爺,而八爺直接寄送給康熙,導致太子再度被廢,如此狠毒,陰暗,就是為了整垮太子,又使康熙不懷疑到自己頭上。四爺明面上支持太子,實際上暗害太子,可謂陰險毒辣。



第二,雍正自始至終都有奪取太子之位之心,康熙不把大位傳給他是否代表他擁有謀反之心。真有可能。

當太子再次被廢,康熙就沒在立太子了,當知道自己身體快不行的時候,才召集眾皇子進宮交代後事。如果康熙不把大位傳給雍正,就當時情形雍正會造反。其中之一,在康熙祝壽時因死鷹氣的病倒,四爺知道康熙快不行了,康熙就要傳大位了,未此他聽取鄔先生建議先去看下十三爺,並帶了份名單,請十三爺幫忙看下名單上的人能否對自己有作用,說明四爺早已經有準備。



再者,當時的朝局穩定有利四爺,而十三爺是四爺的鐵桿,他曾經掌過兵,門生故吏很多,所以利用十三爺的關係,他有可能控制京郊的豐臺大營和西山瑞建營,從而控制整個京城,再挾持隆科多改掉遺詔,是很有可能的。八爺黨他們雖勢利很大,但它們都沒有掌握兵權,唯有老十四封為大將軍王握有兵權,但遠在西北,起不到作用。

我是【大白說事】,專注歷史,政治,天下大事等領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探討。


大白說事


自古以來造反是需要硬實力的,明成祖之所以敢鋌而走險發動“靖難之役”,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他長期鎮守邊疆、對抗北元,手中有兵、有將,雖然數量上不佔優勢,卻都是經歷過戰爭洗禮的精兵強將。反觀清世宗(雍正),清聖祖(康熙)去世時他手裡有什麼?



相信肯定有人會提到年羹堯和隆科多。誠然,清世宗能夠順利即位,年羹堯和隆科在穩定政局方面功不可沒。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清聖祖傳位遺詔的基礎之上的,清世宗是合法即位。因此,一切也就都順理成章了。如果清世宗並不是皇位繼承人,而是由允禩或者允禵繼承皇位了。那麼,清世宗奪位就是謀逆。既然是謀逆,與皇位繼承人兵戎相見幾乎是必然的。那麼,清世宗還有翻盤的能力嗎?答案是沒有!為什麼?



首先,清朝中期的皇子並不是明初和清初的皇子,手裡是沒有軍隊的。清朝京畿及各地的駐防八旗、綠營駐軍是國家常備軍,並不是私人武裝,他們只聽命於皇帝。既然皇位繼承人已經確定,不是清世宗。那麼,清世宗是沒有辦法調動這些軍隊的。而西北的軍隊掌握在允禵手中,清世宗合法即位,年羹堯節制大軍後勤自然名正言順,可以遏制允禵。但是,如果即位者是允禩、或者就是允禵本人,他完全有能力像後來清世宗以宗室延信接替允禵,然後換上鐵桿小弟兼大舅哥年羹堯那般,找個各方面可以接受的人接替年羹堯,之後再換上自己的人。如此一來,年羹堯的作用幾乎就失去了。



即便年羹堯仍然在川陝總督任上,即位者只要將後勤補給交於其他人,年羹堯依然無計可施。要知道,清朝的總督節制轄區駐軍僅僅是節制,並沒有調動權,沒有走正規調兵程序,總督所能調動的只有自己直屬的督標,數量非常有限。即便年羹堯施了魔法,真正調動了轄區所有駐軍,相對於全國駐軍及允禵手中的軍隊,仍然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川陝遠離北京千里之遙,年羹堯想率師赴京逼宮也是鞭長莫及,幾乎不可能實現。



再說隆科多。隆科多名義上和清世宗有甥舅關係,清世宗即位後更是以舅舅稱呼隆科多。可是,細想想,他姐姐是孝懿仁皇后,是清聖祖的繼妻,和清聖祖哪個兒子都能攀上甥舅關係,不是嗎?隆科多和清世宗並不是親甥舅,這就註定了他與清世宗之間並沒有血緣、親情,也不存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害關係。隆科多支持清世宗無非是在尋求佟氏家族的利益最大化而已。清世宗合法即位,又有孝懿仁皇后與清世宗這層養母子關係,隆科多自然堅定地現在清世宗一邊。



可是,如果即位者其其他人呢?隆科多隻要跟著走,雖然談不上擁立之功,但起碼擁戴之功還是有的。國舅的地位擺在那,佟氏家族的影響力擺在那。隆科多再不濟,混個不輸不贏還是能夠做到的。這時候如果現在謀逆的清世宗一邊呢?很有可能使整個佟氏家族都死無葬身之地。隆科多何等精明之人,他是絕對不會去趟這一趟渾水的。



如此一來,隆科多沒指望了,年羹堯又鞭長莫及,京畿和各地駐軍又指揮不動,允禵手裡還握著西北大軍。面對這樣的情況,清世宗如果武力奪位,幾乎是自取滅亡。因此,提問者所說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果清聖祖傳位的不是清世宗,那麼他只能想真實歷史上的允禩、允禵那樣,接受既成事實,繼而成為刀俎上待宰的魚肉,沒有其他可能性。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如果遺詔上不是雍正,他很難造反,因為在宮禁之中很難行動自由。

雍正王朝中寫道:老十三故意站在門口,假如遺詔上不是胤禛,他就殺出去。

老十三武功高強,估計奪門而出不是難事,但他殺出去幹什麼呢,當然不是回家睡覺,等待新皇冊封,肯定是出去說八阿哥造亂,命令老十七,鄔思道那幫人聽他的帶著王府護衛殺回去,因為他知道,從來奪路殺出暢春園那一刻,他就不能回頭了,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必須死,因為不論老四老八或老十四誰當皇帝,都可能把造亂的罪名給他背,所以他只能衝進去大殺四方,把罪名推翻老八和宣讀遺詔的隆科多身上,老四也必須‘死於老八老九老十’之手,當然這些人肯定也就‘死於亂軍之中’了,說不定弘時弘曆都得在‘戰鬥中犧牲’,然後留下老三‘作證’,張廷玉那些人作證,再一紙詔書讓老十四回京。。。


小山村的狼哥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是我個人覺得造反有點懸。原因如下:

一、清朝的制度。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兩個朝代,有一個特點都十分相像,那就是中央集權較之以往有很大的提高,一切權力歸皇帝,任何人無法左右,到了清朝,這種封建王朝的集權制度得到更大的發揚,如軍機處等,都是皇權集中再集中的結果。高度集權說明清朝的封建制度已經很完備了,要想輕易改變,困難重重,這是由制度基礎決定的。從這個角度講,如果康熙要傳位與其他人,一定會像雍正即位的時候一樣,罷免所有的能員幹吏,一旦罷免,就是有力也使不出了。明清以前如唐宋,因為皇權不夠集中,所以時常會有造反的情況發生,明朝除了朱棣,以後根本沒有人通過奪位造反的。大家知道,朱棣上臺後,又恢復錦衣衛,又建設東西廠的,這些都是被明清皇帝繼承了的,誰有這個本事造反。故雍正造反的可能幾乎不大。

二、槍桿子管轄權。在康熙年間,太子雖有施政權,但是沒有軍隊調集權,滿族兵馬大權集中在八旗,八旗兵馬大權一部分歸皇子管,一部分直接歸皇帝,但是皇子們管的,大大不如皇帝管的規模和數量。從電視劇《雍正王朝》來看,十三爺允詳管著西山銳健營和豐臺大營的兵馬,是守皇城的兵馬,只有他能調動。康熙帝把這兩處關鍵的兵馬交給允詳,是對他的信任,但同時,也是對八王一黨的不信任。十三爺被圈禁十年,當雍正拿著一份人員名單給他看的時候,允詳說:這裡邊有的人已經變節,能用的人估計也不多了,這就說明,槍桿子基本不是掌握在胤禛手裡的了。要想擁有槍桿子,沒有康熙的支持還是真不行。

三、得罪的人太多。冷麵王爺的稱呼本身就說明胤禛在朝廷是不得勢的,從追比國庫欠款開始,就一路在得罪人,不管是官員還是大小地主,他都得罪得差不多了,況且還有八爺黨和十四爺從中作梗,你當不了皇帝死的比其他人更慘。哪有可能去造反,誰支持呢?

那為什麼在這麼不利的條件下他還是能登大寶呢?以下是主要兩點。

一是因為他得勢。他得的是康熙的勢,康熙看好他,需要他這樣手段的人去解決康熙未了的事業,人人都認為雍正胤禛是逆勢而為,恰恰相反,雍正基本上是順勢而為,不管他又來遇到多少麻煩,都是正常和必然的,但他是順著康熙的勢而為。

二是康熙已經給他鋪好了路。調隆科多守九門,放出允詳調集兵馬,罷免能員幹吏,除了個遠在天邊的十四爺,還受到年羹堯糧草的制約(都是康熙應允了的),八爺黨幾乎有渾身的力氣也使不出。

所以說,如果要是康熙傳位其他人,胤禛就會像八爺黨一樣,搞得你無官一身輕,啥指令都發不出,有力使不出的境地,看你能造反麼?


青燈問史


對於樓主的這個問題,藝軒的答案是——不會!為何呢?藝軒看來,一共有三個原因!

第一,條件不足

就當時局面而言,康熙去世並不是很突然,而是有預見的。康熙六十一年在暢春園中,此時的康熙雖說是病入膏肓,但是實際上他的實力還是在的,並不是因為他病入膏肓以後,自己的皇權就旁落了。皇權的繼承是康熙苦思冥想出來的,倘若康熙沒有將皇位傳給胤禛,也就是雍正而是傳給“十四阿哥”,那麼雍正也不會反。

要知道,想要反叛,那就得具備一定的軍事能力,而雍正呢?他的軍事能力幾乎沒有,除了一個年羹堯,隆科多雖說是他的人,但是也是因為雍正當上皇帝以後才成為他的人。不然還是康熙的。所以,在反判上,它不具備應有的條件,其中軍事條件為主要。

第二,名不正言不順

有人說,雍正的皇位是篡奪來的,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在這裡就不多加說明了。雍正如果沒有爭得皇位,他就選擇反叛,那麼這樣的名聲是很難聽的。因為沒有人會幫助他,即便有年羹堯和李衛。十三阿哥胤祥是斷然不會幫他的。

十三阿哥雖說是雍正的死黨,但是為人正派,胤礽在位的時候,他極度擁護胤礽,這就是事實。在國家層面和感情層面,他還是會選擇前者。

再說,雍正即便是反叛爭奪到皇位,也坐不穩,因為還有那些老臣們,還有千千萬萬的子民在看著他!

第三,缺乏能力制衡

這和我們上面第一個原因說的相似,這裡的能力也主要是指的是軍事能力,當然拋開軍事能力之外還有其他原因。

可以訂閱作者專欄查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