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的戰鬥場景中,指揮員吶喊:給我衝,給我打,給我守住。在現實戰鬥中,這種場景會發生嗎?

淺嘗何求


在戰爭年代肯定是存在的,但是現代戰爭則是兩碼事!因為現代戰爭都有無線通信設備,長官的命令可以直達士兵,不用大喊大叫,士兵也能夠聽到,在戰爭年代,“喊”是重要的交流方式。

幾乎在所有的影視劇中,都會有這樣的鏡頭,就是長官用喊的方式在戰場上指揮士兵,給我衝,給我狠狠的打!

這是不是真的呢?

縱橫認為大部分情況下是真實的,但並不是唯一傳遞命令的方式。

先來說說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軍隊組織形式,基本上就是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的排序。

班、排一級的指揮基本都靠喊

班是最小的作戰單位,一般來說一個班在10個人左右,在打仗的時候,班長對這10個人肯定是用語言來交流的。

排是比班更高一級的作戰單位,排長是軍官,而班長不是軍官,兩者有巨大的差別,一個排在50人左右,規模就像我們讀中小學時一個50-60人的班級差不多,正常情況下,排長會親自帶一個班,打之前會提前告訴其他的1-2兩個班,等排長命令的時候一下,整個排基本基本都能聽從指揮的,讓打就打。

連一級有指揮所

連是排的上一級作戰單位,一個連通常有三個排,從連指揮排,和排指揮班是完全兩碼事,一個排只有五十多人,但是一個連則在180人左右,相比之下,完全用喊話指揮戰鬥就不靠譜了,距離是一方面,在陣地中槍聲太大,所以,連長一般不會具體的去指揮士兵,而是通過排長和班長傳達作戰命令。

連隊基本都會設指揮所,裡面會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是通訊員,專門負責向各排負責傳達命令的,在具體指揮戰鬥中,還會有號手和旗手來指揮戰鬥,在以前有些人誤會,認為士兵必須要懂旗語和號聲,實際不用士兵懂,只要班長和副班長懂就行。

抗戰期間,與中國連隊同一級別的日軍作戰部隊是中隊,180人的中隊中,有8個通訊員,可見通訊在基礎作戰單位中的重要性。

營一級不在最前線

營是連的上級,一個營通常有三個連,是部隊中的中級指揮機構,正兒八經的基層幹部,一般來說,連長是需要拿槍上待在前線的,營長的指揮所就不是太前沿的陣地了,中國軍隊一般一個營有三百五十人到七八百人不等,待遇自然就不一樣,人數少的營,其實就跟連長差不多。

美軍一個營人數能比國軍多一些,在《兄弟連》中,溫特斯上尉從連長調到營部工作後直到戰爭結束,再也沒開過槍,屬於完全的後方了,中國軍制跟美國沒法比,大部分情況下,可能會駐在前線往後一點的後方陣地,絕對不是第一線!

團一級指揮最重要

團是營的上級,一般一個團下轄三個營左右,一個團的人數基本在1500人以上,像李雲龍部在平安格勒會戰前八個營那是不正常的情況,團級指揮單位是戰爭中最重要的指揮層級,一般來說,是介於前線和後方的重要層級,團部指揮功能齊全,如果團部被端,對部隊的影響是極為不利的,這就是《亮劍》中山本特工隊要偷襲獨立團團部的原因。

在實際情況中,團長一般是不上前線的,美國營長都不用拿槍,中國團長還用去拼命?李雲龍是大頭兵出身,所以經常以團長的身份去幹連長的活,正常作戰中,團長是絕對不能離開指揮部的。

在中國電視劇中,所有團長端衝鋒槍上戰場衝鋒的,一邊衝一邊喊,衝啊,給我狠狠打,都是扯淡,命令都是通過通訊兵下達到營,然後再到連,才是戰鬥的常態。


史論縱橫


說不可能的都是自己的猜想,我曾經問過志願軍轉業的副連長,但是我們那個地方轉業了一批志願軍軍官,基本都是連級的,我問其中一個,也就是我同學的父親,我問過他老人家,大概的意思就是我說電影上那種高喊,同志們衝啊等這樣的情形是真的嗎?他自豪的告訴我真的,我就是這樣喊的,在一次戰鬥中,美軍衝上來了,陣地上有許多來不及轉走的傷員,這時他高喊,黨員同志們,黨考驗我們的時刻來到了,上刺刀,傷員三人背靠背,那次戰鬥他被美軍在大腿上劃出一條很長的口子,養好傷後歸隊又去打擊美國鬼子了,說不喊的人你最好去採訪一下當事人!


飛翔42762711


說到這句臺詞,我想起了《集結號》開始一幕的場景:最初敵人火力強大,我軍被壓制在牌樓。指導員決定衝鋒,連長不讓。指導員怒斥連長是畏戰行為。結果,敵人一炮把指導員轟死。連長火了,指揮部隊頂著槍林彈雨硬衝鋒,戰場上一片喊殺聲,一下子把陣地拿下來了。在這裡,連長就發揮了“給我衝”的帶頭角色,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戰爭就是血與肉的戰鬥。真到了你死我活的時候,人是沒有退路,也沒有邊緣。哪有什麼顧忌?什麼話都會喊,什麼事都會做!影視劇的戰鬥場景,特別是紅色戰爭,常常出現指揮員吶喊的場景,反映了以前戰爭中指揮員身先士卒的神態。但即使放在現代戰爭或戰鬥中,這種親臨一線組織指揮的場景是會,也肯定發生的。

再現代的武器也離不開最基本的平臺。再現代的戰鬥,都離不開人的操作。比如,有人可以在鍵盤上操作一場核武器戰鬥,夠現代吧?但是,如果一群特務潛入你的辦公室,一把匕首都可能要了你的命,夠原始吧?面對刺殺,你是在那裡等死似地連聲說NO,還是直接罵一句髒話,一腳把對方踢下樓,然後組織機關人員滿樓尋找抓特務?

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社會性。人是有情緒的,具備不可控的思想。比如,戰鬥廝殺到殘酷階段,雙方武器彈藥俱毀,只剩下白刃戰。為了激勵士氣,什麼口號喊不出來呢?最可能喊的,往往就是那些耳熟能詳的髒話、土話、俚語。越喊越粗魯,越喊越帶勁,廝殺起來更順手。特別是陣地戰,白刃戰,到處都是罵人的髒話。這是人在原始狀態下搏命的一種狀態,能夠充分發洩,發揮力量,與戰爭是否現代無關。

你要是聽到在打仗時指揮員說話還文縐縐的,十有八九是神劇。

那些認為現代戰鬥就應該像《天空之眼》那樣,指揮員衣服乾乾淨淨,坐在辦公室裡操作,旁邊泡幾杯苦咖啡,操作幾個按鈕,導彈從天而降。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些人是不是科幻片看多了?


樸素文明


這個題目老王特意放了幾天,專門去想辦法找以前打過仗的老同志探訪了下,結合自己以前就知道的,大致可以確定,過去解放軍打仗真的有靠喊發令,但這種喊叫不會上到很高的級別,主要是連排在使用。



一般部隊在指揮員發號施令後,會有個“傳令”制度,即指揮員發佈一條命令後,戰士們會沿著陣地,用同樣的複述,大聲將這條命令一個個傳達下去。尤其是戰壕裡,很快一道命令就能傳完,基層幹部還會積極遊走確定傳令的正確和速度。



比如指揮員喊:“打”,旁邊的士兵會紛紛喊:“打”,並依次將這個命令傳到很遠的地方。指揮員喊:“停”! 收到命令的士兵會停止開火併大聲複述:“停”的命令給其他人。各級基層班長排長有義務敦促自己的手下嚴格執行命令,並將命令傳給他人。



比如我軍的“手榴彈雨”就多半是靠這種傳令下達的,只需要下達個“準備投彈”的命令,傳下去後,一聲“投”,就能讓士兵跟著同伴的喊話和動作,飛濺起一片讓敵人絕望的彈雨。

在戰事沒開打的時候,甚至都不用靠喊,戰士們低聲傳達命令是基本的素養。



這種“傳話傳令”一般用在陣地戰中,進攻時根本就不會這樣,沒功夫也沒條件一個個傳話,這時候都是直接靠吼來解決問題,只要能喊明白就行,有的逼急了的或者脾氣火爆的,張口就是髒話也很常見。



連排級別的溝通基本都在吼叫中結束,那時候的部隊不講究什麼方式方法,人雜部隊也雜,地方部隊編起來的和老底子部隊以及別的部隊補充的、國軍那邊的解放戰士之間差異相當大,所以有時候司號也不靈,一般近了靠嗓子,遠了直接派個人去溝通,剩下的看默契。

如果戰鬥級別高了,這時候就得靠仨東西解決問題:1.司號手 2.通訊員 3.信號彈



在步話機真正普及到班排中去之前,大抵人們就靠這三樣東西維持部隊的聯繫。正好老王的爺爺當年曾經是四野134師的通訊員,曾經聽過不少老人的講古。

那個年代團部所謂的通訊員與現代的概念可不一樣,更沒電視裡那什麼滴滴答答發電報的待遇,普通通訊員就是強化版的戰鬥傳令兵,正確叫法應該是“徒步通信兵”。



徒步通信兵由頭腦靈活、腿腳快、文化水平相對高一點點的士兵擔任。我依稀記得他講過戰場上傳令的事,最長的“通訊”從衡陽跑岳陽,一個人野外跑了好幾天,九死一生;最短的從陣地後面跑到陣地最前面找機炮連,爬了四個戰壕,遞個紙條。

大部分時間命令就是靠一張張紙條來傳遞,如果對方指揮員是大字不識幾個的文盲,通訊員還得幫忙念出來。



更簡短的傳令連紙條都沒有,直接就是口頭指令,比如“XX點行動”、“快去支援XX地方”,或者乾脆就是“到後面開會”、“還打雞兒打!要你們撤!”

但也有高級文件,會附帶詳細的命令、文書、地圖下,接受者要寫個條子按手印回饋給通訊員。當年沒有印泥,都是槍裡抹把油按黑手印。通訊員把條子帶回去,就表示任務完成。



當年徒步通訊員絕對屬於傷亡率比較高的兵種,有時候戰況激烈,得一連派幾個通訊員出去。通訊員在一團混亂的戰場上要找到傳令對象不容易,像《兄弟連》裡那種當著敵人面跑去跑回的事兒就沒少發生。美軍靠這本事能得勳章,對我軍通訊員則是家常便飯。



部隊級別如果再高點,會有電話連或電話排,可以直接把電話線拉到陣地上去。或者有馬的部隊還會搞“騎兵通信兵”。



但絕大部分的“衝”、“打”這類命令靠的不是通訊員,除了開頭那種“口口相傳”外,再就靠的是信號彈和司號手,或者直接用駁殼槍特殊的槍聲做引子。

為了戰鬥的突然性,信號彈是首選,但這個東西當年比較稀有,而且多用於整體大戰役的約定命令,所以大多時候發動攻擊用的是司號手,司號制度八一南昌起義時就有了。



有句話叫“司號員動個嘴,千軍萬馬跑斷腿”,靠號聲部隊可以很明晰的接收前進、撤退、衝鋒、集合等很多很多命令,傳播面廣,傳播速度快,是當時戰場上比吼叫更有效的聯絡方法。有時候高級別的號長會帶著整排的司號員集體傳令,上百門銅號一起吹奏可以聲震百里。



一般設置正規的解放軍部隊從連級開始就有司號員,營級有司號班,班長也不叫班長,喊“號目”,團級是整排的編制,排長叫“號長”,到師級則成為“司號連”,而且很多司號部隊都有特務連編制,要不就是跟著通訊連和通訊營一起。

這些司號員當年都是很被人佩服的存在,當然他們也有牛逼的本錢,多牛呢?你見過能用號聲聊微信的嗎?



按照普通號譜是20項,起床、衝鋒這些,但複雜號譜可是有大幾百條的,號手們根據譜子,可以吹出完整的句子,例如這個紅軍時代到號譜,看見它的意思寫的是啥了嗎?“少共國際師 政委 跑步到 一方面軍 總司令部”。

是不是很神奇?是不是很驚訝?那些電視劇導演哪能明白我軍的精妙。

朝鮮戰場上的美軍算是領教過我軍這些司號的威力,志願軍的聯絡並沒有完全侷限在司號上,甚至那個年代的革命前輩們可能已經發現了司號制度容易暴露的缺陷,從而演變出一種利用各種樂器、發聲器交流傳令的方法。



這種戰場溝通即能傳令,也能擾敵,有些美軍幾十年後的人生都無法擺脫那些喇叭、笛子、銅鑼、哨子組成的噩夢。志願軍可以通過這些東西進行聯繫聯絡,形成互相的配合。

所以你看,除了吼叫外,我軍還有這麼多通訊傳令的方法,人的智慧是無窮的,並不一定需要大喊大叫呢。


王司徒老百科


那是不可能的!在當時有督戰隊,一旦發現有人後退當逃兵的直接開槍斃掉;一旦發佈了衝鋒命令而有人窩著不動那麼同樣是按逃兵處理,也是直接開槍斃掉。因此,除非指揮官自己當逃兵跑掉否則根本不會出現那種所說的大喊頂住。

上過戰場的才會知道在那種沒有耳麥跟無線電的情況下,槍炮齊鳴的時候根本聽不到任何東西,因此在當時衝鋒的時候是有衝鋒號的,一般要衝鋒的時候指揮官都會給司號員發佈命令,由這些人來吹衝鋒號,然後全體人員聽到衝鋒號的時候就得趕緊衝鋒,不然被督戰隊看到落後了會誤以為是逃兵,那麼就是直接被一槍斃了。衝鋒不一定會死,被督戰隊打槍肯定得死。

不過呢,出於人自己本性的吶喊,自己一邊衝鋒一邊喊還是經常出現的。這時候指揮官往往是喊著,兄弟們跟我衝啊或者是同志們跟我衝啊。


優己


可以肯定的說是不可能的,現代化的戰爭中,一個連的防守寬度就能達到500米左右,一個營可以有1.5-2公里,團、師級別以上的單位防守寬度更寬,在如此寬的防線上靠指揮員拿嘴喊來指揮戰鬥顯然是不可能的,根本就聽不見,聽見了也聽不清!


一線的指揮員指揮作戰並不是靠喊的,而是通過控制機槍等武器的射擊來下達命令的,例如在防守中,一般班排長來決定何時開火,士兵只需要聽其槍聲即可,只要那邊一開火,那麼就意味著命令已經下達,士兵可以開火射擊了,這種方式簡單有效。

連、營以上的單位都是要設置相應的指揮所的,以協調前線各單位的作戰和預備隊的使用,所以這些指揮官一般是不允許上第一線作戰的,通過合理的部署尤其是預備隊的及時合理投入才能保證最後的勝利,指揮官在指揮所的作用遠遠大於其在一線的作戰,如果指揮官不顧部隊的指揮而執意在一線投入作戰和指揮是對整個部隊不負責任的表現。只有在特別緊急的情況下,指揮官才會投入一線作戰。



所以影視劇中經常有那些團長甚至師長親臨一線用喊話的方式激勵官兵,下達開火命令的情景在實際作戰中是完全不可能的,成千上萬的人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等一個人的喊話來行事顯然不切實際。


戰略論


以前紅軍的時代確實是這樣,因為國家落後貧窮,沒有先進設備,戰場混亂後面的士兵叫也聽不到,會有吹號手衝鋒號吹響,也會有旗手領著方向走,國外軍用無線電1864年就發明出來了,第一次世界發生在1914年,清朝才剛滅亡兩年,國內還沒有條件使用無線電軍用設備,1931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1方面軍總部無線電隊成立,這是最早的通訊兵部隊。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大派用場。戲裡面也有真實的成份,不全是演,你所說的口號也會有,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分享味覺


在真實的戰爭中在指揮員的口中是不會出現“給我上”、“給我衝”、“給我打”這樣的語言的。

第一:軍隊中有專門的軍語,這些專屬名詞都有特定的含義,不是普通的大白話。

第二:在戰爭年代,我軍的指揮員說的大多是“跟我xx”而不是“給我xx”。

第三:戰場環境喧囂,人的喊聲再大也很難及遠,因此戰場上指揮員通常不是直接給戰士下令,而是對身邊的司號員下令。並由司號員們將指揮員所要表達的信息傳輸出去。

第四:即使要用非軍語表達的語言也是要簡短有力並同時加以手勢,這樣才能清晰的表達指揮員的決心。

像“給我上”通常是說“上”,“給我衝”通常是“衝鋒”或“前進”,“給我打”通常是“打”或者“開火”。

影視劇裡出現的“給我打”、“給我上”、“給我衝”這些詞語主要是描寫反面人物的膽怯、懦弱和無知。


我的團536


影視中指揮員喊話:給我衝!給我守住!在現實戰鬥中是不可能的,在戰爭中槍聲震耳,炮火連天,憑人的喊話根本無濟於事。喊破噪子也聽不到。現代化戰爭通訊設備先進,信息化自不必說。就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在通訊工具落後的情況下,都由號兵吹號指揮。指揮員給號兵下達衝鋒命令時,號兵吹起衝鋒號,撤退時吹撤退號。就在宿營地也有起床號、集合號、開飯號、熄燈號。人常說:號角連天,那軍號特別嘹亮,戰士就聽軍號指揮。另外還有電話,軍長、師長、團長都在指揮所用電話向營連長下達命令,而陣地上通訊員有步活機隋時向上級聯繫。當連長接到命會後再給號兵下令衝鋒或撒退。


天高雲淡839


兄弟,二戰時候高配軍隊,連排級人家用電話,發給幾塊電瓶和一個手搖發電機作為能源。指揮到連。連一下有通訊兵,美國二戰後有單人無線電步話機(像是放大的步話機)

志願軍就別比了,無線電到營(比國內打仗時候好很多)營一下用號,大號負責部隊作息,集合,行軍,休息,防空,衝鋒等。小號,也叫小喇叭,可以發送掩護,進攻,撤退,等班排命令。衝鋒時候營連級進攻,撤退依靠大號。好一吹衝鋒,衝不上去,好一吹撤退。

到了現代戰爭的今天,軍隊連排級用一般連排級有好幾臺無線電,長波無線電,短波無線電,衛星海事通訊系統。原因很簡單,連部要同時和旅部,炮兵,空軍,陸航保持信息暢通,隨時呼叫火力協同,指引火力精準打擊。(長波通訊),短波負責,營部,營屬火力引導,下面班排指揮(可以指揮到班長)。協調連屬火力支援。掩護,營救,管理各車隊行軍,駐紮等。衛星海事通訊,需要時候在複雜地形狀態,這是最後手段。

現在營是最基礎的作戰單位,不是連。一個獨立作戰單位需要,直瞄火力支援,曲射火力支援,防空,反坦克,醫療應急處理和後送,輜重管理補給,連一級缺乏相應保障能力,必須在營級指揮下作戰。二戰時候德國軍隊不允許營一下獨立作戰也是這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