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裁员、加班,总有一种悲剧适合你

降薪、裁员、加班,总有一种悲剧适合你

降薪降级,裁员走人,强制加班,总有一种悲剧适合你。身处互联网行业的“天之骄子”们,最近过得有点儿糟心。

仿佛还是昨天,江湖上流传着互联网巨头们金光闪闪的传奇故事,有幸进入的年轻人,顿时会成为同学、朋友艳羡的对象。

然而,互联网行业的高光时期,似乎已进入尾声。3月28日,是阿里大文娱优酷团队第一批裁撤员工的最后一天,他们将无缘4月份的员工年终服务奖。

京东也在开年大会上宣布,2019年将末位淘汰10%的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

腾讯则即将掀起史上最大一轮管理干部裁撤,这一调整比例约为10%。

巨头们纷纷缩食节衣,新秀们不得不关门解散。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让曾经一郑千金的互联网经济也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降薪、裁员、加班,总有一种悲剧适合你

加班是一种文化 更是互联网行业标识

在互联网行业,加班是常态,不加班却极少见。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招聘了一位日本研发,上班第一天他对部门同事说:“我在日本就是个‘加班狂’,希望大家能跟上我的节奏。”一个月后,他临走时扔下一句话:“你们这样加班,是相当不人道的。”

最近,有京东员工吐槽,京东未来将实行“995”工作制,且是“强行规定”;还有网友表示,京东时尚居家平台事业群甚至收到了“996”工作制(早晨9点到晚上9点上班,每周工作6天)的通知,其他部门暂时不清楚。京东官方对外回应称,“拼搏和激情是写在京东血液里的DNA,京东第一阶段的成功就是靠做最苦最累的事情拼出来的,而京东未来的发展除了更加拼,别无捷径。”翻译过来就是,加班确实是有的。

阿里爱“996”的证据,在网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前阿里巴巴执行副总裁卫哲在校招时明确表示“不接受加班的不招”。最近阿里大将樊路远接手优酷后,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改时间:不管加班到几点,第二天必须要9:30之前到公司。这引起很多员工的不爽,本来加班到12点,甚至加班到凌晨,按道理第二天应该给点儿时间休息。如此不通情理,也是服了。

还有些互联网公司加班套路深,各种福利鼓励员工加班。深圳有一家公司,明面上是不要求员工加班,就是5点半下班。但如果延迟一个小时下班会有班车,然后工作到晚8点会有晚餐和水果,晚10点之后还增加打车报销。如何选择由员工自己把控,这家公司叫腾讯。腾讯官方回应时表示,福利比说的更好,但业务繁忙,需要加班也是真的。

在美国,以硅谷为例,人家的“996”工作制是,早上9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正好9个小时。再看看欧洲,工作时间就更少了,程序员不是在休假,就是在准备休假。

加班文化的普遍存在,折射出我们仍处在“汗水型”经济时代,靠创新技术获取利润的份额并不大,只能靠拼汗水与劳动时间来赚钱。发达国家则属于“智慧型”国家,在单位时间内靠创新技术创造的财富较多,即使人均工作时长较短,也能获取较多的财富。

降薪、裁员、加班,总有一种悲剧适合你

裁员潮席卷互联网行业

顺着加班来理思路,既然加班对员工的身体和公司的创造性弊大于利,那么就应该增加人手,让更多的人来分担工作。可惜,中国互联网公司采取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一方面延长工作时间,另一方面大刀阔斧地裁员,还美其名曰结构优化。入冬以来,美团、摩拜、京东、知乎、新浪、58 到家等互联网公司裁员的消息一波接一波被爆出,一下子令整个行业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连土豪王思聪都不淡定了,从去年开始,他投资的熊猫直播就不断传出裁员、欠薪、资金链断裂的消息。3 月 7 日晚,熊猫直播创始团队成员兼首席运营官 COO 张菊元在公司内部工作群中发出长消息称,在资金缺口无法解决情况下,熊猫直播做出了遣散员工的决定。

2月15日,滴滴CEO程维宣布,2019年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到全员15%,涉及2000人左右。

俗话说得好,裁员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这次裁员潮连巨头也不例。近日网上盛传,网易严选将裁员30%,预计从1400人裁到900人。3月18日,网易严选方面回应,实际的离职人数比为8%左右。不管怎么说,裁员是真的。

看似矛盾,但如果仔细算一算,裁员和加班之间的账目就清楚了。目前招聘市场上有经验的技术岗,薪酬大约是2-4万/月不等,取中间值3万/月,那么算上五险一金,企业每月要支出至少5万/人。裁一个技术人员,一年下来就可以节约成本60万元。京东10%副总裁级别以上高管将被淘汰,这个级别的人数不足一百人,平均薪资过百万。虽说末位淘汰涉及人员不足十位,但节省的人力成本可至千万元。

不得不说,互联网公司的理工男就是会算账。以高于其他行业两倍的薪酬吸引年轻人,承担的工作量和压力却大大高于两倍。年轻人到手的工资貌似很高,但这是以牺牲健康和家庭生活为代价换来的。

降薪、裁员、加班,总有一种悲剧适合你

竞争力从何而来,科技还是人力?

互联网行业是否凛冬将至?从2000年以后,几乎每年都有唱衰的声音。年度业绩的下滑、公司业务的调整、市场热点的转换,每一项都在驱使互联网公司“瘦身健体”。高强度的加班和大规模的减员虽然不是最佳的办法,却是最现实的手段。殊不知,竞争的本质应是创新的竞争。

谷歌“10倍思维”提出,把一件事情做到10倍好,往往比做到10%还要更容易些。效率是互联网经济的鲜明特点,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将员工禁锢在办公工位上多几个小时,让员工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反复修改调试,真的能否得到更好的品质?恐怕他们自己都不会相信。

再提一件事,中国程序员的黄金时期是大学毕业到30岁之间,一线开发人员年龄超过35岁的屈指可数。但在欧美,年过40,甚至50岁仍然开发产品的工程师比比皆是,因为他们靠自己的智慧为公司创造财富。中国的工程师自嘲是“码农”,原因就在于中国网络工程师或技术工程师不是智慧劳动,而是体力劳动。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一直标榜自己是科技型企业,但对比一下同行,就知道什么是差距。亚马逊每年会从博士经济学家人才库中“吸取”大量新鲜血液。在美国,这一人才库每年只增长约1000名博士毕业生。如今,亚马逊雇佣了超过150名博士经济学家,仅次于美联储(美联储拥有数百名经济学家)。谷歌、脸书、微软、优步都有大批经济学博士团队,这些科技经济学家的工作很简单,理解因果关系、设计市场和激励机制,让数据更加人性化。

中国的互联网有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仔细分析一下,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一直在追逐热点,互联网金融、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行业,发展过程简单粗暴又单一,先是疯狂烧钱,然后是慢慢冷却,最后巨头进场收购。自始至终,没有看到多少科技含量,靠的都是14亿的人口红利。

降薪、裁员、加班,总有一种悲剧适合你

结语

没有人能永葆青春,也没有企业能始终屹立潮头,更没有行业能一直处在风口。市场需要颠覆性的创新,需要企业创造趋势而不是追逐趋势,是依靠人力优势,还是凭借灵感创意,答案不言而喻。或许,中国互联网企业惟有重新定义自己,才能开启成就百年企业的史诗序篇。

降薪、裁员、加班,总有一种悲剧适合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