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宋朝制度,包拯究竟算多大的官?

北城以南694


  

  在電視劇中,包拯剛正不阿,皇帝也畏懼。那麼,包拯究竟是多大的官?

  其實,包拯的官並不大。在電視劇中包拯最常見的官職有兩個,第一個龍圖閣大學士,第二個開封府府尹。

  歷史上並無有龍圖閣學士、直學士,沒有龍圖閣大學士。估計是《三俠五義》作者覺得大學士比一般的學士要牛逼,於是給造了這個官職。

  在宋朝,有龍圖閣,有天章閣。天章閣中供奉宋太祖的詔令、遺物,龍圖閣供奉宋太宗的詔令、遺物。天章閣學士、龍圖閣學士都是一種榮譽職銜,表示他們可以進入館閣,編修史書,屬於從三品職銜。

  在宋朝,從三品已經是省部級高官,平章事(正宰相)、樞密使也不過是正二品。

  歷史上有開封府府尹這個官職,但是,開封府是首都,府尹與知府不同,府尹是一方諸侯,總覽軍政,從五代以來一般都有皇太子充任。像宋真宗在皇子時就曾擔任開封府府尹。

  包拯真正擔任的職務叫做權知開封府,即暫時代理開封府知府。這只是一個從四品的官職。

  包拯擔任開封府代理知府的時間不長,只有一年多,在史書上只是一筆帶過,並沒有發生什麼奇案。

  包拯的歷史形象與民間形象截然不同。民間形象中,包拯是一位斷案高手,歷史形象中,包拯更接近魏徵,是一位敢於直諫的大臣。

  包拯一生單人的最重要官職是御史中丞,這是宋朝紀檢方面的最高官職。

  秦始皇將國家行政權、軍事權、監察權分離,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職。宋朝的朝廷格局延續秦朝,略有不同的是,最高軍事長官不叫太尉,而叫做樞密使,最高監察掌管不叫御史大夫,而叫做御史中丞。

  在宋朝,御史中丞也是個從三品官職,與龍圖閣直學士相當。

  我們常常聽到的翰林學士,在宋朝是正三品職銜,蘇軾曾經擔任翰林學士,負責給皇帝起草詔令,傳達詔令。

  包拯擔任的御史中丞官職不大,但是權力更大,正負責監察百官,即便是皇帝有錯也可以提醒、勸諫。宋朝是一個非常講究司法民主的朝代,從宋太祖開始,就推行“君王與士大夫共天下”。因此,當皇帝詔令有差錯時,御史、諫官可以將皇帝的命令駁回。

  那麼,是不是說包拯就比皇帝厲害,讓皇帝害怕呢?

  根本不是的!那只是老百姓對包拯的盲目崇拜而已。宋朝皇帝大都仁德,也有接受百官監督的傳統,但絕不會允許臣子凌駕於君王之上的現象出現。當臣子封駁詔令時,皇帝可以不接受駁回,繼續發佈聖旨。如果御史、諫官再次駁回,皇帝可以下令將該御史罷免。

  當然,祖宗之法不能改,御史封駁聖旨的權力不容侵犯,皇帝會另找由頭將那不知進退的御史罷黜。

  因此,包拯之所以能那麼強勢,不是因為包拯真的很厲害,而是因為宋仁宗很敬重老包,一再寬容老包而已!


葉之秋


包龍圖老家合肥,在北宋當的官,當時皇帝是北宋第四代,宋仁宗趙禎

和狄青,歐陽修,夏竦,韓琦,范仲淹等老狐狸都是同僚

1027年,考中進士後,因為朝廷給的官離家太遠,沒法盡孝,也就沒去上任,一直到1037年,父母去世之後,才正式開始仕途,從縣令幹起,平步青雲

做過轉運使類似今天的省財政廳加上交通廳權利,地方知府,開封知府(首度市長)

開封知府這個官大,因為老包同時還是刑部郎中右司郎中,類似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常委加上組織部裡的常委,全國刑事案件,老包都有權審判定論,真能當堂開鍘

老包還有其它頭銜,比如龍圖閣直學士,不過這個屬於學術頭銜,類似北大副教授,不算太高,因為上面還有教授(龍圖閣侍制),長江學者,國務院特殊津貼等榮譽

1062年去世時,包拯最終官銜是 樞密副使(軍委副主席)朝散大夫(從六品,決定官服顏色)給事中(正四品,決定工資)上輕車都尉(把勳章官職化,正四品)東海郡開國侯(貴族身份,從三品)食邑一千八百戶(象徵性封地)食實封四百戶(實質封地收入)賜紫金魚袋(官員頂級配飾)贈禮部尚書(追贈的榮譽官職,從二品),這四十來個字一個字都不能少,得連起來讀……

北宋早期實行官稱和實際職務分離制度,一般官員都有官和差遣兩個頭銜,官表示自己的等級階層,能領相應的薪水,差遣表示自己的實際幹活(有點像南北朝劉宋的玩的那種套路,位卑可權重,高品虛職)。如果按照北宋的散階定官服來說,老包穿的是從六品衣服,哈……給事中是老包官階,樞密副使是老包的差遣

大約如此,知道包拯有多大官了吧


靈石蘊珠寶


先澄清兩個問題:

(1)包拯沒有做過“開封府尹”,他實際出任的是“權知開封府事”這種差遣。

(2)這裡的“權知開封府事”,不是代理的開封府尹的意思,更不是姑且讓他做一會兒開封府尹的意思。包拯做的“權知開封府事”,就是開封府的實際長官,只是名字這樣叫。

大體說來,五代後期、宋初,親王實任開封府尹實際具有儲君的意味,宋太宗把自己的兒子任命為行開封府尹,又有提拔鍛鍊儲君的意味。因此親王以外的人,只能叫權知了。這樣以親王+開封府尹標記儲君的方式,其實是五代的產物,而且本質上和太子制度相沖突。宋真宗即位以後,就不再讓親王領開封府。這樣一來,原先名義上的“權知開封府事”就是真的開封府的最高長官。

那麼,包拯最後做到了多大的官呢?他其實有墓誌存世,即:

宋故樞密副使、朝散大夫、給事中、上輕車都尉、東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肆佰戶、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諡孝肅包公墓誌銘並序。

因為宋代官制複雜,這裡信息繁多。簡單說,就像在打一個很複雜的網遊,包拯同時在練很多等級,比如主角可以升級,主角領的任務也要升級,甚至魔法、裝備、寵物還要升級,這樣就有多套階梯。這裡稍稍做一個解釋。

本官:禮部侍郎(包拯並沒有接受)

這是所謂的寄祿官,打個比方的話,就相當於網遊裡主角的等級。標記了官員在傳統三省六部下的身份。這裡的吏部侍郎,從三品,處於37階中的第8階。打個比方的話,升滿級37級,包拯已經練到第30級了。是不是挺高的?

差遣:樞密副使

這是包拯真正做的事情,相當於遊戲裡任務的等級。樞密使是全國軍隊的最高長官,樞密副使就相當於中央軍委副主席之類的。從負責的事務來講,這是最高級別的差遣之一了。

散官:朝散大夫

所謂散官,也是一套官員身份的標記——一定要類比的話,就像遊戲裡魔法、裝備、寵物等要單獨升級。北宋前期一共29階,朝散大夫處於第12階,從五品。

爵:開國侯

爵位從國王(正一品)至開國男(從五品)共12等,開國侯(從三品)排第9;但是封臣僚的話,只從國公(從一品)開始至開國男(從五品),這樣只有9等,開國侯排第6。總之這在宋代爵位體系中處於中下。

食邑:1800戶

一般開國侯食邑1000戶,這裡1800戶幾乎翻了一倍,應該是特旨所加。換而言之,在開國侯中,食邑待遇是比較好的。另外還有食實封400戶,賜紫金魚袋——還算不錯。


在野武將


在電視劇中,包青天一般是以開封府尹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的,並且他這個官職看似只能鎮守一方,卻連皇帝都頗給他面子。而在《三俠五義》或者是《七俠五義》中,包拯的官職坐到了龍圖閣大學士,但很遺憾,包拯壓根就沒當過什麼龍圖閣大學士,所以小說中他的官職完全是被虛構的。

包裝早年間擔任過龍圖閣待制, 然後後升為龍圖閣直學士,從字面上來看,直學士比待制官職要大。而這龍圖閣也並非是個吃飯的地方(參考紫光閣),而是北宋皇宮中專門收藏皇帝族譜、資料、履歷的“藏經閣”,而龍圖閣這三個字的含義也很明顯,龍自然指的就是天子,圖是圖書、檔案之意,合起來就是放有與皇帝有關的檔案的閣樓。

北宋龍圖閣內的編制也很簡單,只有待制與直學士兩個職位,除了要不定時整理裡面的資料外,必要時候還能被皇帝當作智囊團來使用。也就是說在龍圖閣就職的人是一群能和皇上直接聊天,並且能給皇上直接出謀劃策的圖書管理員,這樣與皇上親近的人,自然百官都要想著法的巴結他們。可惜的是,包拯在任龍圖閣直學士期間就沒“帶好頭”,對於大小官員的賄賂是一概不收。

所以壓根就沒有龍圖閣大學士一職,大學士倒是有,可是一品大官,而待制充其量是四品,直學士也就是四至三品了。包大人巔峰時期的官職是大宋御史中丞,這個官職高居二品,有糾察官邪、肅正綱紀之權,也是是北宋級別最高的紀律委員了。


包大人的三口鍘刀可不存在啊~


邏輯文史游


包拯在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登進士第後,累遷監察御史,然後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又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又改任知諫院。並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後,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

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宋代官職最為複雜,我們看包拯擔任的的比較著名的幾個職務的情況。

據《宋史-職官志》,天章閣待制為從四品,龍圖閣直學士是從三品。並不算多麼高。

他還有另一個重要職務是權知開封府。

宋代,開封府是首都東京所在地。開封府的最高職位是開封府牧或開封府尹,但這兩個職位都不常設。根據規定,只有親王甚至儲君才有資格擔任開封府尹。整個北宋先後有四位親王擔任府尹,其中趙光義以晉王的身份擔任府尹。後來凡是皇太子兼任開封府的,要麼叫判開封府牧,要麼叫判開封府事。而非親王負責開封府的,最高職位是權知開封府。

權是暫時的意思,代理的意思,並非正式的任命。包拯嘉佑元年,即公元1056年權知開封府,同年升職為右司郎中,乾的時間並不長。

再一個是權知御史中丞。宋代監察機關叫設御史臺,御史臺設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名義上是御史臺的最高長官,但宋初不除正員,只作為加官。元豐改官制後一併除去。因而御史中丞實際上是御史臺的真正長官,稱為臺長。御史中丞北宋最高監察機構的負責人,應是從三品。

還有一個是三司使。三司使總理財政,是僅次於中書、樞密院的重要機構,號稱“計省”,三司的長官三司使被稱為“計相”,地位略低於參知政事。應為正三品。

包拯擔任的最高職務應該是樞密副使。北宋的樞密使權力極大,與同平章事(宰相)並列。樞密院的正副長官(樞密使、副使)和宰相(同平章事)、副相(參知政事)統稱宰執。樞密副使應為正二品。

包拯也是被過度演義和戲劇化的歷史人物。  

需要指出的是在北宋沒有地方大員的說法,一般只有中央官,中央官員下派負責地方事務就叫“知”某地或“判”某地,實際上是中央派的一個暫時管理地方的官員,還在中央兼職。


趙燕雲


那要看什麼時候了,包拯一生做過許許多多的官職。包拯,人稱“包青天”,對於這位歷史上最著名的鐵面無私的人物,他敢於彈劾權貴並不是因為他的官位有多高,更主要是因為宋朝的整體環境。所謂的“關公不到,有閻羅包老”。

包拯進士出身,曾經做過監察御史、轉運使、三司副使、龍圖閣直學士,最著名的就是其做過御史中丞與開封府尹。

史書記載包拯最後實際的官職是三司使與樞密院副使,北宋時代,相權被分割。宰相的參政權被參知政事分薄、經濟大權被三司使分走,軍政大權被樞密院分走。而包拯做的就是三司使與樞密院副使,其地位權力可想而知。

但各種演繹作品中,包拯最經典的形象還是在做開封府尹的時候,當時的開封就是北宋的都城汴梁,包拯的地位就相當於首都的一把手。包拯之所以鐵面無私流芳千古,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宋朝的整體環境以及當時的君主宋仁宗。

宋朝重文輕武,文官的地位非常高,而“刑不上大夫”在宋朝貫徹落實的非常徹底。雖然宋朝有不少的昏君,但是敢隨便亂殺大臣的卻基本沒有。其次,包拯也是幸運的,他的君王宋仁宗,在歷史上頗有賢德美名,有一回包拯跟仁宗說話,口水噴了仁宗一臉,仁宗也沒有怪罪。


澹奕


按照現在說法,包拯是一個官至國副級的幹部,其名聲最盛的時候應該只是一個正部級的幹部——開封府尹,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市委書記,權力還是不小的。

據史書記載,包拯的官職歷任監察御史、轉運使、三司副使、龍圖閣直學士,最著名的就是其做過御史中丞與開封府尹,其最後的官職是三司史和樞密院副使。相當於先後做過中紀委巡視組組長、省國稅局局長、財政部副部長、中央委員、中紀委副書記、北京市委書記等職務,最後官至財政部部長和中央軍委副主席,也算是位極人臣了。

但包拯能有這麼高的歷史地位,很大程度上是被民間塑造的。因為包拯是親民官,又為民請命,所以被老百姓所傳頌。然而在官方史書上,包拯所發揮的作用,遠遠比不上王安石、司馬光、范仲淹、富弼、韓琦、狄青等名臣,正是因為他遇到一個好主子——宋仁宗,又深得民心,所以稱為歷史上“青天”的化身,就跟海瑞有點像。


青年史學家


宋朝的官制的確是有些與眾不同。

簡單來說,在宋朝初期,決定官員薪水等級的是他的官階,也就是說一品、二品之類,像我們平常所說的太尉、尚書之類的就屬於官階。

但是,真正決定宋朝初期一個官員權力的並不是他的官階,而是差遣。比如說參知政事、樞密使之類的就屬於差錢。

打個比方說,在宋朝初年,一個沒有任何差遣的從一品尚書,可能天天待在家裡只要領薪水,沒有什麼事情,也沒有什麼權力。而一個正三品的給事中,如果擔任三司使的差遣,那就是相當於現在部長級別。

這裡我們主要說一說包拯所就任的差遣。

包拯最出名的差遣當然是權知開封府事。


在很多民間藝術作品中,包拯是以開封府尹的身份出現的。當然這個並不正確,因為包拯的身份決定他一輩子也當不了開封府尹。

開封府,北宋國都所在地,皇城之所在。開封府尹,也就是開封府的一把手,相當於今天首都的市委書記兼市長。

可以說開封府尹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北宋制度,開封府尹只有親王級別的人才能擔任,比如說宋太宗趙光義還是晉王的時候就擔任過開封府尹。


但是宋朝,開封府尹不經常設立,整個北宋也只有四個親王擔任過。所以再更多的時候,只有代理開封府尹。代理開封府尹又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判開封府事,一種叫做權知開封府事。

判開封府事,也不是什麼人都能擔任的,一班情況下都是由皇太子兼任。而權知開封府事,則是非皇族人士擔任,比如說包拯。

權知開封府事,也就是代理開封府尹,實際上開封府的一把手,職權方面與開封府尹並無二致,就相當於今天北京市市委書記兼市長,貨真價實的的正部級官員。


出來權知開封事,包拯接下來還擔任過三司使、樞密院副使。

三司使,也是正部級的高官,主管全國錢穀出納、均衡財政收支,為中央最高財政長官,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財政部長。

樞密院副使,應該可以屬於副國級的高官了。樞密院是北宋的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最高長官為樞密使,副長官即為樞密院副使,那麼樞密院副使可以相當於今天的軍委副主席這個級別。


小鎮月明


首先說明一下,包拯並沒有做過開封府尹,而是權知開封府。包拯,他有很多名字,最被人熟知的就是包青天,彼時他為開封府尹,廉潔公正,斷案如神,鐵面無私,不懼權貴,民間流傳著關於他斷案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明顯被神話,變成了一個符號。

那麼真實的包拯呢?《宋史·包拯傳》有語:

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一定程度上說明包拯確實是一個剛折不屈,不向權貴低頭的清官。

但是包拯的官職並不大,這和宋初特殊的官制有關係。包拯活躍在宋仁宗時期,1027年中進士,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宋初的官制,官稱和實職相分離,有官無職和位卑職高是常態,其實就是當權者想方設法加強中央集權。官員可以有三個頭銜:官、職、差遣。官代表你的品級和俸祿,差遣代表你實際的權力。

包拯一生最大的官是給事中(大約正五品左右),而差遣就高了,最高為三司使,樞密副使。

宋初設中書、樞密、三司分別掌管政務、軍務和財務,宰相的權力被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取。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差不多,互不干涉。

三司(鹽鐵、度支、戶部)使也就是國家最高財政長官:計相。但是在宋仁宗時期,三司使和樞密使都是差遣,沒有品級,若論品級的話,應該相當於正一品或從一品。至於包拯的龍圖閣直學士(職)相當於一種榮譽稱號。

民間流傳的故事多發生在包拯權知開封府時期,開封府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開封府的權力可見一斑,開封府尹的任職人員多是皇親國戚,甚至直接由太子擔任。但實際幹事的是權知開封府(暫代開封府尹,是一種差遣)。

包拯在任期間,不畏權貴,確實給開封府帶來了新氣象,一時間皇親國戚宦官等都有所收斂。

1062年,包拯去世,追贈禮部尚書(官,正三品或者從二品)。


蕭曉四姑娘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來捋一下包拯大人的履歷表,看看包青天一生都擔任過那些官職,另外說一下題中說的只要觸犯法律,連皇上一律同罪,說實話杜撰的故事歸杜撰的故事,歷史是歷史,就像包拯大人從來沒當過開封府府尹,並且只在開封府當知府當了一年,但是民間流傳最多的故事便是發生在開封府的,包拯的權力是皇帝賦予的不是法律,皇帝如果真犯罪了,他還真敢拿皇帝開刀嗎?

包拯是北宋名臣,在天聖五年(宋仁宗年號)考中進士,開始擔任建昌縣知縣,知縣一職是一縣主官,在宋朝知縣的官職通常是正七品,包拯當知縣這一當就當了14年時間,中間辭官回家,贍養父母,幾年後父母相繼離世,服喪期滿了再度回朝任職。

慶元元年(宋仁宗有九個年號)包拯被升任為端州知府,知府這個官就是我們俗語稱的太守,知州。這是我國古代州縣的最高官員,具體官職品級則根據所處州的不同分為了正三品到正六品不等,而包拯被升任的端州知府就屬於正五品官員。是較為重要的一個州。

後來包拯又擔任了三司判官和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判官的工作是負責管理土地,戶口,稅賦等內容的,轉運使這個職務主要負責管理檢查地方官吏,負責掌管地方和中央的運輸事務,主要是有正五品以上官員擔任,在這期間包拯還擔任了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這期間的官職多是虛職沒有實權,後來升為龍圖閣學士,這主要是一種榮譽稱號。

到了至和二年(宋仁宗的另一個年號)包拯被貶官,兵部員外郎,知池州,正五品官,在嘉佑元年包拯終於被調到了開封府,權知開封府,同時升為遷升右司郎中,開封府在宋朝是很重要的一個府,開封府知府是正四品官員,但是包拯僅在此擔任了一年知府,便升任為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副職,大概官職為從三品,但是是屬於實權較大的官員,後來又擔任了三司使,但這個官職沒有具體品級。

最後包拯調任為禮部侍郎,沒過多久就因病逝世,宋仁宗親自前往弔唁,並追贈禮部尚書從二品官職。所以包拯的從政生涯是從七品一直幹到了從二品官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