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瀘州江邊,尋蹤老八景之一的餘甘晚渡


漫步瀘州江邊,尋蹤老八景之一的餘甘晚渡

一個城市的美,往往被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所忽視,正如古人說的久居蘭舍而不香。我並不願意這樣,生活本就平淡乏味,好不容易當一回人,怎麼能委屈了自己。

日常的壓力不過如此,我倒覺得一覺醒來又是一條好漢,自從開始收集整理和書寫家鄉的民俗歷史文化開始,這大半年我過的非常愜意,內心不再狂躁,就是能夠安靜下來了。

今天江陽沽酒客想給大家講講瀘州八景之一的”餘甘晚渡“這個非常有意境的名字,可能現在不好找尋了。

餘甘渡,是瀘州城與沱江對岸小市之間的一個渡口,坐落在沱江與長江會流處上方。夏日水漲,長江流量激增,江水把沱江流水攔斷,溯江口而上十華里皆成慢水,平靜如湖,船家稱為“讓水”。

漫步瀘州江邊,尋蹤老八景之一的餘甘晚渡

這就形成天然的泊舟良港和訓練水軍的基地。在這裡屯駐水軍,既可利用沱江港灣隱蔽自

己,又可迅速出駛大江,對上游來敵發起攻擊。

《元一統志》記載:“淳祐中,四川制置使餘玠列戰艦於此。”說明早在公元1242年神臂山築城以前,這裡已開始訓練水軍,是南宋方面為抗擊蒙古鐵騎南侵,陳列戰艦的水寨。此渡不單是抗元戰艦碼頭,同時在經濟上是吞吐港口。

民國年間,自貢井鹽以及上游土特產從此出入,每月稅收銀洋10萬,所以當時官場上把瀘州稱作是“金瀘州”。

上下河道數百艘船隻,停泊於此,入夜欻乃漁歌,滿江燈火,兩株數圍合抱的餘甘樹枝丫蓬蓬如車蓋,其果先酸後甜,故日“餘甘”。其實這個與甘就是橄欖,現在我們的合江縣橄欖還很多,又叫青果。

漫步瀘州江邊,尋蹤老八景之一的餘甘晚渡


只是大家不知道瀘州產的也很有名,沒有人好好開發罷了,一句話,你不願意瞭解家鄉的歷史和過去,其實你無形中丟失了很多機會,對家鄉也沒有底氣,自己就缺乏自信,瀘州人多數樸實,但是自信這一定一直不夠。

入夜,河上漁火星星點點,閃爍倒映水中,風景如畫。北宋詩人唐庚讚美餘甘渡詩云:

百斤黃鱸膾玉,萬戶赤酒流霞。

餘甘渡頭客艇,荔枝林下人家。

這首詩說明,距離現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瀘州就已經是酒紅燈綠、商貿繁榮的城市了。別的風景點,經過滄桑,難免湮沒,而餘甘渡不存在這個問題,因此沱江風光依然美麗如畫,更勝昔時。詩人筆下描繪的餘甘渡,比西湖、秦淮還美。

這首詩早為瀘州人熟悉、傳誦,詩的作者乃是瀘州常客,大名鼎鼎,姓唐名庚,外號人稱“小東坡”者是也。

漫步瀘州江邊,尋蹤老八景之一的餘甘晚渡

明代狀元楊升庵寫過一首《餘甘渡〉詩:

過雨人家正夕曛,江沱燕尾兩支分。

三迴轉折成巴字,萬疊縈迴類觳(hú)紋。

滾滾江槎分玉樹,層層雲霧接霞芬。

子西山谷留佳句,唱作漁歌遠近聞。

山谷,說的是北宋大詩人黃庭堅,他自號“山谷道人”;子西,就是唐庚。他們在瀘州餘甘渡分別都有題詩。可惜的是,現在傳存下來的黃庭堅集子裡,已經找不到他詠餘甘渡的詩篇了。

唐庚上面那首六言詩,短短24個字,就把餘甘古渡描寫得淋漓盡致,真是奇才。

每當夕陽西下,接近黃昏之時,淡淡的陽光把周圍的山影倒映水中,天上飛鳥盤旋,來往渡船如梭,水中碧波盪漾,金光閃爍,隔岸蒼山如黛,美不勝收。難怪清代詩人蘇山寫出了:

“ 餘甘渡口樹棲鴉,餘甘女兒顏如花。

玉釵拖頸拋螺髻,脂香臉暈蒸紅霞。

問年未嫁十五六,窗開影照春波綠。

銀鞍白馬少年來,遙指紅樓亂心曲。

樓中學繡雙鴛鴦,樓外絲絲垂柳長。

私心竊慕羅敷女,明日蠶飢行採桑。”

的讚美詩句。

如今瀘州的很多渡口都消失,餘甘晚渡,也成了瀘州的歷史,找不到蹤跡,而瀘州的長江之水,仍然日夜在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