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庫路特事件”:日本戰後第一大腐敗案的臺前幕後

在我們的印象裡


日本的公務員都是相對比較清廉的


但是,這絕非是因為他們的道德素養特別高


而是由方方面面的因素造成的


比如需要爆發一次震驚世人的腐敗案


才會促使人們吸取教訓




【今日主打】

1989年2月13日

江副浩正被正式逮捕


1


1956年,對剛滿18歲的江副浩正而言,是個值得銘記的年份。

在這一年,江副浩正考進了有“日本最高學術殿堂”之稱的東京大學,成為了這所萬千學子仰望的世界級大學的一名新生。

江副浩正身高只有1米65,其貌不揚,在諸多東大的“天之驕子”中實在沒有什麼出挑之處。但是,他卻擁有很多普通學子所不具備的東西——對財富的渴望,以及願意為之付出的堅毅、才智、魄力和野心。

1957年,是大二學生江副浩正正式認識到自己潛能的一年。

那一年,東京大學的學生報陷入了虧損。為此,編輯部花重金招聘業務員一名,希望能依靠他來推銷報紙,招攬廣告,讓報紙存活下去。沒錯,江副浩正接下了這個其實並不輕鬆的差事——用今天的話說,這是一個需要背KPI考核指標的崗位。

但江副浩正很快就展現出了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他穿著學生服,不厭其煩地一個又一個去拜訪東大的校友,然後再循著各種人脈關係去接觸到社會上的公司:向校友推送報紙,向公司承接廣告。

在江副浩正上任後到第一個季度,他就為報紙拉來了12家公司的招聘廣告。


“利庫路特事件”:日本戰後第一大腐敗案的臺前幕後


東京大學目前的校刊《淡青》


嚐到甜頭的江副浩正顯然知道了自己的天賦在哪裡。在1960年4月從東京大學畢業後(他還留級了一年),他並沒有像同學們那樣去企業面試找工作,而是找了間小屋,拉了自己的一個好友,再僱了一個女員工,成立了“大學新聞廣告社”。

創業半年,江副浩正就依靠自己積攢的第一桶金和其他的一些募資,以60萬日元的註冊金成立了“大學廣告公司”,為日本的大學生提供就業參考和企業介紹。兩年之後,獲利極豐的江副浩正已經有能力集資500萬日元,正式將公司名稱改為“利庫路特中心”。

“利庫路特”,是英語“recruit”(招聘)的諧音。

在眾人眼裡,“利庫路特中心”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新興企業。

但沒人會知道,在26年之後,“利庫路特”這個詞,將引發日本政商兩界的超級大地震。

2


江副浩正確實趕上了好時候。

日本的戰後經濟,恰恰就是從江副浩正考入東京大學那一年的前後開始正式一路騰飛的。在那些年裡,日本的GDP增長幅度連年超過10%,整個日本的企業利潤開始大幅度增加,而物價卻基本維持不變。這樣的喜人局面讓以做企業廣告為主營業務的“利庫路特”公司業績連年飆漲——到了1970年初,“利庫路特”公司的營業額已經達到了100億日元。

此時的江副浩正,也就30歲出頭,年輕,富有,充滿活力,儼然是日本戰後經濟復興的創業青年人代表之一。


“利庫路特事件”:日本戰後第一大腐敗案的臺前幕後


江副浩正


不過,一直有更大野心的江副浩正並沒有滿足現狀。在日本經濟高歌猛進的大環境下,他深知“不能辜負這個時代”的道理,很快意識到單單憑藉廣告業務,天花板是很快就能看見的,如果要在短時間內賺取更多的利潤,就必須切換一條能賺快錢和大錢的跑道。

1974年,江副浩正麾下的“利庫路特”公司開始進軍地產業。

在日本整體經濟快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江副浩正的這一抉擇無疑是正確的。到了1980年,“利庫路特”麾下專門從事地產的子公司“利庫路特宇宙公司”的營業額已經突破了500億日元。

不過,但凡從事地產行業,總有一個領域是商家避免不了的——和政府打交道。

事實上,江副浩正從本人意願出發,也不僅僅只滿足於在商界的成就,早就有了和政界交往的想法。

1981年,“利庫路特”的總部大樓在東京最繁華的銀座落成。也正是在這一年,江副浩正通過層層關係,結識了日本電信公司總裁真藤恆和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等一批日本財政界要人,開始正式和政界掛鉤。


“利庫路特事件”:日本戰後第一大腐敗案的臺前幕後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是東京銀座的鼎盛時期,3000多傢俱樂部鱗次櫛比的景象甚至成為時代的標誌之一,也讓不少外國人談起日本,首先想到的就是“銀座”。而能把總部大樓設在銀座,也是一家公司的成功標誌之一。


也就是在此以後,“利庫路特”公司的業務在原有基礎上再一次爆發式增長,而江副浩正的職業生涯也再次進入新的快車道,開始擔任“政府稅制調查特別委員”、“土地臨調特別參與”等與他的地產生意有密切關係的職務。

到了1988年,“利庫路特”的地產業務已經在全日本的地產公司中僅次於東京不動產公司,排在第二位——五年前,它還只排在第13位。

此時的利庫路特公司,已經從當年的3人“皮包公司”,發展成了擁有23家子公司,近1萬名員工的“巨無霸”企業。

也就是在1988年的3月,“利庫路特”在日本川崎市的20層“川崎情報大樓”落成,被外界視為“利庫路特”業務再一次拓展延伸的標誌。

但沒有人會想到,這座大樓的落成,其實成了引爆整場大地震的“地雷”。

3


“地雷”的引爆,是從川崎市警方接到一封舉報信開始的。

舉報信披露:“利庫路特”在川崎造大樓的這塊地皮,是當年通過不正當手段從當時負責這塊地皮的計劃調整局局長小松秀熙手中拿到的。

所謂“ 不正當手段”,就是行賄。

那麼,江副浩正是怎麼行賄的呢?其實一點也不復雜,就是送自己公司未上市的股票。

1984年12月,根據川崎市制定的城市發展規劃,火車站附近的70公頃黃金地段範圍內將建立一個技術開發區。江副浩正找到了當時負責這塊土地規劃的計劃調整局局長小松秀熙,許諾利庫路特公司“賣”給他3萬股還未上市的“利庫路特宇宙公司”的股票,每股價格為1200日元。

當然,江副浩正知道清貧的公務員小松是拿不出3600萬日元的,所以早就準備好了方案:通過利庫路特旗下的金融公司向小松提供貸款——換句話說,小松一分錢也不用出,完全就是“空手套白狼”。

1984年12月,小松秀熙拿到了3萬股“利庫路特宇宙公司”的股票。1986年10月,該股票上市,股價扶搖直上。小松在5000日元的價位拋光了手上所有股票,一來一去,淨賺1.2億日元。

當然,江副浩正很快就得到了川崎市的那塊黃金地皮。


“利庫路特事件”:日本戰後第一大腐敗案的臺前幕後


川崎市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另一個被中國遊客所熟知的是有一個藤子不二雄博物館。


1988年4月,川崎市警方根據這份舉報開始了調查。但是,當年的小松秀熙已經升成了川崎市副市長,調查受到了重重阻力,警方一度以“沒有確鑿證據”為由而停止調查。

關鍵時刻,站出來的是新聞媒體。

《朝日新聞》橫濱分社的記者開始了一系列的跟蹤調查,通過各種手段(包括會晤線人看到一張76人的股票受讓人名單),終於搞到了小松秀熙接受江副浩正股票轉讓的實錘證據。

1988年6月18日,《朝日新聞》在自己的社會版頭版詳細發表了調查報道,明確指出小松秀熙接受利庫路特公司的股票轉讓。

一時之間,日本輿論大譁,小松秀熙被迫提出辭職。

當然,一個川崎市副市長落網,級別還夠不上讓“利庫路特案”成為大地震。

4


1988年6月30日,《朝日新聞》拋出了更大的“炸彈”。

根據《朝日新聞》公佈的名單,至少有四位日本政壇現任或前任高官接受過江副浩正的股票,他們是:前防衛廳長官(國防部長)加藤紘一(買進5000股,獲利2000萬日元),原農林水產相加藤以次(以女兒和秘書名義買進10000股,獲利6000萬日元),自民黨政調會長渡邊美智雄(以兒子名義買進5000股,獲利2600萬日元),民社黨委員長冢本三郎(買進5000股,獲利2600萬日元)。

而這些還不算完,《朝日新聞》更是指名道姓點出,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大藏相(財政部長)宮澤喜一、時任中曾根內閣外相(外交部長)的自民黨幹事長安倍晉太郎(沒錯,就是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的父親)三人也捲入受賄醜聞。

根據《朝日新聞》的名單,中曾根康弘擔任日本首相期間,包括文相(教育部長)森喜郎等在內的近半數內閣高官都事先購買過利庫路特公司的股票。

一石激起千層浪。

從表面上看,股票買賣是一種雙方都認可的商業行為。但在實際操作中,如果賣出方以明顯低於市場預估的價格賣出股票,那麼買入者肯定是能夠大大獲益的。這種行為在美國和法國等國家被定義為違法犯罪,但在一些歐洲國家僅僅是被視為“有違道德”。而在日本,法律也沒有明確定禁止這種行為,這就給了江副浩正鑽空子的機會。

但是,利庫路特公司的股票出售價格實在過低,數量過大,而對象又都是政府公務人員——更何況,公務人員都是自己沒掏錢,而是通過利庫路特公司提供的貸款“空手套白狼”。

這顯而易見就是行賄和受賄。

日本民眾如何也不相信,這些平日在電視鏡頭前道貌岸然、形象清廉的政府高官,居然一個個都在背後幹著如此腐敗的勾當。


“利庫路特事件”:日本戰後第一大腐敗案的臺前幕後


安倍晉太郎年輕時參加過“神風特攻隊”,做過記者,後來從政。他與竹下登和宮澤喜一當時被稱為中根曾康弘之後的日本政壇“三領袖”。


不光是新聞媒體,在野黨也開始行動起來,組織專門的班子進行更深入的調查。在這些調查班子中,以社民聯議員楢崎彌之助最特別——他誰都信不過,只讓自己的秘書和兒子擔任調查助手。

恰恰是這個斷絕一切關聯可能的楢崎彌之助挖出了更大的“蘿蔔”:至少有13名日本國會議員和一批財政界要人收受了利庫路特公司總計76萬股的股票。

驚慌失措的利庫路特公司先後五次找到楢崎彌之助希望能夠“聊聊”,均無功而返。第六次,“利庫路特宇宙公司”的社長辦公室主任松原弘再一次到訪楢崎彌之助家,承諾如果這次能“放一馬”,利特路庫公司將“奉養楢崎先生一生”。

在做出承諾後,松原弘還拿出了一個裝有500萬日元的紅包。

不動聲色的楢崎彌之助在送走松原弘之後,拿出了早就佈置在房間裡的攝影機裡的錄影帶,送到了電視臺。

1988年9月5日,日本讀賣電視臺全程向公眾播放了松原弘在楢崎彌之助家行賄的全過程。

全日本輿論再一次爆炸。

在人贓俱獲的情況下,原先不少遭遇各方政治阻力的調查再也無法敷衍了事。

而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日本的政壇高官開始陸續辭職。



5


沒想到,高官的辭職過程也新聞不斷。

日本副首相兼大藏相宮澤喜一一向以“老實人”和“清廉”著稱,被查出在1986年9月30日以本人名義購買了1萬股利庫路特公司股票,轉手倒賣後獲利5200萬日元——他倒確實“老實”:別人都是以秘書或子女名義購買,他以本人名義購買,被查獲後根本無法抵賴。

宮澤只能辯稱購買股票的錢是自己的積蓄,但卻拿不出任何證據,隨後被證實和其他人一樣:是利用路庫利特公司提供的貸款購買的股票。

1988年12月9日,宮澤喜一被迫辭職。

在以宮澤喜一為首的一批與行賄有染的內閣高官辭職之後,時任日本首相的竹下登只能重新組閣。1988年12月27日下午,竹下登新組建的“廉潔內閣”正式與新聞媒體見面。在見面會上,主管司法工作的法務相長谷川峻成為媒體焦點,在被問及是否與“利庫路特案”有瓜葛時,他自信地回答:“正因為沒有瓜葛,所以才能出現在你們的面前啊!”

但就在第二天,日本媒體刊出新聞:長谷川峻和他的政治後援團體“迫迪會”自1971年開始,每月都接受利庫路特公司的4萬日元“政治捐款”,總計已超過800萬日元。

按日本的《政治資金規正法》規定,“一家企業一年對公職候選人和政治團體的捐款不能超過150萬日元”,“單筆超過100萬日元必須登記”。長谷川峻接受的捐款並未“超標”,但由於他之前信誓旦旦在公眾面前表示和利庫路特公司毫無關聯,這嚴重違反了“誠信”。

更糟糕的是,擔任長谷川峻秘書的次子很快承認也購買過利庫路特公司的股票。

12月30日上午,長谷川峻表示“慚愧不已”,宣佈辭職。

從上臺到下臺,一共3天時間。

那麼,光辭職就夠了嗎?

不夠,在理清了脈絡和證據之後,日本警方開始抓人了。


“利庫路特事件”:日本戰後第一大腐敗案的臺前幕後


1989年2月13日,江副浩正被正式逮捕。之前知道苗頭不對的他已宣佈辭去董事長職位。


6


1990年3月6日,日本電信電話公司董事長真藤恆被警方逮捕。

日本電信電話公司壟斷著日本電話、電報和國內外通訊業務,前身是國營企業,經過公私合營後,國家依舊佔據三分之一股份。真藤恆作為江副浩正結交政壇的“引路人”,購買了利庫路特公司1萬股股票,轉手後獲利2200萬日元。同時,在真藤恆的指示下,日本電信電話公司對利庫路特公司在轉手線路和大型電子計算機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

當初“利庫路特案”偵破的一大難點,就在於江副浩正在給予財政界高官股票和其他好處時,從不要求立刻兌現,而是“放長線釣大魚”。到案發時,不少受賄人還沒有來得及提供好處,或者之前提供的是很難定義的“好處”。

不過,隨著逮捕的人增多,利庫路特公司的套路和所收受的“好處”也漸漸浮出水面。


“利庫路特事件”:日本戰後第一大腐敗案的臺前幕後


1988年10月19日,東京地方檢察官到訪利庫路特公司總部


被逮捕的日本勞動省(相當於我國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衛生部)原事務次官(副部長)加藤孝,長期接受利庫路特公司提供的打高爾夫球、釣魚、旅遊、到高級飯店就餐等“免費招待”,並以3000日元一股等價格買入利庫路特公司提供的3000股股票,轉手後獲利690萬日元。作為回報,勞動省最終沒有通過《職業安定法》,這個法規原本打算加強對以利庫路特公司為首的就業情報出版物嚴格管理和整頓。

被逮捕的日本文部省(相當於我國教育部和科技部)事務次官高石邦男,在1976年擔任文部省管理局振興課課長時,接受利庫路特公司的聘請成為該公司講師,領取高額講課費。同時,高邦石男也以接受利庫路特公司貸款的方式,一分錢沒花“購買”了該公司1萬股股票。作為回報,文部省經常壓下各界對利庫路特公司一些招聘廣告問題的投訴,並且幫助江副浩正獲得了“日本教育課程審議委員會委員”,“日本大學審議委員會委員”等明顯能幫助利庫路特公司發展業務和提高形象的職務。

在這三條線被清理完之後,不少人認為,震驚四野的“利庫路特案”可以告一段落了。

但是,根本停不下來。

7


出手的,還是新聞媒體。

1989年3月31日,《朝日新聞》再次登出一個驚天新聞,標題是:《利庫路特公司購買2000萬元竹下“鼓勵會”宴會券》。

戰火直接引向日本時任首相竹下登。


“利庫路特事件”:日本戰後第一大腐敗案的臺前幕後


竹下登長著一張“娃娃臉”,當時被稱為日本政壇的“阿信”


日本所謂“宴會券”,是政治家舉行晚宴的門票,很多是由企業付錢買單。一般當企業購買的入場券明顯超過入場人數時,就被視為 “政治捐款”。政治捐款在日本的法規中並非違法,但必須遵守《政治資金規正法》,有一定的數額限制。

在1987年5月21日舉行的“鼓勵自民黨幹事長竹下登晚會”的宴會上,竹下登正式宣佈參選自民黨總裁,準備進軍首相寶座。這場宴會出席人數為1.3萬人,但實際售出門票為6萬多張,總銷售額達21億日元,顯然有集資性質。而利庫路特公司花2000萬日元購買的“宴會券”,也超出了《政治資金規正法》規定的它可以花費的金額。

但這還只是第一彈。

1989年4月5日,日本《每日新聞》出手,披露1987年竹下登在巖手縣舉行宴會時,利庫路特公司也曾購買過3000萬日元的宴會券。4月7日,日本時事通訊社再出一拳:利庫路特公司還曾向竹下登提供過2500萬日元的貸款。

四面楚歌的竹下登最終決定孤注一擲,主動向公眾袒露之前和利庫路特公司之間的所有關係:除了之前新聞媒體披露的之外,他還交代了一些其他從利庫路特公司得到的捐款,總額達到了1.51億日元。

儘管數額再一次出乎公眾的預料,但由於竹下登的態度坦誠,他的公眾形象一度有所恢復。

但是,此時的日本在野黨已經團結起來,提出了強硬的條件:要麼現任首相竹下登辭職,要麼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接受問詢。不然的話,國會拒絕通過政府1989年的財政預算。

在野黨要求中曾根康弘接受傳訊完全可以理解:整個利庫路特案就發生在中曾根康宏內閣執政期間,並且已經證實中曾根康弘和他的團隊先後接受過利特路庫公司多達1.1億日元的股票受讓和政治捐款。

但是,一直以秘書購買而自己不知情為由的中曾根康宏堅決拒絕接受傳訊,這就把皮球踢給了竹下登:要麼你自己辭職。


“利庫路特事件”:日本戰後第一大腐敗案的臺前幕後


中曾根康弘有“紅武士”稱號。在他執政期間,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他以右翼傾向著稱,聯美反蘇,參拜靖國神社。不過,在2015年8月7日,中曾根康弘在日媒上發表文章稱:“日本過去發動的戰爭是一場侵略戰爭,也是一場錯誤的戰爭”。呼籲安倍晉三政權正視歷史。


就在竹下登焦頭爛額之際,1989年4月14日,《朝日新聞》再出重拳,把自民黨大將安倍晉太郎也拖下了水:從1986年2月到1988年8月,利特路庫公司每月支付給安倍晉太郎的妻子安倍洋子(也就是安倍晉三的母親,她的父親(也就是安倍晉三的外公)是二戰甲級戰犯岸信介)高達30萬日元的“顧問費”,總共金額已達到900萬日元。

就在以竹下登為首的自民黨威信已經千瘡百孔的時候,4月22日,日本新聞媒體給竹下登送來了最後的“致命一擊”:竹下登在1987年競選日本首相的時候,通過當時的秘書青木伊平向利庫路特公司借款5000萬日元。

借錢還錢並非不可,但號稱“主動坦白與利庫路特公司所有關係”的竹下登,此前並沒有披露過這件事,這也意味著他的個人信用已經完全破產。

1989年4月的日本民意調查顯示,竹下登內閣獲得的支持率僅為8%,不支持率高達82.5%。

1989年4月25日,竹下登宣佈將辭去首相職位。

第二天,他之前的秘書青木伊平自殺。

8


但是,“利庫路特案”的餘波還未平息。

竹下登下臺後,“首相”這個位置成了燙手山芋。自民黨只能推舉相對超脫事外的宇野宗佑擔任繼任。但宇野宗佑上任不滿一個月,就爆出與藝妓有染的醜聞,再加上自民黨深陷“利庫路特案”的因素,自1955年以來就是日本政壇“巨無霸”的自民黨在1989年7月23日的參議院選舉中慘敗,史無前例地狂丟33個議席,只保留了36個議席,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參議院總議席數量上少於在野黨。

第二天,宇野宗佑宣佈對選舉失敗負全部責任,辭去首相一職。

才當了一個月的首相又要換人,自民黨只能再派出海部俊樹,之後是宮澤喜一,勉力支撐到了1993年大選。

在1993年的大選中,受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影響,再加上日本民眾對“利庫路特事件”始終無法釋懷,自民黨在1955年成功上臺執政後,38年來第一次丟掉了首相寶座。

至此,“利庫路特案”餘波算是告一段落。此案自1988年6月曝光,到1989年5月調查結束,日本檢察當局傳訊了3800人次,搜查了80餘處,查明有7000餘人捲入此案。

其中包括40多名國會議員。另外,兩屆內閣因此案垮臺。

1989年是昭和天皇去世的一年,也是新天皇明仁繼位的一年,定年號為“平成”,寓意“國內外、天地間達成和平”。

結果因為“利庫路特案”,“平成”元年成為日本政商兩界最不太平的一年。


“利庫路特事件”:日本戰後第一大腐敗案的臺前幕後


當時的媒體報道


【饅頭說】


不知道各位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感覺如何,就我個人而言,四個字:似曾相識。

那些行賄的手段,那些受賄的方式,那些勾兌的過程——這些教科書式的案例,不光在日本,在中國,在全世界各個國家,其實基本都是萬變不離其宗。

“利庫路特案”是日本戰後四大腐敗案中案值最驚人,牽涉層面最廣,引起震動最大的一場案件。在這起案件之後,日本人痛定思痛,開始不斷完善各種制度,比如將“受賄罪”細分為八種情況,基本涵蓋所有受賄行為。而有些針對公務人員的規定甚至到了有些“不近人情”的地步。

比如2000年4月頒佈的《國家公務員倫理法》,被稱為“無所不管法”。其中規定公務人員一旦接受與利益相關者的聚餐、唱歌,一律按受賄罪論處——哪怕這個利益相關者是你的親屬;公務人員如果與利益相關者參加高爾夫等活動,哪怕是AA制付費,也被禁止;公務人員如果發現自己同事受賄知情不報,一旦東窗事發,將一起“連坐”問罪……

2001年4月,日本又頒佈《信息公開法》,規定除了六類不宜公開的機密信息外,其他所有的行政工作信息必須向所有老百姓公開。比如一個小吃店老闆娘看到一個公務人員開的車疑似超過他收入,或者一個酒店服務員看到一個公務人員用的筆似乎比較貴,立刻就可以打電話給相關部門問詢這輛車或這支筆他是哪裡買的,多少錢買的,相關部門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給出答覆。

在各種法規的制約下,在日本當公務員基本上就是一個處於公眾視線下的“透明人”,但包括公務員在內的很多日本人卻認同這一點:如果想做別的職業儘可以去做,但要做公務員,這就是必須承受的代價。

日本的這種方式可能有些偏向極端,但至少很清楚地說明了一點:

在特權的誘惑面前,永遠不要考驗人性的自制力,因為是不可能經受得住考驗的。

那麼如何制約權力?就只有靠制度,靠透明,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牢籠,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全世界的老百姓其實都不需要官員喊什麼口號,做什麼宣誓——只要能真正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來制約,違法必究的法律來懲戒,公開透明的體系來監督,足夠了。

不願意接受的,自去別處發財,要當官的,就必須接受。

就這麼簡單。


1、《八十年代西方政壇醜聞錄》(楊江華,1991年,轉引自百度百科“利庫路特案”詞條)

2、《論政治腐敗對戰後日本政局的影響》(張躍斌,《史學集刊》2014年7月第四期)

3、《從利庫路特案件看資產階級的為政清廉》(李公紳,《世界經濟與政治》,1990年1月31日)

4、《評利庫路特事件——日本金錢腐敗政治的大暴露》(鄭巖,《現代日本經濟》,1989年05期)

5、《東大が生んだ戦後最大の起業家》(戰後東京大學畢業的最大的企業家)(神戶新聞網,2013年2月27日)

6、《1989年2月13日 日本最大賄賂案利庫路特案件的主謀江副浩正被捕》(人民網,2009年)

7、《日本反腐防止“蒼蠅”長成“老虎”》(《新華僑報》,轉摘編自中新網,2015年5月12日,蔣豐)

8、《從腐敗大案看日本的反腐舉措》(搜狐網,2018年1月2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