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 年“好人政府”始末——外交系政治性格的初步暴露(四)

三、“好人政府”的困境

從 1922 年 5 月 14 日《主張》發表,到 9 月 19 日王寵惠內閣成立,短短四個月時間,“好人”居然組閣成功,這看起來像是創造了一個政治奇蹟。英國駐華公使艾斯頓描述說,這屆內閣中“少年中國”佔據了優勢。《東方雜誌》發表評論:“

這回王內閣的成立,雖不免有胡適之教授所說的‘湊一色’的遺憾,但就大體而論,總算以比較的新人物居其多數。所以我們對於他的前途,也不能不抱相當的希望。”顯然,“少年中國”、“新人物”主要就是指王寵惠、顧維鈞、羅文乾等外交系人物。可見,對“好人政府”的希望實際上也就是對外交系的希望,期待外交系在政治上能有不俗的表現,以一新北京政壇的面貌。然而,“好人政府”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面臨著巨大的困境。

1922 年“好人政府”始末——外交系政治性格的初步暴露(四)

不論“好人政府”表面看來具有何等的理想主義色彩和絢麗的外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好人政府”所以能夠成立,完全是吳佩孚一手推動的結果。王、顧、羅等外交系“新人物”在當時固然享有很高的社會聲譽,擁有自己的政治資源,但如果沒有軍閥實力派的支持,就不可能走上前臺,組織內閣。換言之,在“好人政府”產出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洛吳的意志和力量。這就使得“好人政府”剛一誕生便籠罩在洛陽的陰影之下。

為了讓“好人政府”擺脫這種陰影,自由派知識分子紛紛獻策。9 月 22 日,“好人政府”成立的第四天,葉景莘在顧宅茶話會上說,他“希望王內閣用華盛頓會議的決議案作大政方針的根據,這個內閣可叫做‘華府會議善後的內閣’。一切政策都可包在這個大題目裡。”蔡元培表示贊成,說“王內閣在今日大家的眼裡只是一個洛陽武人的內閣;若能用華府會議作標題,可以使王內閣的旗幟一新。”胡適則提出了一個更為大膽的設想——“消除奉直私鬥”。為什麼要拿華盛頓會議來做文章?因為外交系的政治資源很大一部分就來自華盛頓會議,華會是一面完完全全屬於外交系自己的旗幟,不是吳佩孚的旗幟。由王內閣來調解直、奉兩系之間的矛盾,這就突出了其“中間人”的地位,無非是要表明王內閣並不是直係軍閥的傀儡。因此,“華府會議善後的內閣”和“消除奉直私鬥”這兩個提議,目的都是為了與洛吳在政治上拉開距離。對於“好人政府”的前途和命運,自由派知識分子似乎表現得比外交系更為熱心積極。

1922 年“好人政府”始末——外交系政治性格的初步暴露(四)

然而問題在於,與洛吳拉開距離的嘗試能否成功,並不取決於自由派知識分子的主觀願望,而是取決於外交系手中所實際掌控的政治資源的性質和效力。恰恰是在這一點上,外交系表現出其自身固有的弱點。一方面,外交系的政治資源是從外交資源轉化而來的,它不以武力為背景,因而也不以武力的興替為轉移,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外交系擁有的是一種強大的政治資源,這決定了他們在國內政治中的地位是相當穩固的。但從另一方面看,正是由於外交系的政治資源不以武力為背景,在當時中國軍閥政治的環境中,又顯得十分軟弱無力。吳佩孚之所以對王、顧、羅等人如此青睞,就是因為他看穿了外交系在政治上的這個弱點,並且要利用這個弱點來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吳佩孚的力量得到急劇膨脹,一時間成為中國北方乃至全國最具實力的人物,其政治慾望自然也隨之增長。這種慾望並不表現為他自己想做總統,作為一名公認的信守舊道德的軍人,吳佩孚無意挑戰曹錕在直系中的盟主地位,但他確實試圖取得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政治支配力,此乃軍閥政治本身的邏輯使然。鄧野認為,民國政治的基本特徵在於,政治與武力高度統一,武力是政治的出發點和最終依據。他的這個觀點雖然是針對 20 世紀 40 年代國共政爭而發的,但也同樣適用於北洋時期的中國政治。實力派之所以為實力派,就是因為他們在政治上的話語權完全由其實力如何來決定;隨著實力的攀升,必然要求政治事務方面更大的發言權。因此,對於直奉戰後的吳佩孚來說,尋求在中央政務中佔據優勢地位是勢所必至、理所當然的,而這就需要掌握位於北京的全國行政中樞——內閣。吳佩孚正是從這一點著眼,才抬出外交系來組閣的。

1922 年“好人政府”始末——外交系政治性格的初步暴露(四)

吳佩孚這一意圖可以從他當時關於內閣問題的電文中得以窺見。早在王寵惠代理國務總理前夕,8 月 3 日,吳佩孚就致電黎元洪的親信金永炎,就閣員人選表示意見:“正在力謀統一之際,關鍵總樞,廣東為主。閣員選擇不慎,或授以口實。李印泉、張熔西皆為與廣東絕不相容之人,未統一以前,似不應入閣,致增障礙。”次日又致一電:“

西南各省對於張熔西、谷九峰、李印泉諸君,均在反對之列。現正力謀統一,應請元首注意勿提,免於統一發生釀[障]礙。”唐閣發表後,吳佩孚復於 8 月 7 日致電金永炎:“查唐主八年上海和會,世間嘖有煩言,張熔西入閣,妨礙川滇粵統一,盧信為金星公司交易所詐財流氓,均不可入閣,致礙統一前途。”在上述電文中,吳佩孚明確表示反對張耀曾、谷鍾秀、李根源、唐紹儀、盧信等人進入內閣,反對的理由是冠冕堂皇的——為了“統一”。這個理由當然是虛假的,仔細觀察吳佩孚開出的這份“黑名單”,就會發現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所謂“政黨中人”,張、谷、李是政學系骨幹,唐和盧則有益友社背景,他們都在國會中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很顯然,這些人一旦入閣,就意味著內閣將會受到政黨勢力及其賴以存在的國會的牽制,這當然是一心想控制內閣的吳佩孚不願看到的。相反,如果是換成外交系的王、顧、羅,情形則大不同。王、顧、羅涉足政壇甚淺,與國會各政黨素無淵源,由他們來主政,自然有利於切斷內閣同政黨、國會之間在政治上的聯繫。吳佩孚之所以選擇王、顧、羅,而不選擇同樣屬於外交系的顏惠慶和王正廷,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與王、顧、羅相比,顏惠慶和王正廷捲入國內政治的程度顯然更深,特別是王正廷,本來就是一位活躍的政界人士,在國會中的潛勢力不小,吳佩孚自然不會選擇這樣的人。

吳佩孚宰制中央政務的企圖還可以從“好人政府”的席位分配中得到映證。王內閣中,總理、外交總長和財政總長三席為外交系所佔據,由於前面所述的原因,他們實際上已經染上了一點洛派的色彩,內務總長和交通總長又是吳佩孚的嫡系親信,津保派只一高凌霨擔任無足輕重的農商總長,而國會各黨派中,竟無一人入閣。這就意味著,由於“好人政府”的成立,在各種政治勢力圍繞中央政權展開的較量中,洛派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這種情況勢必引起國會和津保方面的不滿,從而誘發政壇上新一輪的分合與鬥爭。面對著錯綜複雜的政治局面,已經染上洛派色彩的外交系不但沒有能夠抹掉這點色彩,反而對洛派“一邊倒”,從而迅速成為洛派的對手攻擊的目標。

根據約法上的規定,內閣名單須提交國會批准,這對王內閣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由於唐閣不成,政黨中人被擯出閣,國會對於王內閣的觀感並不佳。不過,國會在一開始只是把矛頭指向孫丹林和高恩洪二人。顧維鈞回憶說:“許多國會議員認為:孫和高不夠資格當內閣閣員,其政治品質也不清楚”。的確,孫、高沒有顯赫的履歷,也不為政界所熟悉,但這只是反對他們的藉口,真正的原因在於他們是吳佩孚的親信,國會因自己的人沒能進入內閣而心存不滿,轉而利用約法賦予國會的權力反對吳的人入閣。但是,由於國會反對孫、高,總理王寵惠竟然“

接受別人勸告並通過孫和高的渠道得到吳佩孚將軍的同意,決定不把他的內閣閣員名單提交國會審批,使國會得不到推翻內閣的機會。”之後,國會“屢次要求總統命令總理親自出席國會接受質詢,但王博士從沒去過國會。”這就激化了王寵惠同國會之間的矛盾,並且讓國會抓住了把柄。議員劉楚湘提出質問書:“以立憲國家之常例及約法上之責任,應於第三期開會之次日,即依法諮交國會同意。乃遲之半月尚未見送達,而王寵惠內閣在此一月期中,法律地位未有取得之前,違法事件層見迭出,經議員質問,亦未見答覆,是否政府故意蔑視國會,甘心違法?”議員陳中譏諷王寵惠“以法學家蔑視法律,民治派違反民意,不得不為執事羽毛惜也。”議員張清樾等則認為,王寵惠“不肯和緩國會政潮,圖以困人而轉以自困”,“去謁不見,致函無復,甚矣,其不知政治為何物也。”其實,出現“法學家蔑視法律”和“不肯和緩國會政潮”這樣的事,與其說是王寵惠“
不知政治為何物”,倒不如說正好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軟弱——沒有辦法對吳佩孚說“不”。

1922 年“好人政府”始末——外交系政治性格的初步暴露(四)

這種軟弱導致“好人政府”基本上為吳佩孚的兩個親信孫丹林和高恩洪所操縱。當時的報紙曾披露說:“王亮疇不過為洛陽傀儡,而孫丹林高恩洪實操中樞之全權。王氏胸無所主,每有國務會議,輒聽由孫高把持。”這種說法得到了顧維鈞回憶錄的映證:“

我經常在我的親密朋友王寵惠博士家裡見到孫和高,特別是遇到孫的次數更多。”“人們都知道王寵惠博士是處於孫和高的影響之下,王通過他們兩人特別是孫與吳將軍保持密切聯繫。”從這些話中,不難看出孫、高二人在王內閣中扮演著何種角色。對此,顧氏一語道破玄機:“吳將軍是強有力的人物,是內閣的後臺”,“如果沒有吳的支持,內閣就不能維持長久。”打著“獨立”、“超然”旗號的外交系,就這樣成了洛派意志的執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