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龍港“象崗”

(一)“象崗”取名來由及其王姓始遷祖

據當地《王氏宗譜》記載:先祖王氏擇居此地時,見其處有沙崗如伏象之形,故名“象崗”。象崗王姓,始遷祖王少一,於北宋乾德六年(968)由浙江山陰(今紹興境內)入遷象崗定居,支分本縣平等韓家垟、項橋孫家河、錢庫三石橋荷花底、錢庫百花橋、雲巖鯨頭、舥艚平安、龍江江口、宜山等地。象崗村民大多為王姓,另有吳、方、李等姓氏。

解讀龍港“象崗”


(二)象崗戴主楊府殿

象崗戴主楊府殿,始建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三百多年。有古詩云:“九龍環繞明鏡地,古樹倉勁彩虹天”。殿主戴公,皇上敕封為戴泗候王。戴泗候王,姓戴,名崇真,俗名戴泗,祖籍福建,戴家山人。唐乾符五年(878~884),黃巢起義帶領十萬義軍渡淮河,入江西、浙江、福建地界。因家鄉戰火紛飛,戴公兄弟三人分散避難,他和母親到達金舟(今蒼南金鄉),見獅子山東北面荒塗廣闊,於是搭棚定居。 戴公勤於開墾,農閒時劃舟至橫江口(鰲江)。有天在蒜嶼山海邊巖頭巨巖之下的大巖洞內,他遇見一位年輕女子。此姑娘見戴公忠實勤勉,便每日把他帶去的冷飯包拿去蒸熱,而後送來給他吃。因而戴公將此事告之於母親,母親就煮熟紅米飯,吩咐他喂兩口飯給姑娘吃,並將紅布蓋她頭上。從此雙方喜結連理,妻名叫石姑娘,暫隱居洞中修煉。 “患難夫妻見真情”,唐光啟年間,番邦以妖術侵犯中原邊界,唐朝無人可破此妖法,於是皇上發榜納賢,文至金舟水寨,石姑娘收榜傳授仙法指教夫君投軍破妖術。戴公便到邊關迎戰番兵,只見番邦一將領使用妖法,忽然間狂風大作,飛砂走石,同時又見空中都是大蜈蚣來襲擊傷人。戴公立馬口唸咒語,寶劍一揮,風靜砂平,空中飛來無數大公雞,將一隻只大蜈蚣全部吃掉。 戴公班師回朝,囑託部將奏本皇上無意歸朝,後去向不明,據傳隱居修道去了。皇上敕封其為護國佑民戴泗候王。清康熙年間,白沙象崗一漁民在江邊捕魚蝦,一日網中捕一石香爐,刻有“戴泗候王”,於是帶香爐回村放河邊,可人去洗門辦,香爐太過沉重,擔不起來。鄉人就地建廟奉祀。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三)象崗現狀

象崗,地處龍港白沙社區北部,交通便捷,世紀大道、龍巴公路、人民路、南城路等貫穿村境。城東工業園區、小包裝工業區落戶象崗,一個個重大項目及樓盤接踵而至:新龍城中醫院、印藝小鎮、超市倉儲中心、康福老人院、華鴻中央公園、新鴻金譽府、鉑金錦園、南城花苑、世紀花園、正豐大廈、瑞祥華庭、松濤嘉苑等。

象崗,分有象南、象中、象北三個行政村,共2000多戶,約9000人。早前以種植蔬菜為地方副業,而今的象崗產業多元,包裝、印刷、無紡布、工藝禮品等,村民生活水平已經明顯改觀。錦象公寓、紀中小區,四五層落地房連排,一幢幢六層高套房錯落有致。域內“龍港十小”、幼兒園多所,酒店、海鮮樓、便利店、超市眾多。

展望未來,象崗的象中、象北兩村雙雙進入龍港“10+2”城中村改造名單,隨著拆改快速推進,村莊面貌月異日新。勿庸置疑,龍港城建“東南飛”的今天,世紀新城與龍港新城是政府強調的置業版塊重點,而象崗處於兩城中間,“左右逢源”紐帶作用突顯。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四)象崗“記憶”

象中村的一處老屋已經破舊不堪,幾近搖搖欲墜,宛若行將就木的衰者。穿過佈滿塵灰的門楣,看到屋角堆有泥土,土堆旁邊依著手腕粗細的洞,黑不見底,“老鼠打洞”的親見在童年歲月裡依稀。屋中放置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版本的舊式“紡紗機”,儼然成了一代人揮之不去的記憶。唯見雕刻花紋的老衣櫃依然保存完好,可那垂掛著的銅製鑰匙早已鏽跡斑斑,7080後們,還曾記得向長輩們討吃那壓在衣箱底的柿餅、小白兔糖的日子嗎?

象北村的老房幾近拆光,走進象中象南村,可見多處兩層的正門上方的面牆上,鐫刻“勝似春光”、“一九六八”等字樣,訴說著清晰的房齡。青磚黑瓦,牆壁斑駁,朱漆的木門窗已脫落,房前屋後雜草叢生,靜待拆遷。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五)象崗小學及正節牌坊

象崗小學,現稱“龍港十小”,創建於清宣統元年二月(1909年),至今已有110年的悠久歷史,百年滄桑,風雨砥礪,歲月記錄著這所小學的沉澱與厚重,從這裡走出了一批批優秀人才。 象崗正節牌坊,位於龍港象南村,坐東北面西南,乾隆乙未年(1775)丙申葭月建,三門四柱沖天式,面闊6.0米,其中明間面闊2.7米,次間1.2米。整體用花崗岩分件雕刻拼裝而成,四柱抹角方形,用圓鏡靠背石支撐,柱頂置坐鬥、蹲獅。明間坊額楷書陽刻“為故儒童方應魁妻張氏立”,枋上刻折柱,中置“正節”匾額,次間坊額浮雕如意、花卉、瑞獸圖案。象南正節牌坊保存完整,構件雕刻精細,線條流暢,形象逼真,為蒼南縣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新發現,它對於研究清代牌坊建築和當地民風民俗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2010年列為第六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解讀龍港“象崗”


(六)白沙河往事

“十里白沙路,沿河半爿街”,“白沙市”的昔日繁華不必細說,南宋寶祐元年(1253),平陽縣令陳容有《外塘》詩: “蜀江西來騰萬馬,此邑從來居水下。江豚吹浪蛟蜒飛,腥風怪雨飄無時。千夫萬夫供畚築,令尹寒飢江上宿。往往欲以身這堤,願化此身為三犀。運石如山分寸累,累得九層長數里……”。而象崗的簷廊古道模樣仍在。

白沙河,是龍港的母親河,一條貫穿龍港南北的大河。白沙河流經了白沙社區的象崗、劉店、方良等村莊,古人喜歡擇水而居,老房子基本上都依傍在白沙河邊,包括學校,祠堂,顯得特別集中,其實早些時候沒有公路,交通只靠水路,所以那個時候的白沙河自然繁華,而不僅僅是取水,洗滌的便利。 白沙河上的橋 白沙河上的古橋大多為石樑橋,石拱橋並不多見。白沙河的古石樑橋,橋墩一般由3至5根方形條石並列構成的排柱式為多,由於白沙河不是很寬,橋洞一般為3孔、5孔,橋面一般縱向鋪條石,並開鑿橫條紋或斜條紋或幾何圖案,增加摩擦以利行走,有欄杆的一般由青石板及青石覆蓮望柱結合做成。雖然白沙河的橋的構造相當簡單,但橋的用處不僅僅在於連接村裡河兩岸人們的通行,而在夏天午後,會游泳的小孩子就喜歡站在橋的中間勇敢地跳下去潛水。而在夏天的晚上,白沙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在繁忙一天的勞累後,喜歡蹲在或是平坐在橋中央乘涼,閒聊,雖有蚊子叮咬,但絲毫沒有打擾人們的興致。 白沙河邊的河埠頭 白沙河的河埠頭一般是單伸單入式或單伸雙入式,就是沿岸的一邊或兩邊做成一級一級的石階伸入水面,向河中央水面的一側面則呈直角切入水中。每當清晨,河埠頭便是成了白沙婦女們的天下,洗滌聲,調侃聲,歡笑聲,不絕於耳。她們一邊搓洗著衣服,一邊拉著家常,真是別有一番滋味。上個世紀90年代前後,每每到了端午節時,白沙河上就常有龍舟劃過,在別村龍舟在白沙河上競渡幾個回合之後,後頭就跟著一條小船來停靠在河埠頭,而本村人就把準備好的棉被毛毯,好點的當時有洗衣機電視機之類的東西送於親戚。大人們在清晨,用扁擔挑著水桶,是通過河埠頭到白沙河取水喝的,因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好多村還沒有通上自來水。小孩子也在放學後,利用河埠頭來玩“打水漂”遊戲,拾起河邊的小碎瓦片,彎腰甩手削向水面,水面隨之被劈出一個個漣漪。過年時候,會有人時常把點燃的大鞭炮扔向河中,河面忽地被炸開了一個大漩渦。 白沙河旁的菜市場 白沙社區早些時候的菜市場一般都在白沙河邊,每天清晨的菜市場就像趕集一樣,人來人往,商品琳琅滿目,而河邊的船隻有小划船,木船,水泥船,船上的貨品就陸續搬到了岸上的菜場裡叫賣。

如今的白沙河顯然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但白沙河作為龍港的母親河,未來大有文章可做,老房可適當修葺,清澈河水,美化河堤,可參考溫州溫瑞塘河,完全可以把白沙河建設成為一條美麗的風景線!

(注:文中部分內容引自當地史實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