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龙港“象岗”

(一)“象岗”取名来由及其王姓始迁祖

据当地《王氏宗谱》记载:先祖王氏择居此地时,见其处有沙岗如伏象之形,故名“象岗”。象岗王姓,始迁祖王少一,于北宋乾德六年(968)由浙江山阴(今绍兴境内)入迁象岗定居,支分本县平等韩家垟、项桥孙家河、钱库三石桥荷花底、钱库百花桥、云岩鲸头、舥艚平安、龙江江口、宜山等地。象岗村民大多为王姓,另有吴、方、李等姓氏。

解读龙港“象岗”


(二)象岗戴主杨府殿

象岗戴主杨府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三百多年。有古诗云:“九龙环绕明镜地,古树仓劲彩虹天”。殿主戴公,皇上敕封为戴泗候王。戴泗候王,姓戴,名崇真,俗名戴泗,祖籍福建,戴家山人。唐乾符五年(878~884),黄巢起义带领十万义军渡淮河,入江西、浙江、福建地界。因家乡战火纷飞,戴公兄弟三人分散避难,他和母亲到达金舟(今苍南金乡),见狮子山东北面荒涂广阔,于是搭棚定居。 戴公勤于开垦,农闲时划舟至横江口(鳌江)。有天在蒜屿山海边岩头巨岩之下的大岩洞内,他遇见一位年轻女子。此姑娘见戴公忠实勤勉,便每日把他带去的冷饭包拿去蒸热,而后送来给他吃。因而戴公将此事告之于母亲,母亲就煮熟红米饭,吩咐他喂两口饭给姑娘吃,并将红布盖她头上。从此双方喜结连理,妻名叫石姑娘,暂隐居洞中修炼。 “患难夫妻见真情”,唐光启年间,番邦以妖术侵犯中原边界,唐朝无人可破此妖法,于是皇上发榜纳贤,文至金舟水寨,石姑娘收榜传授仙法指教夫君投军破妖术。戴公便到边关迎战番兵,只见番邦一将领使用妖法,忽然间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同时又见空中都是大蜈蚣来袭击伤人。戴公立马口念咒语,宝剑一挥,风静砂平,空中飞来无数大公鸡,将一只只大蜈蚣全部吃掉。 戴公班师回朝,嘱托部将奏本皇上无意归朝,后去向不明,据传隐居修道去了。皇上敕封其为护国佑民戴泗候王。清康熙年间,白沙象岗一渔民在江边捕鱼虾,一日网中捕一石香炉,刻有“戴泗候王”,于是带香炉回村放河边,可人去洗门办,香炉太过沉重,担不起来。乡人就地建庙奉祀。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三)象岗现状

象岗,地处龙港白沙社区北部,交通便捷,世纪大道、龙巴公路、人民路、南城路等贯穿村境。城东工业园区、小包装工业区落户象岗,一个个重大项目及楼盘接踵而至:新龙城中医院、印艺小镇、超市仓储中心、康福老人院、华鸿中央公园、新鸿金誉府、铂金锦园、南城花苑、世纪花园、正丰大厦、瑞祥华庭、松涛嘉苑等。

象岗,分有象南、象中、象北三个行政村,共2000多户,约9000人。早前以种植蔬菜为地方副业,而今的象岗产业多元,包装、印刷、无纺布、工艺礼品等,村民生活水平已经明显改观。锦象公寓、纪中小区,四五层落地房连排,一幢幢六层高套房错落有致。域内“龙港十小”、幼儿园多所,酒店、海鲜楼、便利店、超市众多。

展望未来,象岗的象中、象北两村双双进入龙港“10+2”城中村改造名单,随着拆改快速推进,村庄面貌月异日新。勿庸置疑,龙港城建“东南飞”的今天,世纪新城与龙港新城是政府强调的置业版块重点,而象岗处于两城中间,“左右逢源”纽带作用突显。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四)象岗“记忆”

象中村的一处老屋已经破旧不堪,几近摇摇欲坠,宛若行将就木的衰者。穿过布满尘灰的门楣,看到屋角堆有泥土,土堆旁边依着手腕粗细的洞,黑不见底,“老鼠打洞”的亲见在童年岁月里依稀。屋中放置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版本的旧式“纺纱机”,俨然成了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唯见雕刻花纹的老衣柜依然保存完好,可那垂挂着的铜制钥匙早已锈迹斑斑,7080后们,还曾记得向长辈们讨吃那压在衣箱底的柿饼、小白兔糖的日子吗?

象北村的老房几近拆光,走进象中象南村,可见多处两层的正门上方的面墙上,镌刻“胜似春光”、“一九六八”等字样,诉说着清晰的房龄。青砖黑瓦,墙壁斑驳,朱漆的木门窗已脱落,房前屋后杂草丛生,静待拆迁。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五)象岗小学及正节牌坊

象岗小学,现称“龙港十小”,创建于清宣统元年二月(1909年),至今已有110年的悠久历史,百年沧桑,风雨砥砺,岁月记录着这所小学的沉淀与厚重,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象岗正节牌坊,位于龙港象南村,坐东北面西南,乾隆乙未年(1775)丙申葭月建,三门四柱冲天式,面阔6.0米,其中明间面阔2.7米,次间1.2米。整体用花岗岩分件雕刻拼装而成,四柱抹角方形,用圆镜靠背石支撑,柱顶置坐斗、蹲狮。明间坊额楷书阳刻“为故儒童方应魁妻张氏立”,枋上刻折柱,中置“正节”匾额,次间坊额浮雕如意、花卉、瑞兽图案。象南正节牌坊保存完整,构件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形象逼真,为苍南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新发现,它对于研究清代牌坊建筑和当地民风民俗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2010年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解读龙港“象岗”


(六)白沙河往事

“十里白沙路,沿河半爿街”,“白沙市”的昔日繁华不必细说,南宋宝祐元年(1253),平阳县令陈容有《外塘》诗: “蜀江西来腾万马,此邑从来居水下。江豚吹浪蛟蜒飞,腥风怪雨飘无时。千夫万夫供畚筑,令尹寒饥江上宿。往往欲以身这堤,愿化此身为三犀。运石如山分寸累,累得九层长数里……”。而象岗的檐廊古道模样仍在。

白沙河,是龙港的母亲河,一条贯穿龙港南北的大河。白沙河流经了白沙社区的象岗、刘店、方良等村庄,古人喜欢择水而居,老房子基本上都依傍在白沙河边,包括学校,祠堂,显得特别集中,其实早些时候没有公路,交通只靠水路,所以那个时候的白沙河自然繁华,而不仅仅是取水,洗涤的便利。 白沙河上的桥 白沙河上的古桥大多为石梁桥,石拱桥并不多见。白沙河的古石梁桥,桥墩一般由3至5根方形条石并列构成的排柱式为多,由于白沙河不是很宽,桥洞一般为3孔、5孔,桥面一般纵向铺条石,并开凿横条纹或斜条纹或几何图案,增加摩擦以利行走,有栏杆的一般由青石板及青石覆莲望柱结合做成。虽然白沙河的桥的构造相当简单,但桥的用处不仅仅在于连接村里河两岸人们的通行,而在夏天午后,会游泳的小孩子就喜欢站在桥的中间勇敢地跳下去潜水。而在夏天的晚上,白沙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在繁忙一天的劳累后,喜欢蹲在或是平坐在桥中央乘凉,闲聊,虽有蚊子叮咬,但丝毫没有打扰人们的兴致。 白沙河边的河埠头 白沙河的河埠头一般是单伸单入式或单伸双入式,就是沿岸的一边或两边做成一级一级的石阶伸入水面,向河中央水面的一侧面则呈直角切入水中。每当清晨,河埠头便是成了白沙妇女们的天下,洗涤声,调侃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她们一边搓洗着衣服,一边拉着家常,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每每到了端午节时,白沙河上就常有龙舟划过,在别村龙舟在白沙河上竞渡几个回合之后,后头就跟着一条小船来停靠在河埠头,而本村人就把准备好的棉被毛毯,好点的当时有洗衣机电视机之类的东西送于亲戚。大人们在清晨,用扁担挑着水桶,是通过河埠头到白沙河取水喝的,因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好多村还没有通上自来水。小孩子也在放学后,利用河埠头来玩“打水漂”游戏,拾起河边的小碎瓦片,弯腰甩手削向水面,水面随之被劈出一个个涟漪。过年时候,会有人时常把点燃的大鞭炮扔向河中,河面忽地被炸开了一个大漩涡。 白沙河旁的菜市场 白沙社区早些时候的菜市场一般都在白沙河边,每天清晨的菜市场就像赶集一样,人来人往,商品琳琅满目,而河边的船只有小划船,木船,水泥船,船上的货品就陆续搬到了岸上的菜场里叫卖。

如今的白沙河显然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但白沙河作为龙港的母亲河,未来大有文章可做,老房可适当修葺,清澈河水,美化河堤,可参考温州温瑞塘河,完全可以把白沙河建设成为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注:文中部分内容引自当地史实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