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晚該怎麼辦?

二胎媽咪育兒經


汽車大亨李·艾柯卡曾說過:“你也許有很棒的主意,但如果你不能把它傳播出去,那麼你什麼都做不成”。”

語言是智力發展的基礎,也是所有知識的寶庫。

最近,一個會8國語言賣紀念品的男孩在網絡上走紅。

有旅客去柬埔寨遊玩時,遇上了這名男孩,男孩非常熱情地向這位遊客推銷自己的紀念品。隨後,旅客將自己和男孩的對話錄製下來放到網上,沒想到這個視頻就火了,因為大家都沒想到的是,這個男孩會說八國語言!

看到這個新聞時,很多父母都會發出一聲驚歎:怎麼別人家的小孩,這麼能講!

而自家的孩子卻「金口難開」:

明明天天讀故事,明明看到什麼都教孩子學著說,明明家裡從早到晚都在放故事機,怎麼孩子就是「金口難開」?

為什麼孩子總是更喜歡用身體眼神來表達他的需求,卻不喜歡開口說呢?

為什麼我的孩子都快 2 歲半了,還是隻會說兩個字的詞語,一句連貫的句子都不行?

其實,在問這些問題之前,作為家長的我們,也許首先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在引導孩子學說話的路上,有沒有因為孩子說錯話而嘲笑過孩子?有沒有急於求成而缺少足夠的耐心?有沒有在孩子有所進步的時候,給予最及時的鼓勵。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自己的孩子在語言發展關鍵階段比別人慢半拍?

首先讓我們用一張圖先帶大家瞭解到底孩子的語言發展階段有何特徵?

<strong>

孩子語言發展的階段

0~4個月,屬於無意識的交流階段。

4~9個月,為有意識交流階段。

9~18個月,為單詞階段。

18~24個月,為詞組階段。

24~36個月,為早期造句階段。

3~5歲,為句子掌握階段。

5歲~成人,為完整的語法階段。

很多家長還不知道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有關鍵期的,錯過這個階段,孩子不會說話、不會清晰表達的習慣一旦形成,要想補救,往往要花費非常大的精力,往往還收效甚微。

接下來,我們簡單總結一下家長在孩子語言發展關鍵階段存在的3個誤區:

1

孩子說不出整句

是因為你過於熱心幫忙

靜靜今3歲了,每次跟爸爸媽媽說話的時候總是說到一半就卡住了。有一次,她想要喝綠豆湯,於是就跟媽媽說:“媽媽,我想喝……湯。”靜靜很著急,她就是說不出綠豆兩個字,媽媽也很著急,因為靜靜總是沒有辦法把話說完整。

靜靜的媽媽說道,每當孩子指著東西,或只說幾個字,她馬上就能理解孩子的意思,然後按照她的意思做。久而久之,導致孩子的語言發展就出現了問題。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這樣的例子,不少父母過分滿足孩子的要求,若孩子指著水瓶,家人立馬“領會”孩子這是想喝水了,“寶寶,是要喝水嗎?媽媽給你拿。”於是把水瓶遞給他。

這樣也就沒有為孩子學習語言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沒有說話的必要。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而不是讓父母去猜測。也可以寓教於樂,把「讓孩子說話」貫穿於日常生活中,其實,只要你有心,你就會發現,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可以讓孩子練習說話。

在《爸爸回來了》第一季裡,我們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明星吳尊,把「教女兒說中文」完全融入到了日常的吃飯,睡覺,玩,學習當中。

「糖是什麼顏色的?」「你能用中文從一數到十嗎?」「收到禮物時,要怎麼回答呢?」可以看到,他的寶貝女兒對這樣的「教學方式」欣然接受,同時也很積極主動地學習練習說話,這遠比填鴨式教育來得簡單、快樂。

2

<strong>

孩子不愛說話

是因為你“下達命令”式的交流方式

<strong>

這是水杯,喝水喝牛奶都可以。

把西蘭花吃了,不能挑食。

這種「下達命令」的交流方式,或許能幫助孩子學習一些句子的表達,但是卻算不上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為什麼不嘗試著轉變一下口吻呢,同樣的意思,我們也可以這樣說:

寶貝,你覺得這杯子用來喝水還是喝牛奶比較合適?

你嘗一嘗,然後告訴媽媽,西蘭花的味道比牛肉好吃,還是難吃呢?

有問有答,這才是真正的交流。在這樣的交流中,孩子可以主動的選擇,有發揮創意的可能,也會產生主動交流的慾望。同時,這樣的交流也能使親子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同時在與孩子進行交流過程中有以下3個原則:

❶ 與孩子交談講解時,不要偷工減料,用標準完整的實物名字。比如:介紹蔬菜時,不要只說一個字“菜”,或者兒語“菜菜”,要能準確告訴孩子白菜、菠菜、芹菜……

❷ 有孩子在的情況下,注意自身的語言,不論人短,不講是非。有一對夫婦,在孩子面前嘲笑別人的頭髮少,結果孩子學了“地中海”這個詞,並用在了自家長輩身上。

❸ 生活豐富、有序,讓孩子學著動手,將生活用品分類、歸位,通過指令刺激孩子的各種感覺,提高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使語句的表達更嚴謹。

3

<strong>

孩子說話顛三倒四

你卻認為長大自然就好

小透4歲,經常會把句子顛倒過來。比如她口渴的時候會說:“爸爸,我要茶喝。”要吃蘋果的時候會說:“我要吃果蘋。”爸爸糾正了小透好幾遍,可是小透就是不長記性,可把爸爸急壞了。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有開口說話晚,吐字不清晰,說話顛三倒四的情況,不用管,等他長大自己就好了。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實話說,存在這種想法的家長確實佔大多數,但也正因為這樣的錯誤觀念,反而導致很多孩子錯過了最佳的改善時間。

實際上,孩子出現說話晚、說話不流利、說話顛三倒四等情況,是因為前庭覺失調的緣故。

前庭覺是大腦功能的門檻,其功能主要是接受臉部正前方視、聽、嗅、觸的訊息,並作過濾及辨識再傳入大腦,使大腦不至於太忙碌。如果孩子前庭覺失調,導致其大腦接收的信息混亂,沒有條理,那麼他在語言上就會表現出說話不流利、說話顛三倒四等情況。

要儘早通過感統訓練,幫助孩子改善前庭覺失調,進而改變他們語言發育不理想的現狀。通過旋轉、搖晃、平衡、跳躍性、姿勢反應性、速度感、位置感、距離感的體驗等訓練刺激前庭覺的發展。

結 語

李開復說:“有思想不能表達就等於沒有思想”。一個人要想從人生的角落走到舞臺的中心,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可低估。

語言表達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通用載體,他是一個人綜合素養的外在表現方式。作為家長我們要高度重視,它既是孩子謀生的手段,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出口。


多特兒童專注力


我是一個四歲寶寶的爸爸,我家寶寶也是一個晚說話孩子的典型案例,可以說從1歲開始一直到四歲經歷了三年的痛苦等待與不懈努力,孩子終於開始說話了,因此我也很希望通過分亨自己的經驗和教訓給大家一個參考。

首先,我認為孩子說話晚這個問題一定要重視,很多情況下決不是瓜熟地落那麼簡單和容易,任何時候都只有付出才有回報,孩子的語言能力也是一樣。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同齡的孩子存在明顯的差距,這個以三個月為限,如一歲至二歲,仍沒有任何語言表達,最簡單的命名都沒有,那麼就要去醫院檢查身體,先檢查聽力是否正常,以及生長髮育是否遲緩,這個時候由於孩子太小,很多時候是補充營養促進發育為主。我們是二歲時在兒童醫院檢查為發育遲緩,開了一些促進生長髮育的藥,其實就是一些營養物質和維生素。



第二,良好氛圍的家庭環境勝過任何早教課堂。1-3歲的孩子對於外界環境的變化很敏感,一個溫馨而平和的家庭氛圍對寶寶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也是孩子影響孩子開口說話的關鍵因素。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持好心情,讓家人們處於快樂的生活狀態,這樣寶寶才能快樂起來並有願意表達自己的願望。我們發現如果家人間有矛盾或爭吵時,寶寶內心是崩潰的,很久都不願意說話,他們認為說話是不好的感受。



第三,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語言導師無以取代;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是手機控,陪伴孩子時的大多數時間也是隻要不哭就讓孩子自己玩而自己在刷朋友圈或者打遊戲;更有很多父母白天上班,晚上也不和孩子一起睡,由老人帶孩子,這就產生了兩個很大的問題,一是親子關係不能正常的建立,二是孩子缺乏安全感,而這又是導致孩子孤獨和不喜歡說話的重要因素。我們是在一歲半左右開始自己帶孩子的,也是覺得親子關係不好,在這也想和大家說放下手機,陪陪孩子吧。



第四,相信醫生而不能相信“貴人語話遲”不干預;還有就是如果孩子二歲半至三歲仍沒有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就一定要重視,並且及時去正視的醫院進行專項檢查,因為語言發育遲緩直接影響到孩子在智力、社交和生活能力的發展,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改善,這需要綜合的方法,包括營養、訓練、陪伴及環境,主要是父母的投入,讓孩子學會釋放自我,同時一定要多陪著孩子一起互相和交流,讓孩子學會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



最後,總結我家寶寶的經歷和成長過程,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家庭氛圍和及時治療,希望大家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我們的孩子快速成長。


大賽爸爸說


用我兒子的親身經歷來緩解一下你的焦慮。

我兒子大概幾個月的時候,我家阿姨說我兒子的舌根系短,建議去做個手術,不然會影響到以後說話。當時還是有些緊張,立刻諮詢了一個兒科大夫,大夫說現在看不出什麼,一歲半之後再來,如果需要再做手術,現在沒有必要。當時這事兒也就放下了。

後來到了小傢伙1歲左右的時候,恰好又碰到一個醫生盆友,她看了看兒子的舌根系,認為沒有必要做手術,這事兒就算是放下了,但另一個問題浮現出來,在很多小朋友已經能夠爸爸媽媽熟練發聲的時候,我兒子依然沒有張口說話的跡象,我爸媽開始緊張了,催促我趕緊帶娃去看醫生。

當時我已經對孩子說話晚的現象有了不少研究,發現兒子的聽力一點沒有問題,而且會用手指回應提出的問題,也看了不少到兩三歲才開口說話的案例,於是跟我爸媽說,不用著急,我們慢慢等待,靜等花開。

這一等就是一年,這一年裡,不管寶貝是不是回應,我依然堅持跟他說話,跟他講述我每天都在做什麼,看到有趣的字,還會認真地跟他分享,而我兒子除了偶爾發出“momo”(媽媽)的聲音,其他依然沒有“長進”,但是小眼神裡卻靈動無比,我頂住來自父母的壓力,堅信我的兒子沒有問題,總有他開口的那一天。

幸福來的非常突然,在兒子兩歲三個月左右,有幾天我出差,晚上我老公打給我,說兒子突然能說4個字的話了,我當時高興的流出了眼淚,但更大的幸福就在兩天後我出差回到家,只有兩天的時間,小傢伙已經能夠說6個字以上的句子了!是的,在很多人懷疑我兒子說話有問題的時候,在排除了孩子有器質性的病情後,我堅信,我的兒子只是在等待那個更適合他開口的那一刻!

所以,這位朋友,如果你已經排除了孩子生理性的問題,那就堅定地相信你的孩子,那美好的一天總會來臨。


壹父母


我記得我閨女兩歲才會冒三個字,我當時也不懂這些,心想能聽懂話,反應不錯,早晚會的,所以也沒著急。我自己也是四虛歲才說話,不排除有遺傳因素。

後來我兒子出生後瞭解了一些發育知識,寶寶做智測時包括對語言的測試,語言能力非常關鍵,但並不是兩歲時少說話一定就有問題。

1 首先需要排除是大腦發育存在問題,這需要專業醫生檢查綜合判斷;

2 多輸入,才會多輸出:多陪孩子說話,可以通過讀繪本故事刺激語言神經發育;

3 帶孩子出去人多的地方玩,尤其是孩子多的地方去玩,在和其他孩子玩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孩子表達的慾望;

4 家裡最好保持統一的語言,比如普通話,如果既有家鄉話又有普通話也會影響孩子表達;

最後祝寶寶健康平安快樂😊



佳航媽媽愛佳航


這個問題很有興趣聊聊,我親瀝感覺到小朋友講話遲的總原因,現代人有了手機那有心機帶小孩和小孩溝通講話呢?想小孩早講話最主要的是媽媽,打小孩生出來,一直到2歲前,每天面對小孩能用語言,向小孩表達給他她們唱歌跳舞,看似你各方面每時刻都向他表達小孩講話一定會比少溝通的快多。我經歷我大孫子從生出一直我帶每天對著他唱歌講話,他一歲多點就嘰嘰呱呱,一歲4個月表達清楚,1歲7個月會背三字經,。第二個孫子我一窮少點,我也玩手機對他關機更少了,而且一家都迷入手機,現兩歲了才學著講。就是不一樣。


惠英94826486


大家好。我叫任春光,是一名語言康復老師,從事語言康復工作17年了。

首先,我認為,不到2歲孩子,只會叫爸爸,偶爾說一個睡覺覺。如果孩子生理上和智力上沒有什麼問題,應該問題不大,很正常。

根據本人多年語言康復實踐,一般孩子的語言發育規律大概如下:

1、1-2歲,語言開始發育,一般孩子只會說爸爸和媽媽等字詞,有的發育稍晚了,還不會說話。

2、2-3歲,語言逐步開始發育,孩子會說一些詞語和非常簡單的句子。

3、3-5歲,語言快速發育階段,孩子會說稍微複雜一點的詞語和句子。日常中的簡單話基本上都會說了。

根據這個發育規律,不到2歲的寶寶,只會叫爸爸,偶爾說一個睡覺覺,我覺得很正常,完全在正常孩子的語言發育階段。最多算是晚了一點點。

其次、如果孩子有生理上或智力上的問題,快2歲了,如果還不太會說話,應及時時行語言康復。

實踐中,如聽力障礙的孩子,唇顎裂障礙的孩子,這些孩子必須在1-3歲及時進行語言康復。大了,就不太好康復了。

根據您的描述,我感覺孩子應該沒有生理或智力上的問題。

再次、這位家長描述,教了孩子半天,沒有反應。我一直認為,孩子語言的學習,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是很難通過人為教會的。

家長只要正常和孩子交流,讓孩子接觸社會,語言這個能力,不用刻意去教,到了一定的年齡和階段,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了。

最後,我個人判斷,大概率孩子應該沒有什麼問題,最多屬於語言發育稍微晚了一點點,這個很正常,家長不必過分擔心。一般過上幾個月,就差不多了。

大家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關注我,給我留言,我們一起交流。


口吃大舌頭語言矯正


寶寶語言發育規律

寶寶什麼時候會叫媽媽

什麼時候會說完整的話

這是有一定規律的


0-3歲寶寶語言發育規律

快來看看你家寶寶語言發育“合格”了沒



寶寶何時學外語

很多家長不知道

什麼時候開始該讓寶寶學外語

學早了怕影響拼音及中文的學習

學晚了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寶寶本身處於雙語或多語環境,那麼從小接觸外語,並不會對本國語言產生影響,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寶寶沒有雙語或者多語的語言環境,沒必要刻意製造,教育界建議3-4歲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



寶寶語言發育黃金時期

不要總認為“貴人語遲”。

如果寶寶2歲還不能說夠50個詞,

家長就要引起重視。

語言發育的黃金時期是5-6歲前,

如果寶寶語言發育有問題,

要在這個時間之前儘早糾正。



引導寶寶說話注意事項

01

父母有反應,寶寶學得快

在嬰兒咿呀學語時期,父母聽見寶寶發聲時,應模仿寶寶的語聲或者用其它的語聲給以回應,這樣會增高寶寶發音的興趣。

相反,如果父母不給予理會,可能抑制寶寶發聲的次數,很可能造成不良的長遠影響。

02

媽媽腔有利於小嬰兒學語

媽媽腔的特點是,發音清晰,吐字緩慢,聲調較高,但有感情,句子短而重複多。

這種語言有利於嬰兒分辨語音並在腦中儲存。

寶寶1歲左右,可用正常發音及語句代替媽媽腔。

03

詞語與實物聯繫,看到什麼說什麼

媽媽可以說實物的名稱(名詞),也可以說做的動作(動詞),寓交流於活動中。

04

不要急於糾正發音

當孩子早期試圖發出有意義的語音時,不要因為發音不準確而糾正,這對嬰兒學習的害處很大,使嬰兒興致勃勃試著說新字的興趣被扼殺了,好像在說:“你總說錯,不如不說”。

因此,教說話的上策是以身作則,說正確的語音,讓孩子模仿,而不是刻意糾正。

05

多給孩子讀書朗誦

書本上的句子結構比較規範完整,多給孩子讀,可以規範孩子的語言語法,開拓孩子感情。

06

記錄言語日誌

和其他發育里程碑一樣,有進步遠比死摳時間點重要。如果孩子每週大約增加1 個詞的詞彙量,2 歲時他會說2 個詞的短語,3 歲時會說合理的句子,那就不需要擔心。但是,如果孩子“停滯不前”,3 ~ 6 個月都沒有學會很多新詞,那你應該諮詢兒科醫生,看看孩子是否有問題:發育性問題(例如自閉症)和結構性問題(例如舌繫帶過緊、唇顎畸形或口舌肌肉不協調)都可能導致語言發展遲緩、言語脫節。


兒科醫生鮑秀蘭


我是於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兒童的語言在一歲半至三歲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到三歲時,一般日常的用語都會說了。不過,也有的孩子開口晚的。關鍵是孩子懂話嗎?如果孩子能聽得懂大人的話,並且能夠有適切的情緒或者是行為的反饋,那麼開口說話是早晚的事兒。

通常, “貴人語遲 ”多半是家長太勤快。

曾經有個家長諮詢,她的寶寶兩歲半了,卻不說話,要吃飯拍拍小肚子,要上廁所皺皺眉頭,大人就都心領神會的幫TA解決了。


幾乎寶寶所有的需求,都可以通過眼神和簡單的聲音大到目的,寶寶自然就懶得開口了。改進的方法就是:不要立即滿足孩子的需要,創造“逼”孩子開口的機會。


比如寶寶要喝水,可以問“要什麼呀?”“要吃蘋果嗎?”“要喝水嗎?”然後遞給TA的時候,告訴TA:“下次要喝水的時候,要說喝水,不然媽媽不知道你要的是什麼。”這樣的次數多了,寶寶慢慢就會知道要表達了。

語言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學會的。有幾點小貼士家長可以嘗試看看:


1、 與寶寶對話時,口型可以誇張些

就像我們初出國門時,老外都用慢八拍的語速來跟我們說話一樣。和寶寶對話時,大人的語速要比平時稍慢,口型可以略顯誇張。媽媽可以經常跟寶寶面對面的反覆玩一首相同的拍手童謠,等玩熟了以後,偶爾漏一兩個詞等寶寶來接。


2、 當寶寶開口說話時,要及時支持

寶寶剛學說話,發音常常既不清楚、也不準確,這都是正常的。大人千萬不要因此打斷他說話,甚至批評TA。家長要儘量領會TA說的內容,並對TA表達的意願表示支持。這樣,寶寶會越來越喜歡說話。


3、 詞語擴展,不斷複述

大人在理解寶寶表達的內容後,應自然而然地幫他們把話擴展完整。比如寶寶想喝水,但TA只說了一個“水”字,能表達就很好,父母可以在聽到後,複述說:“喝水,對麼?”慢慢等寶寶會說“喝水”後,再幫TA擴展成:“寶寶喝水”。


4、 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對話

語言訓練最好的環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儘量多的交流,而不是看電視、看PAD。經常講故事、讀繪本、念兒歌,對寶貝學習組織語言、理解語言很有幫助。

也可以帶寶貝去戶外,引導TA觀察大自然,然後告訴TA觀察到的是什麼,在語言訓練的同時,還能激發小寶貝的求知慾。

作者簡介

於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諮詢領域:情緒困擾、人際交往、職場壓力、個人成長、兒童青少年成長困惑等。善於通過聆聽、敘事等互動模式,協助來訪者探索自己的內心,發掘自身的資源與力量。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很多孩子對家長說的話都能理解,但是就是不會說,就是出現表達性語言的時間比較晚。根據國際標準,孩子在2歲左右,如果表達性語言明顯比同齡的孩子晚6個月,才說明孩子是說話比較遲了。孩子說話晚,主要有兩大原因。

生理原因

首先孩子需要到醫院做一下腦外傷或發聲器官、聽覺器官異常等疾病的篩查,同時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孩子說話晚,也有可能是自閉症的早期表現。另外,孩子說話晚也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家裡是否有直系親屬也是說話比較晚的,如果有的話,那麼孩子說話晚的可能性更大。最後,更為常見的是,孩子的語言中樞發育比較緩慢,需要後天更多的刺激和練習。

語言環境

1歲之前是孩子語音發展的關鍵期,豐富的語言刺激是促進孩子語言中樞發育的重要因素,如果家長忽視了與孩子的交流,很少跟孩子說話,那麼沒有得到足夠語言輸入的孩子,語言輸出的時間就會延遲。另外,家庭成員之間是不是使用多種方言或語言,容易使嬰兒產生混淆,造成說話較晚的現象,一名撫養人在與孩子溝通時,應儘量使用同一種語言。最後,家長是不是急於替孩子說話,在孩子有說話跡象時,應該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不要著急替孩子說話,或者直接滿足孩子的願望。

可見,孩子說話的個體差異很大,作為家長首先要有耐心,接納說話比較遲的孩子,同時增加與孩子的對話交流,在孩子還不能說話的時候,允許孩子使用手勢與眼神和你交流。適當增加練習,選擇孩子感興趣的親子繪本,多次講述之後,鼓勵孩子慢慢講給你聽。


積木育兒


根據題主的描述,感覺孩子應該沒有什麼問題。排除疾病,一般孩子在三歲前都能會說話。

我在我們的媽媽幫裡發現一個現象:但凡是孩子早早就學會說話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性格開朗、耐心、總和孩子嘮嗑的媽媽。而且一般他們寶寶的表達能力都比較強,詞彙會更豐富。



三歲前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語言既是進行思維的工具,也是接受知識的工具。那麼,為了我們的孩子更好地發揮其潛能,我們該怎麼做,讓孩子更早就會說話呢?我有幾個經驗總結:

一,越早跟孩子說越好。建議在孩子半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就應該教他們說話。我的兩個孩子語言表達與同齡孩子來說,都屬於早的。羽毛小朋友在半個月的時候,只要她醒著,我就跟她說話,給她唱歌。比如,給她做撫觸的時候,我就會溫柔的跟她說,媽媽現在在做什麼;給她換尿布的時候,我都會告訴她在做什麼,可以說隨時隨地。有的媽媽說,這麼小的孩子他能聽懂什麼,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的潛能,這也是在為他以後的說話做準備的。



二、 在跟孩子語言交流的時候,最好發音標準。這樣以後孩子會說話了,也不會含糊不清的。我在幼兒園工作的時候,就碰到一個孩子,都四歲半了,孩子會說,但是說話含糊不清,她說的別人聽不明白啊,孩子還急躁易怒。這不是孩子有什麼疾病,而是孩子在長期的語言環境中產生的。


三、從孩子熟悉的實物教。羽毛小朋友在一歲左右的時候,對她吃飯用的碗勺,身上穿的鞋襪衣服,包括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等,都完全瞭解了。所以,看到什麼實物,就教孩子,慢慢的,他的詞彙也就豐富起來了。

四、不要教孩子方言和不完整的話。在孩子兩歲半之前,最好保持語言環境的純正。教孩子說不完整的話和方言,更容易一些,但對孩子的發展並不好。比如你看到狗,你說“汪汪”,孩子可能很容易學,但這也會給孩子帶來困擾。方言,孩子說出來的話,別人聽不懂,也會給孩子造成負擔的。所以,爸爸媽媽教孩子說完整的話,普通話是比較好的。

五,用繪本故事來加強孩子的認知。當羽毛小朋友能聽懂話的時候,我就開始給她講故事了。孩子對這個世界是比較陌生的,而繪本故事就給孩子展示了一個世界,孩子越早認識瞭解這個世界越好。採用講故事的方式,孩子不僅愛聽還記得牢,並且還豐富了孩子的詞彙量。


以上就是我教我們兩個孩子的一些方法經驗。希望對想讓孩子早點說話的爸爸媽媽有一些幫助吧。

我是小羽媽咪愛baby,願意和你一起探討嬰幼兒的保教工作,一起傳播愛的育兒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