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校長都誤解了“教學質量”,這四個誤區你一定要注意

很多校長、老師都清楚,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但是我們也發現很多人對於“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所誤解。這次,我們來與大家拆解一下,在機構運營過程中,存在的4個關於教學質量的誤區。

1

誤區一:教學內容=教學質量

很多校長會認為抓好教學就是找到好的老師、好的教學內容,老師上課盡心盡力。但在實際經營中會發現,自己的學校中的確有好的老師、好的教學內容,但教學質量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突出,口碑也沒有想象中那麼超越期待。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於學校並沒有將好的老師、好的教學內容進行產品化設計。

其實,教學好≠教學產品好。就像拿了一手好牌,但開場就打出了“4個2帶倆王”。

培訓機構做好教學產品設計,才是保障教學質量的第一步。

好的教學產品設計,基礎包含合適的老師和合適的教學內容,而進階則包含老師和教學內容的搭配,適合的學員對象、學習週期、以及合適的教學服務設計和相應的定價。

2

誤區二:名師坐鎮=教學質量


教師可以說是把控學校教學質量的最核心部分。我們都期望自己的教學團隊中個個都是精兵強將,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名師永遠屬於稀缺資源。當一個學校的“頭牌”名師班級排滿的時候,就是學校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刻。

其實,決定機構發展未來的,不是學校中水平最高的老師,而是學校中水平最低的老師。

培訓機構做好教學團隊打造,是保障教學質量延續的核心!

學校中的名師或者說教學骨幹,未來的發展方向其實並不是讓TA花更多的時間上課,帶更多的班級,而是應該減少TA的上課時間,提高TA的班級容量,同時做好自己教學技術的總結、提煉,並將其複製給團隊中的新夥伴,為學校的教學質量做好兜底工作。

3

誤區三:服務規模=教學質量

你的學校中有多少人在服務學生呢?在我們見過的宣傳文案中,曾經有一個學校提出“N對1”的教學噱頭。N是什麼呢?負責學科教學的老師+1個學管老師+1個學業規劃師(諮詢師)+1個校區校長,同時對學生展開教學服務。比如學生僅選擇1個學科學習,則是4對1,選擇2個學科學習,那就是5對1。如果同時選擇3科及以上補習,除了之前的配置之外,在加上一個陪讀老師,也就是7對1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的規模,不可謂不大。

但在實際經營中發現,過大規模的教學服務,並沒有提高教學質量,反而出現了很多的虛與委蛇。

其實,互聯網升級、科技賦能是未來提高教學效率的最好途徑。

培訓機構最好科技賦能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經之路。

如何通過直播做好學生非在校時間的教學管理,如何通過打卡等工具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這些都將是在行業發展的新紀元中的必爭之地。

4

誤區四:課講得好=教學質量

“講”,曾經是教師教學設計的最重要部分,甚至在部分機構中,我們看到了“講”是唯一的教學部分。對於一個老師的評價,最簡單的就是“課講得好不好”。很多校長也認為老師講得好,就意味著教學效果好,教學質量高。

其實,學習的過程可以分為五個層面,分別是反映、學習、行為改變、結果達成和效果外化。教學效果好,教學質量高屬於“結果達成”和“效果外化”層面,而要達到這兩個層面,最重要的一環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改變”!

培訓機構做好教學透明化和進步可視化,是教學質量監督的儀表盤。

機構教學過程對家長而言,就像在一個黑匣子中,誰能夠更大程度地開放黑匣子給家長看到,誰就獲得了教學質量的發言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