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滄海變桑田 大路通天闊

江口:沧海变桑田 大路通天阔

閔孝鎮鄉鎮規劃和建設效果圖

行走在山青水秀,生態優異的江口縣鄉村小道上,一排排具有地域特色二層小磚樓與水輝映,與山媲美,別具一格。真可謂“移步換景皆入畫,山水分明映朝霞。”

對於當前的這番發展景象,幾年前可另是一番“風味”。“以前交通是硬傷、產業是重傷、組織建設是內傷,推動村級經濟發展難,村民侷限於傳統農業的種植上,自給自足成為解決溫飽問題的目標。全縣各鄉鎮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非常嚴重。”江口縣一位退休老幹部感慨的介紹道。

梳絡交通 撬動鄉村經濟發展

閔孝鎮提紅村紅石組,距集鎮向東10公里路程,杭瑞高速、甕江高速閔孝段在此設站。便捷的交通搭配獨有韻味的土司古城,盤活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農特產品的外銷。 “交通條件好了,每年一到長假我們這裡熱鬧得很,要是家裡面有點土特產什麼的,那時值錢得很。”村民張老素說。

江口:沧海变桑田 大路通天阔

上寨組水泥通組路

江口縣國土面積近“九成”處於山間地帶, 出行難、就醫難、上學難等被交通條件這條“硬傷”阻礙,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

近年來,江口縣委、縣政府以脫貧攻堅為契機,牢牢守住生態發展這條底線,把交通項目作為開山斧,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2014年以來,該縣累計投入67.79億元用於大交通建設,實施國省道路、縣鄉道路、通村公里、通組公路建設,實現村組路網全覆蓋。截止2017年,建成高速公路76.3公里、國省幹道324.2公里、縣鄉公路518公里、通村公路582.5公里,“組組通”道路1213公里,公路總里長2714公里。實現了100%的鄉鎮通三級油路、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100%實現了全縣入戶硬化路,路網通達率、通暢率、管養率和村村通客車率均100%。

“以往去鎮上趕集‘早背月行,晚伴月回’,交通條件非常不便。現在好了,天塹變通途,硬化路直通農村每家每戶,家家戶戶都買上了摩托車,現在上街趕集只要半個小時便到了。”閔孝鎮提紅村雪坪組村民肖方說。

謀劃產業 提鄉村振興

新步伐

自脫貧攻堅以來,江口縣緊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目標任務,立足生態資源優勢,打響“梵淨山•健康養生”品牌,突出抓好生態茶、冷水魚、獼猴桃3個主導產業和中藥材蔬菜2個增收項目, 不斷完善落實產業扶持政策。2014年以來,全縣累計投入農業產業發展資金20.11億元,發放精扶貸1.29億元,政府貼息723.41萬元,惠及2817戶貧困戶。

駱象村,位於江口縣怒溪鎮東北部,地勢起伏大,山嶺縱橫,本地人曾自嘲“家有田土幾十畝,依山傍水天地間”。

“種植結構單一,還得靠天吃飯,稍有想法一點的年輕人都搬出去了。”村主任王付銀回憶道。

“現在可不同了,自從駐村工作隊來到我們村以後,為我們村謀劃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之路,種植茶葉。”談到村裡的產業發展村主任說。

駱象村茶產業種植基地按照生態有機茶園標準進行打造,規劃種植面積2.1萬畝,現已建成可採茶園9800畝,建成成茶加工廠8家,其中,有大眾茶生產線8條、名優茶生產線5條、碾茶生產線4條。基地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幫扶模式,682餘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

江口:沧海变桑田 大路通天阔

駱象生態茶園

“現在茶葉基地建在家門口,又有大公司給我們做後盾,我放心地把自家的土地入了股,平時我和老伴在基地務工,一個月下來有6000多元的工資收入,生活現在越來越好了。”駱象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付忠權高興地說道。

近年來,怒溪鎮駱象村以“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為基本目標,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讓農村改革紅利惠及更多的貧困群眾,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員帶頭掀起經濟發展浪潮

近年來,江口縣緊緊抓住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在優秀村幹部的培養、遴選上下功夫,通過建強配齊村級黨組織帶頭人,由縣鄉兩級黨委選配優秀黨政幹部到村任職,在村“兩委”班子成員組成上擇優選取村級致富能人、大學生村官等年富力強擔任村級“要職”。

同時,加快“雁歸工程”實施計劃,把致富能手,村級黨組織,年輕、高學歷、致富能手型黨員人數大幅提升,“領頭雁”發揮了強大的帶動力和輻射力。

“當好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答卷人,就是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全國勞動模範、魚糧溪村支書楊再煉說。

2016年3月,魚糧溪村“兩委”在楊再煉的帶領下,成立了貧困戶殘疾人就業創業基地,基地採取“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殘疾戶+”模式,推行1+3+1”黨員帶富模式,根據殘疾人勞動力大小強弱和家庭困難度進行安排。目前帶動殘疾人就業22名,其中精準扶貧戶15戶。

現如今的魚糧溪村產業遍地開花,種植果蔬面積2560畝,精品水果1200多畝,發展水產養殖230畝。同時,相繼建成了魚糧休閒假日酒店、休閒垂創收釣魚塘、黨員幹部實訓、果蔬基地等村級集體經濟基地,創新推行了“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先後引進大、中型企業18家,成功帶動了周邊群眾發家致富,為當地困難群眾提供了更多的生活保障。

在他的帶動下,十多名致富能手回鄉辦廠創起了業,帶動周邊群眾就業422餘人,2018全村實現人均收入10587元,魚糧溪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人才旺,百業興。美麗鄉村建設、河長制管理、村級衛生整治等,讓農村“顏值”大增,農村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謝佳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