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做芯片,手機還是IoT,小米如何取捨?

4月2日,小米對旗下子公司松果電子團隊進行重組,將松果的部分團隊分拆組建新公司南京大魚半導體,小米持有新公司25%的股份,團隊持股75%。顯然,大魚半導體未來還將獨立融資。分拆之後,南京大魚半導體將專注於半導體領域的IoT芯片與解決方案的研發,松果則繼續研發手機SoC芯片和AI芯片。


都是做芯片,手機還是IoT,小米如何取捨?



說實在話,小米的這個舉動老冀看不太懂。小米今年年會的時候,雷軍宣佈了小米未來5年的核心戰略:啟動“手機+AIoT”雙引擎,未來5年小米將在AIoT領域持續投入超過100億元。也就是對於小米來說,AIoT已經上升到與手機同樣重要的地位,既然如此,IoT芯片與手機SoC芯片應該同樣重要,為什麼卻厚此薄彼?

雖然看不太懂,不過也可以理解:小米作為上市公司,業績的壓力肯定不小,芯片又是花錢的業務,目前小米只能集中資源先把手機SoC芯片做好。

不過,基於目前芯片行業的發展趨勢,老冀認為小米這麼分拆也許是犯了方向性的錯誤。要知道,目前手機SoC芯片已經成為了比拼設計能力和製程工藝的極度“重資產”行業,只剩下高通、聯發科技、海思、紫光展銳、三星幾大巨頭還玩得起,缺乏基帶設計能力的蘋果都有掉隊的趨勢,小米在這個時候繼續往這個大坑裡跳,值得商榷。

而新興的IoT芯片領域,由於IoT設備的極度豐富性和多樣性,使得即使是高通、聯發科技等巨頭也無法完全覆蓋,市場上還存在非常大的機會。

在老冀看來,這個大機會是由開源硬件所帶來的,更具體來說就是RISC-V帶來的全新機會。


都是做芯片,手機還是IoT,小米如何取捨?



我們知道在計算機當中,處理器要與操作系統實現交互,必須藉助專門的指令集。目前在PC和服務器領域,英特爾的X86指令集佔據了統治地位,而在手機市場,ARM指令集同樣也是絕對領先。

不過,由於這兩種指令集架構都不是開源的,芯片廠商如果基於這兩種指令集架構開發產品,就必須向英特爾和ARM繳納專利費用,而且很多地方都不允許改動,一方面增加了芯片廠商的開發成本,另一方面也缺乏靈活性。

而低成本和靈活性,恰恰是IoT芯片最需要的——IoT設備的售價要比PC和手機低得多,IoT芯片的成本自然也不能太高;IoT設備用在不同的行業和場景就需要不同的特性,這就需要更多的定製開發。

開源硬件恰恰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實際上在過去這些年裡,很多創客利用開源硬件做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硬件產品,有些產品在眾籌網站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少數產品甚至走向了產業化。其中比較有名的如美國《連線》主編Chris Anderson基於開源硬件創辦了機器人公司3D Robotics,還曾經與大疆無人機大戰過三百回合。


都是做芯片,手機還是IoT,小米如何取捨?



不過總體上來說,由於IoT市場非常分散,還沒有形成像PC、手機如此大規模的細分領域,使得過去利用開源硬件的大部分硬件開發者還是不那麼商業化的創客,而他們使用的開源硬件大多數也是基於Arduino等平臺,處理器的能力並不算強。也正是因此如此,基於開源硬件的3D Robotics,最終還是打不過大疆。

如今,形勢有了變化。2010年始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RISC-V開源指令集架構,得到了越來越多商業大公司如Google、高通、阿里巴巴、小米的擁護,它們都在基於RISC-V開發自己的IoT芯片。

去年4月,阿里巴巴收購了研發RISC-V處理器的中天微;去年9月,松果與中天微達成全方位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以RISC-V處理器為基礎平臺開發芯片;去年11月,總投資10億元的松果物聯網芯片總部項目落戶南京江北新區;今年4月,松果部分團隊分拆組建新公司南京大魚半導體……


都是做芯片,手機還是IoT,小米如何取捨?



相信看了老冀上面的陳述,大家應該明白了:未來南京大魚半導體將會基於RISC-V開源指令集架構開發IoT芯片。也許一方面是為了舒緩資金壓力,另一方面是為了給團隊更大的激勵,小米只保留了南京大魚半導體25%的股份。

但是,小米這麼做也有弊端,那就是當南京大魚半導體獨立融資成功之後,特別是研發IoT芯片成功之後,小米未必能夠再取得這家公司的主導權——畢竟由於團隊佔到了絕對多數股份,小米實際上是無法阻止他們投向別的巨頭懷抱的。

在未來AIoT戰場的競爭中,如果沒有IoT芯片,或許又將成為小米的一大短板。如今在手機這個戰場上,“缺芯”的小米在與華為等對手的競爭中就比較吃虧。各位朋友,你們認為呢?

如果希望與老冀有更多交流,或者希望加入【手機控的樂園】微信群,請加老冀個人微信:rouqinghuf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