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上海|瑞金醫院那些講法語的醫生

行醫治病,教書育人是瑞金醫院百年發展的兩條主要脈絡,法語醫學教育更是源於醫院創設之初,並貫穿醫院發展的全程,為瑞金醫院的臨床教學增添了特色和亮點。

至今在瑞金醫院幾乎每個科室,你都能找到熟練運用法語的醫生,他們甚至在查房時彼此用法語交流,保留著法系醫學嚴謹而優雅的傳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法語班是中法交流的重點合作項目之一,也是交大醫學院和法國醫學院校之間歷史悠久的高水平合作項目,而交大醫學院法語班的臨床教學全部都在瑞金臨床醫學院完成,所有臨床課程及實習帶教均由瑞金醫院具備法語教學能力的醫生完成。瑞金醫院的法語醫學教學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社會聲譽。

廣慈初創 醫學授課全法語

瑞金醫院前身是創建於1907年的廣慈醫院,由法國天主教會創辦,法文名稱是“聖瑪利亞醫院”(法語:Hôpital Sainte Marie;英語:St. Marie Hospital)。廣慈醫院的創始人天主教江南教區主教姚宗李(Próspero París,1846—1931)來自法國,8位修女大半來自法國,還有兩位法國醫生,一位是佛萊松(Fresson),一位是李固(Ricou)。佛來松在廣慈醫院擔任外科醫生,他1926年回國以後由Dr.Santelli接替。法國醫生和護士帶來的臨床醫療技術當屬當時世界一流,也帶來了法國醫學教育的方式和理念,醫學教育融入臨床工作中,重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廣慈醫院的創始人天主教江南教區主教姚宗李。當時法租界當局為紀念他的成就,將區內一條道路命名為姚主教路(Route Mgr.Prosper Paris 現今 天平路)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中央大樓正立面(廣慈醫院最早的四棟建築之一。注:圖中Changhai為法語“上海”的拼寫)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20世紀30年代拍攝的廣慈醫院花園及聖心亭(來源:William H. Hannon Library, 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

1912年,廣慈醫院東面隔著馬斯南路(Rue Massenet,今思南路)、由法國天主教耶穌會開辦的震旦學院開設醫學先修科(後為醫學院),廣慈醫院成為震旦大學醫科(醫學院)的教學基地。震旦大學聘請廣慈醫院法籍醫生李固和佛來松擔任臨床指導教師,每週一、二、六學生前來做臨床實習。1913年,有兩名學生肄業於自然理化科,繼又在廣慈醫院臨床實習4年,於1917年畢業,成為震旦醫科首屆畢業生。1914年,震旦大學正式成立醫科,學制4年,皆用法語授課,廣慈醫院為其教學醫院。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1921年,法國政府捐給醫院的第一臺X光機

1916年,在天津任教的薛佩禮醫師(Dr.Sibiril)來到震旦學院,併兼任廣慈醫院內科教授、主任,此時,震旦醫科學制改為6年。課程設置、教學大綱皆參照法國醫學專業,所用教材為法國醫學院教材,講授用法語。前兩年專習博物,課程包括法文、哲學、化學、物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心理學、組織學通論。後4年學醫科,課程為人體解剖學、病理解剖學、精神病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皮膚病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內科學、外科學等共40餘門。當時學生人數不多,1920年前每屆新生數在2~10名,1920年後每屆有10多名,到20世紀30年代初才達到30名以上,但因淘汰率高,各屆畢業生數幾乎沒有超過10名的。

1932年,震旦大學改醫科為醫學院,院長由法國駐華使館醫師貝熙業兼任。1938年,富萊梅傳教士(法國里昂大學醫學院病理學博士)繼任院長。常務校董才爾孟傳教士不惜重金從法國招聘有真才實學的教授們來校任教,同時吸收從法國名牌大學留學回來的中國醫師任教。20世紀30年代後期師資主要從本校醫科畢業生中選拔,擔任臨床學科的教授基本上都兼任廣慈醫院科主任。到1932年醫院創辦25週年時,廣慈醫院已發展成一所擁有500張床位,分設內、外、產科及電療、眼科和皮膚科的綜合性醫院。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1932年廣慈醫院醫生合影(後排:左一 孫忍德、左二 沈永康、右一 羅忠,這是當時僅有的三位中國醫生)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1935年震旦大學醫學院畢業證書

當時醫院12位專職醫師中,有9人是法國醫學博士,3人為震旦大學畢業的中國醫師,而震旦大學,也是法國天主教神父馬相伯受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獎學基金的資助後創辦的。震旦醫學教育注重臨床實踐的特色,直接吸收了以“醫院醫學”為特徵的“法國學派”(French School)長處,學生從第三學年起,每天上午去醫院實習診斷學及小手術。第四學年每日上午在廣慈醫院各個病區及門診見習,並臨床授課。第六學年臨床實習。這種紮根於醫院、注重臨床教學傳統的法國醫學教育體制,逐漸移植並融入醫學生到醫師的塑造過程中。1947年,震旦大學醫學院畢業的不少醫學生先後留校任教或在廣慈醫院任醫師,在中國約40所醫院中成為主要力量,其中大部分日後都成了主要臨床科室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1939年參加臨床實習的老師和學生在新聖味增爵樓(1933年建,現為瑞金醫院2、3號樓)合影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1951年9月24日,廣慈醫院為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徵用。圖為當時醫院的正門

1952年,震旦大學醫學院併入上海第二醫學院,教學用語用漢語代替了法語,醫學法語教育一度中斷。但是震旦大學醫學院在其數十年辦學歷程中培養了一大批醫學精英,董德長、王振義、龔蘭生、唐振鐸、陳家倫、金正均、史濟湘、張錫澤、楊士達、聶傳賢、陳敏章、張聖道、蕭樹東、丁文祥等,在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建設和醫學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都能熟練使用法語進行醫學教育。1963年,衛生部批准上海第二醫學院以廣慈醫院為臨床教學基地開設醫學法語班,主要目的為培養援非醫療隊,“文化大革命”時中法醫學再度中斷。1975年4月,由於援外任務的需要,醫學院又試辦法語培訓班,此後又中斷。

改革開放 從法國帶回先進技術

1979年4月,法中醫學會代表團在中華醫學會總會和上海分會代表陪同下來上海第二醫學院訪問,團長勒傑爾教授是法中醫學研究委員會主席、巴黎第五大學副校長,他提出巴黎第五大學願與上海第二醫學院結成姐妹學校。1980年4月初,首屆中法醫學日活動在北京和上海舉行,兩國有關部長和上海第二醫學院蘭錫純院長等組成榮譽委員會,鄧小平副總理和法國巴爾總理為榮譽委員會主席,瑞金醫院鄺安堃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0多名教授擔任委員,與15名法方專家教授共同組織32場學術報告,國內醫務界2200人次參加聽講,其陪同翻譯基本上全部由二醫以及瑞金醫院的專家承擔,該活動在雙方的全力協調和努力下取得良好效果。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醫院領導與老專家們合影

經衛生部批准,1980年4月上海第二醫學院恢復了“醫學法語班”,第一期招收30名學生,著名的微創外科專家鄭民華醫生就是首批醫學法語班的學生。鄺安堃、傅培彬、王振義等老一輩醫學家親自法語授課,並自編法語教材,比如《醫學解剖》(Anatomie Médicale)就是當時恢復“醫學法語班”後的教材之一,它沒有編者姓名,所有內容都是用打字機打出來的,而法語字母上特有的注音符均是由鋼筆再添加上去的。1980、1981、1985、1987、1989、1991、1993、1995年和1997年招收了9屆醫學法語班225名學生,他們先要學習一年的法語語言課程,然後進入專業法語學習階段,所有學生臨床實習階段的學習均在瑞金醫院進行,瑞金醫院各學科也都有法語教師進行帶教。自1998年起,法語班每年招生。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1980年,恢復法語班後的第一屆畢業生合影

1980年5月,在上海市外辦的支持下,以瑞金醫院鄺安堃、傅培彬教授為正副團長的四人代表團訪法,受到巴黎第五大學和巴黎市長希拉剋的熱情接見,法國醫學科學院還請鄺安堃教授作了一次學術報告。此後,鄺安堃和傅培彬的學生董德長、王振義、龔蘭生、唐振鐸、陳家倫、金正均等也陸續開展了與法國的醫學交流。1980—1989年,中法醫學日活動輪流在中國和法國舉行,共舉辦10屆,先後有教授16人次赴法國參加活動。瑞金醫院鄺安堃、傅培彬、董德長、王振義、龔蘭生、唐振鐸等教授們在法國巴黎的演講轟動一時,他們流利的法語得到法國同事和中國大使館官員們的高度讚賞。

最早將腹腔鏡微創技術引入中國並向全國推廣的瑞金醫院鄭民華教授1980年考入法語班,是第一屆赴法留學的法語班畢業生,鄭民華至今還會哼唱法國民謠。“入學第一年,我們看了好多原著,比如《悲慘世界》《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金銀島》,週末就結伴去山東路上淘法文書。”在鄭民華看來,“法語班”引入的人文素養對至今的醫學教育依然有現實意義。在得到赴法留學的機會時,鄭民華對法國的瞭解只限於文學作品。在鮮有出國機會的時代,留學生們抵達法國後受到的震撼是很大的。

鄭民華回憶,20世紀80年代,中國感染性疾病還很多,醫院裡設備落後,檢查靠A超,很多徵象看不清,膽囊炎還是要靠經驗豐富的醫生用手觸摸探查。當時,法國醫學已經進入腫瘤醫學時代,儀器設備也比國內先進好幾代,有太多的技術和知識等著第一批留法學生學習,然而,最初幾個月的艱苦程度超過了鄭民華的想象。中國醫學留學生對於法國方的醫院來說,就是外籍住院醫生,與當地醫生一樣必須完成住院醫生的工作。鄭民華每天一早進醫院,晚上才能回宿舍,自己的時間還需要用來學習,就這樣過了半年“不見天日”的艱苦生活。“6個月後,正值法國的春天,工作上也能適應,困苦的階段才終於結束。”

1987年,世界上第一例微創外科手術在法國進行,正在法國求學的鄭民華,師從斯特拉斯堡醫院外科 Meyer 教授,在第一時間學習到了腹腔鏡手術技術。當時,導師從眾多學生中挑中了鄭民華,理由是“你是中國人,會用筷子,有一雙靈巧的手”。這位中國學生不負老師的期望,掌握了腹腔鏡技術,並在1988年成為第一個為病人做腹腔鏡手術的中國醫生。1991年,鄭民華接受瑞金醫院領導邀請回到醫院,也將腹腔鏡技術帶回中國。當年12月,鄭民華與另一位留學歸國醫生蔣渝一起,成功進行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這是我國華東地區開展的首例微創手術。從此,由鄭民華教授帶領的團隊如同腹腔鏡技術的“黃埔軍校”,培養了各地最早的一批微創外科醫生,為中國外科的微創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腎臟科主任何慈江是首屆法語班學生,“除了學習法語,法國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更大。因為我們不止學法語,也有法國文學課,要讀巴爾扎克、莫泊桑的作品”。何慈江說,在翻譯家、法語教授顧梅聖的課堂上,法國文化的種子在他們這群青年的心中生了根。原來,顧梅聖等名家上課不僅教授法語,還講授法國的文化、思想、飲食。所以瑞金“法語班”還走出青雯這樣的另類醫生,如今的她是法語翻譯家,主持不少重要文獻的翻譯。

1981級法語班學生魯勤如今是法國巴黎公立教學醫院重症監護室(ICU)醫生,她說,“我們全班才32個人,90%的課是用法語上的,由龔蘭生、董德長、唐振鐸等大家彙集中法最新醫學進展,量身定做教材”。同班同學吳穎如今是加拿大蒙特利爾公立醫院神經內科醫生,在法語區魁北克省已生活近20年,是當地唯一的中國醫生。他認為,“法語班”給當年的他們打開了看世界的窗口。 除了臨床醫學院的教育外,瑞金醫院各個學科也經常派送醫生赴法學習。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1980年建立腎臟專業時,僅有3位醫生,沒有專科設施。董德長教授首先抓的是人才培養,與法國聯繫人員培訓,先後派出18名各級醫師配套培養,回國後為國內腎臟病學科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瑞金醫院腎臟科學科帶頭人陳楠就是其中一位,1983年12月至1990年2月間分別在法國巴黎第五、第六大學附屬TENON醫院腎臟科(師從前國際腎臟協會主席Richet教授)和Necker醫院腎臟科(師從前終生國際腎臟協會主席Humburger教授)進行臨床和實驗室工作學習。在法6年期間獲巴黎五大腎臟專科醫生、巴黎六大外籍主治醫生和法蘭西學院外籍住院醫生等學位。

從單向學習到合作共享

早期赴法留學的醫學生,如海綿一般吸收法國先進的醫療技術,將世界上最先進的醫學技術和理念帶入中國,奠定了瑞金醫院乃至上海和中國醫療界與國際同行交流的基礎,也讓瑞金醫院的醫學整體水平站在了比較高的起點上。

20世紀90年代起,醫學院同法國的合作迅速發展,與法國13所大學簽訂了雙邊交流協議。1994年法國總理巴拉迪爾、1997年希拉剋總統夫人 Chirac Bernadette 先後訪問瑞金醫院,凸顯了中法醫學合作項目在中法合作交流中的重要地位。1997年瑞金醫院臨床醫學法語班中法合作項目正式納入中法兩國政府文化教育合作框架。2000年10月作為兩國元首項目執行。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1994年,時任法國總理巴拉迪爾率大型法國政府代表團訪問瑞金醫院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1997年,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剋夫人訪問瑞金醫院

2005年,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科技領事Michel Bauderon教授在中國醫學法語教學研討會對此作了高度評價,特別指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法語班教學開辦多年,已經成為一項示範性合作項目。”此後,里昂第一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格勒諾布爾第三大學、巴黎笛卡兒大學等10多所法國高校與學校陸續簽署合作交流協議,根據需求,定期派遣基礎和臨床專業教師來瑞金醫院任教,增強了法文師資力量。同時開展學生互換項目,1998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開始面向全國招收臨床醫學七年製法語班學生,每年30名。法語班在辦學實踐中,培養方案不斷得到修正,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在創新中發展,課程設置日趨科學化和系統化,教材體系也日益得到豐富和完善。

在臨床醫學法語班教學體系的培養方案設計之初,就確定了“長期一貫、本碩連讀、加強基礎、注重素質、整體優化、面向臨床”的教學原則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遵循高等醫學教育的客觀規律,培養適應現代醫學科技發展和社會需要的醫德高尚、基礎寬厚、醫技紮實、法語熟練,富有創新意識和較大發展潛力的高層次、複合型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

1999年起,在6年級(93級、95級、97級)法語班中挑選18名學生為本碩連讀,經法方考核,獲得赴法學習一年的資格,身份為法國外籍住院醫師(FFI)。2001年,法語班打破傳統醫學教學通識課程—醫學基礎—醫學專業的三段式教學方式,開展以器官系統為核心的新課程體系改革,從課程內涵出發,加強基礎理論與臨床教學的有機結合。2005年,瑞金臨床醫學院成立醫學法語教研室,編寫系列醫學法語教材項目,與醫學院法語培訓中心合作進行法語師資隊伍的培訓工作,開展數字化教學工作,並與法國里昂大學合作,在瑞金醫院設置里昂大學教學資源互動共享服務器SPIRAL。通過訪問該服務器,法語班學生可以接受與法國醫學院學生完全相同的醫學教學課程和課件,能遠程視頻音頻聽課,在線互動答題講解,瀏覽相關教學網站,極大地補充和豐富了醫學法語的教學內容。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法國教授為法文班學生講授臨床課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在此基礎上,確定了法語醫學人才的培養方案,即“一貫制、二結合、三措施、四段式、五優化”。“一貫制”是指本碩/博融通、統籌規劃;“二結合”是指醫科教育與語言教育相結合、校內教育與國際合作相結合,培養複合型醫學人才;“三措施”是指醫學院與臨床二級管理措施,強化法語和技能措施,選拔分流措施,以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四段式”是指法語學習階段、醫學學習階段、臨床輪轉階段和赴法實習階段分別配備指導老師,進行全程、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統指導;“五優化”是指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執教師資、教學管理等五方面進行優化,構建良好的育人氛圍。該方案將專業知識教育、臨床技能訓練、科學實驗研究、人文社科學習和外語應用能力相結合,貫穿教育全過程。

1999年至2010年底,已有245名臨床醫學法語班學生被派往法國學習。經過30年的努力,上海醫療技術水平與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差距越來越小,某些領域甚至超過國際同行。因此,瑞金醫院的中法合作從單向地學習法國,逐步轉變到如今的合作共享,不僅要將中國醫學生送出去,還提供機會讓法國醫學生到上海來學習。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名譽院長、中法醫學教育項目法國國家級協調員、教授Guy Vincendon介紹,5年來,法國各醫院每年公派25至30名醫學生至瑞金醫院參與暑期短期培訓,其實習效力等同於在法國國內。除了醫學生的互換,法國住院醫生也出現在瑞金醫院的病房中。

2015年10月20日,瑞金醫院與法國巴黎公立醫院集團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法國巴黎公立醫院集團將選派部分住院醫生到瑞金醫院規範化培訓基地接受培訓,瑞金醫院成為法國巴黎公立醫院集團在中國的首個海外培訓基地。由於瑞金醫院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吸引了很多法國學者到上海任教,承擔法語班醫學生專業課程的教學。

瑞金醫院法語教研室主任劉志宏介紹,法語班醫學生在瑞金醫院臨床實習期間,由法國教師講授專業課,這樣的做法在國內教學醫院中不多見。“過去基本上由法國老師自己決定怎樣授課,後來我們要求法國老師按照中國醫學教育的框架重新設計課程,講什麼內容、講多少學時、用什麼教材,我們會充分地溝通。我們的外教課程絕不是形式,而是讓學生以法語為工具掌握醫學知識,學習法國醫學文化。”經過如此“魔鬼式”的學習,法語班醫學生打下了赴法留學的堅實基礎。

20世紀70年代末,瑞金醫院一批法語老教授編纂了第一版《法漢醫學大詞典》。2011年瑞金醫院再次擔當起“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立項圖書、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漢法醫學大辭典》的修訂編纂工作,由鄭民華擔任主編,王振義先生擔任名譽主編,全院100多名醫生被動員起來,其中包括瑞金醫院法文教授、歷屆法語班畢業生以及醫學院在讀學生,從收詞條開始,初譯、複核、校對、做索引……收詞條時要結合20世紀的第一版,但沒電子版,只能撕下來一頁一頁掃描;複核時有問題的標不同顏色,標到最後都找不到更多顏色來對應了。相比於第一版詞典的12萬條詞,此次重修後擴展到24萬,其中包括大量頗具特色的中醫詞彙,比如“氣海”“五行相剋”“任脈”等,30年社會發展和技術革新帶來的新詞、新釋義都做了補充,詞典編纂工作歷時5年,終於在2015年11月出版發行。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漢法醫學大詞典》第2版

在王振義院士看來,法國人之所以在醫學上取得大量前沿成就,與它非凡的藝術、音樂、哲學傳統密不可分。“我們要學習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種不可估量的教學理念、疾病分析與醫學思維方式。”因此,創辦法語醫學教育的意義並不完全為了學術,更在於多元文化交流、醫學和人文的銜接。醫學法語教育伴隨著瑞金醫院百十年發展,成為瑞金醫院最重要的辦學特色,也成為瑞金醫院文化的一部分。

進入21世紀,瑞金醫院醫學法語教育通過教學課程創新、教學模式創新、學位體系創新等一系列舉措,以卓越醫學人才培養為目標,臨床與科研、醫學與人文、知識與能力、求真與道德、創新與傳承、在校教育與畢業後教育全面融通發展,正朝著“建成一流的國際化合作辦學平臺,一流的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平臺,一流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平臺,一流的科研能力和臨床能力協調發展的複合型人才培養平臺”宏大目標而不斷努力前行。END

本文選自《上海市級專志·瑞金醫院志》專記欄目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7年9月出版

原標題:瑞金教學特色——法語醫學教育源遠流長

部分圖片源自《瑞金醫院志》,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申知滬志”小組 誠意分享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话说上海|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點擊右下角 讓 “方誌上海” 更好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