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醫療界最強大腦助力100+醫院,他想讓老百姓去診所不再頭痛

手握醫療界最強大腦助力100+醫院,他想讓老百姓去診所不再頭痛

撰稿: 孫雨晨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我們)遇到了這個行業一次結構性機會。」深泉科技創始人兼CEO左瀟略帶興奮地告訴新經濟100人。

一場新的革命呼之欲出。跨出這一步,中國花了十多年。

對於深泉科技來說,他們開發的智能診斷系統終於可以放開拳腳地大幹一場了。

01 用技術賦能醫生

「大家都希望分流,為什麼這十來年還是分不了?因為基層接不住。本質是整個供給側嚴重不足。中國號稱有23萬家診所,但真正質量好的,老百姓願意去的,大概不超過500家,這是中國的基本局面。那怎樣才能讓更多人來開診所呢?所以我們就得給他們一套整體的解決方案。」左瀟說。

創業前,左瀟的身份是美團網市場總監。2015年初,晨興創投的管理合夥人石建明和藍馳創投管理合夥人朱天宇聽了左瀟的想法就決定投他幾千萬人民幣,「那時我們連產品原型都沒有」,但左瀟把整件事想明白了:國家有兩件事講了十幾年一直落不了地——一個是基於醫聯體的分級診療,一個是家庭醫生。

手握醫療界最強大腦助力100+醫院,他想讓老百姓去診所不再頭痛

▲深泉科技創始人兼CEO 左瀟

左瀟的答案是:能。

一切的基礎在於先要有一套「賦能」醫生的系統。這套系統得比人腦更精密:

它不會倦怠,能夠24時工作;

它不會受到情緒干擾,能夠始終根據病症提供冷靜的判斷;

它沒有記憶盲區,集循證理論和眾多高年資醫生的經驗為一身,只要你告訴它哪裡不舒服,它就能逐步幫你排查,直到找到病因。

02 將醫學知識「系統化」

左瀟那份「壓箱底」的模板奠定了深泉科技系統的基礎,但在「系統化」時遇到了瓶頸。

深泉科技技術總監趙海豐解釋,醫學不太講邏輯,是經驗科學,盲區很多,在技術參與的時候會有一定難度,團隊一開始設想是做純邏輯運算,但後來發現其實很難用計算機的思路去歸納醫生看病的邏輯。

早在深泉科技之前,軍事醫學科學院曾在這方面做過嘗試。該項目希望通過計算機幫助北京的基層社區醫生提高診療水平。深泉科技醫學中心主任楊賢兵聽參與項目的同學說,最後項目因為計算給算死了。

例如高血壓患者的用藥選擇,機器判斷用哪種降壓藥,但針對不同個體,需要考慮合併症、年齡、血壓升高的程度、肝腎功,加上時間分佈等不同維度的情況,機器很難精準地解決類似問題,「就像理論上我們可以計算全世界一樣,實際上這種超人是不大存在的。除非是上帝,估計能寫出來。」楊賢兵說。

楊賢兵曾是一名軍醫,擅長慢病管理。雖然是學醫出身,但他對計算機同樣感興趣。在梳理糖尿病診療邏輯時,楊賢兵跟一位工程師相互切磋,白天開長會討論,晚上學習對方領域的新知識,最終碰撞出了新的思路。最後他們決定給醫生提供一個可編寫邏輯規則的工作臺,而不是讓醫生用只有工程師看得懂的邏輯歸納醫學知識。

以病情-診斷關係為例,算法對病人病情數據和診斷數據進行學習,將病人病情描述(症狀及其描述、體徵、輔檢信息等)和診斷映射到指定的高維數值空間,病情信息和某些診斷在此空間裡的

距離就反應出了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做出較好的診斷相關性的推測。

手握醫療界最強大腦助力100+醫院,他想讓老百姓去診所不再頭痛

▲糖尿病數據集運算演示

這麼做的好處是,一個醫學詞條寫好,前端可以直接上線使用,中間不需要再由工程師轉化為代碼。因為改變了思路,深泉科技可以把別人需要花半個月時間搞定的項目用4個小時完成。


楊賢兵當了20多年醫生,很能理解這種心態。「人有健康權,就像人要平等一樣。想到這個系統做成了,能真的用到偏遠地方,幫助那裡的人們實現了一種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你有這種想法就特別有幹下去的動力」。

左瀟和他的團隊花了3年時間將那些龐雜的醫學知識系統化。早期研發時,他的狀態常常是晚上12點還在辦公室看醫書。有一陣,不怎麼失眠的左瀟,經常兩三點一頭大汗醒來。他聯想到醫書裡寫的心梗早期症狀,就給自己備了幾瓶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

後來跟協和的醫生交流經驗,左瀟提到自己的擔心,那位醫生說:「這說明你學醫學得特別認真,在協和這種人比較多,叫學醫綜合症,是因為學得太投入,能感受到你的每個器官」。

03 用實操優化系統

「剛開始操作比較繁瑣,他們會定期來診所徵集意見,拿回去之後迅速改進升級,把問題給我們解決掉。」劉曉燕是成都當地一家連鎖門診的兒科醫生,也是深泉科技智能診斷系統最早的一批用戶。

手握醫療界最強大腦助力100+醫院,他想讓老百姓去診所不再頭痛

▲2016年11月深泉智能專家診斷系統首次在華西醫聯體使用

現在的深泉科技跟2015年劉曉燕剛使用時的相比,交互、診斷精確度都有非常大的差別。那時候,醫生用深泉科技寫病歷更像在做問卷調查,要點十幾回「下一步」,花費不少功夫。

現在,醫生需要手動輸入的內容非常少,更多的是點選「標籤」。當醫生在「主訴」一欄錄入「咳嗽5天,加重伴發熱1天」這一病人初始信息,界面會自動出現與此相關的其他症狀,以及診斷建議。

作為一名兒科醫生,劉曉燕告訴新經濟100人:

早期由於流程不平滑,醫生抱怨系統用起來麻煩,以前病人咳嗽,病歷上寫個支氣管炎就行,現在要寫咳嗽幾天。

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連60多歲的老醫生都為了用系統,學起了拼音輸入法。左瀟解釋,這是因為醫生們發現按深泉科技的建議診斷能有效避免漏診。比如,一個類似感冒症狀的患者有可能患的是心肌炎,如果只關注發燒、咳嗽等表徵,極有可能釀成悲劇。

04 填補供給側不足

2015年,不少線上問診公司拿到了融資。在這種環境下,左瀟有些迷茫:既然線上問診能拿到錢,深泉科技線上診斷系統做得也還不錯,要不要轉線下?是不是自己方向選錯了?

2015年,深泉科技投資了成都當地一家連鎖門診安德,向他們輸出深泉科技的系統和模式。安德聯合創始人鍾鵬告訴新經濟100人,想要診斷儘量客觀準確,需要規範診斷的標準才能有效減少風險,「實際上醫療最難的在於風險,我覺得這個優化過程還是很漫長的」。

2017年10月,深泉科技開辦首家自營診所,12月開設第二家。兩家診所在科室設置上不完全相同,一家有中醫推拿、能打點滴,而另一家沒有,不同模式是為了在試驗不同的用戶需求,「老年人順應他的習慣,覺得輸液好得快,就別拖重。但是年輕家庭或未來的媽媽,都知道寶寶輸液不好,所以這樣的理念反而會得到她的認可。」左瀟說。

做診所有兩個目標:第一,摸索診所這個業態,最優的商業模型應該是什麼樣的;第二,這個模型如何規模化。看病不像外賣,是非常低頻、偶然的需求。黃玉姣總結了兩條獲客方法論:

一是以兒科為突破口,比如組織主題為「關注兒童用藥安全」的線上答疑活動。這個渠道提供的用戶大概佔了30%。

二是放大口碑。黃玉姣抓住用戶心理,推出「老用戶帶新用戶兩人都免費體驗一次小兒推拿」的福利。兩個人都能享受到優惠,沒有理由不來。

以目前兩家診所基礎診療部分第一年150萬-200萬元的年收入計算,深泉科技自營診所第一年的年坪效在0.5萬-1萬元之間(差別取決於這個診所的面積),年人效為18萬-28萬元。對於2-3年的成熟店,基礎診療信任建立後,逐步拓展高毛利科室和項目,單店年收入可以增加500萬元以上。

左瀟曾經想過是不是可以靠開診所掙錢。他算過,開10家就可以盈虧平衡,但後來他想明白了,凱撒醫療集團開了70年把診所開到了600家,即便這樣,在自己有生之年,也很難見到中國的基層醫療有很大變化。

美團點評CEO王興曾經教給左瀟一個比較重要的經驗,跟這個領域的所有優秀團隊都保持接觸,對醫療改革能夠產生革命性的方案都保持瞭解,「反覆推算之後一定能夠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你只是需要等到時機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