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玩“抄襲”?是真是假?

近幾年,江湖上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抄襲的問題,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這"抄襲"之風並非新生兒,而是古來就有,中國文人的"抄襲"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

一、蘇東坡"抄襲"案

蘇東坡名篇《水調歌頭》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據說是化用了李白《把酒問月》中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停杯問月盡顯詩仙酒仙風範,醉意朦朧狂放不羈;蘇軾借形賦詞卻抒惆悵思念之情,愁意綿綿相思無極。李白是唐詩大家,蘇軾是宋詞聖手。二人把酒對月似乎是如出一轍,可蘇軾藉著李白的瀟灑之作幻化出的卻是自己的離愁思緒、兒女情長。在李白眼中這月亮應是圓潤碩大,而對蘇軾而言卻是"高處不勝寒",相比之下更顯骨肉分離的淒涼。不得不說,這句"抄襲"來的詩句被改編得天衣無縫。

古人也玩“抄襲”?是真是假?

李白停杯問青天

古人也玩“抄襲”?是真是假?

蘇軾把酒問青天

二、林逋"抄襲"案

有學者認為,梅妻鶴子的林逋唯一一首極好的詩歌就是《山園小梅》,尤其那一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更是為後人讚頌。此句化用的是五代南唐江為有的殘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稍一變身,兩句詩就變成了讚美梅花的經典美句。原句用"竹影"、"桂香"描繪了一幅翠竹茂盛桂花繁多的黃昏秋景,雖是秋天卻給人生機勃勃、更兼柔美之感。林逋則用"疏影"和"暗香"刻畫出了清高自持而淡然深靜的梅花形象,沒有一字寫梅,卻字字都在描梅。寡味的"疏"與"暗"似乎沒有什麼力度,但與此殘句卻是極其相配,既讚美了梅花的高潔,又讓林逋趁機超脫了一回,也算是"抄襲"史上一個很成功的例子。

古人也玩“抄襲”?是真是假?

梅妻鶴子隱士林逋

三、天若有情天亦老"抄襲"案

在詩歌出現最多的一句詩,估計就是那句大名鼎鼎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傷離懷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歐陽修《減字木蘭花》)、"千里草,萋萋盡處遙山小。遙山小,行人遠似,此山多少?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說不了,一聲喚起,又驚春曉"(万俟詠《憶秦娥》)等等許多,採用同一句詩,一字未變,被不同的人用在幾乎相同的場景――離別。此時就不再是"化用",而是正式的"抄襲"。就像人們在欣賞秋水美景時,沉醉其中又不好意思只說一句"太特麼好看了",這時就應該"抄襲"一下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毛澤東則用一句"人間正道是滄桑"改變了它千百年來悲傷愁苦的軌跡,搖身一變,成了革命改革的佐證,也算是為這離別之句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古人也玩“抄襲”?是真是假?

四、《三峽》"抄襲"案

"唯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雅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

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這篇看起來神似酈道元的《水經注·三峽》的文章,為南朝劉宋盛宏之所作《荊州記》,而且是先於《三峽》問世,也就是說《水經注》是酈道元"抄襲"而來。當然不止是《水經注》,歷史上許多歷史地理和醫藥民歌方面的著作典籍,都是編者費盡千辛萬苦蒐集資料、仔細求證、謹慎編輯所得,是一個將零散的珍珠蒐集起來,辨別真偽,然後堆砌成寶的偉大工程,絕不是厚顏無恥的"拿來主義"。

古人也玩“抄襲”?是真是假?

三峽

五、抄襲抑或是借鑑?

古人敢於這麼大膽地"抄襲",不知是不是由於古代沒有著作權的關係。可古人若是真心"抄襲",不為賣弄,便是或化腐朽為神奇,或老木生新芽,或綴珠成串,從而就使"抄襲"有了一定的價值。

沒有人會看不起出口成典的人,但是會嘲笑一個只知道用典的人。會有人說蘇軾、辛棄疾用典太多,但絕不會罵他們掉書袋子。如果沒有自己思想的新意,那麼延用前人的成果便真的成了抄襲。思想不同於形式,唯有思想竊不成。

古人也玩“抄襲”?是真是假?

當下的抄襲之風

抄襲還是借鑑往往就在一念之間。從本質上來說,借鑑就是抄襲,二者本沒有區別。是否能守住這條界線,就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條線,就是利益。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若沒有利益的糾纏,就不會有人如此去糾結抄襲和借鑑的區別;一旦有了掰扯不清的利益關係,就恨不得連漢字都是自己所造。

定以珠玉之文質,報君拋磚之大義。若借鑑能為社會文化豐富內涵而非空有其表,又有何不可?而這個前提就是不被利益左右,不去追隨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而是為了文學而文學,為了質量而創作

古人也玩“抄襲”?是真是假?

抄襲案件頻發

不過可惜的是,現在已然沒有幾人能做得到真正的清心寡慾。我們總叫囂著這是時代的悲哀,實則為時代的必然產物,悲不悲哀的都得承認這一點。各界人士對抄襲事件群起而攻之,抄襲之風卻是越吹越起勁,人們的眼球為抄襲者創造了大量的話題,又為他們提供了機會作亂。抄襲之風的整改之路,道阻且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