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被清朝替代是中國歷史的悲哀,文明的倒退嗎?

老兵小猿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野蠻征服文明的又一個重複罷了。

萬幸的是,滿清入關以後還不算太誇張,不算太野蠻。

他們不像當年元蒙 蒙古人那樣胡來,也學習了之前歷代漢人王朝的制度。

但是,由於少數民族特有的危機感,形成了滿清統治階層的“寧贈友邦,不予家奴(漢人)”的特殊心理。

滿清的一切政策的宗旨,不是對外,就是對內部鎮壓漢人。

為了對付漢人,滿清是不管國家政策對國家民族的未來是否有利的。

隨便打一個比方,滿清明明知道,如果學習了日本那種君主立憲制,搞資本主義文明,國家和民族會有大發展。

但,滿清的旗人都不成器,八旗子弟只會吃國家福利而已。

一旦搞了全面的資產階級改革,產生了日本那種很多的新興資本家,必然都是漢人。

那麼,這就會從根本上動搖滿清的統治基礎。

再比如,只要想日本一樣開啟民智,進行新式文明教育,國家民族必然也會有大發展。

大家看看滿清最初一批送到美國留學的孩子,回來以後最差的也是優秀知識分子。

但這就不能對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進行愚民控制。高新式文明教育,等於為滿清統治者自己掘墓。

事實上,滿清也就是被一群海外漢族知識分子為核心的烏合之眾推翻的。

因為種種,滿清人為的拒絕各種進步,逆世界潮流、歷史潮流而動。

我們東鄰小國日本起點比我們差的多,但人家願意改革,願意發展,不排斥西方先進的東西,無論是洋槍大炮、科學還是制度。

相反,滿清就是不改革,不學習,搞個預備立憲搞到滿清垮臺還沒有搞成,這還能不完?

最終不但搞垮了滿清王朝自己,也害苦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說白了,畢竟是少數民族鼠目寸光,天生對漢人有恐懼心理。

尤其是滿清晚期,他們依賴的八旗子弟都成為飯桶,只能依靠漢人對付漢人,這樣導致高度的心虛,就怕漢人發展起來將他們推翻。確實,當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等,都是極有可能的人。

相反,滿清皇族裡面自從奕訢死後,哪裡還有什麼像樣的人。

最有才華的榮祿,充其量也就是個普通大臣而已。


薩沙


任何倒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華文明五千年,每一次的蠻夷統治都是一場巨大災難,但清朝算是例外。

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羯、羌、氐在中原大地掀起潑天浩劫,在這場災難裡,人口巨減一半,漢民不但成為被奴役壓迫的對象,甚至變成了軍糧“兩腳羊”,野蠻對文明的踐踏讓中華文明大幅倒退,其產生的戰火及混亂影響直至隋朝建立才逐漸終止。之前有人竟然要將教材中的額五胡亂華改為“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實屬數典忘宗。

兩宋的逐漸軟弱,讓北方民族再次崛起,元朝對漢人的奴役雖然“文明”了一些,但“四等人”的劃分制度,讓這個朝代只有短短的一瞬,巨大的壓迫早就巨大的反抗,仇恨的爆發造就了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一個毫無任何根基的“乞丐皇帝”——朱元璋。

滿人入關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清朝王座之下是鮮紅的血肉,這也是有淸一代漢人反清復明始終不絕的直接原因,留髮不留頭給漢人的只有屈辱。

但是,順治入關後,清王朝的政策制度開始逐漸緩和,滿族統治者深諳前代外族統治中國失敗的教訓,開始吸納任用漢人,開科取士、六部設立滿漢尚書,其實滿族能夠打下天下靠的是自己的武力,但統治天下,就是從皇太極手下的幾個漢人和幾本漢書開始的。“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也是清朝統治者的同時。

從康熙開始,更加註重對漢人的信任和安撫,繼承並開創了很多清明政令:提倡“地不分南北,人滿漢不分”,設“博學鴻儒科”吸引民間漢族大儒,“永不加賦”令百姓感恩戴德。但是,清王朝並沒有做到對漢人的一視同仁,“滿漢不通婚”直到清末才被廢除、“文字獄”一代狠似一代等等。

對漢人的安撫和友善,並不意味著時代沒有在清朝逆流而行,中國歷史,在一亂一治中從未停歇,文明的發展在清朝確實遭遇了倒退。

首先,抱缺冷兵,軍事倒退。在明朝,中國的火器已經領先於世界水平,1547年燧發槍剛剛被髮明出來,直到1848年還被歐洲軍隊普遍裝備,而16世紀末的萬曆年間,可以連續發射的“三眼神銃”已經在李成梁的部隊裡出現建制部隊。若是明朝未被推翻,或許數百年後的外夷的堅船利炮也不敢輕易踐踏我華夏大地,災難從清朝建立伊始就埋下禍根。滿人對自己的刀馬文明無比信仰,同時努爾哈赤就是因為紅夷大炮才傷重不治而亡,清朝的火器的不僅停滯甚至倒退,有數的火槍部隊更多擔任著貴族的“禮兵”。武器的落後時中華文明倒退的基礎原因。

其次,閉關鎖國,經濟倒退。在明朝中葉,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以小作坊為特徵的民間資本興起。滿人入關後,承繼明朝的雄厚國力曾一度稱雄世界二百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清朝的閉關鎖國讓資本主義開始倒退,從而逐漸使國力衰落,加上內部的貪腐成風、國庫虧空,又偏愛粉飾太平、虛假繁榮,加上後期列強的鴉片輸入財富掠奪,日沉西山已經不可阻擋。經濟倒退是中華文明倒退的關鍵原因。

第三,海疆不靖,發展倒退。對海洋的恐懼從明朝開始。朱元璋農民本性讓其對海洋充滿了恐懼,禁海令只有因為特殊原因的鄭和是唯一例外,對海洋軍事力量的忽視,是倭寇猖獗的直接原因,也是數百年後中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根源。清朝前二百年延續了明朝的海洋方針,直到北洋水師的建立才有了復興的機會,遺憾的是為時已晚大勢已去。忽視海洋是中華文明倒退的直接原因。

最後,愚昧無知,思想倒退。先秦諸子百家、西漢董仲舒、唐宋韓愈朱熹、明代王守仁都是影像時代的思想大家,而在清朝,卻沒有一個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歸於明末,嚴復、王韜抄襲西洋,一個沒有思想的時代是可怕的,愚昧無知只能造成盲目自大,慈禧太后對義和拳的“魔術”崇拜才會向八國宣戰,結果是連一個東交民巷都攻不下來。康熙帝說“天下大權,惟一人操之,不可旁落”,文字獄將思想者打下囚牢;明倫堂讓民間沒有發言自由。愚民禁言的政策沒有讓皇權時刻在握,反而是最終連統治者自己都相信了自己編造的謊言。思想倒退是中華文明全面倒退的根本原因。


一掖知球


這個問題問的很不好,無非就是想說滿清讓中國落後了300年嘛。

中國自秦朝以後歷朝歷代基本都沿襲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只是秦朝以後的朝代都在加固和完善秦朝這一條政治制度,清朝也不例外,如果單從這一角度來說清朝相比以前朝代基本也沒有什麼進步。但只是單一從政治制度方面來說,如果我們從中國的發展來說,清朝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是歷代王朝中最強的。

什麼?小編你竟然敢說清朝時期是我國實力最強,唐朝、宋朝、明朝被你吃了?您小別急,聽我慢慢說。

一、廣茂的領土與眾多的人口

在我國古代除了由蒙古建立的元朝以外,統治疆域最大的就要屬清朝了,總共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不僅在中國古代王朝中位居第二,更奠定了今天的版圖格局。清朝不僅領土巨大,而且在人口上也創造了歷史最高峰達到4億人口,在中國古代,乃至世界古代,在現代科學技術沒有產生之前,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重要標準就是土地和人口。在秦朝以前西周實行分封制,很大原因在於西周時期生產力普遍低下,西周王室沒辦法對新徵服的廣茂領土進行管理,所只要採取分封制度,下放權力讓諸侯代管。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秦以後歷朝歷代都實行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的郡縣制,但是由於生產力和地理環境所限,在南宋以前我國南方基本沒有得到開發,經常是流放犯人的去處。至於我國西部和北部地區,在王朝國力強盛的時候還可以納入麾下,一旦國力衰退就很難在控制這些地區,再加上中原王朝的華夷之分,更讓這些邊疆地區與中央王朝離心離德。

但是這一問題到了清朝得到了徹底的改變,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清朝合理的民族政策,讓清朝能夠完成開疆拓土,對原先的邊疆地區實現中央直接管理,並且這份豐厚的家產保持到了清末交到了民國政府手上。所從這點來說清朝沒有發展是完全錯誤的。

二、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經濟文化的大發展

歷史上著名的盛世,短的10幾年,長的幾十年就已經是極限了,英明的皇帝一旦去世,就很可能面臨著人亡政息的結果,但是由於清朝對皇子的教育十分嚴格,這就使得清朝的皇帝雖然不是個個都英明神武,但是也不至於過於昏庸無能,所以從康熙平定三藩以後到1850年太平天國起義以前中原地區保持了長達盡200年的和平。長期的和平給農業生產與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此時清政府的國庫收入平均維持在每年4000萬兩白銀左右,廣州等沿海城市的貿易往來也是車水馬龍,絡繹不絕。

綜上此時的清朝的綜合國力應該排在歷史第一, 但是由於西方資本主義與現代科學技術的興起,清朝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自然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這是不可避免的,歷史發展所致。


小川說史


清代明是中國歷史的悲哀,文明的倒退嗎?

不是!這是文明倒退的繼續。理由如下:

一、清朝取代明朝後,對思想的控制繼續加強。

從秦朝開始的專制制度,對人們的精神控制一朝比一朝更加嚴格,更加蠻橫。明朝對人們的思想控制達到前無古人的程度,考試內容以四書五經為唯一,答題形式必須是八股文,給天下讀書人的思想領域設定邊界。清王朝在此基礎上用文字獄的恐怖手段繼續加強思想控制。只能說好,任何與組織不同的思想言論都被界定為反政府,從此中國陷入了思想恐怖狀態。

清朝的文字獄運動,如同把整個社會放入一個高壓鍋進行滅菌處理完成了,從裡到外的全面情節出現了所謂的康乾盛世實際上消滅一切“異端”思想的萌芽。

從思想上保證了文明倒退的繼續。



二、清朝取代明朝是專制制度的繼承和發揮。

朱元璋為強化皇權廢除宰相一職去掉了一個制約皇權的因素,清政府軍處以大秘書處的形式繞過內閣和所有王公大臣,皇帝獨自處理軍國大事。清朝的專制是在明朝專制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和強大,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制度上保證了文明倒退的繼續。



三、清朝取代明朝對人身控制繼續加強,從個體角度保證了文明倒退的繼續。

朱元璋趕走了蒙古人,然而他卻全面繼承了蒙古的戶口世襲制。他把全國人口分為農民軍人攻強三大類,然後再三大類中再分若干小類。職業先天決定。在今天看來這種反人類的制度,在清朝確得到了更加完善的繼承。離開土地的農民,沒有路引半步難行。

明朝年間有這樣一項規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地政府部門發給一種類似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叫"路引\

天長水秋


沒有啊。

明朝都創造出了什麼先進的、了不得的文明嗎?這個說法的前提條件是明朝的文明很“優越”,但從各方面來看,恐怕都談不上這點。

古代文明的核心之一,就是士大夫的學問。事實上,顧炎武曾經抨擊明朝的學問,“今日之清談,有甚於前代者。……以明心見性之空眼,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整個明朝的浮誇學風都令人恥笑,乃至於後來清朝學者總結明朝人“以類書為學問”,毫無踏實之處。

這種浮躁體現在很多方面。以圖書出版為例,古有俗語,“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就是一個很好的諷刺案例。

這句話的意思是,明人喜歡刻書時竄改原文。顧炎武的《日知錄》指出,“萬曆間人,多好改竄古書,人心之邪,風氣之變,自此而始。”

除此以外,楊慎的《丹鉛續錄》也相繼提到這些現象:

如近日吳中刻《世說》:“右軍清真”謂清致而真率也,李太白用其語為詩:“右軍本清真”,是其證也。近乃妄改作“清貴”。“兼有諸人之差”,謂各得諸人之參差,近乃妄改作“美”。“聲鳴轉急”,改“鳴”作“氣”。“義學”改作“學義”,皆大失古人語意。

更有甚者,連書名、卷數都要刪改,例如,把300多卷的《朱子集》刪減到40卷;原名《東坡七集》《山谷內外集》和《欒城四集》的書,出版時改成《東坡》《山谷集》和《欒城》等等,讓讀書人摸不著頭腦。

所以請明朝不要指責別人了,你就是文明的低谷和歷史的悲哀。


HuiNanHistory


不邀自答。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個答案,那就是在清朝之前古典中國到底哪裡領先。與此同時還要了解的事,清朝到底哪一點倒退。

不過不好意思,我翻遍了各種關於明清史的論文、專著,都沒有發現清朝到底哪裡倒退,反而我只發現清朝漢人無法掌控絕對的話語權而已。這也實屬正常,清朝打天下滿洲人貢獻的最多,所以首崇滿洲並沒有什麼問題,不過是打天下坐天下這種傳統觀念罷了。我想也就是這一點,成為某些人嘴裡所謂倒退得證據。

實際上,清朝不過是古典時代大一統王朝循環當中的一個普通環節罷了,因為清朝並沒有改變古典中國的特性,尤其是社會價值取向以及經濟生產方式這兩點。古典中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長期以儒家思想作為社會主流價值取向,清朝也沒能例外。但是需要明白一點,清朝可以說是近乎完美的解決了其他古典王朝都無法解決的問題,相比之下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不過難能可貴得是清朝學術界出現了多鍾異端的聲音,根據高翔先生《近代的初曙》一書,清朝在18世紀出現了諸如戴震、袁枚、崔述等哲學家、思想家,他們並沒有被清朝迫害、壓制,反而名震一時,尤其是戴震還被乾隆賜以同進士的身份。而這些異端也為千篇一律的古典中國帶來了一股清流,因此被一部分歷史愛好者贊為思想解放的前夜。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梁啟超先生曾經在《清代學術概論》中稱讚清朝是中國文藝復興時期;胡適也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指出,經過清代漢學家考據、校勘、訓詁的古書,方可為後世學人所讀,認為這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恢復古典文化的努力有類似之處。而且梁啟超、胡適都讚賞清代漢學的實證精神。無獨有偶,日本學者太田錦城就點評稱,得明人之書十卷不如得清人之書一卷。這是因為明代盛行朱子學、陽明學等,許多學者經常談些虛無縹緲的理、氣等,寫八股式文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清朝人注重考據,著書為文有根有據。清學(也就是考據學)傳到日本並形成日本式考據風格之後,這種實證的學風逐漸風靡於學術世界,直至今日。

在經濟生產方式上,清朝也依然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因為古典中國的自然氣候適合精耕細作的種植業為主。但是由於生產力的低下以及原始種植業靠天吃飯的脆弱性,小農經濟其實並不穩定,如果風調雨順老百姓足夠維持溫飽,如果趕上天災人禍,那麼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糧食減產,嚴重會激起民變。所以,經濟決定政治,古典中國只能實行君主專制制度,以期集中資源應對天災人禍,儘可能把負面影響降到最小。這一方面清朝依然沒有什麼改變,還是和以前一樣。

一般來說,清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完善備荒制度以及祭祀、求雨等活動之外,就是推廣糧種、鼓勵墾荒、發展商業以及調整稅收制度。備荒制度屬於行政手段,祭祀、求雨等舉動則屬於政治活動,因為當時對於君權得理解就是君權神授,所以皇帝祭祀求雨也表明君主對國家負責任的態度。調整稅收制度在於,清朝攤丁入畝廢除了人頭稅,從此開始允許老百姓自由遷徙;耗羨歸公屬於廢除地方官額外增稅的權力;官紳一體納糧則是廢除了勳貴、士紳不上稅納糧的特權,徵稅多少按照財產的多少來確定,同時清朝的主要財政收入田賦的稅率長期在2%到4%這一區間,在歷史上屬於非常低的範疇了。這些舉措得意義在於,通過稅收的調節來增加老百姓收入、緩解社會矛盾,同時也穩固了清朝的統治,因為清朝的這項改革令小農經濟和土地兼併並行不悖,因為稅收是和財產劃等號,這也是清朝之前歷朝歷代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另外,清朝的財政收入並不僅僅是田賦,還有海外貿易的關稅以及國內商業發展帶來的商業稅,否則清朝不可能把國庫存銀維持在六千萬兩這個區間。

也正是因為清朝這些施政措施帶來的好處,清朝鼎盛時期人口達到了三億,同時巨大的經濟利益帶來的是國力的增長,否則清朝也不會打下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江山,並正式將新徵服的邊疆區納入統治。畢竟一時得武力征服並不能說明問題,只有巨大的國力才能保障對新闢疆土得實際控制,而能做到如此大範圍開疆拓土的王朝,除了清朝,恐怕很難找出第二個。另外別說國土以及人口的龐大無用,國土和人口意味著市場,意味著生產力,同時廣袤得國土也會給一個國家帶來足夠的戰略轉圜空間。

所以,繼承了古典王朝衣缽的清朝不僅沒有落後,反而部分方面做的更完美,換句話說,17到18世紀的中國沒有比清朝的康乾盛世更好的選擇。而人們有關清朝的種種謾罵刁難,大多集中在鴉片戰爭之後,可是將之放在世界歷史中來看得話,在當時全球化浪潮衝擊下,有哪個老大帝國能做到全身而退?

最後清朝倒在了時代得洪流面前,那麼所有的責任都要由清朝來負。這是清末革命黨一直在營造的論調,只是到了今天都還沒有消退。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很遺憾,歷史並不總是進步的,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歷史前進的腳步是坎坷的,落後征服先進,野蠻戰勝文明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在人類即將看到曙光的時候,中國很不幸的又一次發生了野蠻戰勝文明的事情。清朝取代明朝是一次典型的落後戰勝先進的例子,沒有為什麼,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這種事情很多,經濟,文化,制度的先進,有時候很難轉化為軍事勢力的先進。

清朝取代明朝,不管是清粉還是明粉,最起碼承認當時的滿族還是處在部落聯盟的時代,迅速的崛起使得清朝依靠原始的暴力,戰勝了明朝,這個雖然腐朽,但各個方面都比滿清要先進很多的王朝。


中國封建王朝300年是個大限,這裡面治亂循環有著一定的客觀規律,很多時候並非是一個昏君或者忠臣就能改變王朝的命運的。

清朝恰好處在世界發生大變革的時代,可偏偏清朝這個從最落後的狀態直接掌握了這個古老的大國,結果把中國帶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歷史就是這樣殘酷滿清後期給國家造成的傷害,直到現在依然是我們的傷疤。


昭烈名臣


不盡然,歷史總是要前進的。

①清朝經歷過康乾盛世,GDP已在世界排第一,人口4億,並且最大貢獻是中國版土已相當可觀,達1300萬平方公里,軍事力量在北洋時代也是亞洲首屈一指,封建制度也儘可能的完善了。清朝末了敗於腐敗,敗於無鬥志,簡直是拱手相讓國家治理權。

②任何一個朝代猶如人一樣都有生命週期。當組織和個體不能克服生命系統的熵增定律時,組織和個體便走向了死亡。 明朝是這樣,清朝也是這樣,哪怕是當下時代,只要人們缺乏自我革命的勇氣,自甘墮落,也是無救了。老鷹在活到40歲時,必須拔掉身上的羽毛和鷹爪,這種自我革命精神猶如刮骨療傷,非常人能勝任。鷹忍受住了,可以活到70歲。


全息領導力


回答的有意思

問大家一個問題,蒙元入主中原是文明的倒退嗎

蒙哥都研究幾何原本

什麼是文明倒退,按照網絡上的標準,今天中國剃髮,不學四書五經,無禮法,今天文明核心都是來自西方,那麼今天是文明倒退?

滿清錯在什麼地方,就是學儒家文明

假設網絡上的你穿越回清朝,你的言談舉止,人家只會將你當成黃皮白心的假洋鬼子,你身上不存在儒家文明的跡象

從漢朝學習四書五經,到清朝還是

你們的提問本身是有問題的,你們一說清就是落後世界,清朝對外貿易額很高的,遠超歷代,落後指的不就是沒用的四書五經

清朝開國一百年內一直和西方文化交流,沒用,因為民間學習的都是極小部分,其餘的都是學習四書五經

少數民族,不管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鮮卑族孝文帝,還是蒙元學習幾何原本,金朝的漢化都是落後民族向先進民族學習的例子,清朝最早遇到的就是儒家文化

西方透過傳教進入中國,從明中期到清朝康雍時期,傳入中國的文化入不了主流,學習的都是民間少數感興趣的,徐光啟有名吧,其弟子幾十,進進士舉人的不少,徐光啟要求弟子以儒學為主,何況其他人

你們所謂的落後指的不是清朝,因為清朝本身就是部落制度的集合,後金自己都不覺得自己先進,你們所謂的指責清朝落後無外乎,清朝抱著落後的無用的儒家文化,中國文明罷了

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朝,西方透過宗教傳播進來的文化,從來沒有絲毫動搖過儒家的地位,網絡上有意淫說什麼明朝如果不是清朝入關,明朝將因為中期開始的西學東漸而逐漸發展,可是真實歷史上,明朝不是越來越開放

明朝越往後,儒家獨大和地位越嚴重,不管是數學天文,水利農業,格物致知,明朝前期還是鼓勵和重視的,而越是往後越是要求重用八股的儒生

不管是天工開物,徐霞客遊記都賣不動,實際上到清朝快失傳了,包括永樂大典在內這些數據明朝清朝官方從禁止過,以永樂大典為例,清朝時期歷史記載,此書被開印售賣,結果沒幾個人感興趣購買

以上說這些例子,就是說明在封建王朝,大家學習的動力還是四書五經,換句話說除非廢除科舉

四書五經,程朱理學,誰比誰先進呢


風中小草59


不同意這種“帶節奏”、先入為主的觀點。 別忘了,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古至今,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著許多的民族。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的民族漸漸與其它民族融合消亡,有的民族存在下來不斷髮展壯大,都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歷史上有過“五胡亂華”,有過少數民族入侵中原,推翻漢族統治,如元、清以及遼、金還有西夏等等。

這些看似“落後戰勝了先進”,“野蠻戰勝了文明”的改朝換代的過程,其實就是民族融合,互相學習的過程。

從滿族區區幾百萬人最後打敗了明朝,崇禎皇帝最後吊死在煤山的整個過程來看,有諸多因素決定了滿人的崛起。

一,明朝自己的腐敗。沒有明朝庭固有的頑疾,皇帝的多疑,太監的干政,不會走到這一步;

二,農民起義。沒有朝廷的盤剝欺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什麼有那麼大的號召力,對明朝庭進行了致命的一擊?

三,滿族統治者的漢化,以及漢人的出謀劃策。 滿人能夠打敗漢人,不是因為他們有多麼高明,而是因為統治集團漢化程度高,再加上明朝的降將為滿人出謀劃策,如祖大壽、吳三桂等人;

四,“以漢制漢”。滿人入關,蕩平“三藩叛亂”之後,逐漸重用漢人也就是儒生。

和歷朝歷代的帝王一樣,在中國這個地盤上統治,一定要用孔子的那一套。以漢制漢,就是諸多少數民族能夠在中原建立政權,並且維繫這種統治的關鍵。

當然,到了清朝中晚期,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喪權辱國的事情時有發生,就不單單是清政府的責任了。這是兩種社會制度之間較量代差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