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講的是什麼?怎麼評價《水滸傳》?

歌者的琴絃


《水滸傳》講的是封建社會下,一百零八個好漢轟轟烈烈起義的故事。故事裡,有朝廷腐敗的人神共憤,有英雄好漢們的快意恩仇,有壯烈的反抗,有詔安後失敗的悲慘結局。

《水滸傳》這部小說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是明清白話小說的典型代表,對中國後世的小說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官逼民反的大背景下,深刻揭示農民起義的起因、發展、成長及至失敗的過程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幾乎每個朝代發展到一定程度,統治階級就荒淫無道,社會上滋生腐敗,各級官吏對底層百姓的剝削和壓榨增加,使民不聊生,農民起義就會爆發。

《水滸傳》比較正面地描寫了一群不堪欺壓的“好漢們”揭杆而起、聚義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最後死傷大半的全過程。書中對這些草莽英雄,有謳歌,但更多地是同情,也對農民起義的走向和歸宿作了一定的探討。

二、《水滸傳》的文學價值

《水滸傳》作為敘事白話文小說,拋開它的故事內容褒貶,單談它的文學手法,是非常高明又精彩的。書中塑造的武松、魯智深、林沖、楊志、宋江等人物形象都很豐滿,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下面舉幾個人物例子.

1.林沖

林沖本為80萬禁軍教頭,有社會地位,有較好的收入,有年輕美貌的妻子,有溫馨的家庭。面對調戲他愛妻的高衙內,他雖然怒氣沖天,但礙於對方是自己頂頭上司高太尉的義子,只好忍氣吞聲。之後,高俅指使他的好友陸謙設計騙他妻子,誘騙他誤入白虎節堂,他仍然忍氣吞聲。

在充軍途中他被押解的官差百般磨折,甚至險遭殺害,被魯智深救下後他也忍著,他總幻想能回家與妻子團聚。但高俅不殺林沖誓不罷休,後又指派陸謙等人,要在草料場將林沖燒死,這時林沖才忍無可忍地殺了陸謙等,此時他已經走投無路,不得以踏雪上了梁山。林沖是最能體現“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漢。

2. 武松

武松景陽崗打虎名揚鄉里,是人人稱頌的“打虎英雄”,也因此做了督頭,在人前很光鮮。後來他的兄長武大郎被潘金蓮、西門慶、王婆合謀死,他殺了三人,投案自首,被充軍孟州。

武松後來武快活林醉打蔣門神也是淋漓盡致。再後又被蔣門神和張督監陷害,終致忍無可忍,血濺鴛鴦樓,再一次亡命江湖。

武松嫉惡如仇、磊落坦蕩,重友情,有豪氣,是水滸中塑造最為成功的人物。

3.魯智深

魯智深做了兩件被大多數讀者熟知的事情:一是為救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鄭屠,被官府追捕,無奈做了和尚;二是因救林沖,被高俅迫害,連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二龍山,後輾轉上了梁山。從這兩件事情上讀者看到了一個慷慨直爽、疾惡如仇、路見不平一聲吼的魯智深。

4.楊志

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他的理想是想憑自己的一身本事為朝廷效力,“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口氣”。但表面上看他的運氣太差了:先是失了花石綱,丟了官職;後想通過賄賂企圖官復原職時,又無意中殺了波皮牛二;充軍時受到梁中書賞識和提拔,看視苦盡甘來,但又失陷了生辰綱......因為他寫下了軍令狀,回去,已無活路,這時他不得已才選擇亡命江湖,後輾轉上了梁山。

縱觀整部水滸的結構縱橫交錯,在大的脈絡下,連綴著一個個相對獨立又自成主體的主要人物的故事。這一個個故事在結構上既縱橫開合,各盡特色,又是整個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農民起義的歸宿在哪裡?

在封建社會,忠君思想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而當時的農民軍將領也缺乏打破舊制度、建立新時代的理論指導和現實支撐,那麼聚義梁山的好漢們,最終的歸宿和結局是怎樣的呢?而施耐庵時代之前的農民起義又都是以失敗告終的。那麼,如何安排這群“說起就走、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好漢們的歸宿呢?

好像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招安。過去我讀到招安的章節,也是氣憤填膺,暗罵宋江葬送了梁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最近頭條問答中,引導人們讀“名著”,思考“名著”,我也思考了:如果不招安,還有更好的結局嗎?

答案也是無解的。所以《水滸傳》註定是一曲英雄的悲歌。

四、《水滸傳》講的也是一場人性江湖

自古忠義兩難全,忠於朝廷負了義氣,不忠於朝廷空有義氣又寸步難行,禍源在於朝廷的腐敗。而朝廷為什麼會腐敗,這是人性深處的善惡,永遠也討論不完。

但是時局就是如此客觀,朝廷處理事情違備背公平正義,梁山好漢只能憑自己的武功替天行道,行俠仗義。

這場故事中,錯錯對對,自古無定論,但都是人性善惡的映現,大是大非與局部論述,都難有統一的評價。畢竟,人性深處,誰也說不準它到底是什麼。

但總的來說,朝廷腐敗必然是讓人痛恨的,梁山好漢快意恩仇是大快人心的。宋江招安是讓人扼腕的,梁山好漢最後死傷過半是讓人痛心的。

每個人,包括讀者,在人性深處,我們都向往光明,鞭策陰暗,這讓我想起元代張養浩的一首:“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就是竹韻


賞析四大名著,戲解人生百態。

《水滸》梁山逞英豪風采。

三國是正史,水滸是野史。

水滸寫了俠盜,官逼民反。

三國玩心計,水滸玩義氣。

三國鬥智鬥勇,水滸呼嘯聚梁山。

三國戰友靠不住,水滸老大靠不住。

紅樓酒要美女陪著喝,水滸灑要特大碗地喝。

西遊出身不好,成佛有難度。水滸出身不好,想當官有難度。

紅樓親戚打架,水滸:綠林好漢打群架。

三國:學的是韜略,水滸:學的是舉義造反。

紅樓:為的是當情人,水滸:為的是當大官。

一部水滸,舉義旗為替天行道,怎奈被宋朝皇帝下旨招安後,反戈一擊,專門替朝廷報效,一心一意不餘遺力地狠命地去剿除那方臘餘孽;一夥不“替天行道"的造反派了。


周勇華2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水滸傳》講的是水泊梁山108將的故事。具體來說:

1.官方用語就是這是一部關於農民起義的小說,整本書都是圍繞“官逼民反”這一線索來開展情節的,描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壓的“好漢”揭杆而起,聚義水泊梁山、替天行道,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義失敗的故事。其中的故事情節非常精彩、很多章節也被收錄到中小學課本。大家熟知的人物有很多,包括宋江、林沖、魯智深、武松、楊志等等。民間對於《水滸傳》的喜好更是不同一般。

記得小時候大家都收集過《水滸傳》108將的卡片吧。

2.從具體內容上看,全書共有120章節,前面大概是講魯智深、武松、林沖、史進等一些人物上梁山之前的個人經歷,後面就講到宋江以及最終上梁山的事情,接著梁山的兄弟們打了幾場戰役,慢慢的吸收越來越多的好漢進來,108將湊齊之後與官軍相抗衡、接受招安,最後幫朝廷打遼國、打田虎,徵方臘,最後死傷無數,落得悲劇結局的故事。

看到這裡,我想說的是好遺憾,108將因為宋江的個人理念或者說個人私利最後落得如此悲慘下場,也許其中也有不少人是有忠君愛國的思想,但大部分好漢都還是喜歡自由和簡單的“替天行道”。

3.關於《水滸傳》的評價。我想引用魯迅在《三閒集》中曾這樣評論《水滸傳》:“‘俠’字漸消,強盜起了,但也是俠之流,他們的旗幟是‘替天行道’。他們所反對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們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將相:因為不反對天子、還存在愚忠思想,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還是那句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為李逵這樣的漢子不值得!


津品90


《水滸傳》講的是一群“敢死隊”隊員替皇帝打天下的故事。

“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有殺人犯,小偷,強盜,黑店老闆,還有不是公務員的低級小吏,也有沒落的名家之後,這樣的一群人在一起,雖美其名曰“替天行道”,但這個“天”卻最終變成了“天子”,成為實實在在替皇帝賣命的“行道”。

大家都看過描寫二戰時美國敢死隊類的片子。上級軍官為了完成一項敵後任務。委派一名軍官去監獄裡尋找一批敢死隊員。都是死刑犯或者無期徒刑的,有殺人犯,有慣偷,有強盜。去敵後執行任務,能活著回來就赦免你的罪,死了政府也概不負責。

這與宋江一夥何其相似,只是人多罷了。《水滸傳》的前期基本上是講這一百單八將的個人入夥經歷。有主動上山的,有被政府逼上山的,也有被宋江逼上山的。《水滸傳》只有這一部分最精彩。把各個人物描寫的有血有肉,有情有義。

俗話說的好,人生下來沒有天生想做強盜的。經過宋江的洗腦,梁山好漢們後來都成了皇帝的敢死隊隊員。最後死的死,殘的殘,傷的傷,水泊梁山敢死隊員只剩下了48人。最終被皇帝編制為國家公務員,最低級部門任職,比美國的敢死隊員是好了一點。

《水滸傳》宣揚的是個人英雄主義。水泊梁山英雄們都是在社會低層生活著。已經被現實社會壓迫的反上梁山。可想而知當時社會的底層百姓生活有多苦了。





天下一家51


《水滸傳》作為一部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名著,可是你真正看懂的人並不是很多,這本書的內容遠遠不止表面熱鬧好看那麼簡單,單單一個開篇,就告訴了我們很多的事情。張天師祈福想讓上天消除瘟疫,洪太尉不小心放走妖怪,作者的寓意就很明白了。張天師是道教的首領,從東漢的張道陵開始,就世代相傳。那麼道教的這一派的首領,他的相傳有一個規矩,就是每一代的天師都必須以張世的宗親來擔任,所以每一代的天師都姓張,因此我們就把他稱為張天師;因為只有姓張的人才能做天師,凡是天師,他都一定姓張,所以叫張天師。那麼小說中寫到的宋仁宗嘉祐年間的這個張天師叫張繼先,號曰虛靖天師,他的道場在江西信州龍虎山。

祈禳瘟疫就是祈求禱告神明,讓上天降福,以平息人間的瘟疫,這是古代的一種迷信的做法。當人類面對著瘟疫束手無策的時候,人們往往希望上天、神明來幫助人類消除災禍。

太尉是官職的名稱,太尉在宋代是一個什麼樣的官呢?宋代的太尉有兩種,因為《水滸》裡面都出現了,所以我再解釋一下。一種叫殿前太尉,一種叫殿帥太尉。

殿前太尉是文官,地位很高,但是並沒有實際指揮軍隊的權力。《水滸傳》裡面出現的眾多的太尉都屬於殿前太尉。比如說我們這一回,也就是這個楔子裡面所出現的洪信,還有後面還會出現的像陳宗善、宿元景、楊戩等等,這些人他們都有很高的地位,都享受很高的尊崇。但是實際上,他們都只是殿前太尉,並沒有直接指揮軍隊的權力。而殿帥太尉,那是中央的軍事長官,位高權重。高俅,《水滸》裡面第一回裡面出現的高俅,那就屬於殿帥太尉,很有權力了。

瘟疫和妖魔是說什麼呢?小說開頭有一大段的描寫,寫到了宋仁宗嘉祐三年的春天,全國瘟疫大流行,開封城裡城外的居民都已經死傷大半。開封城,是北宋的首都東京,東京城裡面就已經軍民死傷大半,那麼其它的地方你也就可想而知了。

面對這麼嚴重的瘟疫,開封府包青天包拯自己出錢,按照大宋衛生局的藥典配藥,親自煎製藥品,免費發放,試圖來遏制瘟疫的流行。但是不見成效。醫學不行了,怎麼辦?來政治。政治的辦法是什麼呢?一個是輕徭薄賦、減免稅收,給民間以生機,第二個是寬赦罪犯、減輕刑罰。施耐庵這麼寫是要諷刺這一個朝廷。第一,遇事情沒有辦法,這個朝廷很笨;第二,做事情沒有章法,這個朝廷很亂;第三,坐天下沒有德性,這個朝廷很黑。所以,在第一回裡面,作者寫瘟疫,實際上是通過瘟疫來寫這個朝廷病得不輕。看起來寫的是自然界的瘟疫,實際上寫的是政治的瘟疫。這就是水滸傳想表達的真正內涵吧。

所以,水滸傳是通過樑山好漢的故事揭示一個真理,任何社會的本質都離不開政治的清明,亂世都是自上而下引發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不論成功與否,都充分表明人民需要幸福,需要自由!

此外,水滸讓人們喜愛,是和作者塑造了梁山108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以及潘金蓮、西門慶乃至鄆哥等各色社會人物形象分不開的,也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封建社會生動的歷史畫卷。


白亦詩部落


《水滸傳》在我看來,講的是一群違法亂紀,還有失意潦倒的豪俠,小官僚武人們嘯聚山林造反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複雜的。



我們能從其中看到北宋末年,文藝青年宋徽宗治理下的大宋一派文恬武嬉的畫面,人民雖然不至於活不下去,但是生活在花石綱,生辰綱下的勞苦大眾們真的很艱難,水深火熱這四個字來形容十分貼切,一點也不誇張。

我們還能從水滸傳中看到,所謂的英雄好漢們,動輒殺人,以武亂法,他們就真的正義嗎,他們108個人中又有幾個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好漢?像晁蓋軟氏兄弟那樣本身就是乾的打家劫舍勾當的,還有王英之流,這些人算什麼好漢。



你再看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又有多少是被梁山不擇手段拐帶的,人家明明正經出身,有良好社會地位,最後還是被你們這群人設計搞進了土匪窩。

還有你們既然造反,那就要徹底點嘛,幹嘛造到一半就要去詔安,難道造反的意義就是因為你大宋不給我官做,所以我要反一反,引起你的重視,然後再轉回來給我官做,這算造的哪門子反喲。

你讓呼延豹,林沖他們這樣的人情何以堪啊,原來說好的替天行道,轉眼間就變成了替大宋的天行道了。

所以在我看來,水滸傳這本書之所以成為名著,是因為裡面的人物,就沒有幾個正面形象的,它生動立體多方面地為我們展現了人性的複雜,以及在社會背景下苦苦掙扎的無奈。



無論是大宋朝廷,還是梁山好漢,其實在《水滸》的描寫中,雙方都不是什麼好鳥。

封建社會下的芸芸眾生,在兜兜轉轉之中,依然只能順應時代的主流價值觀,而且所謂的好漢,其實也只是普通大眾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他們的所作所為,並不一定能夠得到認可。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交流討論。


朝代說


是讚歌?是痛史?桃花的答案是,水滸是一部中華文明進入凜冬暗夜前的地獄實錄。

《水滸傳》是一部什麼書?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江湖豪客傳?是殺貪官鬥奸臣、替天行道的忠義水滸傳?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銀的四海之內皆兄弟?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可歌可泣、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的讚歌?是108個大俠懲惡揚善、行俠仗義的英雄傳奇?

如果你這樣認為,那《水滸傳》又怎能躋身於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列?怎能被金聖嘆推舉為第五才子書?怎能被馮夢龍列為“四大奇書”之一?如果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就和桃花一起,走進這個末世來臨前的人間地獄,看沒有輪迴、沒有解脫、沒有救贖、沒有出路的悲慘世界裡,人是如何地無路可走、無處可逃。不成魔不得活,想活好變壞人,做壞人要交出的投名狀,就是殺死自己的良知,這就是無助無望、互害型社會的水滸世界。

《水滸傳》是一部已經流傳了幾百年而始終經久不衰的名著,而名著之所以能持續保持魅力的原因就在於,“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角度自會有不同的收穫。正是這一部部閃爍著人類對自己社會、人性、處境近乎殘酷的反思與自省的皇皇鉅著,才讓我們在單槍匹馬面對生活的兵荒馬亂而茫然失措時,在讓我們在喘不過氣來的生活裡苦苦掙扎時,能夠從古人的智慧中找到我們對人生、對社會困惑的答案,去尋找到讓我們足夠堅強的力量,去讓我們無比坦然地去面對生活的一切幸運與不幸、邪惡與正義、冰寒與溫存,進而從容淡定地走好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

生於元末明初的施耐庵,選擇有群眾基礎、有評話底本、發生在靖康恥前的北宋末年的水滸故事作為自己對高位停滯死循環的絕望,是有很巧妙的原因的。中華文明胚胎於三皇五帝的史前,萌芽於夏商周,經春秋戰國的思想啟蒙和戰火洗禮,於第一個大帝國秦漢時期完成了奠基,經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大融合,於第二個大帝國隋唐時期達到全盛,然後五代十國是完全背棄了傳統的崩盤殺戮,宋進行了全新探索開啟了近代社會的雛形使得中華文明達到巔峰。

宏觀上看,宋之前的文明發展是時斷時續但始終向上走的曲線,然後先後耗死了華夏文明薰陶過的西夏、遼、金後,上帝之鞭的元可以說把中華文明的根基和脈絡給徹底切斷了,使得一個本來可能實現突破的文明大倒退到了近乎野蠻的落後狀態。明建立,很可惜,嚴格集權、重農抑商、固定職業、特務統治、僵化科舉等等舉措,可以說恢復的是一個很低端而且是畸形變異了的華夏文明,然後就在這個低水平上停滯了。清的入關,可以說是把這種低水平給鎖定到了極致。所以中華的三大帝國,秦漢,唐宋,明清,分別是奠基、巔峰、低位停滯。所以從這個宏觀的維度看,北宋的滅亡確實讓人很痛心,他第一次與農民起義沒有一點關係,完全是一點一點被外來的異族慢慢給耗死的,如此看來那句“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確實有一定道理。

施耐庵作為地位停滯起點的親歷者,選擇了巔峰轉向泯滅的拐點北宋末年,確實很敏銳。任何一個發展到了巔峰的東西的崩盤,往往是全社會性的坍塌,與其去上層找表象不如到底層去刨病根,所以很難得的,我們遇到了一部寫販夫走卒煙火人間江湖廟堂方外桃源全面淪陷的水滸傳。一派繁榮裡的猝死,梁山也罷方臘也罷,他們面臨的竟然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吃不飽肚子才要一搏的玩命,而是想活得更好才出來弄事的玩家。

要讀懂《水滸傳》,先要讀懂施耐庵,選擇這個市井文化繁榮、一派歌舞昇平卻突然被外人弄死了的朝代,才能解釋清楚這個不滿前朝而辭官、對起義軍失望而離去、對新朝庭不合作而拒絕應召的人的心聲。那個曾經輝煌到了頂點可能探索出新突破徹底贏來近代社會的時代不明不白地就猝死了,元的倒退、明恢復的很低端的停滯,都是施公不滿意的,但他很好奇那個時代怎麼就糜爛了,所以開篇時先講的是三登之世,所以他不然其煩的描摹了一個又一個三登之世敦厚本分的遺民老朽,所以元末的是典型的活不下去的農民起義,而水滸裡的梁山卻只有一個打醬油的農民陶宗旺和三個赤貧的漁民(主要原因是土匪斷了他們生計)。

這就是桃花讀水滸:《凜冬將至暗夜無邊末世窮途無路可逃》的原因,施公要說的不只是一個王朝的末日,而是一個文明的凜冬暗夜。

此刻施耐庵描摹的是華夏文明凜冬暗夜的將至,梁公口呼的恰恰相反是華夏文明凜冬暗夜又將迎來生機的黎明之前。那回到水滸世界,梁公口呼的“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的老朽們此刻尚是這一個又一個魔化著的少年,此刻“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矣”的老朽們又恰恰正是曾經開創了一個文明盛世巔峰的少年們。這就是施公開篇要從三登之世說起、文中又不斷描摹著太公群像、惡少年群像的緣由。果然是“有三歲之翁,有百歲之童”。

桃花讀水滸,初步的構想是寫業火燒、江湖殺、招安策、不歸路四卷,其實這不是因為篇幅的原因進行的生硬切割,而是因為這四卷對於水滸世界聚焦的維度是一個由微觀逐漸向宏觀、由個體逐漸到群像、由受害者逐漸到施害者、施害者的地位不斷切換的一個鏡頭由近逐漸拉遠的過程。這個過程,大家可以類比成那個提前達到地球的三體艦隊中那滴水滴慢慢向大家無限精細展開的逆過程,水滸是由微觀慢慢到上一個維度再到上上個維度的最後,才看清這是個一個文明的凜冬暗夜將至這個水滴的過程。

四卷書,維度不同,側重不同,一個維度構架起的一個空間只是下個維度裡簡單的一環。以第一卷業火燒為例, 桃花的主鏈是魯達(有力去為不相干人出力的人最終無力而去的絕路)——林沖(在危害來臨時無底線地妥協退讓退到絕路)——武松(有力去為自己討回公道的人什麼也討不回來只能化身為魔的絕路),這一條完整的鏈條勾畫出的是業火燒下各種被害者的無路可走。這條鏈上的三環的內部又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天地,魯達裡的菩薩低眉金剛怒目後的無能為力,林沖裡的人到中年不得不怕,武松裡的受害者變為施害者悲劇的輪迴、天罰之刀的可畏、懷璧其罪的隱憂、士為知己者死的狹隘、被自己信仰的東西戕害後的破壞力等等,都是這個小環展開後的精細內部,而不是主幹。而且,這三環裡施公的寫法是不同的,分別使用了三種特別高級的寫法,魯達環裡是虛實結合的心路寂滅,看不透瓦罐寺的幻境就看不懂魯達這環;林沖環裡是大小號演繹的各種選擇後的殊途同歸,看不到這個大小號存在的各種可能的演繹也看不透林沖這環;武松環裡是武潘的一人二體,看不到這個一人二體的不同性別對最高價值追求與反抗,即女子的愛情、男人的事業,在這個末世裡的不可能被成全只能最後自焚的對的都是錯,也就看不透武松這環。所以業火燒這個大環裡的生辰綱是不同於這三環的,他是聯結業火燒與江湖殺這兩個維度的紐帶,是晁蓋集團的亮相,是同級與清風寨事件、揭陽道巡禮的存在,是維度更大的群像露臉。

到了江湖殺這個維度的時候,不僅像素變了,人物的身份其實也變了,這裡的視角已由受害者來到了更高維度上的可以去迫害別人的人,所以這一卷裡的人物故事已不同於業火燒,晁蓋、宋江、吳用以及相繼出場的一座又一座山頭、一個又一個主動上梁山的群體,他們已不再是最底層的煙火人間裡的或見義勇為而燒身者、或苟且妥協無路可退者、或提刀抗爭終無力可抗者,這裡的受害者們的害已主要來源於匪佔主導作用下的逼迫,所以秦明、徐寧也好,盧俊義、李雲等也好,甚至楊雄石秀時遷等也好,他們的境遇已和業火燒不同。

桃花的全部書會超過80萬字,這個系統是如三體艦隊裡甩出的那個水滴一樣,是有無限展開的緯度的,不同的緯度,精密的坑點,最後形成的將是一個環環相扣既能無限展開又能無縫對接的複雜精密的有機系統。

最後歡迎熱愛水滸的同好們關注桃花的讀水滸,一起討論碰撞。











桃花讀水滸


在四大名著中《水滸傳》是描寫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畫卷,描寫了大刀闊斧式的108個農民起義領袖的成長,發跡,失敗過程。毛主席對《水滸傳》有過精僻的點評,那就是農民起義除了起義領袖的變質,主要是混進起義隊伍的投機分子,接受招安,最後被封建統治階級收買,分解,最後歸於失敗的過程,也就是說讓我們認清了投降派,投降是沒有出路的。

《水滸傳》在成書之前,從北宋未年至元未幾百年中,廣大農民及底層藝人,為反抗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榨,朔造了一個個傳奇式的農民起義領袖,他們嫉惡如仇,好打不平,反抗地主武裝,從而走向佔山為王,建立農民政權,為人民群眾理想中的傳奇人物,這些人口口相傳,可以單獨成集,而成為話夲,後經沒落文人施耐庵收集加工,彙集再加上自己的編篡而成的一部封建社會浮世繪。

這部書可以說是我國反映農民起義,底層百姓生活,地主惡霸勢力如何殘酷鎮壓農民起義軍,他們的政治是如何的黑暗,民生如何的凋蔽,農民生活的如何艱難,戰亂髮生後社會如何千里無人煙,遍地峰煙起,反映了光鮮的封建社會下背後是如何的蠅營苟且,貪汙行賄,花天酒地,道德沒有底線,管場上是如何結黨營私,總之是社會的一個反面鏡子。因此歷來被地主階級視為禁書。雖然施耐庵作為封建文人由於受地主身份及時代限制沒有真實地反映農民起義領袖風貌,但也客地反映了中下層地主階級要求平等的主張。總之《水滸傳》是反映農民起義的歷史畫卷!


狼煙一九三一


《水滸傳》縱觀全書,其口號是“逼上梁山”、“替天行道”。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因一已之私,自作自受。

殺人放火很難和替天行道扯上邊,雖說他們殺貪官汙吏,但死傷的無辜百姓更多,受損失的平民更眾。

劫富濟貧也難和江湖道義掛上理,被卻的富人也並非都是為富不仁,而所卻的財富大多被他們分掉,只有小部分拿來救濟百姓。

如果不被招安,梁山好漢的出路無非有三條:一是起兵造反,攻城掠地,寺取政權。二是發生內鬨,自相殘殺,雲消煙滅。三是分取財物,各自歸隱山林。


陳志明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