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將領張甲第出生書香,以武報國

抗日將領張甲第出生書香,以武報國

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張甲第頒發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章”。張甲第,字蓉軒,陸軍少將,1892年出生于山西省渾源縣。

出生書香 以武報國

張甲第,出生在山西省渾源縣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其父張官是清末舉人。張甲第自幼愛好軍事,立志以武報國。1907年2月-1909年12月,就讀於山西省陸軍小學校。1910年2月-1911年10月在北京陸軍第一中學上學。1913年7月-1916年6月,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騎兵科學習。與他在保定軍校同期同科畢業的張甲齡是其胞兄。張甲齡曾在晉綏軍張培梅部任騎兵支隊隊長,在晉綏軍軍官教導團任戰術教官,在晉綏軍騎兵師任少將參議。

張甲第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回晉軍任職。起初在山西第二混成旅騎兵營任中尉排長,以後在山西騎兵第一團,山西陸軍三十團,山西炮兵第七團任職,直到1928年5月,任山西炮兵第七旅第十四團上校團長。期間於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進入冀中地區,與奉軍作戰。之後,張甲第又分別在山西炮兵司令部、陸軍步兵二十七師、山西軍事整理委員會、山西騎兵司令部工作,並在山西騎兵第二師任第四團上校團長時,參加了名震全國、被毛澤東同志譽為全國抗戰之先聲的百靈廟戰役。

百靈廟戰役也稱綏遠戰役,是1936年晉綏軍與日軍爪牙德王等蒙古分裂分子之間發生的一場戰爭,並以晉綏軍全勝而告終。百靈廟戰役分為紅格爾圖戰鬥、百靈廟戰鬥和錫拉木楞廟戰鬥三個階段。張甲第率騎兵第二師第四團,隨師長孫長勝參加了百靈廟戰鬥和錫拉木楞廟戰鬥。

百靈廟戰鬥,斃傷偽軍七八百人,俘虜300餘人,繳獲火炮3門、重機槍5挺、步槍400餘枝、電臺3部,還繳獲大批彈藥、麵粉2萬袋和大量汽油。

騎兵參戰 抗擊侵略

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戰爭爆發,趙承綬所部改編為騎兵第一軍,趙任軍長,率張甲第的騎四團及其他騎兵部隊直搗熱河林西縣,一舉攻克察北的商都、化德南壕塹等地。正當擴大戰果之際,因右翼平綏線失利被迫轉移,於1938年初退歸晉西北,駐守岢嵐、神池、寧武、靜樂等縣。此時,八路軍120師賀龍部隊已先期進駐岢嵐、五寨等地區。因是國共合作期間,八路軍第120師晉西北部隊曾一度歸趙承綬統一指揮,共同在晉西北地區對日作戰。

在晉西北期間,張甲第及所部官兵,對八路軍堅持抗戰的信念、艱苦奮鬥的精神、嚴明整肅的紀律和軍民魚水般的關係都十分敬佩。大家積極參加整訓,部隊面貌為之一新,戰鬥力增強很多。他們多次與120師部隊配合,在寧武、軒崗和神池、五寨等地區的八角堡、利民堡、三井、義井等戰役中,並肩作戰,取得勝利。

1939年7月,晉綏軍擴編為四個集團軍,趙承綬升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張甲第升任第七集團軍第二師副師長,授少將軍銜。11月升任第七集團軍兵站分監,駐陝西綏德縣。當時八路軍王震部駐綏德,王震還任綏德地區保安司令,兩人相互尊重,很多問題有一致看法,有事常互相關照,合作得很好。兵站在遷往吉縣時,王震將軍給張甲第寫信,希望借用兵站食鹽等物資,張甲第給予了支持。兵站搬遷路經延川時,八路軍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新中國成立後,王震將軍曾寫信問候張甲第,並給予一定的關照。

脫下戎裝 加入民革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張甲第便將其二子張健、三子張毅送到陝西洋縣侄女住地上學。1941年8月,國民政府在西安召開兵站會議,第二戰區由總監劉紹庭和七分監張甲第參加。全面抗戰以來,張甲第忙於前線作戰,沒有見過自己的兒女。這次西安開會距陝西洋縣不遠,他便給剛考上大學的三子張毅寫信,約到西安相聚。父子四年未見,見面時特別興奮。張毅說考中了西北工學院、西北農學院、西北醫學院三所大學,正在選擇上哪所學校。張甲第教導說“有了前方,才能有鞏固的後方。學習知識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打倒侵略者、建設富強的祖國才是目的。”

1942年,張甲第回到了山西省吉縣。第二戰區指揮部設在這裡,派別很多,政見很難一致,他主動提出辭職,只任長官部部附。當時,延安因各方面封鎖缺少物資,張甲第便組織力量往返延安販運布匹、食鹽等,名為做買賣,實際上是支援了延安。

張甲第在1945年抗戰勝利後由吉縣返回太原。1949年4月太原解放後受到人民政府和王震將軍的關照。1956年加入太原民革,曾任民革太原市委會第二、三屆候補委員和南城區政協常委。1960年-1987年擔任太原市政協第三、四、五、六屆特邀界委員,於1990年1月因病去世,享年98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