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俠客,一統天下——漢帝國繼承了魏國秦國

魏國俠客,一統天下——漢帝國繼承了魏國秦國

劉姓主要有三個來源,祁姓、姬姓、外族改姓。

要說起這祁姓之劉,那可真是說來話長。且說遠古時期,黃帝部落同盟的酋長帝堯,母親慶都將他生養於孃家伊國(在今河北),後遷到祁國(今山西祁縣),遂姓伊祁。他十幾歲時就是貴族,先後封於陶國、唐國(皆在今山西),因此為陶唐氏。二十歲即位為黃帝部落同盟的酋長,定都平陽(在今山西)。

帝堯是諡號,他名為放勳,因他是唐國酋長,並且即位為同盟大酋長後,定都唐國,因此又稱唐堯,他是祁姓劉氏的始祖,他還是伊、房、陶、唐、杜、士、範、隨等姓氏的始祖。

夏啟篡位,建立夏部落同盟,取代了黃帝部落同盟。

之後,華夏人和華夏化的東夷人,長期爭奪同盟酋長之位,彭祖曾孫伯靡,殺了奪取同盟酋長之位的的東夷人寒浞,幫助夏啟的曾孫少康重奪酋長之位。少康於是將豨韋國(今河南滑縣)封給伯靡之子元哲,建立大彭氏豨韋國,亦即豨韋國彭朝,此國以善於養豬出名。

豨韋國後來改稱豕韋國,豨、豕,都是豬的意思。

夏同盟酋長孔甲在位期間,帝堯的一個後代,劉累,出生了,他出生時,手心紋路顯示為“劉累”字樣,家人即以“劉累”為其名,他是姓氏劉的始祖。

劉累為同盟酋長孔甲養龍,因此稱為御龍氏,其後代,皆以劉為姓氏。

因劉累養龍有功,孔甲將豕韋國改封劉累,建立豕韋國劉朝。

後來,龍亡,劉累逃走,孔甲又將豕韋國改封回彭氏,豕韋國彭朝復辟。

商王國興起,滅夏同盟,劉累後代劉詠重奪豕韋國,豕韋國劉朝復辟。

商王國中期,大彭氏的另一國大彭國,又奪回豕韋國,豕韋國彭朝復辟。

之後,豕韋國不斷擴張,與大彭國一起,成為兩個盤踞東方的大國,不再對商王稱臣納貢,並擅自對外征伐其它方國,這引起了商王的極大不安,但當時商王國勢力衰落,無力征討。

商襄王武丁在位期間,王國復興,對外連年征伐。《竹書紀年》記載:“四十三年,王師滅大彭。五十年,徵豕韋,克之。”

商襄王將豕韋國改封劉累後裔,豕韋國劉朝復辟。

商襄王在征服豕韋國後,對豕韋國進行了燒殺,豕韋國彭朝子民四散逃難。

商王國末期,周武王討伐商紂王,豕韋國彭朝的後人遐,率族人參戰,立下戰功。周王國建立後,論功行賞,周武王將河南滑縣韋國改封給遐,封為伯爵,稱為韋伯遐,他就是姓氏韋的始祖。也就是說,彭祖是彭、韋姓氏的始祖。

韋國後來遷到山東定陶一帶。韋國立國約七百年,最終於戰國中期被魯國吞併。

至於韋國劉朝的後人,被奪取韋國之後,他們跑到山西,在老祖宗帝堯的故土,重建了唐國。

周成王時期,將唐國改封其弟虞,其弟就稱為唐叔虞,唐叔虞後人將唐國改稱晉國。

原先唐國劉朝的人,被遷到周都豐鎬附近的杜地,建立了杜國,封為伯爵。劉氏因此又稱唐杜氏。

《國語·晉語八》記載:“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 。”

周宣王時,其大臣、杜國第七代伯爵,他是姓氏杜的祖先。周宣王聽說有女嬰將禍害周王國,於是殺了一些女嬰,杜伯勸諫,周王不聽,殺杜伯。

杜伯之子隰叔當然也就呆不住了,他還是他們家的老辦法,往老家跑,他逃到晉國,成為晉國的士師,即掌管刑法的官員,其後代,就以士為氏。

隰叔生兩子:士蒍、士龍。

士蒍是晉獻公的大夫,他勸晉獻公盡殺晉國公族,其本意是為了保住晉獻公及其子孫的爵位不被篡奪,但是在客觀上,造成了幾百年後三家分晉的結局。

士蒍的孫子士會,是晉文公的大夫,有功,晉文公將範邑、隨邑兩個城市封給了他,因此,他與他的後代又以範、隨為氏。

士會是晉國中軍將、太傅,祁姓,士氏、範氏、隨氏,名會,字季,諡號武,爵位為子爵,因此,又稱為士武子、範武子、士季、範會、隨季、隨會,等等。他因為擁立晉文公之子公子雍繼位,站錯了隊,被迫流亡秦國,後被趙盾用計請回晉國。

士家繁衍昌盛,日益壯大,晉國士族勢力強大,有十幾家大家族,範氏是其中之一,這些大家族,聯合統治晉國,晉侯漸漸被架空。春秋末期,經過一番拼殺、競爭,淘汰,不少家族被幹掉了,最後有六家大家族統治晉國,分別是,智氏、趙氏、魏氏、韓氏、範氏、中行氏。

最後的血拼,先是範氏、中行氏被幹掉,然後,最強的智氏被幹掉,最後,趙魏韓三家分晉,春秋變為戰國。

範氏後人逃散,為了躲避追殺,一部分逃到了秦國,改姓老祖宗的劉。

戰國後期,諸國並立,各國都有不少的遊俠,而著名的四大公子,齊國孟嘗君、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其大批門客中,包括了不少俠客。

當年範氏改姓劉氏逃到秦國的一支,參加秦軍,與魏國交戰,被俘,從此定居魏國都城大梁,成為魏國人。

後來,這一支又移居楚國的沛縣豐邑中陽裡,豐邑本是宋國的地方,齊國滅宋,吞併此地,後又被楚國奪去,但是,此地離魏國邊境不遠,魏國移民很多,劉氏這一支,就是魏國移民。

魏國移民老劉,成為楚國的低級官員,豐公,也就是豐邑的鄉長,他的兒子叫劉執嘉,小夥劉執嘉先後娶了兩個妻子,首個妻子生三子,按伯仲季排行,劉伯、劉仲、劉季;第二個妻子生一子,另起排行,劉交。

劉季漸漸長大,成長為英武青年,他也成為遊俠,喜歡到處遊走,身為魏國移民後裔,他前往大梁,想投靠信陵君,做他的門客,魏國信陵君的事蹟,令他對信陵君崇拜不已。信陵君是俠客們的精神領袖,頗具俠義精神,曾“竊符救趙”,並且,信陵君還曾經兩次任統帥,率領五國聯軍合縱攻秦,並取得了勝利,劉季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在精神上,劉季完全是魏國人。

《漢書》引劉向雲:“戰國時,劉氏自秦獲於魏。秦滅魏,遷大梁,都於豐。故周福說雍齒曰‘豐,故梁徙也’。是以頌高祖雲:‘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也。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

劉季想投靠信陵君,做他的部下,可惜,此時,信陵君已經去世,劉季一時投靠無門,頓時陷入困境,好在信陵君的門客張耳,此時在外黃也在招納門客,於是,劉季到外黃投靠了張耳,做了他的門客。劉季比張耳小八歲,做了張耳的跟班,為他跑腿辦事。

劉季出生於前256年,秦王政出生於前259年,劉季比秦王政小三歲,前225年,秦王政派秦軍攻魏,水淹大梁,魏國亡,不少官民逃亡豐邑。豐邑歸併楚國時間不長,那裡實際上成為魏國遺民的一個據點,此時劉季尚在魏國外黃,這一年他三十一歲,經歷了亡國之痛。劉季是魏國人,並不是楚國人。

秦始皇通緝捉拿魏國的反秦名人,張耳及其好友陳餘赫然在列,他倆只得逃命,門客們也只得四散,劉季繼續做他的遊俠,並且在他的遊俠歲月中,結識了韓國遺民張良。韓國是首批被秦滅掉的國家,當時張良到處尋找遊俠一起去刺秦,可惜劉季的武藝並不夠高,不過劉季的恢宏之氣,還是給張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張良深知此人絕非池中之物,二人就此結下了深厚友誼。

之後,張良繼續遠走他鄉,找到了大力士,然後謀劃刺秦大業。

秦帝國漸漸穩定統治之後,秦始皇向全國推行商鞅的戶籍身份證制度,那些四處遊蕩、到處串聯、圖謀不軌的遊俠們的黃金歲月因此而結束,劉季回到家鄉。在家鄉,以劉季的江湖地位,他有一批鐵桿兄弟,縣文書蕭何,獄吏曹參,屠夫樊噲,樂師周勃,馬伕夏侯嬰,經過他們一番活動,劉季做了泗水亭的亭長。並且,因為劉季的江湖地位,外來的有錢人呂公把女兒呂雉嫁給了他,不但無償,而且倒貼錢財,婚後,呂雉為他生了一兒一女。

劉季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劉季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

劉季聚義芒碭山,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沛縣蕭何等,迎回劉季,擁戴他做了沛公,也就是沛縣縣長。劉季率眾起義,這一年他四十八歲。

七年後,前202年,劉季一統天下,建立漢帝國,他改名劉邦,成為皇帝,廟號高祖。

記載信陵君事蹟的《史記·魏公子列傳》:“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劉邦崇拜信陵君,精神上是魏國人,因此,漢帝國前期,漢高祖、呂后、漢文帝、漢景帝治國,皆為晉國魏國風格,直到漢武帝,強化專制,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中國的風格這才發生轉折性變化。

不少人在談到三家分晉時,都覺得可惜,因為,敦厚的晉國是最強大的,有晉國在,就沒秦國什麼事了,秦國太暴力,沒人喜歡。其實,秦的統治並沒有多長時間,而漢取代秦,實際上就相當於晉國魏國取代了秦,因為,晉國的繼承者是魏國,魏國的繼承者是漢帝國,至少到漢武帝為止一直是這樣的,因此,至少就這一段歷史而言,其實是沒有遺憾的。

當然,漢帝國不是晉國魏國的簡單重複,變化當然是有的,並且還不小,楚漢相爭,漢軍的主力實際上就是關中的秦人,從軍事上說,楚漢戰爭,其實就是秦軍加其他諸侯軍隊,擊敗了楚軍,還有,漢帝國建國後,漢承秦制,包括建都於秦咸陽、以及官員體系、爵位體系、軍隊建設等等一系列舉措與制度,都全盤照搬秦,(秦咸陽就是現在的西安,而不是現在的咸陽,現在的咸陽只是西安以西的一個地方,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咸陽,他也知道實際上不是,但給一個地方安上咸陽的名字,總算是把咸陽名字保留下來了,也算不錯,只不過隨意了一些),實際上,劉邦在不小程度上,重建了秦帝國。不過,在治國理念上,漢帝國前期,還是魏晉式的,直到漢武帝時期,才猛然加大了專制成分。

劉邦是信陵君和秦始皇的粉絲,或者可以這樣認為,漢帝國綜合了秦晉魏周等國的各種優點,這樣說,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