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歷史的疑雲,一個千古懸案也許可以下結論了

子嬰何許人也?

應該是司馬遷給我們設置的一樁千古懸案吧

——在《秦始皇本紀》中,他告訴我們,子嬰是秦始皇的孫子;在《李斯列傳》中,他又說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哪一個是真的呢?歷代的史學家不可謂不多,鑽故紙堆的學究也在所多有。有正確的結論了嗎?沒有!

列位看官,如果我說我找到了破解這樁疑案的鑰匙,你們會不會說我異想天開呢?要探討史學,難免引用文言文資料,可能乏味些。有興趣的朋友,何妨跟著我探尋下去,也可能和我一樣獲得破解疑案後的樂趣呢!沒興趣的朋友就不要浪費你的寶貴時間了。

撥開歷史的疑雲,一個千古懸案也許可以下結論了

《史記》被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自己說他寫《史記》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是我國封建正史——二十四史之首,對我國史學有重大影響。班固亦讚美他“有良史之才”“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班固和以後的史學家對司馬遷無不推崇備至。可見《史記》的歷史地位之高。

在《秦始皇本紀》中是這樣寫的:

趙高乃悉召諸大臣公子,告以誅二世之狀。曰:“秦故王國,始皇君天下,故稱帝。今六國復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為帝,不可。宜為王如故,便。”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

這裡說子嬰是“二世之兄子”,也就是秦始皇的孫子。

在《李斯列傳》中又是這樣寫的:

趙高詐詔衛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內鄉,入告二世曰:“山東群盜兵大至!”二世上觀而見之,恐懼,高即因劫令自殺。引璽而佩之,左右百官莫從;上殿,殿欲壞者三。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

這裡,子嬰是始皇弟。同樣是子嬰,前後相差了兩個輩份。

我不相信司馬遷是因為疏忽而使這部史學鉅著出現紕漏。畢竟《史記》只有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多字,篇幅不是很大。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總字數是一千零七十九萬五千字。《史記》的字數不到它的零頭。(當然,我不是要以字數來判別他們的高下)

我想說明的是,金庸先生一千多萬字的小說中,人物的關係是不會搞錯的,他不會在《射鵰英雄傳》中寫柯鎮惡是江南七怪之首,而在《神鵰俠侶》中又說他是全真七子;段智興在第一次華山論劍時是“段王爺”,後來他出家當了一燈和尚,身份轉變的來龍去脈都交代的清清楚楚。

撥開歷史的疑雲,一個千古懸案也許可以下結論了

當然,司馬遷情況不同。他作為太史令,主要職責是撰寫歷史。他的祖輩“世典周史”,都是周代的史官;他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曾做太史令,他臨死前交代司馬遷“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當時司馬遷也感動得流下淚來,對父親說:“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太史公自序》)

可見司馬遷寫《史記》需要大量的前人的歷史資料,可能還要蒐集不少的“口述歷史”。請注意上面的粗體字,他處理歷史資料還必須尊重“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所以,他在遇到的資料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時,在自己沒有條件判斷其中謬誤的時候,他情願兼包並蓄,也不願意“槍斃”其中的一種觀點。這也是史學家的一種良知。

詩云:

竹帛煙銷帝業虛,

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

這首詩寫的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並沒有保證秦帝國萬世一統。推翻秦帝國的劉邦、項羽都不是讀書人。但秦始皇對知識分子的殘酷迫害及對文化的摧殘,讓躲過一劫的知識分子記憶深刻。

撥開歷史的疑雲,一個千古懸案也許可以下結論了

從公元前206年秦帝國滅亡,到司馬遷在公元前104年開始起草《史記》,不過102年時間。漢帝國從劉邦草創,經文景之治的與民休息、積累國力,到漢武帝時,漢帝國達到了空前的強盛。《漢書·藝文志》及劉歆《七略》中都提到漢武帝“廣開獻書之路,百年之間,書積如山。”

所以,司馬遷寫《史記》並不是憑空亂寫的,他必須在前人撰寫的資料上重新組織。可能他在寫《秦始皇本紀》時閱讀到的資料“子嬰是‘二世之兄子’”;而在寫《李斯列傳》時,手頭的資料是“子嬰是始皇弟”,當時司馬遷自己可能也沒有弄清楚真偽吧。

當然,《史記》中不合情理的地方還是有的:比如,秦始皇是在娘肚子裡待了12個月的說法,在現代科學中是無法解釋的。根據婦產科學:妊娠達到或者超過42周,稱為過期妊娠;超過43周時,圍產兒死亡率為正常兒的3倍。43周是301天,十個月左右。秦始皇他娘如果是懷胎12個月的話,嬴政可能會胎死腹中,就沒有以後的秦始皇了。

撥開歷史的疑雲,一個千古懸案也許可以下結論了

其實,我們大家也沒必要這麼糾結於史料和科學之間有沒有矛盾。我想,是不是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對知識分子的迫害太大,知識分子也不會國罵,就編出這樣的故事,無非是說秦始皇是雜種;再編出秦始皇的娘對呂不韋總是“要、要、要”,呂不韋怕惹禍上身,就把嫪毐推薦給了秦始皇的娘(嫪毐是因為流氓罪被判過刑的,後來被呂不韋收為食客),無非是要罵秦始皇的娘是“老婊子”。

知識分子還真的不好得罪,他們罵人不帶髒字,就這樣把秦始皇罵了兩千多年,大家還信以為真。

不過,秦始皇的娘確實性欲強烈(因與此文無關,不再贅述)。

金庸在《鹿鼎記》中寫了天地會和雲南沐王府為了“擁唐”還是“擁桂”大打出手。

我們不妨把支持子嬰是“二世兄子”的一派稱之“擁子”派;支持子嬰是“始皇弟”的一派稱之為“擁弟”派。那麼,歷史上“擁子”派都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至少我在中華書局版的《史記》《李斯列傳》中(漢 司馬遷撰 宋 裴駰集解 唐 司馬貞索隱 唐 張守節正義)中看到了“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一)的註解中看到[集解]徐廣曰: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嬰,授之璽”。秦本紀雲“子嬰者,二世之兄子也”。[索隱]劉氏雲:“‘弟’字誤,當為‘孫’。子嬰,二世兄子。”

[集解][索隱]應該在古代是比較權威的吧。

持這個觀點的還有郭沫若,在他主編的《中國史稿》中是這樣說的:“……趙高與他的女婿閆樂密謀,派兵進入宮中,強迫秦二世自殺。……於是立秦二世的兄子公子嬰為秦王。”(《中國史稿》第二冊151頁)

撥開歷史的疑雲,一個千古懸案也許可以下結論了

看來,“擁子派”都是重量級人物啊!

也可能我們現在的大學教授,在這個問題上也是各抒己見吧?

我,一介網絡閒人,才疏識淺,要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尋找論據,我還真的沒有這個水平,我只是從人之常情中來闡述我的觀點。

我不同意說子嬰“是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當然我就認為子嬰是“始皇弟”了。我為什麼這樣說呢?我認為只要從邏輯上推翻了子嬰是“二世兄子”就行了。

我們先從年齡上尋找證據。

秦始皇誕生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即公元前259年),崩於公元前210年。也就是說秦始皇死的時候只有49歲。到秦二世胡亥被趙高謀殺,子嬰繼位又經過了三年。

中國古代男人20歲為弱冠,表示他已經成年了。這個年齡結婚可能是大多數家庭的選擇。我們將秦始皇家族的結婚年齡提前到15歲(也算是皇室的優待吧):如果秦始皇15歲結婚,16歲生二世兄;二世兄15歲結婚,16歲生子嬰,這時候秦始皇已經32歲;子嬰也15歲結婚,16歲生子,這時候秦始皇已經48歲了,也意味著子嬰的兒子一歲時,秦始皇已經死了。再經過趙高殺秦二世到子嬰被立為秦王,還不到三年。這時候,子嬰的大兒子也不過三到四歲。

撥開歷史的疑雲,一個千古懸案也許可以下結論了

我們再看看《秦始皇本紀》中是怎麼說的:

閆樂歸報趙高……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玉璽。齋五日,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我稱病不行,丞相必來,來則殺之。”

請大家注意上面“子嬰與其子二人謀”,前面已經說了,如果按子嬰是“二世兄子”的假設來推理,子嬰的兒子最多不到五歲,三、四歲的孩子,現在只能在幼兒園跟老師學唱兒歌什麼的,就算子嬰的兒子早慧,也不可能給他父親(子嬰)提供什麼高明的計策吧?子嬰和他“謀”什麼?

各位看官,是不是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拿《鹿鼎記》中的天地會和雲南沐王府的“擁唐”還是“擁桂”來比喻我們現在的“擁子”還是“擁弟”的觀點,還真的是腦洞大開。

雲南沐王府世代公卿,雖然到了清朝已日薄西山,但貴族氣派猶存,拿來比喻“擁子”派——郭沫若及[集解][索隱]的主人翁都是歷代學院派的大佬——真的是太合適了;天地會就是“下里巴人”了,和我們這些網絡閒人也非常相似。

如果大家覺得我上面的理由確實能夠否定“子嬰是‘二世兄子’”,是不是可以認為是“下里巴人”取得了一點小小的勝利呢?為了這個勝利是不是應該“浮一大白”?

當然,可能很多大學的文學院教授、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已經在教學中肯定了“子嬰是始皇弟”;也可能有的教授仍然講授“子嬰是‘二世兄子’”。也不知講授“子嬰是始皇弟”的教授,有沒有充分的理由否定“子嬰是‘二世兄子’”啊!

我希望有學院派教授能夠有更充分的論據來否定我的觀點。如果沒有,我是不是可以認為,我已經找到了破解司馬遷密碼的鑰匙——這個懸疑了兩千多年的問題,是不是也可以作結論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