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紛紛去掉3.5mm耳機孔,是禍是福用戶最清楚

首先,我們要確認一個事實:耳機孔的逐漸消失並不能簡單地等價成有線耳機技術已經落後。畢竟一個技術的落後與否並不是靠佔有率評判的,況且是有線耳機這樣的“無明顯替代”技術。智能手機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影響最為廣泛且普及率極高的科技產品,早就集相機、隨身聽、報刊閱讀、地圖等功能於一身。功能如此繁多,智能手機確實已經不僅僅是個“手機”了。

手機紛紛去掉3.5mm耳機孔,是禍是福用戶最清楚

其中,作為“隨身聽”也是智能手機在大家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勾起回憶,在智能手機之前是音樂隨身聽甚至磁帶式播放器陪伴不少人的青春,一臺Sony隨身聽甚至是不少人最看重的禮物。直到喬布斯開闢了智能手機替代音樂隨身聽並將其和現代通訊、觸碰操作集於一體,音樂隨身聽的時代才逐漸拉下帷幕。蘋果參與並開創了有線耳機的新時代,也參與了有線耳機的“扼殺”行動。

手機紛紛去掉3.5mm耳機孔,是禍是福用戶最清楚

有線耳機曾因為智能手機的發展一度成為人們眼中的“時尚潮流”,佩戴有線耳機也成為裝束上的重點考慮對象。然而,現在包括小米、蘋果在內的不少廠商都紛紛選擇去掉3.5mm耳機孔,而是否擁有“耳機孔”設計甚至成為一個重要的新機關注點。但也有些廠商也會發布保留耳機孔的新機甚至旗艦,像之前魅族16發佈後不少網友就對保留3.5mm耳機孔直呼良心。可見,耳機孔存在有其兩面性。那蘋果取消耳機孔設計真的只是為了節省手機內部空間嗎?

下圖為保留3.5mm耳機孔的魅族16,被評為“真香機”。

手機紛紛去掉3.5mm耳機孔,是禍是福用戶最清楚

還有一點要清楚,取消耳機孔設計的終端設備不代表其本身不支持有線耳機技術,只是用新的(如藍牙連接)耳機技術所替代。但替代不代表落後,而有線耳機技術的減縮到底是一個進步還是遺憾呢?這個問題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畢竟有線耳機的利弊共存。現在就簡單列舉一下有線耳機的那些利與弊。

利在於。有線耳機線控操作的方便和“自帶感覺”的使用體驗常常能捕獲人心,一句話就是有儀式感。而佩戴時給人的裝飾作用,作為裝飾品本身也能給它加分不少。除此之外有線耳機還有沒有其他的“特殊能力”呢?當然有,你是否還記得一次次“順藤摸瓜”找回掉到床縫的手機;你又是否感謝有線耳機無數次“拯救”即將落地的手機。

手機紛紛去掉3.5mm耳機孔,是禍是福用戶最清楚

弊在於。煩惱來自兩方面:有線耳機的線、賦予有線耳機如此“神力”的耳機孔都常常帶來不小的問題。因為有耳機孔的存在,這無疑是增加了內部硬件受損的幾率。如果耳機孔部位日常的防水防塵、保潔護理做的不到位,那就很容易影響到手機的正常運行。另外,耳機線帶來的煩惱也不少。比如一覺醒來被耳機線纏繞到“窒息”;甚至是因為不小心牽扯到耳機線而和朋友之間產生矛盾等等。

手機紛紛去掉3.5mm耳機孔,是禍是福用戶最清楚

以上的這些只是我們作為普通用戶而產生的直觀感受。而手機取消耳機孔設計這一變化,歸根結底是由供給側引發的。那對於蘋果、小米這些廠商來說,取消耳機孔設計到底是基於何種考慮呢?對此,就有專業人士做出了猜測。 1. 可能作為賣點。既然市場有“無孔化”的趨勢,那取消耳機孔就成了必然。隨波逐流也充斥在手機市場中,跟著做無孔耳機似乎成了一種“潮流”。 2. 蘋果的無奈。這一條主要是針對蘋果機來說的。不管你是不是蘋果用戶,很多人都知道蘋果機的耳機接口和電源接口為同一個。這意味著蘋果用戶無法像安卓用戶那樣同時享受充電和耳機功能。蘋果將耳機功能分離出來用無線連接替代,正是出於分離二者的目的。

手機紛紛去掉3.5mm耳機孔,是禍是福用戶最清楚

3.開闢無線耳機市場。我們知道,現在的無線藍牙耳機市場可以說如火如荼地在發展,這一定程度上和廠商“刻意”消除耳機孔有關係。為了擴展無線市場替代傳統的有線市場,或許能帶來更大的產業利潤。但無線耳機的優點大家也看得見,所以這更像是一次雙方滿意的“買賣”。 4. 考慮到手機本身的安全性。取消耳機孔可能就是手機廠商為了儘可能減少手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灰塵進入、水分侵襲等等。取消耳機孔,受到這些因素侵害的幾率就會減小不少。另外,取消耳機孔也能減少手機的開孔數,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機的顏值。

手機紛紛去掉3.5mm耳機孔,是禍是福用戶最清楚

當然,對於取消耳機孔這件事,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於我來說,還是偏向於保留耳機孔設計,畢竟用一個“開孔”就能避免了額外的耳機開支,這樣還是十分划算的。再加上無線耳機開藍牙多浪費電量本身,對於電池容量有限的手機來說還是不小的負擔。值得一提的是,比起取消耳機孔,保留耳機孔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