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讀書人必讀的《大學》,左宗棠是如何解讀的?

中國讀書人必讀的《大學》,左宗棠是如何解讀的?

美國《新聞週刊》將左宗棠評為全球一千年來中國僅有的三位“智慧名人”。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丈之木必有其根。左宗棠如何成為五千年華夏裡千年一出的鉅子?

得益於早年儒學傳統文化的涵養。

但出人意料的是,左宗棠所接受的傳統文化,不過是兩千多年來人皆成誦的四書,並沒有什麼開小灶的獨門絕學。

中國讀書人必讀的《大學》,左宗棠是如何解讀的?

可見,傳統文化是一座富礦,只是我們每個人的收穫不同。

作為四書之一的《大學》,古來有多少皓首窮經的書生讀罷頭飛雪,到頭來仍一無收穫?造成各人收穫不同的主要原因,在對傳統精華的理解深度與層次不同,在知行合一的運用方面存在差別。

一本《大學》,左宗棠到底有哪些獨到的讀書與運用方法?

一 、目標定心

左宗棠翻開《大學》開篇,與今人所見相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段話點出了儒學的三綱:“明德、新民、止於至善。”什麼意思呢?讀書人學習,對於自然的道理、人心的規律,先要讓自己明白,再讓他人明白,最後通過努力,讓所有人明白。當所有人都按照道理與規律生活,人類社會就進入和諧的境界,這是讀書人追求的目標。

要達到目標,分三步走。第一步最關鍵,通過讀書,先讓自己明白。

怎樣才能讓自己明白?最關鍵是定心。即確定目標,心無旁騖,專心致志。

5歲起,左宗棠開始讀《大學》,這些方法已經入心。他17歲那年,一次偶然機會從長沙棚戶區淘來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三部雜書,立志挖掘並傳承中國古代傳統的“實學”一脈,從此再沒有動搖過。他第一次會試後要妻子協助自己繪中國地圖,其後以“湘上農人”身份在湘陰實踐科學種田,及至在安化陶家自學陶澍的經世致用“實學”與治國方略,轉眼40歲。23年裡,左宗棠始終心定如石。

畢生致力於以“實學”來改變中國積弱難振的命運,左宗棠在具體辦事時也心定如石。非但如此,有時甚至到了“擇善固執”的地步。左宗棠率西征軍將新疆北部收復後,朝廷大喜過望,不斷下諭旨催促左宗棠快點收復新疆南部。左宗棠將上諭收起藏好,說:“任他千變萬相,老僧只有不睹不聞一法待之。”

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歷無數小事。高明者心定如石,一生只為一件大事而來。因為目標堅定,他所經歷的小事,是大事的點、線、面,合起來只有一件大事。

中國讀書人必讀的《大學》,左宗棠是如何解讀的?

二、 自我正心

俗話說,人心難摸,泥鰍難捉。

人心像萬里大海的水,時刻處於流動之中,我們經常的情況是,走著走著,忘記初衷,不記得自己為什麼出發。

儒學針對人心的特點,規定了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這樣說: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中國讀書人必讀的《大學》,左宗棠是如何解讀的?

人心善變,剎那間有七十二般變化,喜怒哀樂的情緒,讓人心分分秒秒偏離正軌。怎麼讓自心始終能回到正軌上來?通過感悟自然的道理,感覺人心的規律,做到讓自己的心意真誠、無妄,以此來端正自己的內心,從而讓自己的言語、行為符合自然的道理、人心的規律。

《大學》這麼說,但真正要做到是難的。左宗棠不是“教條書生”,他結合自身氣盛的特點,創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以志帥氣”的正心方法。

“以志帥氣”,用今天話說,就是以目標管控情緒,讓自己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放到自己畢生的人生目標中去觀察、取捨。

古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別人亂不了你的心,人都是自己將自己搞亂的。人每一次高興或生氣,如果就事論事,很難看出對錯。譬如老鼠鑽進迷宮,不知道前面是出口還是衚衕。但左宗棠以人生目標作為維度,等於將二維平面變成了三維立體,相當於在直升機上看迷宮,一眼就能發現出口。

能自我端正內心的人,如果說有獨門秘訣的方法,就是凡事能為自己增加一個觀察的維度,時刻看清自我的狀態。

三 、本能孝心

儒家文化講求“孝順”,目的是追求“以德治國”。其八目依次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目的正是為了“治國、平天下”。

用現代眼光看,修身與治國並不存在必然邏輯聯繫。自秦至清,真正治國的是法家,歷代帝國“外儒內法”、“陽儒陰法”,儒家只能起到“育人”的作用,治不了國。

在“以法治國、以德育人”的當代,儒學像是一盆髒水裡的娃娃,“以儒治國”是髒水,“以德育人”是娃娃。

左宗棠畢生信奉“王道霸術”,“王道”源自孔孟儒家,“霸術”源自老韓法家。

“霸術”為手段,“王道”為目的,左宗棠用人,首重孝順。

《大學》有言: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用現代眼光看,孝順之人,步入職場,往往“愚忠”,這是缺陷。但可取之處,他們往往十分敬業,能獨當一面。

左宗棠辦楚軍時的部將,王開琳、王開化、劉典、楊昌浚,孝順有口皆碑。一則故事,部將劉典在完成攻打浙江的使命後,不管山高水遠,從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回到湖南寧鄉十畝丘看望父母,二月初二啟程,二十三日抵家。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其心之真之誠,令人動容。

中國讀書人必讀的《大學》,左宗棠是如何解讀的?

劉典(中) 圖片來源:《左宗棠:家書抵萬金》

左宗棠本人更是個大孝子,他15歲那年府試,因母親病重,主動放棄功名之路,回床前服侍。

左家後人受他影響,似乎到了“愚孝”的程度:長子孝威在母親病重期間,割下胳膊的肌肉熬湯給母親喝,因為古人迷信這樣可以治病。孝威的妻子賀氏在丈夫病重期間,也仿效孝威。

站在現代平等、人權的角度,“愚孝”毫不可取。但在傳統孝道蕩然無存、人與人之間起碼的敬意也雞飛蛋打的時候,《大學》講求的“孝、悌、慈”價值觀念,也會引得今人不由自主地反過來看一看,想一想,發現它合理的部分。

四、 以義為利

義與利自古以來是一對矛盾。洋務運動時期,義利對立凸顯,當代人義利衝突又為歷史以來最為劇烈的時候。

古人怎麼處理義利衝突的?

《大學》孟獻子曰:

“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畜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小人懷土、懷惠,君子懷德、懷刑,孔子並沒有說錯。“以義為利”,社會公平、正義就是最大的利。左宗棠受《大學》“以義為利”觀點的啟發,寫成《名利說》一文,並身體力行,以扭轉晚清社會亂象。

左宗棠說:天下人追求名利,這沒有錯。但名利分三種,一是道德之名,二是文章之名,三是一藝一伎之名。道德之名固然重要,但最大的問題是靠不住,道德榜樣大多是假的,他們獲得道德假名,目的仍是獲利;文章之名也往往不靠譜,因為所謂的明星、名人不少有名無實,完全靠炒作出來的,走近一看,慘不忍睹;一藝一伎的辦事名氣則不同,它是靠實幹出來的,走不了假,也真正能遺福後世。

中國讀書人必讀的《大學》,左宗棠是如何解讀的?

社會如果純粹以利為導向,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孟子說:老百姓殺掉士人奪其家產最能獲利,士人殺掉大夫奪其家產最能獲利,大夫殺掉諸侯奪其家產最能獲利,諸侯殺掉天子奪其家產最能獲利。結果是,人類自相殘殺,逐漸走向消亡。

“以義為利”之所以對,即使在完全法治的公平、正義的社會,利的最高層次仍是義。中國古人封妻廕子,左宗棠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鼓勵兒子自我奮鬥,不能“拼爹”;西方鉅富的遺產稅足以讓個人的全部財產基本歸公。財富一代而終,人身後蓋棺論定的道德聲名,是人奮鬥一生最大的“利”。否則國家天下的財富,最終必歸入幾個商人鉅富囊中,構成絕對壟斷,社會公平、正義完全淪喪。

左宗棠將上述觀點用於實踐,培養出了晚清鉅商胡雪巖。胡雪巖畢生急公好義,竭其財力、盡其能力協助左宗棠西征,成為中國有歷史以來第一愛國鉅商,成功實現“以利取義”。

中國讀書人必讀的《大學》,左宗棠是如何解讀的?

志頻說

《大學》自曾參寫成、朱熹編就,700多年裡一直是中國讀書人的必讀書目,既讀出了無數尋章摘句的老鵰蟲,也讀出了左宗棠這樣風華絕代的蓋世鉅子。可見,收穫大小,不在書本,而在個人。左宗棠能夠結合時代的特點,從《大學》中讀出新意,並順應時代需要,適時創新轉化,將它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這正是他的獨門秘訣。

圖片來自《左宗棠:家書抵萬金》及攝圖網(版權歸攝圖網享有)


相關閱讀:

中國讀書人必讀的《大學》,左宗棠是如何解讀的?

《左宗棠:家書抵萬金》

從跨越32載的160封家書,揭開晚清一代名臣修齊治平心路歷程,著名作家唐浩明親筆作序,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楊東梁教授推薦,左宗棠嫡長玄孫提供大量珍貴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