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農民砌土灶,寒假回農村的大學生竟解釋不了土灶煙囪的工作原理,這樣丟人嗎?你怎麼看?

忽而今秋


問:大學生寒假回農村,村裡老農讓其解釋土灶煙囪的工作原理,小夥子竟臉紅了,該咋整呢?會不會很丟人?

農村的土灶煙囪不僅僅只是排放炊煙那麼簡單,在無人的大山裡突然看到不遠處有炊煙,不安、孤寂的心可立馬變得安寧起來。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既然煙囪那麼好,那煙囪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呢?刺楸就替這位大學生回答了吧,以解老農心中的疑惑,不要怪刺楸多事哦。

一、農村土灶煙囪有怎樣砌才能讓廚房裡的柴煙減少?

在農村生活,刺楸相信大多數人都見過農民用水管引水。在剛把水管伸入水下,即便落差很大,而水也並不會順著水管流出。


這時只需要含著水管輕輕一吸,水自然而然就來了。將低處的出水端用塞子堵塞好,即水管中已注滿了水,此時只消把塞子扯出來,並不需再像初次那樣吸,水也能自然流出。

這個現象就是虹吸,在液體和氣體的運用中主要是由壓力差的存在而產生,這是高中物理知識。物理學中的壓力公式:壓強=密度×自由落體加速度×高度,即P=ρgh。可見,只要高度越高、落差越大,壓強就越大。

在實際生活中,農村的土灶煙囪即利用了虹吸原理,煙囪排口處空氣的壓強小於灶膛門口空氣的壓強。

二、如何設計一個好的土灶煙囪?

根據虹吸原理,農民在砌土灶煙囪時,應著重考慮增大氣壓差。煙囪就好比水管,而木柴燃燒後的柴煙就如同水管中的水流,之所以不用在排口吸一下,是因為柴火燃燒後的熱氣給了柴煙一個壓力。

由於隨著高度上升,上層氣壓減小,灶膛與煙囪排口間存在著氣壓差,所以柴煙會沿著煙道進入上層空氣中。為了減少廚房的炊煙,讓炊煙儘量排走符合「宜疏不宜堵」的原則。刺楸認為根據前述的虹吸原理,可把煙囪的高度增加,使氣壓差變大,最大限度地把炊煙排走。



然而,光使煙排走還不行,因為如果不考慮熱氣,土灶的熱利用效率就低,而在灶膛內增設一個回煙道,不僅可省柴火、增加熱利用效率,還不倒煙。所以,刺楸認為土灶不是隨隨便便找個人就能砌好,還是需要找村裡技術好的農民來這個幫忙設計。

此外,可以通過減小出口直徑的方式來達到增加炊煙排出時的速度。刺楸發現,在實際中,農民會在煙囪口加裝一個小口徑的圓筒或在近出口端加一個帶口的擋板。


要多像老農民學習,不要覺得丟人,他們雖然可能文化不高,但生活經驗豐富,許多知識是課本上學不到的。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村土灶煙囪原理的分析,希望對你有用,要是覺得回答得好就點個贊,順便關注一下刺楸吧,謝謝。

刺楸


考慮了一會,才決定回答:這樣的大學生是否丟人不重要,關鍵是這位農民兄弟,獲得了一次在大學生面前的優越感。

在學校課堂上,一位教授給我們講過他自己的親身經歷,當他剛畢業時,遇到一位老工人,老工人考他懂不懂滾輪軸承(就是自行車上用的那種軸承),還讓他講一講滾輪軸承種的鋼珠,是如何套到軸承裡面的?年輕時的老教授,當時居然就張口結舌答不上來,老工人得意離開後,我那位尊重老師,難過得連午飯都吃不下,他居然還在課堂上給我們講了這一段經歷。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普通的農村裡能夠有一個大學生,已經很了不起,可是到了現在,即使在普通農村裡,稍加努力的學生可以上大學,確實考不上大學的,還可以改為上技校(技校還免收學費)。既然大學教育已經都變成了普通教育或者是技能教育,當前的大學生這麼多了,今天顯擺獲得的成就感,肯定遠不如當初在我老師前顯擺,獲得的成就感多。

其實還可以把步子邁大一點,等遇到鄉長大人時,也考考他會不會做農村土灶,這樣做估計風險有點高,還是繼續考考文人吧,這樣比較安全,反正按照我的估計,屠呦呦估計不知道怎麼搭農村的土灶,可是莫言在農村待過,他有可能會。


圓窗觀點


這話,既瞧不起大學生,也瞧不起泥瓦匠。

大學生是什麼?九成多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會,只有極少數有一定的幹活經驗。

幹活不是天生就會的,需要乾了才會。我以前因為工作,要在華南理工裡面一個實驗室裝機械設備,很重,現場又沒有廠房貨倉裡那些電葫蘆、叉車之類的工具,只能找人。找的大學生,十幾個人,弄了三四個小時才弄好,乾的過程中我還特別怕他們磕著碰著。好在他們沒啥事,我自己手指甲夾了一下,淤血了,其他們校醫院拔了,疼的要死。

這事我在寧波理工學院也做過,當時找的三個工人,他們帶著扁擔和繩子,一個小時就幹好了。就類似下面這樣的老哥。

幹活的人都知道,要找老師傅帶頭。就是那種歲數大一點,四五十歲的人,這樣的人帶著三四個年輕點的,幹活最利索。小年輕就容易出事,乾的也慢。而大學生連這些小年輕都不如。

砌灶也是一個老師傅才能幹好的活,你要一張白紙的大學生去解釋,他不知道有什麼奇怪的。

現實世界遠比課本上那些理想模型複雜一萬倍,和現實世界打交道,主要靠的是經驗,而不是書本上的理想模型。

但是大學生有大學生的好處,因為現實中技術人員溝通用的是大學生學的那套話術,所以他們能獲得大公司的青睞,大公司願意給他們機會,培訓他們。而你沒學過這套方法和話術的人,大公司就覺得沒法把你培訓成他們想要的人,就不會要你。


白完家


簡單回答,這是煙囪效應。土灶要好燒,要保證從灶口到屋上煙囪之間不能有漏風點。炕要熱,灶裡與炕地方要領高土坯,煙火直衝炕板,炕熱得快。炕洞不能太空,要積累土坯,積畜熱量,停火后土坯慢慢散熱,不然炕涼的快。一般土炕有兩洞,要根據煙道近遠調整煙口大小,牆上垂直煙道下端設置倒風緩衝坑,不然有風從上往下灌,火會從灶口直接返出來。最後一個條件必須是灶,炕頭,`炕尾,煙囪呈漸高狀態,使於走煙,一般炕高度在75一80公分高,灶臺高度在60一65公分。


宮家柴院


其實土灶的原理在原來小學生自然課中就有(現在有沒有就不知道了),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也屬物理現像,凡有點知識的人都應該會明白。大學生不懂也不為什麼稀奇事。

一、並不是所有大學生是靠真實水平入學;

二、他或許考慮太深刻了,而沒想到這麼簡單。

三、他們認為這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他們研究的是更高深的課題,不至於去探討這個話題。

這些也沒什丟人的,現今社會丟人的事多的去,這根本不算什麼了不起的事。


笑彌勒33


大學生回答不上常識性的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

現在大學生一般都是二十二三歲,甚至更大一些。這麼大的成年人了,又是從農村出去讀大學的土生土長的農村娃,居然連家裡砌的土灶的煙囪的原理都不知道,不光是讓農村親戚們笑話,更說明,現在農村的大學生,已經與農村生活產生了脫節。像這樣的農村大學生,以後畢業,不能不主動回農村工作?能不能胸懷改變農村面貌的壯志雄心?還是又為國家造就了一個只圖自己個人生活安逸的金絲雀?

我想說,這樣的大學生並不是只有這一個,而應該是一大批,甚至是絕大多數。他們平時不問柴米油鹽,不問家長裡短,不知父母辛苦,不懂人情世故。他們懂的是細分了的科學知識,懂得是大城市裡的燈紅酒綠,懂得是手機網絡上殺來砍去的血腥遊戲。你猜猜,在他們心裡,最看重的是什麼?

與社會脫節,與生活脫節,與現實脫節,這是現在大學生的通病。我說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村裡一個孩子考上大學,父母都是小老百姓,以種地為生,借債打工供孩子上大學,大學畢業,孩子說啥也不回家鄉,寧可飄在城市,也不願回家與父母一起度日。過年過節,回來說家裡冷;夏天回來說蚊子多。父母常向鄰居感嘆,咋培養出來這麼一個嬌生慣養嫌貧愛富的主兒。去年回家後,見誰都說普通話,鄉土話一句也不願意說了。氣急的父親,抓起掃把追著他打,一直打出來家鄉話才算完。

大學生也是普通人。不能讓大學生產生有別於普通人的感覺,這根本上就是錯誤的。而根本之道,就是讓大學生多參加農村勞動,多與農民接觸,多體驗農村生活。


幸福梨鄉魅力晉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直接說不知道,不懂裝懂容易出笑話,那才真的丟人。大學生說不出土灶煙囪的工作原理很正常,比如文科生,還有很多知識也不懂,比如一畝田等於多少平方米,一分地、一釐地又是多少?一丈又等於多少米?估計絕大部分大學生難答上來,就算是博士也不敢說能搞定。像我家附近的一個小學老師,那時上學初中都沒畢業,後來一直在小學教書,但他有個特長,就是會寫對聯,他家每年過年時貼的對聯都是自己寫的,村裡其他人家辦婚喪事要寫對聯時也找他,現在又有多少大學生能寫出對聯呢?就算是語文老師,也不敢說自己能得心應手的搞定。針對題主說的大學生解釋不了農村土灶煙囪工作原理問題,微塵微視界認為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上了大學不一定什麼都要會

在農村還真有不少人覺得讀了大學的就不一樣,特別是老一輩人,認為大學生文化程度高,什麼都懂,可實際上真不一定,大學生一樣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再加上現在考取大學的概率很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含金量,能夠考上大學的,也只能說明是在某一方面有所成績。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每一個人獲取知識的渠道不同,領悟到的知識要點也不同。

二、當農民也不一定什麼都不懂

在咱們農村,也有很多能人,有些農民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他們憑藉日常的經驗積累,再加上自己喜歡思考琢磨,懂的知識並不少。特別是一些跟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往往比大學生理解的更到位,這一點的確值得敬佩,還有很多會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弄出一些實用發明也不少。大學生在寒假時回家,還是得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能低谷身邊的人。



三、真正的智者是互相學習

其實有些農民在考大學生時,是有一定的挖苦心理的,覺得自己沒上火大學,如果把大學生難倒了就有種優越感,認為上沒上過大學都一樣,尋找心理平衡。實際上真正的智者是互相學習,比如說大學生不懂土灶,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虛心像砌土灶的農民學習下,農民有了當師傅的感覺自然很高興,一五一十的教很多東西。懂這方面知識的農民也不能高傲,也可以向大學生聊聊其他的,開闊下自己的眼界,這樣自己獲取的信息就更多了,兩人互相學習交流,豈不是皆大歡喜?

四、角色不同社會分工也不同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雖然沒有把人分為幾等,但現實生活各自都有分工的,都有自己所處的位置,每一個人扮演的角色也不同。無論是大學生還是農民,每一個階段都會有自己的定位,懂得的知識也會差異較大,所以也不必太在意,畢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當然在農村家裡出了大學生,是一件很難得的大事,肩上的重任也不小,承載著很多人的期盼,所以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更應當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更多的提升自己。



總之,回農村的大學生解釋不了煙囪的工作原理,這也是正常的事,通過這事也給我們提了個醒,大學生雖然書讀的多些,但也得多留意、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知識,將理論聯繫實踐,時刻保持學習的態度,這樣自己腦海中儲存的知識就會越來越多,也可以反哺農業。

以上為微塵微視界對大學生解釋不了煙囪問題的理解,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多多指導交流。傳遞快樂,分享知識!感謝關注本頭條號“微塵微視界”,您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

微塵微視界


別管什麼專業真的挺白上的。10來年的作文不知道你是怎麼寫下來的。老農需要你解釋壓強差什麼的嗎?他是想讓你教他物理嗎?

你只需要用先使用中文的裝逼模式。引經據典,言必古人。以“古人云:xxx,xx子有曰:xxx”開頭,讓他覺得這個煙筒的道理絕對是從古至今的。

再使用論文式裝逼模式。言必引大牛。從瓦特到愛因斯坦。從蒸汽機到長征登月。什麼出名說什麼。一邊說一邊看對方回應態度以瞭解對方知道的是什麼人什麼事。順著對方瞭解一點的往下說。讓他覺得原來煙筒的道理簡單但是卻整體促進了文明的發展。科學就是從我們身邊最樸實的常識中分析總結出來知識。

最起碼,你要知道。他壓根就不想知道煙筒是怎麼一回事。他其實是想知道大學生是怎麼一回事。這決定了他甚至他家族對待知識的態度。如果你沒有表現出來一個博古論今,中外精通。你根本對不起你這些年的語文老師。你也對不起國家賦予你的對教育普及的義務。學了這麼多年了,最重要的學習能力怎麼培養的?表達能力哪去了?論文怎麼寫的?答辯怎麼過的?


似水依藍


看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了。

這個原理其實很簡單,上過大學的人都應該知道,氣體受熱會膨脹,上升,所以所有爐灶的開口都是要高於鍋底的。灶裡空氣上升從煙囪排出後,氣壓變低,灶口的冷空氣就會進入補充,從而形成固定冷熱空氣循環。

我相信這個原理一說出來就能知道能理解,因為學過相關理論。之所以一落實到具體的事物上就不知道了,是因為中國的學校教育只重視理論,幾乎沒有結合任何實踐。這個也只能說明實際應用能力缺乏鍛鍊。

你如果把你學的理論去告訴做灶臺的大叔,人家反而根本聽不懂了。因為他們缺乏相關係統的理論知識學習。

所以不要覺得丟人,就算是丟人那也是一種鞭策,鞭策自己找問題,發現差距的鞭策。


聚事堂


提問這個問題的人,可能反映了中國人普遍存在的兩個認識誤區:1、“讀書萬能論”,認為只要讀書了就該什麼都懂,別說大學生應該懂砌灶臺了,最好接生也應該懂;2、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讀書無用論,一旦只憑讀書越來越難在這個社會上賺到錢了,就開始推崇“讀書無用論”了,你瞧你瞧,一個泥瓦工都懂的灶臺,一個大學生解釋不了,多沒用啊?然後獲得心理上的巨大滿足感。

總的來說,雖說我們的教育體系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脫離實際、動手能力差、生活常識教的少等很多問題,但總的來說,教育還是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勞動力的生產水平的,如果還像以前不識字,這麼多農民工是掌握不了建築、工廠等等技能的。但之所以現在教育無用論會在某個群體裡滋生和蔓延開,以後很可能會更廣範圍,就是現在勞動力漲價了,社會需求變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