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行為學:青春期的發情公象最需要什麼?

动物行为学:青春期的发情公象最需要什么?

青少年孩子叛逆的性格、血氣方剛的莽撞衝動,經常讓父母大為頭痛,動物當中的青少年時期,或者說青春期的公象也是如此。

戴克(Gus Van Dyk)曾經是南非比林斯堡國家公園(Pilanesberg National Park)的一位生態學者,他為公園內犀牛所遭受的一連串攻擊而憂心仲仲。英國廣播公司地球播客(BBC Earth Podcast)曾經描述,人們發現被殘酷撕裂的犀牛屍體,總共有50多頭,傷口位可達至肩頸的頂部,這表明兇手是大象,令人堪憂。大象攻擊犀牛並非鮮為人知,而且兩者在水坑中推擠衝撞的現象相當普遍,但是如此大規模的攻擊實在非同尋常。戴克進一步的調查顯示,嫌犯是一群處於青春期的公象(它們的青春期和我們人類一樣,介於12至20歲之間),這群大象很顯然正處在侵略性最強的時期。

這群失控的大象年齡介於15至18歲之間,顯然正處於“發情期”。發情期是大象特有的生理特性,年輕的公象(通常20多歲)開始發情,這時體內繁殖激素水平非常之高。它們走路大搖大擺,讓自己顯得更為高大,氣味濃烈的液體從頭部任意一側的顳腺中往下流,而且陰莖不斷地排尿。說穿了,這是在表達“我就在這兒,我身強體壯,正在尋找性伴侶”之意,同時這還可以提升自己在象群中的實力和地位。

动物行为学:青春期的发情公象最需要什么?

發情是大象所獨有的現象。年輕的公象(通常20多歲)此時體內繁殖激素水平非常之高

可怕的還有,受到交配慾望的強力驅使,公象非常富於攻擊性,兩頭髮情的公象會進行殊死決戰,要把對方頂翻在地,這樣它們就能用長牙來捅手下敗將。

防止年輕公象發情時狂暴失控的一個天然機制是:在象群之中,一頭髮情的年輕大象遇見一頭塊頭更大的成年公象,便會迅速冷靜下來,停止狂暴,因為它明白自己的睪丸酮難以和對方抗衡。一頭年輕公象發情期可能只有幾天。隨著年齡的增長,發情的時間長度會增加,直到公象年齡達到40多歲的時候,便可以自我控制情緒,其發情期則可以維持數週。

不過,上述攻擊犀牛的那些年輕大象,並沒有在大型象群裡生活並學會如何控制情緒的經歷。戴克發現了可能的原因;在 1970 年代,比林斯堡國家公園就已經在繁育來自其他國家公園(比如說克魯格,即 Kruger)的大象。體型巨大的成年公象非常難以運輸,所以引入公園的是年輕的公象和母象,以及幼象。結果是,沒有年長的公象來教訓這些年輕的大象控制其發情期的狂暴行為,結果這些小夥子因睪丸酮分泌來勢洶洶,無法自我控制而做出攻擊性的行為。

戴克意識到制止這幫壞傢伙的關鍵,所以他決定,要麼進行人為控制,閹割年輕的公象,要麼追根溯源,找到一個自然的解決方案。他覺得答案是引入體型巨大的成年公象來對付發情的青春期公象。

动物行为学:青春期的发情公象最需要什么?

自然界的預防機制是:當一頭髮情的年輕大象遇見一頭塊頭更大的成年公象時,便會迅速冷靜下來,停止狂暴狀態,因為它明白自己的睪丸酮難以和對方抗衡

戴克是正確的。人們從克魯格國家公園引進了6頭體型巨大的成年公象,它們的個頭比青春期公象高出一大截;真的只用了幾個小時,這些青春期公象就走出了狂暴狀態。這些橫衝直撞的小傢伙們以前攻擊過犀牛,而從這以後,再也沒有犀牛遭攻擊死亡了。

這個講述“發情期”大象的故事被一份美國學術論文所引用,作為人類青春期的一個例子,用來闡明穩定的社會和父親的角色能夠為青少年男孩劃定行為邊界的重要性。加入這幫大象團伙的年輕公象沒有良好的社會行為範例可供依循,因此任由自己體內的激素橫衝直撞,這使它們陷入十分危險的境地,也讓它們身邊的動物承受著同樣大的風險。比林斯堡的大象最終收穫了一個美滿的結局,我們人類也許能從中得到啟示。

聲明:本頁面內容,旨在為滿足廣大用戶的信息需求而免費提供,並非廣告服務性信息。頁面所載內容,僅供用戶參考和借鑑。

动物行为学:青春期的发情公象最需要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