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明玉為什麼活的這麼“辛苦”,是這4種行為導致的

《都挺好》:明玉為什麼活的這麼“辛苦”,是這4種行為導致的

《都挺好》這部關於原生家庭的劇,在細節方面都刻畫的很好。

主角蘇明玉喝醉酒之後,回到家就躺在浴缸裡睡的香甜的這一幕,讓很多人都覺得心酸卻又理所當然。

從小在家裡不受重視的明玉,從來沒有在家人的身上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二哥動輒打罵、母親漠視、父親迴避,就連唯一對她友善的大哥,也只會在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出面為她說兩句話。

《都挺好》:明玉為什麼活的這麼“辛苦”,是這4種行為導致的

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讓明玉變得像一隻裹滿了鋒利的刺的刺蝟,明明內心柔軟,可是對待別人的時候,表現出來的總是充滿了稜角的一面。

《都挺好》:明玉為什麼活的這麼“辛苦”,是這4種行為導致的

是什麼讓明玉成為了現在的樣子?

作為父母的我們又要怎麼避免這樣的問題?

心理學家表示,父母對孩子的言語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性格。

父母切把工作、婚姻、生活上的煩惱帶到家中,當著孩子的面爭吵、語言攻擊、肢體衝突,明玉的母親長期在家中對丈夫動輒打罵,生活在這個家庭環境中的孩子難免覺得壓抑、害怕、痛苦,變得沒有安全感,就會變得內向、壓抑,自卑。

《都挺好》:明玉為什麼活的這麼“辛苦”,是這4種行為導致的

戴維·埃爾金德說:“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

可是在蘇家,明玉不僅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反而一次又一次的覺得自己是多餘的,甚至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得不到父母的愛,在成年之後,去做了DNA測試。

《都挺好》:明玉為什麼活的這麼“辛苦”,是這4種行為導致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提出了皮格馬利翁效應,暗示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這一點,很多家庭都出現過,但是可怕的是,像蘇家這樣否定孩子作為獨立存在個體價值的家庭。

《都挺好》:明玉為什麼活的這麼“辛苦”,是這4種行為導致的

看到明玉在自己家睡不著,但是卻能在浴缸和飯店沙發上睡的香甜的時候,很多人都在心疼這個從小沒有被好好疼愛的姑娘。

《都挺好》:明玉為什麼活的這麼“辛苦”,是這4種行為導致的

可是其實我們的生活中,太多人像明玉一樣經歷過充滿各式無奈的原生家庭,並且在不斷沿襲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

可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並不是會一成不變的,不要放大TA對我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

注意自己給家裡帶來的情緒變化,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發生衝突,夫妻之間解決問題時用不影響夫妻關係的方式;

孩子的成長和性格養成離不開父母悉心的陪伴,讓TA感受到你對他的愛,TA才知道怎麼愛自己,愛別人;

不要輕易給孩子下定義,TA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TA自己,你的干涉,只會讓TA產生牴觸甚至逆反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