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di1990
莊子曾講過一個觀念故事,博弈如鬥雞,最高明的博弈者面對對手時,往往如木雞一般毫無反應。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擺出木雞的姿態,可以讓對手錯誤地估計雙方的力量對比,產生錯誤的期望,進而以自己實力戰勝對手。
簡單說,博弈時擺出木雞姿態,可以麻痺對手,也可以威懾對手。
從某種意義上講,少年康熙鬥鰲拜就蘊涵著鬥雞博弈的精髓,當然康熙擺出的“木雞”姿態不是呆滯,而是看似幼弱。
據野史記載,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康熙在南書房召見鰲拜,事先備好了一張折腳的椅子讓鰲拜坐,鰲拜剛落座,小侍衛便捧上了經過高溫處理的熱茶,鰲拜接過茶杯時,茶杯燙手根本接不住,加之椅子又是瘸的,鰲拜在小皇帝面前便犯下了君前失禮之罪,而且狼狽的還有些無暇顧及其他。
千鈞一髮時,經過長期訓練的小侍衛們一擁而上,鰲拜被撲倒在地,束手就擒。
由此,康熙登基以來的第一場君臣博弈大戰以少年天子的勝利宣告結束。
康熙的帝王心機在這幕大戲中展現的可謂是淋漓盡致,守株待兔、請君入甕、不動聲色、埋伏殺機——但康熙成功的最根本處還在於他精準地抓住了鰲拜的傲慢和麻痺大意。
鰲拜之所以會如此傲慢和麻痺大意,這裡既有鰲拜本身的因素,也有康熙成功迷惑的因素。
鰲拜是權臣,但不是亂臣賊子,弒君篡位這樣的心理他是沒有的,所以對少年康熙,他並沒有死防,更沒有行軟禁之實,他所有的行為僅僅是行權臣的霸道。
當然,這裡也有康熙長期韜光養晦的功勞,在鰲拜看來,少年康熙還是孩子,好欺負。
野史往往都是演繹最奪人眼球的那一部分,其實殿上擒鰲拜,只是整場博弈的冰山一角。康熙要想成功,冰山之下,他必須有一系列的周全動作。
大的方面,京城怎麼控制?宮內怎麼控制?小的方面,怎麼躲過鰲拜安插在宮內的眼線?怎麼才能讓鰲拜隻身入殿?
如果鰲拜本質上是曹操式的人物,不管大的方面,還是小的方面,康熙都辦不到。即便他僥倖辦到了,在殿上把鰲拜擒下了,依然無濟於事。
恰恰因為鰲拜僅僅是霸道權臣,康熙才能將鰲拜的親信調離京城,才能將京城的衛戍權悄悄的抓在手裡,從這其實能看出來,親政後的康熙並不是傀儡,僅僅是受制的小皇帝,他說話還是管用的,只不過鰲拜沒把他太當回事罷了。
殊不知,這是“木雞”持利劍。
具象到宮中就更能說明問題了,康熙在宮中的皇帝權威是有的,自由度是足夠的,鰲拜對他基本上也是持君臣禮的,所以康熙才能從容地完成宮中的擒拿佈局。
最耐人尋味,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一群少年在殿上把鰲拜擒下,權傾朝野的鰲拜怎麼就完敗了呢?還是那句話,換成曹操試試,恐怕怎麼綁的得怎麼鬆開。
一切的源頭其實還在於鰲拜始終沒有越過臣子的底線,也沒有培植製造“實際統治者”的既成事實。
說到底,君是君,臣是臣,這個廟堂格局,鰲拜是沒有打破的。
沒擒下他,他可以霸道;擒下他,所有人都認賬。
再從君臣博弈的本質看。
康熙的示弱,韜光養晦在麻痺鰲拜的同時其實是造就了另一種君臣和諧。在鰲拜看來,反正自己沒有弒君篡位的狼子野心,小皇帝又這麼“面”,越長大還越有聲色犬馬的趨勢,所以他就愈發地傲慢,愈發地鬆懈了。
簡單說,本質上鰲拜認為自己是忠的,康熙是軟的,這種君臣關係持續下去沒問題。
又或者說,他認為康熙根本沒有硬手段,也沒有那個魄力來收拾他。
結果,被收拾的措手不及。
歷史邏輯從來都是成王敗寇的,就康熙鬥鰲拜這一段,本質上康熙並沒有那麼牛叉,不過是在君臣框架下唱了一出博弈好戲,根本沒到生死較量的程度。
當然對於一個十幾歲少年來說,這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擒下鰲拜,沒有處死鰲拜也能反應這種博弈的本質,所謂怕鰲拜黨羽反撲,不便處死,這種說法並不可靠。
在你死我活的權鬥中,留活口才會招致反撲呢。
說到底其實是康熙並沒有處死鰲拜,並且服眾的理由。
黑句本
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鰲拜奉詔入宮,覲見皇帝。
鰲拜身為輔政大臣,初入宮廷實乃稀鬆平常,所以他對此不以為意,毫無提防。
然而,鰲拜剛看到康熙的影子,就聽得康熙一聲喝令。
鰲拜還沒反應過來怎麼回事,十幾個少年一擁而上,有的抓胳膊,有的抱腿,有的摟腰,齊齊發力,把鰲拜撲倒在地。
面對突然襲擊,鰲拜竟毫無還手之力,乖乖束手就擒。
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說明他武力非凡,加上久經沙場,實戰經驗豐富,為何會被一個小小的康熙算計,被一群小孩子搞定?
康熙雖小,卻心思縝密,扳倒鰲拜不是一時頭腦發熱,而是經過了長期籌劃。
1,拉攏人心,爭取支持。康熙對獨斷專權的鰲拜早有不滿,意欲剷除,但他知道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於是四處爭取支持。康熙先是爭取到孝莊太后的支持,這位皇祖母是清廷的定海神針,扳倒鰲拜這樣的大山,離不開她的首肯;然後康熙又爭取到兵部左侍郎黃錫袞、王弘祚等人等官員支持,這些人早就看不慣鰲拜的專橫,為康熙提供了幫助。
2,不動聲色,加以迷惑。鰲拜耳目眾多,謀劃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功虧一簣,康熙為了迷惑鰲拜,不敢動用兵馬將士,他親自挑選一批身強力壯的貴族子弟,讓他們住在宮裡,整日練習摔跤等技藝,自己時常過去親臨觀賞,有時還參與其中。鰲拜見了以後,認為康熙年少無知,沉迷嬉樂,不僅沒有防範,反而暗自高興,自己更可大權獨攬。
3,剪除羽翼,削弱力量。鰲拜擅權專政,黨羽眾多,且多佔據險要位置,康熙為了擒拿鰲拜,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把康熙的親信黨羽派往地方做官,逐漸把鰲拜孤立,並且以自己的親信把鰲拜的黨羽取而代之,掌握了京師衛戍權這一關鍵力量,為剷除鰲拜掃清障礙。
從宏觀上看,通過上述三種方式,康熙的謀劃十分縝密,鰲拜很難識破,所以一旦鰲拜大意,墜入彀中,當即被擒拿,進而落馬是意料中事。
從微觀上看,雖說鰲拜武藝出眾,但事發突然,他毫無防備,加上畢竟年齡大了,架不住一群訓練有素的年輕人以眾擊寡,別說偷襲,就是明著來,鰲拜也敵不過這幫年輕勇士。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在說起康熙擒鰲拜的事蹟時,民間故事為了誇大康熙的大智大勇,就把鰲拜寫得象戰神一樣神勇無敵。但事實上,康熙擒鰲拜的時候,鰲拜已經是一個六十來歲的老頭子,他又能有多厲害?十幾個少年想擒住他,又有什麼困難?
其實,皇帝要拘捕一個臣子,根本就不會有任何困難。因為,臣子再牛,總不能見皇帝時還帶上一隊親兵貼身護衛,而皇帝即便再無權力,一句令下也總能叫出百八十個帶刀的侍衛。
所以說,康熙拘捕什麼鰲拜,機會多得是。事實上,對於皇帝而言,真正的困難不是抓某個權臣,而是如何安撫由此引發的後果。換而言之,如果權臣擁有足夠大的實力,皇帝即便抓住他,最後也只是拉上自己陪葬。
那麼,鰲拜擁有讓康熙忌憚的實力嗎?顯然是沒有。就滿清當時的政治格局來說,皇帝親政後,從輔政大臣手中奪回權力,實在是太容易。
當時,鰲拜等四個輔政大臣由清一色的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滿清貴族組成,而且沒有一個皇室貴族成員。這意味著什麼呢?
這意味著四大輔政大臣聯合起來,所代表的力量也不過就三個旗,而剩餘五個旗的力量顯然不是他們所能控制的。更不用說,還有滿清皇室貴族、蒙古貴族、漢藩王都可以對他們進行制約和分庭抗禮。
在這種背景下,鰲拜等輔政大臣就是就是擰成一股繩,都不一定能搞定剩餘的下五旗力量,何況鰲拜等四個輔政大臣根本就尿不到一個壺裡,動不動就為了幾畝地、一點權力就劍撥弩張,恨不得相互殺了對方。憑他們這樣有限的輔政大臣勢力,就想危及皇權,那就是笑話。
事實上,所謂的鰲拜專權,並不意味著輔政大臣的勢力大,相反是輔政大臣的勢力被削弱。因為,他意味著上三旗的輔政大臣班子逐步走向分裂。
鰲拜把代表正黃旗的的索尼擠出權力核心,並不意味著他控制了正黃旗,相反是把正黃旗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後來康熙拘捕鰲拜時,以索額圖為代表的正黃勢力就是最主要的幫手。
鰲拜搶了正白旗的土地,並把正白旗的蘇克哈薩殺死,並不意味著他控制了正白旗,相反意味著把正白旗徹底逼入了自己的對方面。
本來,四個輔政大臣聯手都無力威脅皇帝的權力,現在因為鰲拜的肆意妄為,導致上三旗輔政大臣的力量正式分裂,鰲拜就更不具備這個能力。
所以,康熙在正式親政後,輕易把鰲拜拘捕了起來,而鰲拜對此,也不敢做絲毫反抗,他只是脫下衣服,露出自己滿身的傷疤,以表達自己的忠心。
我是趙帥鍋
鰲拜這個人是清朝初期的一個重要人物,作為當年跟著皇太極打天下的肱骨之臣,正是由於鰲拜等人的堅持,才使得皇位沒有落到多爾袞手中。為此在多爾袞掌權之後,鰲拜被整的很慘,直到多爾袞暴斃,鰲拜才重新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眾所周知,順治皇帝死的時候非常年輕,新登基康熙皇帝才年僅八歲,於是順治就任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以及鰲拜為輔政大臣,共同輔佐新君。(四大臣輔政)
這四個人中,索尼和遏必隆都是和事佬,只有蘇克薩哈和鰲拜互不相讓,但蘇克薩哈沒能幹過鰲拜。康熙六年,鰲拜聯手班布爾善將蘇克薩哈給弄死了,而索尼也於當年去世,四大臣中只剩下遏必隆和鰲拜。
遏必隆晚年奉行明哲保身,他在鰲拜面前就是一個軟蛋,鰲拜說啥就是啥,遏必隆的工作就是隨聲附和道:“大哥,你講的對”。
由於失去了制約,鰲拜也越來越飛揚跋扈,以至於最後被康熙設計生擒。(鰲拜畫像)
智擒鰲拜這件事在歷史上一直被認為是康熙的一大功績,但是近年來也有不少人站出來給鰲大爺喊冤,說鰲大爺不是奸臣,他根本就沒有篡位之心,鰲拜充其量就是一個權臣,頂天了就是霍光、曹操。
對於這個說法,我並不這麼認為,鄙人愚見,康熙擒鰲拜還是100%正確的。誠然,直到鰲拜被生擒的那一刻,他仍舊是個忠臣。當年若不是他率領著兩黃旗大臣帶刀上殿,說不定皇位根本輪不到康熙的老爹頭上。
但今天是忠臣,不代表明天也是忠臣,自己是忠臣,不代表兒子就是忠臣。霍光一生掌權,並無反意,但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就因謀反被誅族。
曹操最初的理想是匡扶漢室,可到後來卻變成了“挾天子而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在曹操活著的時候,他就被封為魏王,而在他死後,他的兒子曹丕就代漢稱帝,滅了東漢。
至於司馬懿之流就更不用提了,曹操、曹丕、曹叡健在的時候司馬懿跟孫子似的,但等到曹叡駕崩後,司馬懿立即除掉了政敵曹爽,獨攬朝政大權,為以後司馬炎篡魏打下基礎。
有上述這些例子可見,亂臣賊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的篡位者都是經歷了從忠臣到權臣,再到奸臣的這條路,因此康熙擔心鰲拜謀反也是合情合理的。就連一向喜歡給人平反的乾隆皇帝也斥責鰲拜:“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跡多端,難以枚舉”。
當然抓鰲拜的過程經常被後人演繹地十分激烈,據清末成書的《南亭筆記》記載:
“康熙帝在南書房召鰲拜進講,鰲拜入,內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內侍持其後。命賜茗,先以碗煮於水,令極熱,持之炙手,砰然墜地,持椅之內侍乘其勢而推之,乃僕於地。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論 如律”。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
鰲拜進如書房後,侍衛故意給他一把折斷腿的椅子,然後又端給他一盞非常燙手的茶水。鰲拜坐的椅子本來就不穩,加之茶水太燙,於是失手把茶杯摔到了地上。此時他身後的武士則趁機將他推倒在地,康熙見狀便大呼一句:“鰲拜大不敬”,緊接著十幾個衛士就把鰲拜給拿下了。
這段記載出自《南亭筆記》,這本書是清末編著的,真實性沒法考證。而在《清史稿》中關於鰲拜被擒的過程則非常簡約,鰲拜在進殿之後就被康熙下令捉拿,沒有那麼多情節。(現代電視劇中對智擒鰲拜的表演都太假了,把鰲拜簡直描畫成變形金剛了)
鰲拜被擒的原因也沒啥可說的,即便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但在被擒時也都59歲了,一個快60的人怎麼敵得過十幾個年輕力壯的武士,被抓是正常的,抓不住才不正常呢!
千佛山車神
提起鰲拜,想必看過金庸先生寫的《鹿鼎記》的人都不會陌生,那個驕橫跋扈、暴戾橫行的大鬍子,每每在小皇帝面前咄咄逼人就讓人恨的牙癢癢。康熙終於忍無可忍,訓練布庫少年智擒了鰲拜,讓人無不拍手稱快。
大家一定奇怪了,那個久經沙場,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的鰲拜為何會被一群少年給抓住,難道是浪得虛名嘛,有書君就帶著大家分析一下吧。
一,鰲拜不具備天時、地利和人和的條件。
(1)天時。
老將鰲拜雖久經沙場,戰功赫赫,權傾一方,但終歸是個臣子。封建社會皇權神聖不可侵犯,康熙年少,但畢竟是君主,所謂“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他怎樣處置自己都不過分,所以面對康熙的發難,他從心理上就已經輸了。
(2)地利。
朝廷就是天子的家,來去自由。儘管鰲拜朝內朋黨如雲,宮內耳目眾多,但依然阻擋不了皇帝在宮裡安排人算計你。
(3)人和。
鰲拜雖是幾朝重臣,他的黨羽也只是一部分簒黨奪權的少數人。他又屢屢在朝中恃寵而驕、飛揚跋扈早已引起了眾怒。天下還是人家大清朝的,只要康熙舉臂一揮,將帥們馬上臨陣倒戈,支持康熙,輕鬆地就將鰲拜與東西大營的軍隊分開。康熙的背後還有孝莊皇太后、索額圖以及忠於皇帝的一大群臣子們。勢單力薄的鰲拜加上年老體衰又怎能與以康熙為首的朝廷抗衡呢?
二,康熙的精心安排對比鰲拜的疏於防範,勝負自然見分曉。
康熙擒拿鰲拜是蓄謀已久的,他先是以遊戲取樂為名,挑選了一些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他們長期有針對性地練習徒手搏鬥,目標明確—-就是擒拿鰲拜。之後將鰲拜親信派往外地,讓自己人戍守京師。所有事情做好之後,才開始召見鰲拜,又將茶杯煮燙,坐得椅子做了手腳,可謂萬無一失了。
鰲拜覺得朝廷上下已在他的掌控之中,他的黨羽遍及朝廷內外。皇帝乳臭未乾軟弱可欺,對他畜養的那些年輕人更是壓根兒就看不上眼,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仗著自己的功夫底子,心裡沒有任何的戒備,倒成了康熙的甕中之鱉。
三,鰲拜從未想過取代康熙。
鰲拜功高蓋世,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對順治也堅守臣節。
康熙稱帝后,隨著權勢愈張,他也變得驕橫跋扈,但從未對皇帝有過敵意,弒君篡位是亂臣賊子的行徑,他從未想過,所以也從未想過皇帝會對付自己,他的所作所為僅僅是一個權臣的霸道罷了。
鰲拜戎馬半生,赤膽忠心,身上的傷疤就是最好的 證明,可惜後半生被權利和慾望矇蔽了內心,他不知收斂終受其害,還落得個權奸的名聲,實在是咎由自取。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鰲拜被一群小孩抓住這事主要是根據《南亭筆記》中的記載,裡面清晰的闡述了康熙是如何將鰲拜抓獲的。
康熙在決定抓鰲拜時,召鰲拜進了南書房,鰲拜進來之後,內侍讓鰲拜坐在早已經被鋸斷一腳的椅子上,然後遞上去一杯極燙的茶水,鰲拜剛接過手,因為太燙而將杯子丟在地上,內侍趁機順勢推倒椅子,鰲拜摔倒在地,聽聞摔杯聲音的健童立馬衝進來將鰲拜擒獲。
那麼鰲拜是真的被這樣擒獲的嗎?
鰲拜出身戎馬,戰功赫赫,正史記載,順治皇帝在位之前的鰲拜,一直都是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的人,皇太極駕崩之後,鰲拜和當時權傾朝野的多爾袞對抗,一直站在皇太極的兒子豪格這邊,然而雙方都不退讓,最後還是孝莊使用手段將皇太極的九子福臨推上帝位,也就是順治皇帝,順治在位期間並不長,但是鰲拜一直都很忠心,後順治帝病逝,鰲拜被選為四位託孤大臣之一。
隨著年紀的增長和權勢的增加,鰲拜被權力矇蔽雙眼,開始排除異己,結黨營私,原本鰲拜在四大輔臣當中是排名最後的,排在第一的索尼年老體衰,對朝廷之事也是有心無力,第二的蘇克薩哈又是個反覆無常的人,第三的遏必隆膽小怕事,基本上都是跟著鰲拜走。
所以這樣的局面,鰲拜想不狂都難,因為長期以來的權勢,鰲拜嚐到了甜頭,越來越囂張跋扈,一開始無論何事都會去象徵性的問問康熙,後來覺得康熙就是個小孩子,完全不放在眼裡,直到有一次,鰲拜要康熙處死蘇克薩哈,康熙自然是不同意,鰲拜竟然上前用力抓住康熙的手,聲稱不殺也得殺,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麼,最後蘇克薩哈被抄家滅族,鰲拜和康熙的矛盾從此升級到不可調節的地步,年少的康熙開始決定除掉鰲拜。
康熙又是如何剷除鰲拜的?
當時的鰲拜黨羽早已經遍佈朝廷內外,如果稍有不慎,很可能打草驚蛇,被鰲拜發現,所以康熙決定秘密行動,先是挑選了一些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天天訓練,之後開始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外地,讓他們遠離京城,然後讓自己的親信開始掌握京師的衛戍權。
所有事情做好之後才開始擒獲鰲拜,最後鰲拜被擒,康熙念在鰲拜功勞大,所以下令囚禁,根據法國傳教士白晉的記載,康熙之所以不殺鰲拜,是因為鰲拜將自己上衣脫下,身上所留下的疤痕全是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
其實康熙擒獲鰲拜並非真正用的一群小孩子,一是鰲拜根本沒有想要謀反,當時皇宮裡的守衛大權鰲拜並沒有全部控制,所以輕而易舉就被康熙的侍衛們奪取;二是首輔大臣索尼在去世之前,幫康熙鋪平道路,清掃了一部分障礙;最後還得是康熙的祖母,孝莊太后,孝莊太后作為三朝的太皇太后,經營了多少人脈只有她自己知道。
羽評郡主
對於鰲拜的熟悉,我想大部分的人還是在《鹿鼎記》裡面知道的,但是歷史上是真的有鰲拜這個人的。而且鰲拜也確實是被康熙訓練的一幫孩童抓住的。
鰲拜從小就是出生將門,從小就跟隨軍隊打仗而且屢立戰功。是皇太極的心腹,一直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當時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徵朝鮮等等,鰲拜都是有很大的戰功。
和大明對峙期間,鰲拜也是屢立戰功,當時皮島之戰眼看清軍就要攻不下來了,但是正是鰲拜首先衝鋒在前,一舉登上皮島,戰後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還有後來的松錦會戰,西充之戰等等鰲拜都是功不可沒的。可以說鰲拜對於大清的建立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鰲拜自然也是皇太極的心腹,但是皇太極死了之後當時皇位之爭也是具有極大爭議的,當時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這兩人爭皇位,對於鰲拜來說肯定是支持豪格的,因為畢竟他是皇太極的長子。但是後來雙方都讓步,讓六歲的福臨繼位就是順治,而多爾袞成了攝政大臣,多爾袞上臺之後對鰲拜進行了三次的打壓。但是順治親政後,鑑於鰲拜的忠心於是提拔了鰲拜。
後來康熙繼位,鰲拜就成了輔政大臣,當時一共有四個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後來索尼病故,蘇克薩哈被殺,四大輔臣只剩下一個無足輕重的遏必隆,鰲拜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而這個時候康熙還只是一個小孩子,所以鰲拜對於康熙就沒有一點的忌憚了。
康熙六年的時候,這個時候康熙已經十四歲了,開始親政,但是鰲拜也不甘心,因為一旦康熙親政,就意味著鰲拜不能與所欲為了,所以鰲拜也是心有不甘,康熙八年這個時候十六歲了,這年五月康熙做了人生第一件大事,除了鰲拜。對於康熙具體是怎麼除去鰲拜的,其實歷史記載上已經沒有明確的過稱了,估計只有在《鹿鼎記》裡面看得到了,畢竟史書不是小說,不會把一件事詳細的描寫清楚。在史書上都只是記載康熙用一群小孩子把鰲拜抓住了。
當時康熙召鰲拜進宮,在古代來說皇帝召大臣入宮那是很平常的,更何況鰲拜還是輔政大臣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啊,而且鰲拜當時已經是權傾天下了,鰲拜也是經常出入皇宮,所以鰲拜也是沒有想到康熙會對自己下手,康熙之前每天就是和一群小孩子打打鬧鬧,鰲拜自然也不會想到就是康熙在訓練他們對付自己。可能也是因為鰲拜的大意,加上康熙正是用小孩子麻痺了鰲拜,所以才有機會成功。而且要知道鰲拜是跟隨皇太極打天下的人,皇太極已經是康熙的爺爺了,所以鰲拜這個時候估計沒有七十也有六十了,為什麼沒有具體的年齡呢?因為歷史上對於鰲拜的生年是沒有記載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一提到鰲拜,映入大家腦海的肯定都是影視劇和小說當中,那個驕橫跋扈,暴戾橫行的奸惡形象。在看到鰲拜被擒之時,無不拍手稱快,感嘆於康熙皇帝的睿智和勇敢,卻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鰲拜是權臣,但不是奸臣。
這個“滿洲第一勇士”被一群小孩子抓住,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康熙的長久佈局。為了對抗鰲拜,康熙通過聯姻的方式與索尼、遏必隆結成緊密關係,在朝野之上佔盡先機;召集二十多個布庫少年,整日練習布庫戲,用以麻痺鰲拜;召見鰲拜之前,康熙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離開京城,又以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召見鰲拜當天,又在宮門外繳了他的武器,鰲拜不以為意,走入全套;武英殿內,布庫少年們利用動了手腳的椅子和茶杯,巧妙設計,出其不意。以上各步,環環相扣,可以說是為擒拿鰲拜奠定了堅實的行動基礎。
二是鰲拜全無防備。雖說鰲拜久經沙場,但此時的他已年過半百,身體已不比當年,仗著一身英雄膽氣,從不服老。索額圖繳了他的武器,他不以為意;康熙召集布庫少年,他不曾多想;即便是他中招跌落座椅的那一刻,已然覺得衝向他的少年是來攙扶他的。直到動起手來,才恍然大明白,最後被二十多個少年擒住,跟他的疏忽大意脫不開干係。
三是鰲拜從無反意。筆者認為,這是最關鍵的一點,也是前兩點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鰲拜是權臣,功高蓋世,但絕不是奸臣,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對順治也堅守臣節,康熙稱帝后,隨著政斗的升級,鰲拜勢力愈張,驕橫日甚,但從未對皇室有過敵意。他任由康熙調離親信,收繳兵器,不僅僅是因為他剛愎自用,更多的是從未想過康熙會要對付一片“赤城”的自己。
歷史上,在康熙宣佈了鰲拜三十條罪狀,判處鰲拜凌遲處死之時,鰲拜是掙脫了那二十多個少年的,他昂首站立,脫掉上衣,讓康熙看身上為愛新覺羅打江山留下的傷疤,康熙皇帝也是潸然淚下,該處鰲拜終身監禁。與其說是一群小孩抓住了鰲拜,不如說是鰲拜綁縛了自己。或許更有可能的是直到他奮力掙脫布庫少年的那一刻,他才意識到,皇帝已經將刀加在了自己脖子上,以他的武功,殺出宮外不在話下,然而他選擇了接受判決。
國家人文歷史
提起鰲拜,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滿洲第一勇士”;然後就是影視劇裡暴戾跋扈,滿臉鬍子茬的奸惡形象。當看到鰲拜被康熙訓練的布庫少年擒住時,都拍手叫好,也佩服康熙帝的睿智與果敢。
然而,大家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的鰲拜會敗給了一群小孩子,如此輕而易舉的拿下鰲拜。我想,願意是多方面的:
首先,鰲拜雖是一員,而且久經沙場,但畢竟現在已經是花甲之人,力氣有可能不如訓練有素的布庫少年了。況且這些布庫少年都是訓練專門對付鰲拜的,有針對性。
其次,康熙要拿下鰲拜之事是佈局已久的,並非一時衝動,而且是做足準備。康熙手下訓練的年輕人個個都是搏鬥高手,並且經過長期的,有目的的、有針對性的訓練,目的明確,自然是招招致命。
再者,當時的鰲拜其實根本就沒把這些小屁孩放在心上。認為他們只是陪皇帝玩耍的一群孩子而已,鰲拜覺得他們和自己有著太大差距,而且是毫無防備啊。事實證明 “雙拳難敵四手,惡虎還怕群狼”。
最重要的一點,鰲拜沒有反叛之心,就是他沒有造反的打算。康熙登基之後,畢竟還是個小孩,此時的鰲拜可以說是在萬人之上啦,他的飛揚跋扈目的就是為了專權,自己說的算,就連康熙也要聽他的。也就是說,鰲拜是權臣不是奸臣,但也不是什麼忠臣。
康熙帝成功生擒鰲拜後,宣佈了他的三十多條罪狀,但是卻沒殺死他,只是將其關押。在其病逝四十四年之後,康熙還追賜他為一等男爵,到雍正繼位時,又把公爵還給他,且後人可以承襲。這些足以說明鰲拜沒有反意,只是喜歡權利而已。
即使是布庫少年擒拿他時,他還自以為是的認為是在切磋武藝,即使被布庫少年推到他仍然覺得是在切磋,直到被布庫少年一擁而上擒住,才知道中計了。而且被抓後一直都沒有在反抗,這也能說明他沒有反心,其實他本可以輕鬆掙脫的。
而且,康熙也並不是一個人作戰,他背後有孝莊太皇太后,安親王嶽樂和八大鐵帽子王,以及索額圖等龐大的智囊團。只是一代功臣,因為自己的疏忽大意,落得如此地步,的確是他自己沒有想到的,可以說:鰲拜是輸給了沒有準備的自己。
悟空八卦歷史
向敬之
鰲拜是太宗、世祖朝的一員猛將,多次充當先鋒,與明軍、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的大西軍血拼,戰功卓著。他很有戰功,死忠於太宗世系,而與威權自專的攝政睿親王發生了多次衝突。多爾袞也曾想拉攏他,但沒想到他力保太宗皇長子豪格繼位不成,轉而誓死效忠於沖齡踐祚的順治帝。順治臨終前將他列入顧命的輔政大臣團隊。
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晚年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最後在康熙八年五月,被一夥練布庫之戲的小年輕擒獲。這其中有原因:
一、鰲拜雖然久經沙場,是一員驍勇戰將,但畢竟歲數見高,至少是花甲老人了。另外,也難保他身體有多處在戰爭中留下的傷痛。
二、將鰲拜擒獲的小青年,雖然年輕,但作為保衛皇帝的侍衛,也不是紈絝子弟,都是善於騎射武功。他們趁鰲拜不注意,一擁而上,在人數上、氣勢上、準備上,都佔有了一定的上風。
三、鰲拜長期欺負幼主不敢鋌而走險,故而認為康熙專訓侍衛玩摔跤是娛情戲,故而完全是懈怠的。自然不知道康熙訓練的摔跤,是專門為他準備的。
四、面對康熙突然發難,鰲拜不敢公然反抗,反抗即為忤逆和背叛,他在心理上有所顧忌的,最起碼是沒有絲毫準備的。皇帝可以讓他死,弄個罪名就無可厚非,若其直接武力對抗皇帝,那就是滅門之罪。康熙對侍衛們,自然有特殊的承諾,激勵他們放手一搏,不惜使陰招,下絆子。像索額圖為了參與此戰,自請放棄吏部侍郎,降級復任一等侍衛,協助康熙拿下鰲拜後,成為了國史院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成為新的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