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戰時王平為何離開曹魏,而歸降蜀漢?

hh0423


王平歸投劉備,有可能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王平可能代表了一部分的賨民。因為,王平有可能不是漢人,而是漢化賨人。《三國志.王平傳》也說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大字不認識幾個,但是說出來的話卻很道理。這樣的形象,活脫脫就是部分賨人的首領呀。再看王平出生,巴西宕渠人,巴西和巴東是少數民族聚集地,特性就是直接屬於賨邑侯杜濩的管轄,保持著一定獨立性。所以,漢中張魯被曹操打敗後,後路就是竄入巴中,和七姓夷王樸胡,以及賨侯杜濩聯合抗曹。



張魯最終回南鄭歸附曹操,不久之後,留守的張郃就攻入了巴地,於是樸胡,杜濩這些少數民族首領就帶著族人歸降了,這裡就包括了王平。而且,張郃還把這些人都遷入了漢中,其中,樸胡,杜濩,王平等少數民族大大小小首領,還都來到了洛陽,接受了曹操的封賞。樸胡,杜濩被封為列侯,兩巴太守,王平卻只是個小小的代理校尉,可見,王平只是賨人中一個小小的首領,並不為曹操所看重。要不是王平還來在蜀漢大放異彩,恐怕史書連這一段都不會提及王平。所以,這也說明了王平為何要投奔劉備的原因,顯然王平在曹魏軍中機會不多。但是,這並非王平投歸劉備唯一原因。



根據《三國志.黃權傳》記載,黃權被任命為護軍,迎接張魯無果。但是,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這也是漢中之戰的前一階段。自從張飛大破張郃後,巴土最終還是被蜀漢控制了。所以,杜濩,樸胡,王平等諸人就回到了漢中前線,爭奪巴土。否則,杜濩的巴西太守,樸胡的巴東太守名不副實,而且不能回到家鄉。於是,才有了黃權之謀,攻破杜濩,樸胡,進軍漢中,殺夏侯淵,奪取了漢中,引來曹操率領大軍親征。所以,漢中之戰後,王平估計是帶著一部分不願意離開家鄉的賨人,一起歸附了劉備。這也暗合了王平“不識字,卻明理”的個性特質。



王平來到蜀漢政權後,意義是很大的。因為王平不僅大放異彩,日後成了蜀漢舉足輕重的大將,而且在歸附劉備時,也有不同的意義。畢竟,當時巴土,漢中很多民眾,包括少數民族,都被曹操北遷了,劉備幾乎只得到一塊空地。但是,有了王平等人的歸附,也是在向這些被遷走的百姓表示,家鄉的情結。


大飛熊騎士


說到王平為何投降蜀漢,僅能從王平的平生事蹟和性格去做分析。

王平投降蜀漢之前,只知道王平小時候是寄養在外祖父家,連姓都改隨外祖父姓何,由此可推斷王平的父親可能早亡,如果父親健在,斷不會讓兒子改姓吧。之後隨巴西郡賨人首領杜濩和七姓夷王樸胡一起隨張魯投降曹操,被封為代理校尉。

王平在隨曹操參與漢中之戰時,投降了蜀漢,王平一生的事蹟大多是在蜀漢發生的,《三國志 王平傳》中,王平一生在蜀漢就只有四件事:



1、街亭之戰勸諫馬謖,在馬謖失敗後,拉起隊伍力拒張郃,成為街亭之敗的唯一亮點;

2、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也就是滷城之戰中,王平堅守南部陣營,擋住張郃的進攻,為諸葛亮滷城之戰大勝創造條件;

3、諸葛亮去世時,魏延與楊儀對抗,王平阻止魏延,防止蜀漢動亂,立下大功;

4、曹爽率大軍南征蜀漢,王平僅憑漢中3萬人擋住曹爽軍十幾萬大軍,為蜀漢擋住曹爽的進攻立下大功。

看到沒,王平在蜀漢的大事全是功勞,而且都是大功,說明王平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在魏延死後,漢中基本上是由王平鎮守,在蜀漢中後期,王平鎮守漢中,與駐守南中的馬忠、鎮守永安的鄧芝三人一起被稱為蜀漢的平安三候,而唯一不同的是王平是降將,另兩人都是一直跟著劉備的。



但《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這樣評價王平的:然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以此為損焉。

大概意思是說王平性情多疑,為人自卑,這是他的欠缺之處。王平是248年去世的,當的陳壽只有15歲,差不多是同個朝代的人,陳壽對王平的評價想來不會差多遠,一個如此戰功赫赫的人,為何如此自卑?

答案只能是一個:就是性格使然,也就是說王平的性格如此,多疑且自卑。

王平的性格應該與其從小的生長環境有關,並且王平不識字,人卻很聰明,能聽懂《史記》與《漢書》中大概的意思,那個年代,不識字的人多了去,但是上層社會的人一般是學習過文化,由此可見王平的出身並不高。

一個出身不高,性格多疑且自卑的人,在曹操手下當著代理校尉,代理校尉就是一個安頓閒人的閒職,估計這個職位也是王平靠自已能力爭來的,以王平這樣的資歷和性格,絕對不會在漢中之戰中主動投降劉備。



看看姜維,如果不是縣令的猜忌,關閉了城門,只要有一線機會,姜維斷然不會投降諸葛亮一樣,王平也是這樣,如果跟隨曹操參與漢中之戰,如果不是失敗被俘虜,或者陷入絕境被曹操放棄,王平斷然也不會投降劉備。

況且以王平這樣的性格,多疑且自卑,這樣的人一般是很低調實用的人,一般不會主動挑起事端。王平這樣的地位,代理校尉而已,如果不是漢中之戰,王平一生也就是努力的做好自已的事,一步一步向上爬吧。說王平嫌在曹操處不受重用而投降劉備,這個是沒有理由的,完全是瞎猜,一是性格使然,二是王平如果要發展,當然是在曹操處的發展潛力更大。

而王平最終投降劉備的原因就是:

1、戰爭失敗被劉備俘虜;

2、戰鬥中陷入絕境,被曹操放棄。

僅此而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三國時蜀漢後期大將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貫益州,他原屬曹操,在曹操與劉備爭漢中時投降了劉備,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的歷史軌跡,所以對他做出的這一選擇會不太理解。


在《三國演義》中,是因為王平不救援徐晃,徐晃兵敗,要殺王平,王平就夜裡率部投降了蜀漢。而在正史《三國志•王平傳》的記載中是這麼說的:“隨杜濩、樸胡詣洛陽,假校尉,從曹公徵漢中,因降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

從王平的一生事蹟中,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他降蜀漢的原因:一是官職問題。從《三國志》記載中可以看出,在曹魏的時候,王平的官職是個小小的校尉,而他降了蜀漢之後被封為牙門將、裨將軍,官職和地位明顯提高了。


二是才華問題。《三國志》中記載:“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平曰:“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惟護軍劉敏與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諸軍及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退還,如平本策。是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在北境,鹹著名跡。”張郃、曹爽都是魏國名將,可見王平在三國亂世中是個將才,而他在曹魏時卻沒有才能發揮的機會。



三是故鄉情結。時至今日很多國人都講老鄉,都有落葉歸根情結,而王平是巴西宕渠人,老家在蜀漢地盤,他是在洛陽投奔的曹操,趁漢中之戰曹軍大敗混亂之中往家鄉跑,正好就降了劉備。


許多謙


馬雲說過:員工的離職原因只有兩點: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

漢中之戰是劉備人生巔峰的一戰,不僅正面擊潰曹操,更是有一名曹將來降——王平

曹操那麼強大,一場失敗根本對曹操毫無影響,為何王平會叛曹投劉?

1.‘錢沒給到位’,王平出身異族,跟隨樸胡等人投靠曹操,由於王平還不識字,所以在人才濟濟的曹營只當了個校尉,還是代理的。

2.‘心委屈了’,在漢中之戰中,王平被任命為副將充當嚮導輔助徐晃,卻備受徐晃排擠。徐晃不聽王平勸告導致兵敗,卻想將責任怪罪到王平身上。

當初投靠曹操是並未攜帶家眷,家眷現在全部在劉備的底盤上,此時王平又想起以前在曹營不受重視不說,還處處受到排擠,於是‘一怒之下’叛曹投劉。


以第三角度說話


王平是蜀漢後期非常活躍的一員大將,屢立戰功,特別是在曹爽進犯漢中之戰時,王平以劣勢兵力搶佔險要,擊退了魏軍,表現搶眼。不過王平最早是曹操的部屬,官居校尉,在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之戰時才歸順劉備。

王平歸降劉備的具體原因,《三國志》中並未記載,所以只能從現有資料推測一二。陳壽在評價王平缺點時,有一句是“性狹侵疑”,大概意思就是心胸狹窄,有些多疑。

王平在曹操部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校尉,他長於軍旅,但是不識幾個字,估計這導致了他在曹操手下仕途不怎麼順利。而從王平後來在蜀漢的表現來看,還是很有才能的,以他的性格自然對這樣的待遇不滿,當中也可能發生了其他的一些事,最終導致了王平改投劉備。

應該說這一選擇不算錯,在蜀漢王平從牙門將、裨將軍一直做到了鎮北大將軍、安漢侯,要是留在曹魏的話,估計很難有機會出頭。


不沉的經遠


在漢中之戰徐晃不聽王平的勸告,兵敗反而加害於王平,王平雖識字不多但打扙也是一個天才,徐晃排擠他,他無奈投降了劉備,後來劉備和諸葛亮都重用他,確實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