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时王平为何离开曹魏,而归降蜀汉?

hh0423


王平归投刘备,有可能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王平可能代表了一部分的賨民。因为,王平有可能不是汉人,而是汉化賨人。《三国志.王平传》也说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大字不认识几个,但是说出来的话却很道理。这样的形象,活脱脱就是部分賨人的首领呀。再看王平出生,巴西宕渠人,巴西和巴东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特性就是直接属于賨邑侯杜濩的管辖,保持着一定独立性。所以,汉中张鲁被曹操打败后,后路就是窜入巴中,和七姓夷王朴胡,以及賨侯杜濩联合抗曹。



张鲁最终回南郑归附曹操,不久之后,留守的张郃就攻入了巴地,于是朴胡,杜濩这些少数民族首领就带着族人归降了,这里就包括了王平。而且,张郃还把这些人都迁入了汉中,其中,朴胡,杜濩,王平等少数民族大大小小首领,还都来到了洛阳,接受了曹操的封赏。朴胡,杜濩被封为列侯,两巴太守,王平却只是个小小的代理校尉,可见,王平只是賨人中一个小小的首领,并不为曹操所看重。要不是王平还来在蜀汉大放异彩,恐怕史书连这一段都不会提及王平。所以,这也说明了王平为何要投奔刘备的原因,显然王平在曹魏军中机会不多。但是,这并非王平投归刘备唯一原因。



根据《三国志.黄权传》记载,黄权被任命为护军,迎接张鲁无果。但是,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这也是汉中之战的前一阶段。自从张飞大破张郃后,巴土最终还是被蜀汉控制了。所以,杜濩,朴胡,王平等诸人就回到了汉中前线,争夺巴土。否则,杜濩的巴西太守,朴胡的巴东太守名不副实,而且不能回到家乡。于是,才有了黄权之谋,攻破杜濩,朴胡,进军汉中,杀夏侯渊,夺取了汉中,引来曹操率领大军亲征。所以,汉中之战后,王平估计是带着一部分不愿意离开家乡的賨人,一起归附了刘备。这也暗合了王平“不识字,却明理”的个性特质。



王平来到蜀汉政权后,意义是很大的。因为王平不仅大放异彩,日后成了蜀汉举足轻重的大将,而且在归附刘备时,也有不同的意义。毕竟,当时巴土,汉中很多民众,包括少数民族,都被曹操北迁了,刘备几乎只得到一块空地。但是,有了王平等人的归附,也是在向这些被迁走的百姓表示,家乡的情结。


大飞熊骑士


说到王平为何投降蜀汉,仅能从王平的平生事迹和性格去做分析。

王平投降蜀汉之前,只知道王平小时候是寄养在外祖父家,连姓都改随外祖父姓何,由此可推断王平的父亲可能早亡,如果父亲健在,断不会让儿子改姓吧。之后随巴西郡賨人首领杜濩和七姓夷王朴胡一起随张鲁投降曹操,被封为代理校尉。

王平在随曹操参与汉中之战时,投降了蜀汉,王平一生的事迹大多是在蜀汉发生的,《三国志 王平传》中,王平一生在蜀汉就只有四件事:



1、街亭之战劝谏马谡,在马谡失败后,拉起队伍力拒张郃,成为街亭之败的唯一亮点;

2、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也就是卤城之战中,王平坚守南部阵营,挡住张郃的进攻,为诸葛亮卤城之战大胜创造条件;

3、诸葛亮去世时,魏延与杨仪对抗,王平阻止魏延,防止蜀汉动乱,立下大功;

4、曹爽率大军南征蜀汉,王平仅凭汉中3万人挡住曹爽军十几万大军,为蜀汉挡住曹爽的进攻立下大功。

看到没,王平在蜀汉的大事全是功劳,而且都是大功,说明王平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魏延死后,汉中基本上是由王平镇守,在蜀汉中后期,王平镇守汉中,与驻守南中的马忠、镇守永安的邓芝三人一起被称为蜀汉的平安三候,而唯一不同的是王平是降将,另两人都是一直跟着刘备的。



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这样评价王平的: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

大概意思是说王平性情多疑,为人自卑,这是他的欠缺之处。王平是248年去世的,当的陈寿只有15岁,差不多是同个朝代的人,陈寿对王平的评价想来不会差多远,一个如此战功赫赫的人,为何如此自卑?

答案只能是一个:就是性格使然,也就是说王平的性格如此,多疑且自卑。

王平的性格应该与其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并且王平不识字,人却很聪明,能听懂《史记》与《汉书》中大概的意思,那个年代,不识字的人多了去,但是上层社会的人一般是学习过文化,由此可见王平的出身并不高。

一个出身不高,性格多疑且自卑的人,在曹操手下当着代理校尉,代理校尉就是一个安顿闲人的闲职,估计这个职位也是王平靠自已能力争来的,以王平这样的资历和性格,绝对不会在汉中之战中主动投降刘备。



看看姜维,如果不是县令的猜忌,关闭了城门,只要有一线机会,姜维断然不会投降诸葛亮一样,王平也是这样,如果跟随曹操参与汉中之战,如果不是失败被俘虏,或者陷入绝境被曹操放弃,王平断然也不会投降刘备。

况且以王平这样的性格,多疑且自卑,这样的人一般是很低调实用的人,一般不会主动挑起事端。王平这样的地位,代理校尉而已,如果不是汉中之战,王平一生也就是努力的做好自已的事,一步一步向上爬吧。说王平嫌在曹操处不受重用而投降刘备,这个是没有理由的,完全是瞎猜,一是性格使然,二是王平如果要发展,当然是在曹操处的发展潜力更大。

而王平最终投降刘备的原因就是:

1、战争失败被刘备俘虏;

2、战斗中陷入绝境,被曹操放弃。

仅此而已。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贯益州,他原属曹操,在曹操与刘备争汉中时投降了刘备,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的历史轨迹,所以对他做出的这一选择会不太理解。


在《三国演义》中,是因为王平不救援徐晃,徐晃兵败,要杀王平,王平就夜里率部投降了蜀汉。而在正史《三国志•王平传》的记载中是这么说的:“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从王平的一生事迹中,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降蜀汉的原因:一是官职问题。从《三国志》记载中可以看出,在曹魏的时候,王平的官职是个小小的校尉,而他降了蜀汉之后被封为牙门将、裨将军,官职和地位明显提高了。


二是才华问题。《三国志》中记载:“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余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平曰:“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着名迹。”张郃、曹爽都是魏国名将,可见王平在三国乱世中是个将才,而他在曹魏时却没有才能发挥的机会。



三是故乡情结。时至今日很多国人都讲老乡,都有落叶归根情结,而王平是巴西宕渠人,老家在蜀汉地盘,他是在洛阳投奔的曹操,趁汉中之战曹军大败混乱之中往家乡跑,正好就降了刘备。


许多谦


马云说过:员工的离职原因只有两点:钱,没给到位、心,委屈了。

汉中之战是刘备人生巅峰的一战,不仅正面击溃曹操,更是有一名曹将来降——王平

曹操那么强大,一场失败根本对曹操毫无影响,为何王平会叛曹投刘?

1.‘钱没给到位’,王平出身异族,跟随朴胡等人投靠曹操,由于王平还不识字,所以在人才济济的曹营只当了个校尉,还是代理的。

2.‘心委屈了’,在汉中之战中,王平被任命为副将充当向导辅助徐晃,却备受徐晃排挤。徐晃不听王平劝告导致兵败,却想将责任怪罪到王平身上。

当初投靠曹操是并未携带家眷,家眷现在全部在刘备的底盘上,此时王平又想起以前在曹营不受重视不说,还处处受到排挤,于是‘一怒之下’叛曹投刘。


以第三角度说话


王平是蜀汉后期非常活跃的一员大将,屡立战功,特别是在曹爽进犯汉中之战时,王平以劣势兵力抢占险要,击退了魏军,表现抢眼。不过王平最早是曹操的部属,官居校尉,在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之战时才归顺刘备。

王平归降刘备的具体原因,《三国志》中并未记载,所以只能从现有资料推测一二。陈寿在评价王平缺点时,有一句是“性狭侵疑”,大概意思就是心胸狭窄,有些多疑。

王平在曹操部下,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校尉,他长于军旅,但是不识几个字,估计这导致了他在曹操手下仕途不怎么顺利。而从王平后来在蜀汉的表现来看,还是很有才能的,以他的性格自然对这样的待遇不满,当中也可能发生了其他的一些事,最终导致了王平改投刘备。

应该说这一选择不算错,在蜀汉王平从牙门将、裨将军一直做到了镇北大将军、安汉侯,要是留在曹魏的话,估计很难有机会出头。


不沉的经远


在汉中之战徐晃不听王平的劝告,兵败反而加害于王平,王平虽识字不多但打扙也是一个天才,徐晃排挤他,他无奈投降了刘备,后来刘备和诸葛亮都重用他,确实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