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方案破解難題,老舊小區“塞”進百餘輛私家車

不久前,昌平交通支隊把綜合整治老舊小區“停車難、行車亂、出行堵”的問題擺上重要日程,著力打通微循環,解決“腸梗阻”。

在一些老舊小區停車問題十分凸顯,搶車位、裝地鎖等方式不斷出現。

3月初,崇西小區通過居民自管公約,將小區停車證分為包月、計次、臨停三種,小區停車難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緩解。引入物業管理公司、拆除違建建立體停車場……許多老舊小區依據自身的特點,嘗試著不同的破題方式。

專家表示,應注重內涵式發展,通過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進行發展。利用小區內部與周圍的邊角地帶,通過集約型化停車、專業化管理的方式,破解老舊小區的停車難題。

解決方案1 停車自治

三種車證“調度”社區車輛

東城區崇西小區南側的道路上,立著“崇西小區自治停車場”的藍色牌子。車輛沿著道路北側整齊停放,幾名停車管理員坐在路邊,一有車輛駛入車位,便會上前查看。“主要是看有沒有停車證,有證才能停。”

崇西小區中的許多樓房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停車難的問題在近幾年更加凸顯出來。當時小區周圍車位只有88個,“搶車位”的情況天天出現。居民周先生曾繞著小區轉了四圈也沒有找到停車位置,狹窄的道路中幾輛車慢慢前行,司機探出頭四下尋覓著。“這就是當時找車位的狀態,到晚上下班的時候基本上找不到。”

“現在外面的車不讓停在這裡了,是為保證小區居民的停車需求。”路邊的停車管理員曾經是這條路上的停車收費員,在他眼中,這條路曾經進出車輛不斷,狹窄的道路常會因為無法錯車而導致擁堵,而擁堵與車位難找在今年年初有了改觀。

三种方案破解难题,老旧小区“塞”进百余辆私家车

崇西小區南側自治停車場

今年年初,小區成立了停車自治會,並在小區中開展停車需求登記,登記後發現社區中共有停車需求278個。在小區周圍路側,以及周邊商業中釋放出220多個停車位。自治會將居民的停車需求分成了三種,設立了A、B、D三種類型的停車證。其中,A證為居民包月停車證;B證為計次停車證,可以滿足子女探望老人的需求;D證為臨時停車證,當電子停車位不足時可以臨時使用。為了加強管理,周先生與其他居民都填寫了居民停車自管公約,遵守停車管理的規定。“到社區辦證後按月收費,價格也從每月300元降到了每月230元。”

三种方案破解难题,老旧小区“塞”进百余辆私家车

崇西小區自治停車A證

3月初開始,崇西小區外停放的車輛上,車窗下都擺放著停車證,上面登記著車牌號以及停車證的類別。黃色的“崇西自治停車A證”上標記著每個車證的有效期為半年。在居民林先生看來,不同類別的車證讓停車難得到了緩解。小區前的道路也很少出現隨意停車而出現的擁堵。

“無證車輛知道這裡沒法停了,就不再過來了。”停車管理員遇到了無證車輛便會上前告知此處已無法停車,可以將車輛停止不遠處的商場車庫中。

解決方案2 引入服務

停車位增加了一倍

東四環附近的垡頭一區南院小區,小區中多是四層老樓,最老的房子已超過50年。幾棟樓中央圍著的一片空地是小區中不多的公共空間,鋪設的道磚上劃出了50多個車位,每個車位前都寫著車牌號。進出小區處的欄杆在識別車牌號後自動抬起,小區中均為固定車位,外來車輛無法進入。

一年多前,小區中的停車難問題困擾著居民的日常生活。車輛見縫插針,橫七豎八地停放在小區中,地鎖、廢舊自行車等都成為佔車位的工具,這樣居民也常因爭搶車位而矛盾不斷,小區中共能停入20多輛汽車。

居民周女士表示,小區因無物業、無停車管理等服務,曾有居民組成了服務隊,為居民提供一些簡單的維修服務,但是人員都集中在六七十歲,效果並不明顯。在與居民多次溝通後,老舊小區中第一次引入了專業的物業公司進行管理。

物業公司進駐小區後,開始對綠地補種、整治環境,同時施劃停車位。“以前小區沒人管,很多外面車輛長時間停在小區裡,小區居民沒位置停車。”一名居民表示,與許多老舊小區一樣,停車問題一直困擾著垡頭一區南院小區。

為了解決小區的停車難題,居委會挨家挨戶讓居民填寫調查問卷。居委會一名工作人員表示,調查發現大部分居民同意收費,然後再進行價格意見徵詢,最終確定每月收費不足百元。“物業公司的管理和服務較為專業化,在規劃了小區的空間後,小區的居民基本上都有了固定車位。”

三种方案破解难题,老旧小区“塞”进百余辆私家车

垡頭一區南院小區重新施劃的停車位

該小區物業公司負責人表示,收取停車費與物業費,對於老舊小區居民來說需要時間適應,物業公司的方案也會隨著居民的感受進行調整。“居民在感受到了小區發生變化,環境變得有序後,很多居民開始接受物業、停車收費。”

這名負責人算了一筆賬,僅靠物業費與停車費的收入,物業公司入不敷出,也很難有物業公司願意接手老舊小區。老舊小區可以通過為業主提供增值服務獲得一些利潤,“比如健康小屋、送菜服務、服務租售、裝修等項目”。

解決方案3 拆違建庫

1400平方米違建變140個車位

北五環外的清河毛紡廠北小區,一個剛剛建成的四層立體停車樓立在小區東側。車輛駛入車位後,車主便可離開車輛,車輛通過升降橫移停入指定位置。

該小區1992年建成,9棟樓共有902戶居民,近幾年停車難問題一直困擾著小區。小區中共有車位130多個,無法滿足居民的停車需求。“沒地方停車,晚上回來了停路邊了,還容易被貼條。”居民王先生對小區停車現狀既不滿又無奈。

一年多前,社區中開展了停車需求調查,結果發現小區停車位缺口140個。在對小區可用空間進行調研,在小區東側存在一塊約1400平方米的違章建築。拆除違建建立體停車庫的想法出現後,街道辦事處便組織人員與居民協商,在得到了八成居民同意與認可後,拆違建庫的做法在去年春節後開始動工。

毛紡廠北小區社區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具體的做法是社會資源來投入,海淀區根據相關政策有一定的獎勵和補貼,後期就是企業自己運行、自己收費,來實現收支平衡。

三种方案破解难题,老旧小区“塞”进百余辆私家车

毛紡廠北小區的立體停車位

去年年底立體車庫投入使用,共建有140個停車位,其中有90多個車位已經被小區居民租用。停車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停放在立體車庫中收費為每月400元。為加強小區管理,辦理車證需是本小區長期居住的居民,辦理車證時需要戶口本、行駛證、車輛交強險單,出租戶需攜帶租房合同。

海淀區城管委交通科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海淀區出臺了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停車設施的獎勵辦法,對於新建的停車場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利用居住區內部及周邊場地挖潛建設平面停車位,獎勵補助標準為2000元/車位。利用居住區內部及周邊場地設置立體停車設備,資金獎勵補助標準按設備類別為5000元至15000元/車位。目的在為增加停車設施供給,大力緩解停車難問題,改善城市交通環境,提高群眾生活質量。促進形成政府引導支持扶持、社會單位共建共享共治和停車設施資源科學合理配置、整合高效使用的局面。

專家破題

利用邊角空間集約式停車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蕭鳴政曾對北京40多個社區進行實地調研,發現許多老舊小區屬於無人管理的狀態,95%的社區中存在停車非常擁擠的情況。對於一些有物業服務的社區,也常因為停車等服務不到位,導致居民不願繳納物業費,物業公司又因此不願提供相關服務,業主與物業矛盾激化。因為車位緊張,居民之間搶車位停放相互鬧矛盾,車輛出入不便,不斷髮生事故。

“停車位緊張,可以通過引入集約型停車方式,把小區中邊邊角角的地帶利用起來。”在物業管理專家童超看來,一些老舊小區內部及周圍空間中仍有可以規劃利用的空間,運用新技術新方式解決停車難題。每個立體停車位造價在12萬元左右,每個平面可以停放4至6輛車,停車需要一兩分鐘時間。“在一些老舊小區改造中,因地制宜地引入一些新的停車方式,對於緩解停車難會起到一定效果。”

蕭鳴政認為,應注重內涵式發展,通過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進行發展。可以在小區周邊與內部尋找可以利用的空間,通過招商引資,為小區建立公共停車庫,通過限價收費,競標引進服務商,體現政府為居民提供公共服務的半市場化模式。

“老舊小區歷史欠賬較多,很多小區長期沒有物業管理,雖然想引入物業公司,但是物業公司核算後很難承擔管理中需要投入的大量資金。”童超認為,良好的生活環境也是居民幸福生活的支點。對承接老舊小區管理責任的物業公司給予一定支持,使老舊小區在專業化的規劃下,改造環境、施劃車位並規範管理,也讓老舊小區居民能夠享受到社會發展而帶來的紅利,使老舊小區能夠實現常態化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