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俗話說“親家隔壁住,人熟禮不熟”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


農村老俗話說“親家住隔壁,人熟禮不熟”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農村老輩人最看重禮法。忽然想起來一句歇後語,叫“新媳婦和麵,人生面不熟”,這是題外話。農村老俗話說“人親財不親”,人與人之間不管平時關係有多好,帶頭不見低頭看的,也要懂得禮數,逢年過節的,該走的禮數一樣也不能少。


因此就有了農村老俗話“親家隔壁住,人熟禮不熟”的說法。“親家”是什麼意思?看過《朝陽溝》戲曲的人都知道一句唱詞,“親家母,你坐下,咱們說說心裡話”。那麼,所謂的親家,就是有兒女婚姻關係的雙方父母等長輩人。那麼,作為長輩人,就要以禮相待,不可慢待。俗話說“禮多人不怪”,用到兒女親家身上,再貼切不過了。

在農村,有的兒女親家居住的地方不遠,要麼是十里八鄉,要麼是地頭搭地頭的村子,甚至有的是同一個村子,可以說還有街坊鄰居的一層關係,再加上兒女親家關係,那是再親不過。住的近了,免不了經常走動,嘮嗑喝茶吃飯什麼的,但不要以為平時親密,就沒大沒小的不顧禮法規矩了,自己認為別人也會這麼想。

“人熟禮不熟”的例子,可以舉個例子,我們老家村裡就有。這家農戶的兒媳婦的親舅舅是我們村的,然後因為外甥女的這層關係,兩家走動的比較勤。但是一到初二,這家農戶的老人就會提醒兒子兒媳趕緊去舅舅家走親戚去,說遠不遠,也就幾步路,一分鐘就能走到。

但這是禮數,是必須要走的。“孃親舅大”,誰也不敢亂來改規矩。因此農村老話“親家隔壁住,人熟禮不熟”道出的大道理是很有意思的,“多少是個禮,大小是個情”,作為禮儀之邦,以前的老規矩有的還真不能丟。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可以和“親家隔壁住,人熟禮不熟”聯繫起來。農村老輩人說的“親家”,一般主要指以禮相待女方親家。看來,以前人對“姻親”也是很看重的。


農村老俗話


農村老俗語說"親家隔壁住,人熟禮不熟"時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大多數都是人們生活經驗創造出來的,它通俗易懂,簡練形象,就如這句農村老俗語"親家隔壁住,人熟禮不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兩個親家的家離的很近,就住在隔壁,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非常的熟悉,人是非常熟悉了,但是在逢年過節或者是其它方面需要禮節上來往時,還得按規矩來一,該怎麼樣就得怎麼樣,一樣都不能少,不能因為住隔壁人熟而少了禮節,那樣不但會失禮還會影響到兩家的關係。



我們這就有這樣的,兩親家住一個村,兩家也離的不遠,平時見面的次數也多,坐一玩時也會開開玩笑,從小都是一個村長大的,平時也很隨便,但是一到過年春節走親戚時,到對方家裡,也是按當地的風俗習慣來,該帶的禮物還的帶,平時兩家誰有辦喜事,也要按規矩來,該包的理金也的包,不能因為是親家又住在同一個村裡而少了這方面的禮節,如果少了哪方面的禮節,不僅佔不到便宜,還會被人當笑話說,從而影響了兩家的關係。



所以農友君認為農村老俗語"親家隔壁住,人熟禮不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為人熟而失了禮節。


農友君


農村老俗話說“親家住隔壁,人熟禮不熟”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記得小時候聽村裡人講過這樣一句俗語“女不外嫁,男不外娶”,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一些地方有這樣的風俗,女性不能外嫁給其它村子的男性,男性也不能娶外村的女性回來。擁有這些風俗的地方,大多都是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或者是一些偏遠的山區,人們依然保持著這些老風俗。隨著時代的發展,依然能夠堅持這種風俗的地方越來越少了,人口的流動性也在不斷的增強,不存在只能嫁本村,或者娶本村的說法了。



“親家住隔壁,人熟禮不熟”,這句俗語的意思很簡單,告訴我們在以前的社會里,如果自己的親家住在自己家的隔壁,兩個親家之間是非常熟悉的,但是禮數卻不能缺少,該有的禮數一個也不能少,對親家的尊重也一點都不能因此而減少。

我們的生活中,很少有見到親家兩口子能夠住在互相隔壁的,像電視上所描述的青梅竹馬的事情畢竟還是少數。而且除了一些有風俗習慣要求的村莊,人們在娶妻子或者嫁女兒的時候一般都會是傾向於找距離遠一點的對象。因為如果住的比較近的話,會導致不必要的麻煩,還會引發一些衝突和矛盾,所以人們都傾向於找中等距離的親家。人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但鄰居之間吵架的人也不在少數,人們大多都是懂得這個道理的,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親事,兒女們做事也會比較為難。

“親家住隔壁,人熟禮不熟”,這句俗語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不管是距離多近的親戚,也不管你們的關係有多好,該盡的禮數一點也不能少,該走的過程也不能少,不然別人會說你沒有教養。現在生活中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主要是源於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性的增大,所以導致了人們沒辦法控制住男女雙方的婚姻,就比如以前人們都會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現在卻已經很少有人提這個了,即使提了也沒多少人聽。


老農民說事


農村老俗話說“親家隔壁住,人熟禮不熟”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很多老話是經過人們總結並多年口語傳承下來的話語,雖然沒有載入正式的史冊,但是很多話語卻非常值得學習,及時在社會發展的今天也非常適用。“親家隔壁住,人熟禮不熟,”這句話說得就非常有道理。

親家隔壁住:這裡的“親家”指的是男女結婚後,雙方父母對於對方父母之間的稱呼,親家公,親家母,我們當地農村讀音是qìng jiā 。在東北有一個說法,就是噶親家,也就是雙方的父母為兒女撮合在一起的意思,這樣互相稱呼起來就顯得更加親近和有關係。以前農村常常會發生這種情況,青年男女外出的機會少,所以交友結婚的對象都在一個村裡。這就出現了挺有意思的事,接親的隊伍都不用任何車輛,送親的隊伍直接一人抱著點嫁妝就可以去送親參加婚禮了。兩方的親家都在一個村裡,本身農村人就關係交往密切,這一連成親家,就更親上加親了。

人熟禮不熟:其實這兩句俗語的出處也就是根據諺語“人親財不親,人熟禮不熟”歸納出來的。意思很明顯,就是雙方的關係走得再親近,但也不能忘了禮數。雙方交往辦事的時候都要以禮相待,及時雙方以前再熟悉,感情再好,也要抱著“低頭娶妻,仰頭嫁女”的態度,該找媒人上門說親,結婚的禮數是一點都不能少的。否則就會被別人挑理。

這句老話告訴我們,生活當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固定的規矩和禮數,不能因為互相的感情等其它方面的因素就忽略了對方的感受,任何時候的相處都要以禮相待,以禮相交。現代的社會隨著農村的發展變化,很多農村的青年人都外出學習打工了,很少會有同村的男女在一起交往處對象結婚的事情了,所以本村噶親家的事也越來越少見了。所以這句俗語也逐漸失去了執行的基礎了。

農村老俗話說“親家隔壁住,人熟禮不熟”是什麼意思?大家認為有道理嗎?你們以前生活的農村,同村噶親家的事情多麼?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農村老俗話“親家隔壁住,人熟禮不熟”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在我們農村每當逢年過節團圓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帶上一些禮品或是當地的一些特產去走訪各處的親戚或者是朋友。爺爺說這就是我們農村人所謂的禮節與面子問題,每逢家裡過節或是過年的時候不管是遠處的親戚還是近處的親戚,我們應該做到的禮節與禮數必須一樣都不少,千萬不要因為兩家在平時生活中太過於熟悉而忽略了一些該有的禮數問題。


“親家隔壁住,人熟禮不熟”。

我們這裡所說的“親家”指的是男女雙方在各自父母見證下共結良緣,那麼此時此刻男方得父母與女方的父母就互稱為親家或是親家公、親家母都可以。

“親家住隔壁”說的是兩親家住的非常的近,也許是隔壁村的、也許是同村的、甚至可能是一牆之隔的鄰居,這些人都是一些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老熟人,在一起都有著好多年的交情,偶爾在幹活有點累的時候,你去我家喝口水我去你家歇歇腳拉拉家常什麼的。


“人熟禮不熟”說的是哪怕兩親家住的再近,甚至僅僅只是一牆之隔而已,我們也不要忘了該有的禮節問題。比如說端午節、中秋節或是春節的時候男方一定要早早的起床,儘可能的早一點帶上禮物去拜訪丈母孃。千萬不要說反正我們兩家離得非常近,走個來回也就幾步的事情,所以一直在家裡磨磨蹭蹭的一點都不著急的樣子。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你不僅僅是對他人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你這個人壓根就不懂禮節。


職業農民小強的故事


說一個真實的事例,有兩戶親戚居住距離僅十幾米,一戶人家的孩子辦酒慶祝二十歲的生日,莊鄰相互之間有人情來往,自然都去賀禮道賀,當然,遠距離的親戚也有禮請前來的,當然隔壁的另一戶親戚心有意見而不會上門道賀吃生日酒席,酒席間有莊戶的人家詢問為什麼不宴請,言語間不免責怪他不應該這樣,畢竟親戚是至近嫡表親,不禮請他,豈不滅失這戶親戚,以後經常碰面臉面上雙方也不好看。

經過別人的勸解,置辦酒席的親戚因為當晚恰好外出沒有人在家,雖然電話打了數次,對方明知他的電話號碼也沒有接聽,第二天早晨回去緊隨著辦酒的親戚上門宴請打招呼賠不是,那戶親戚才備禮金前去道賀並出人情禮。

通過這一事例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哪怕是親戚,從場面和內心上都應該相互理解並尊重,一些可以說約定成俗的禮節不可忘,就是至親好友也不可或缺,俗話說,你敬我一尺,我才可以還你一丈,至所謂“沒有規距,又怎麼會有方圓”、“水抬船高、人抬人高”,否則,雙方的親情和來往必定會逐漸淡化和減少!


和風細雨言


人與人之間走的太近,大家每天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但是,雖然熟悉,但是禮儀不可缺少,因為中國人最注重禮儀禮節。在親家之間禮尤為重要,不能丟了,丟了就會影響彼此之間的關係。


李煥春攝影


關係再好也要該有的禮節不能少,少了,相處起來關係也就漸漸淡了,因為該有的禮,大家潛意識認為是理所應當


闖王說影視


有句話叫人情歸人情,道理歸道道,這個也一樣,有情還得有禮


太空蝸牛666


這個題目問得好,提醒人們以社會常識。雖說家不敘常禮,但是親戚不懼禮多。即使鄰里相居的親戚,也不可失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