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俗话说“亲家隔壁住,人熟礼不熟”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


农村老俗话说“亲家住隔壁,人熟礼不熟”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农村老辈人最看重礼法。忽然想起来一句歇后语,叫“新媳妇和面,人生面不熟”,这是题外话。农村老俗话说“人亲财不亲”,人与人之间不管平时关系有多好,带头不见低头看的,也要懂得礼数,逢年过节的,该走的礼数一样也不能少。


因此就有了农村老俗话“亲家隔壁住,人熟礼不熟”的说法。“亲家”是什么意思?看过《朝阳沟》戏曲的人都知道一句唱词,“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那么,所谓的亲家,就是有儿女婚姻关系的双方父母等长辈人。那么,作为长辈人,就要以礼相待,不可慢待。俗话说“礼多人不怪”,用到儿女亲家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在农村,有的儿女亲家居住的地方不远,要么是十里八乡,要么是地头搭地头的村子,甚至有的是同一个村子,可以说还有街坊邻居的一层关系,再加上儿女亲家关系,那是再亲不过。住的近了,免不了经常走动,唠嗑喝茶吃饭什么的,但不要以为平时亲密,就没大没小的不顾礼法规矩了,自己认为别人也会这么想。

“人熟礼不熟”的例子,可以举个例子,我们老家村里就有。这家农户的儿媳妇的亲舅舅是我们村的,然后因为外甥女的这层关系,两家走动的比较勤。但是一到初二,这家农户的老人就会提醒儿子儿媳赶紧去舅舅家走亲戚去,说远不远,也就几步路,一分钟就能走到。

但这是礼数,是必须要走的。“娘亲舅大”,谁也不敢乱来改规矩。因此农村老话“亲家隔壁住,人熟礼不熟”道出的大道理是很有意思的,“多少是个礼,大小是个情”,作为礼仪之邦,以前的老规矩有的还真不能丢。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可以和“亲家隔壁住,人熟礼不熟”联系起来。农村老辈人说的“亲家”,一般主要指以礼相待女方亲家。看来,以前人对“姻亲”也是很看重的。


农村老俗话


农村老俗语说"亲家隔壁住,人熟礼不熟"时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大多数都是人们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它通俗易懂,简练形象,就如这句农村老俗语"亲家隔壁住,人熟礼不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两个亲家的家离的很近,就住在隔壁,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非常的熟悉,人是非常熟悉了,但是在逢年过节或者是其它方面需要礼节上来往时,还得按规矩来一,该怎么样就得怎么样,一样都不能少,不能因为住隔壁人熟而少了礼节,那样不但会失礼还会影响到两家的关系。



我们这就有这样的,两亲家住一个村,两家也离的不远,平时见面的次数也多,坐一玩时也会开开玩笑,从小都是一个村长大的,平时也很随便,但是一到过年春节走亲戚时,到对方家里,也是按当地的风俗习惯来,该带的礼物还的带,平时两家谁有办喜事,也要按规矩来,该包的理金也的包,不能因为是亲家又住在同一个村里而少了这方面的礼节,如果少了哪方面的礼节,不仅占不到便宜,还会被人当笑话说,从而影响了两家的关系。



所以农友君认为农村老俗语"亲家隔壁住,人熟礼不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人熟而失了礼节。


农友君


农村老俗话说“亲家住隔壁,人熟礼不熟”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记得小时候听村里人讲过这样一句俗语“女不外嫁,男不外娶”,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一些地方有这样的风俗,女性不能外嫁给其它村子的男性,男性也不能娶外村的女性回来。拥有这些风俗的地方,大多都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或者是一些偏远的山区,人们依然保持着这些老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能够坚持这种风俗的地方越来越少了,人口的流动性也在不断的增强,不存在只能嫁本村,或者娶本村的说法了。



“亲家住隔壁,人熟礼不熟”,这句俗语的意思很简单,告诉我们在以前的社会里,如果自己的亲家住在自己家的隔壁,两个亲家之间是非常熟悉的,但是礼数却不能缺少,该有的礼数一个也不能少,对亲家的尊重也一点都不能因此而减少。

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见到亲家两口子能够住在互相隔壁的,像电视上所描述的青梅竹马的事情毕竟还是少数。而且除了一些有风俗习惯要求的村庄,人们在娶妻子或者嫁女儿的时候一般都会是倾向于找距离远一点的对象。因为如果住的比较近的话,会导致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引发一些冲突和矛盾,所以人们都倾向于找中等距离的亲家。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但邻居之间吵架的人也不在少数,人们大多都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如果真的是这样的亲事,儿女们做事也会比较为难。

“亲家住隔壁,人熟礼不熟”,这句俗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不管是距离多近的亲戚,也不管你们的关系有多好,该尽的礼数一点也不能少,该走的过程也不能少,不然别人会说你没有教养。现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主要是源于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大,所以导致了人们没办法控制住男女双方的婚姻,就比如以前人们都会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现在却已经很少有人提这个了,即使提了也没多少人听。


老农民说事


农村老俗话说“亲家隔壁住,人熟礼不熟”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很多老话是经过人们总结并多年口语传承下来的话语,虽然没有载入正式的史册,但是很多话语却非常值得学习,及时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也非常适用。“亲家隔壁住,人熟礼不熟,”这句话说得就非常有道理。

亲家隔壁住:这里的“亲家”指的是男女结婚后,双方父母对于对方父母之间的称呼,亲家公,亲家母,我们当地农村读音是qìng jiā 。在东北有一个说法,就是噶亲家,也就是双方的父母为儿女撮合在一起的意思,这样互相称呼起来就显得更加亲近和有关系。以前农村常常会发生这种情况,青年男女外出的机会少,所以交友结婚的对象都在一个村里。这就出现了挺有意思的事,接亲的队伍都不用任何车辆,送亲的队伍直接一人抱着点嫁妆就可以去送亲参加婚礼了。两方的亲家都在一个村里,本身农村人就关系交往密切,这一连成亲家,就更亲上加亲了。

人熟礼不熟:其实这两句俗语的出处也就是根据谚语“人亲财不亲,人熟礼不熟”归纳出来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双方的关系走得再亲近,但也不能忘了礼数。双方交往办事的时候都要以礼相待,及时双方以前再熟悉,感情再好,也要抱着“低头娶妻,仰头嫁女”的态度,该找媒人上门说亲,结婚的礼数是一点都不能少的。否则就会被别人挑理。

这句老话告诉我们,生活当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固定的规矩和礼数,不能因为互相的感情等其它方面的因素就忽略了对方的感受,任何时候的相处都要以礼相待,以礼相交。现代的社会随着农村的发展变化,很多农村的青年人都外出学习打工了,很少会有同村的男女在一起交往处对象结婚的事情了,所以本村噶亲家的事也越来越少见了。所以这句俗语也逐渐失去了执行的基础了。

农村老俗话说“亲家隔壁住,人熟礼不熟”是什么意思?大家认为有道理吗?你们以前生活的农村,同村噶亲家的事情多么?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响水大米


农村老俗话“亲家隔壁住,人熟礼不熟”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在我们农村每当逢年过节团圆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带上一些礼品或是当地的一些特产去走访各处的亲戚或者是朋友。爷爷说这就是我们农村人所谓的礼节与面子问题,每逢家里过节或是过年的时候不管是远处的亲戚还是近处的亲戚,我们应该做到的礼节与礼数必须一样都不少,千万不要因为两家在平时生活中太过于熟悉而忽略了一些该有的礼数问题。


“亲家隔壁住,人熟礼不熟”。

我们这里所说的“亲家”指的是男女双方在各自父母见证下共结良缘,那么此时此刻男方得父母与女方的父母就互称为亲家或是亲家公、亲家母都可以。

“亲家住隔壁”说的是两亲家住的非常的近,也许是隔壁村的、也许是同村的、甚至可能是一墙之隔的邻居,这些人都是一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熟人,在一起都有着好多年的交情,偶尔在干活有点累的时候,你去我家喝口水我去你家歇歇脚拉拉家常什么的。


“人熟礼不熟”说的是哪怕两亲家住的再近,甚至仅仅只是一墙之隔而已,我们也不要忘了该有的礼节问题。比如说端午节、中秋节或是春节的时候男方一定要早早的起床,尽可能的早一点带上礼物去拜访丈母娘。千万不要说反正我们两家离得非常近,走个来回也就几步的事情,所以一直在家里磨磨蹭蹭的一点都不着急的样子。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你这个人压根就不懂礼节。


职业农民小强的故事


说一个真实的事例,有两户亲戚居住距离仅十几米,一户人家的孩子办酒庆祝二十岁的生日,庄邻相互之间有人情来往,自然都去贺礼道贺,当然,远距离的亲戚也有礼请前来的,当然隔壁的另一户亲戚心有意见而不会上门道贺吃生日酒席,酒席间有庄户的人家询问为什么不宴请,言语间不免责怪他不应该这样,毕竟亲戚是至近嫡表亲,不礼请他,岂不灭失这户亲戚,以后经常碰面脸面上双方也不好看。

经过别人的劝解,置办酒席的亲戚因为当晚恰好外出没有人在家,虽然电话打了数次,对方明知他的电话号码也没有接听,第二天早晨回去紧随着办酒的亲戚上门宴请打招呼赔不是,那户亲戚才备礼金前去道贺并出人情礼。

通过这一事例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哪怕是亲戚,从场面和内心上都应该相互理解并尊重,一些可以说约定成俗的礼节不可忘,就是至亲好友也不可或缺,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才可以还你一丈,至所谓“没有规距,又怎么会有方圆”、“水抬船高、人抬人高”,否则,双方的亲情和来往必定会逐渐淡化和减少!


和风细雨言


人与人之间走的太近,大家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但是,虽然熟悉,但是礼仪不可缺少,因为中国人最注重礼仪礼节。在亲家之间礼尤为重要,不能丢了,丢了就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李焕春摄影


关系再好也要该有的礼节不能少,少了,相处起来关系也就渐渐淡了,因为该有的礼,大家潜意识认为是理所应当


闯王说影视


有句话叫人情归人情,道理归道道,这个也一样,有情还得有礼


太空蜗牛666


这个题目问得好,提醒人们以社会常识。虽说家不叙常礼,但是亲戚不惧礼多。即使邻里相居的亲戚,也不可失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