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總督要比巡撫官職大,可為何地方巡撫經常與總督對著幹呢?

餘萬涵


在清朝,是總督權力大,還是巡撫權力大?這本來不是一個問題,看級別就可以了。

總督如果不加兵部尚書銜的話,是正二品,加銜的話是從一品。而巡撫(不包括山東巡撫)不加兵部侍郎銜,是從二品,加了銜是從一品。

除了四川總督,其他總督都管著至少兩個省。比如兩江總督就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閩浙總督管福建、浙江兩省,兩廣總督管廣西、廣西。巡撫呢?只能管一個省(山東巡撫只管山東,但和總督平級)。

看上去,自然就是總督權力比巡撫大了。

但是,有句老話: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如果該總督駐地,和某省巡撫的駐地在同一城市,那就熱鬧了。總督和巡撫同駐一城,在全國有四例,分別是:

福州,駐有閩浙總督與福建巡撫。

武昌,駐有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

昆明,駐有云貴總督與雲南巡撫。

廣州,駐有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

有人說兩江總督不是駐在南京嗎?沒錯,但問題在於,駐在江蘇南京的,是安徽巡撫(1760年以前)。而江蘇巡撫,駐在蘇州。所以,當兩江總督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不用把精力放在和巡撫無休止的勾心鬥角上。

以兩廣總督為例。

兩廣總督衙門在廣州,廣東巡撫衙門也在廣州。那麼,在廣州城,誰的話語權更大呢?總督說我級別高,當然要聽我的。巡撫則冷笑:宛平縣都能管朝廷,廣州首先在廣東巡撫治下,其次才輪到兩廣總督管,當然要聽巡撫的。

嘉慶九年,1804年,那彥成出任兩廣總督。那彥成的家世可不簡單,他的祖父是乾隆朝大學士阿桂。不久後,原廣西巡撫百齡調到廣東任巡撫。

那彥成和百齡向來不對付,二人管理區域在廣州城重疊,爭權奪利,鬥得臉紅脖子粗。那彥成級別高於百齡,可在廣東地面上,他說的話,還真不一定有百齡管用。那彥成要想管好兩廣,必須扳倒百齡。

百齡為人正直,但有時用刑過猛,出過人命。那彥成就以此事攻擊百齡,說他法外用刑,給朝廷抹黑。嘉慶帝是百齡的政治恩人,但百齡畢竟做錯了,不好護短,就罷掉百齡職務,到實錄館抄書去了。那彥成以為自己在廣州可以呼風喚雨了,可新來的廣東巡撫孫玉庭同樣不是省油的燈。孫玉庭清楚,不搞掉那彥成,自己就是百齡第二。孫玉庭開始蒐集那彥成的把柄。有嗎?還真有!

那彥成在兩廣政績卓著。但是,他卻和百齡相反,濫賞無度。在剿滅了廣東海域的海盜後,為了收服這些人,那彥成花錢或以許官的方式,招降五千多名海盜。這本來不算壞事,畢竟平定海盜事大。可是,孫玉庭卻抓住這件事,猛攻那彥成慷朝廷之慨,為自己撈好名聲。孫玉庭知道嘉慶心疼錢,火上燒油的說:這些冥頑不化的海盜不是真心悔過,而是貪圖朝廷的血汗錢。嘉慶帝覺得孫玉庭說的有道理,就把那彥成給罷免了,發配到新疆伊犁。雖然不久後,那彥成又升了官,但卻沒有再回兩廣。

兩廣總督是誰呢?吳熊光、永保之後,竟是百齡。按理說,那彥成搞掉百齡,孫玉庭又搞掉那彥成,百齡應該感激孫玉庭才對。不好意思,百齡是總督,他必須搞掉巡撫,否則自己坐不穩。百齡攻擊孫玉庭對朝廷不說實話,結果,孫玉庭被罷了官。

客觀講,不論是那彥成,百齡,還是孫玉庭,都是能員幹吏,對朝廷都很忠誠。但他們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他們在總督位置上,必須搞掉巡撫;在巡撫位置上,必須搞掉總督。

這樣的督撫惡鬥,在這四個省城經常上演。還有一例,湖北巡撫胡林翼是科甲出身,瞧不上內務府出身的湖廣總督官文。胡林翼暗中收集了很多對官文不利的證據,比如軍費支出不透明。胡林翼有曾國藩等人支持,只要奏摺遞到皇帝手裡,就是官文不倒,也夠他喝三壺醋的。

在奏摺遞出之前,幕僚勸胡林翼冷靜。說就算你贏了如何,萬一皇帝再派其他旗人官員呢?你接著彈劾?你忙得過來嗎?有官文在你頭上,出了什麼事,你可以拿他當擋箭牌。

聽人勸吃飽飯。胡林翼這才明白自己做的有點激進。於是折節,與官文成了好朋友。官文知道胡林翼官場朋友多,為了能幹點實事,還得讓胡林翼多出頭。胡林翼在官場上給足官文面子,官文也不利用總督權力卡胡林翼,二人互相利用,效果竟然不錯。

這位幕僚是誰呢?閻敬銘,當過戶部尚書,是有名的“鐵公雞”。慈禧不顧北洋水師發展,要挪庫銀修建清漪園,被閻敬銘強硬拒絕:臣沒錢! 慈禧大怒,說沒錢?那你滾!閻敬銘站起來說:臣是人,不會滾,會走!說完拂袖而去。

總督和巡撫不對付,主要是權力邊界沒有劃清,模糊空間較大所致。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清朝在每個省都設巡撫,但在光緒三十二年,也就是1906年,設東三省總督之前,全國的總督只有八個。另外有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分別管水利和漕糧運輸,這兩個職位雖然名義上也是總督,但朝廷一般都是把它當成是巡撫的預備職務,與佈政史相當。

總督通常管一個省(如四川總督),兩個省(如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雲貴總督),三個省(如陝甘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閔浙總督)。

總督和巡撫沒有法律意義上的隸屬關係,但總督在級別上高於巡撫,尤其涉及到軍務。由於總督職務以軍務為主,遇有戰事,總督就是巡撫的直接領導。但不打仗的時候,總督和巡撫的關係就很微妙了。

清朝官制,總督巡撫,加上佈政史、按察使這四個職位,屬於疆臣,上馬管軍下馬管民。遇有戰事,或是轄區有人造反,他們都有統兵的權力。沒有戰事的承平時期,他們對屬下的官員負有監督和節制之責。

清朝官制沿襲明制。明朝特重文官體系的建設,官制的設置,最上者是皇帝對應整個文官體系,而文官體系的邏輯是宰相高於六部、六部高於督撫,很大程度上強調中樞的作用。

因此,清朝入關的早期也是如此。即內閣中樞的設置高於地方,比如,六部堂官都是從一品,而地方總督是正二品,巡撫是從二品。

但實際上,地方督撫的權力卻往往比六部堂官大的多,相應地,責任和義務也大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勢必造成權責不符的情況,不利於激勵機制的正常發揮,也不符合督撫本身和所轄民眾的心理預期。

於是,康熙以後,對地方總督和巡撫兩個職位,皇帝追加了許多恩賞,目的是提高督撫的政治地位和權威,力爭權責相符。那就是例加官銜和宮銜。

例如,總督的品級本身是正二品,但有例加銜,兼署兵部尚書銜,變成了從一品,表示打仗的時候,可以名正言順地統帥綠營和所有的八旗武將。同時還例加右都御史銜,表示對所有屬下文官都有節制和監督權。同時,對資深的總督加太子太保的宮銜,這倒不是真的讓他們去教導太子,而是為了籠絡,抬高他們的身份,意思是,即便他是遠在天邊,也屬於皇帝的近臣,東宮的屬官。


巡撫本來是從二品,但例加兵部侍郎銜,也是正二品,同時例加右副都御史銜,也是為了節制屬員。與總督一樣,資深的巡撫照例加宮銜,太子少保。

有意思的是,正是右副都御史這個署銜,使得巡撫可以參劾總督。御史的糾參權沒有大小,京城裡的御史們發起狠來,連皇帝和太后都參,更何況他們的上司。

所以,巡撫參總督並不是以下犯上,反之,總督參巡撫也是天經地義。有清一代,督撫互參的例子比比皆是,無論哪個省,督撫的關係往往處在互相防備、互相監督的狀態。

對皇帝來說,這是非常好的監督的模式。皇帝雖然常被督撫互參弄得頭疼,但又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辦法來制衡總督和巡撫這個級別的方面大員。

只有四川和河南例外。因為四川只有總督,下面不設巡撫。四川佈政史和按察使的頂頭上司不是巡撫,而是總督。而河南只有巡撫,上面沒有總督,也不歸任何總督管。

其實即便貴如總督,也不希望耳邊有個巡撫下級在鴰噪,巡撫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在清朝的官場上,四川總督一職是大多數總督嚮往的,天高皇帝遠,四川又是物阜民豐,少有戰事,總督可以唯我獨尊,比皇帝還舒服,特別適合養老。

河南巡撫那一片天是雍正時田文鏡打下的,田文鏡當時是天下模範巡撫,雍正皇帝豎立的典型,他以後的河南巡撫成了巡撫中的另類,上面沒有總督管著,他自己軍務民政一把抓,差不多與總督一樣。

清朝總督的職責與巡撫往往多有重合,具體因地因人而異。

一般而言,有戰事的地方,總督的主要職責就是軍事,比如陝甘總督和它的前身川陝總督,有清一代那個職務就是帶兵打仗的,因此它的民政部分就僅限於籌餉,其它的則委之於巡撫。

還有一個官員本身的因素,有的比較強勢,愛攬權,他當巡撫,風頭往往會蓋過總督。有的官員比較謙抑,他當總督也會有被巡撫欺負,弱勢很多。

四川總督、雲貴總督等轄區基本上沒有戰事,所以他們的職責就偏重於民政,相對的,治下巡撫的權力就會被侵奪。

晚清的兩廣總督由於地處五口通商前線,基本上以洋務和通商事務為主,而廣東巡撫的職責也大致如此。這樣一來,在全國範圍內,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的矛盾也是最大的。 其實廣東完全應該仿四川的成例將廣東巡撫一職裁撤,但實際上卻沒有,廣東巡撫一直到清朝垮臺也沒有被撤。

一般而言,朝廷為了避免督撫的矛盾,同時也發揮督撫衙門行政中心的輻射作用,儘量安排總督和巡撫在不同的駐地。比如,兩江總督駐江寧,同一省的江蘇巡撫駐蘇州。這是在駐地大城市較多的情況下,但往往不能普遍如此。

廣東就很特殊,督撫同城。所謂督撫同城是指總督和巡撫的駐地都是一個城市,而且衙門甚至比鄰,廣州就是這樣。還有湖北,湖廣總督和湖北巡撫都在武昌。陝甘總督駐蘭州,甘肅巡撫也駐蘭州。

所以廣東歷任總督與巡撫都不和諧,互相攻訐的事情非常多。更要命的是,廣州將軍也駐廣州,三個握有生殺予奪大權的朝廷重臣擠在一起,平日裡免不了發生矛盾。

遇到督撫互參,皇帝往往非常重視,因為這樣會影響大局。督撫互參是一定要有個處理結果的,不可能不了了之,最後無論誰落下風,都會牽扯朝局的變化,這也是皇帝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當督撫互參時,朝廷往往會派員徹查,一般都會派巡撫以上級別的官員,或者比當事雙方級別更高的大臣或王公前往徹查,很多時候,前往查案的官員是被撤職或調離那個人的繼任者。


國史館


錢穆先生評論清朝的政治制度,用過六個字:「無制度,有權術。」


可以說清朝皇帝為了讓自己的權利更加集中,對於地方大臣的管理,其實是有些混亂的,「密摺專奏」制度的出現,讓皇帝可以跳過中央的機構和地方的機構,直接和地方官員對話。不要說巡撫,藩司、按察使、學政都是可以直接給皇帝彙報,並且接受皇帝的命令。


在這樣的制度之下,雖然總督比巡撫官大,但是巡撫沒有必要去接受總督的直接領導,那麼很多的時候這就給對著幹創造了條件。


在晚清的官場小說當中,曾經有人總結過「官場三十六計」,其中有一系就叫做「隔山拜佛」。


什麼叫做隔山拜佛呢?就是你想要去升官,你要討好的,不是自己的直接領導,而是直接領導的領導。比如你是一個知縣,你去討好知府,知府也不能把你升成知府,所以如果你去討好道臺,討好藩司,這樣才有機會實現那種跨越式的升官。


對於巡撫來說也是一樣,他和總督的關係再好,總督也不會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他來做。那麼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讓自己升官,當然就是要體現出來,我比那個人更有水平,我把他弄走,那麼巡撫才能夠順理成章坐上更高的位置。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巡撫和總督對著幹,風險小收益大,那麼作為這些官場中的人精們不會想不清這個道理,當然就選擇了一個最優的方式。


在公眾號「章魚讀書」回覆「100本」,獲得每年精讀100本書的高效方法。


陳章魚


清朝前期在封疆大吏制衡方面可謂操作到了一個極致。

清朝省設巡撫,總管一省民政,而總督則可能管理一至三個省,而且軍政事物都有管轄權。清代總督的品級並非一成不變,但大體而言,加尚書銜的總督一般官居從一品,不加尚書銜的為二品。而巡撫則一般是從二品。從品級上講總督算是壓巡撫一頭,但事實卻是相互鉗制監視的關係。

巡撫鉗制總督的制度,可以主要體現在政治和軍事兩方面。

政治上講,總督、巡撫都有向皇帝直接密奏的“具奏權”,都可以直接向皇帝“打小報告”,也被稱為可以直接上達天聽,雙方誰也看不見誰的內容,所以都具有致對方於死地的能力。

更有意思的是,按照清朝綠營的編制,總督在地方有自己的直轄軍隊,而巡撫也不是吃素的,也有自己的直轄軍隊,這些軍隊都是綠營,總督的直轄軍隊叫督標,巡撫的直轄軍隊叫撫標。

最為典型的是兩江地區,即今天的江蘇、江西和安徽。各省都有巡撫,同時又有總督統一管理。

不單單是巡撫和總督相互鉗制,清朝還未地方官吏編制了相互制約的大網。

八旗入關統一中國後,在要地選擇駐紮八旗軍,是為“駐防八旗”。而地方駐防八旗的最高軍職為駐防將軍,品級為正一品或從一品,級別上比總督還要高,而且直接統領一個地區的八旗軍,也有“具奏權”,可以說是清朝中央政府監督地方官吏的“重錘”。駐防將軍之下還有都統、城守尉等八旗將領分駐水陸要衝,也起著類似的作用。剛才說到的兩江總督轄區,就駐紮有江寧將軍這樣一位軍事大員,監督總督和巡撫。

總督之下,地方綠營駐軍還有各省綠營將領提督、總兵等,級別都在從一品、正二品左右,雖然不過問地方政事,但有統兵權和直轄軍隊,以及最為致命的“具奏權”。

巡撫之下,還有主管民政財務的“藩臺”,即布政使、主管刑罰的按察使“臬臺”等地方大員,雖然沒有統兵權,但是具有“具奏權”。

總體而言,總督、巡撫、駐防將軍、提督、總兵、布政使等,相互鉗制,讓清朝地方大員很難犯上作亂,起到了一定的相互監督作用,但同時也造成了地方的內耗,地方政治逐漸失去活力。


史秀


清朝的巡撫,不是總督的下級,之所以設立巡撫這個職位,原本就是為了制衡總督的權利。總督是地方大員的最高級別,總督之中,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地位最高,一個管京畿要地,一個管“天下財賦”。居後的是雲貴總督和四川總督。但不管什麼總督,他們都是位高權重。一個總督,屬於正二品,通常又加上尚書銜,抬高到從一品。這已經僅次於“宰相”這種級別了。加上總督可以管轄一到三個省,地盤大,權位高,如果他在自家地盤上有不軌之心,後果不堪設想。要知道,總督是可以管兵的,除了旗兵,其他的地方軍隊總督都可以調遣。

為了制衡總督,朝廷就委派了巡撫到地方上。巡撫也是地方大員,其在級別上比總督低一點,總督是正二品抬到從一品,而巡撫是從二品,加一個侍郎銜,就抬到了正二品。這樣看,巡撫是比總督低半級的。雖然級別低了一點,但是巡撫卻並不是總督的下級,相當於朝廷特派員,負責管理一個省,但是他不歸總督管轄。巡撫和總督屬於同僚關係,巡撫遇見總督,要行禮,但是巡撫有著監督、彈劾總督的權利。如果總督有造反跡象,巡撫有權因地制宜採取措施予以反制,手段包括調兵等,甚至可以直接抓捕總督,他有這個權限。


懷疑探索者


明清兩朝的督撫關係可沒有我們現在想象的這麼簡單。封建政治也一樣充滿了權力制衡的思想,總督雖然從級別上略微領先巡撫一籌,但兩者卻沒有事實上的隸屬關係,想互不買賬的情況比比皆是。

一般來說,總督正職是正二品,大部分會以兵部尚書或左都御史銜高升半級到從一品;而巡撫則是從二品,加一個兵部侍郎或者副都御史,到正二品,從品級上,總督是要高過巡撫的。

但是呢,還要分清兩者的職權,總督一般是打理兩省以上的軍政事務,比如清朝著名的直隸兩江兩廣湖廣等,而巡撫則是老老實實地打理一省民政,比如袁世凱是山東巡撫……從職能上來說,雖然都是軍政皆能,但總督會更偏軍一點,巡撫則是紮紮實實地民政為主。

但是從管轄權來說,總督對巡撫的影響相當有限,別說類似袁崇煥殺毛人龍那種生殺予奪了,就連換個巡撫這樣的權力也是欠奉的,到了二品以上的方面大員,那一定是吏部敘議、皇帝聖裁的,考慮到督撫之間的為妙關係,那肯定是摻沙子的做法更多,否則督撫同心、鐵板一塊,擔心的可就是皇帝了。

尤其是,總督和巡撫都有同樣的參奏權,這也是清朝時封疆大吏的重點待遇之一,奏摺可以直送軍機處甚至皇帝案頭,那總督憑什麼就能對巡撫頤指氣使呢……

如果非要拿今天的政治體制做類比的,巡撫大體上相當於一省的書記或省長,而總督就不得了了,應該是相當於建國初期的中央分局(比如華東局、中南局、西南局)和大區軍政委員會的一把手。當然了,關係也差不多,建國後五馬進京時的高崗任弼時鄧子恢饒嗽石,可真的沒比當時一省的書記高多少……


搬不動的小強


這個問題很有價值,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古代官制設計中的權力制衡機制。

首先要明確一下總督和巡撫之間的關係。與我們很多人想當然的以為總督是巡撫的上級不同,兩者實際上是一種並立的關係。巡撫不是總督的下屬。巡撫統領一省事務,總督統領多省事務。總督的品級要比巡撫高一些,權力範圍略大一些,但總督並不能對巡撫發號施令,重大事務需要雙方協商處理。必要時報請中央裁斷。

其次,相互制約是官僚制度設計的本意。古代社會,交通不便,信息傳送也比較緩慢。為了提高行政效率,中央政府會給予地方官很大的自行裁斷的權力。如果不加以控制,那麼日久之後容易在地方形成勢力,從而威脅中央。為了應對這個問題,採取的辦法就是同級官員相互監督。總督和巡撫之間相互監督本就是朝廷的意願所在。

最後,不能用當代的政治實踐套用古代的政治體系。古代這種制約模式,在當代已經不再採用。這是導致很多人不太能理解此類問題的主要原因。


zyb38537240


總督和巡撫是有競爭關係的。

總督是正二品本職,加尚書或者右都御史為從一品,如果加兵部侍郎這些,就只正二品。巡撫是從二品本職,一般是加兵部吏部侍郎或者左副都御史,為正二品。

看起來總督要高點,但很多巡撫不買賬。最重要的是,總督巡撫都是中央派遣大員,本身沒有上下級的隸屬關係。

同時,清代通常採取雙線體系,漢族官員擔任總督,則巡撫多有滿蒙官員作為制約。

此外總督大體偏向于軍政,對轄區民政體系只有彈劾監督權。巡撫則大體偏向民政,對轄區的控制力遠比總督厲害。

比如兩江總督。兩江總督駐江寧,名義上管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但實際只控制江寧及江北地區,負責管理江北提督所屬軍隊,江蘇巡撫管制江蘇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官員駐地蘇州,控制江南地區,負責管理江南提督及江南水師提督(駐松江)。而安徽江蘇巡撫則基本不受兩江總督令。

所以督撫爭權相當厲害。清政權多采取各打五十大板,全部調離的辦法。後期則經常臨時廢黜總督駐省的巡撫作為解決方式,也就是總督兼本省巡撫。


四川達州


都是皇帝直接任命的,只對皇帝本人負責,級別都差不多,都是封疆大吏,都干預不了對方的任命,憑什麼聽你的?

並不是級別比你高的話你都要聽,你聽,只存在於以下幾個原因。

在同一個系統內,級別比你高,對你的職位有任命和撤職的權力,或者能干預你的任命,對你的工作產生影響的,這些人的話你要聽,其他的可以陽奉陰違。

總督,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從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正二品;巡撫,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

他們級別差不多,都是皇帝任命,都只對皇帝負責,總督偏重地方軍事,巡撫偏重地方行政,雖然是上下級,但不對對方負責。

再說得清楚點,在一個地方同時任命總督和巡撫,本就是讓他們互相牽制互相制衡的,你們要是不懂事,敢苟合,皇帝就該睡不著了,就要收拾你們了,所以,他們鬥爭是必然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總督和巡撫類似於今天的省長和省委書記,軍區政委和軍區首長,都是中央任命的,職責不同而已,古代沒有現代發達的通信和交通,地方大員封疆大吏真是一方的土皇帝,所以不能讓其一家獨大,相互監督,相互制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