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探(40):一萬年前的“五方”概念和“五行”原始

華夏文明的源泉是八卦精髓“陰陽五行”,“無極生太極”之後宇宙萬有隨之產生(參見《文歷雜談(4):“無極生太極”、“空即是色”和“奇點”》)。

《山海經》探(40):一萬年前的“五方”概念和“五行”原始

四靈

五行之“行”是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是宇宙空間,遠古洪荒時期人類所能見的“空間”只能是平面五方——東、南、西、北、中。

一般認為:華夏的“五方”概念最初萌芽於商代,因為在甲骨文中有“四方”之說,不難看出,商代崇尚的是中央,所以就有五方的觀念,四方加一箇中央,就是五方。也就是說,“五方”概念起源於大約四千年前。其實不然,華夏的“五方”概念遠產生於大約一萬年前的伏羲時期(參見《探(23):伏羲先天八卦是宇宙密碼植入華夏文明的原點》)。

古籍《山海經》就華夏“五方”概念起源的最原始記載。

《山海經》成書於戰國,記述終結於“洪水滔天……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而起始於大約一萬年前野蠻向矇昧過渡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參見《探(21):伏羲女媧確立華夏文明最初的神主時代》)。

過去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由於認知的侷限,將《山海經》界定為“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印證和古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經》全書原共22篇,現存五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共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山海經》有系統嚴密的邏輯體系,這個體系就是由近及遠的“五方”概念。

《山海經》包括“海內”、“海外”、“大荒”三個部分。

“五服”是遠古時期對地域(空間)劃分的認知。蠻荒時期的古代人由於視野的侷限,根據距離“京畿”(帝王都城所在)的遠近,由內而外將地域劃分為“五服”: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

“五服”的範圍有多大?根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時期的五服大約縱橫五千裡,即京畿五百里範圍為甸服、而外五百里為侯服、而外五百里為綏服、而外五百里為要服、而外五百里為荒服,五服單向二千五百里,縱橫則五千裡。

《山海經》探(40):一萬年前的“五方”概念和“五行”原始

《禹貢》天下五服圖

為了更加明確範圍,“五服”之外還要融合“五方”的概念,《山海經》的山經、海經都是由這樣的邏輯體系展開記述的。

《五藏山經》是非常明確的華夏最初的“五方”概念,記述順序就是明確的《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記述凡例也是又南、又西、又北、又東等五方概念,《五藏山經》就是遠古華夏的山川地理百科全書(參見《探(15):黃河源的確切記載源於大史前文明的記憶傳承》)。

“海經”部分則由於遙遠而相對晦澀難分。其實,《山海經》的海經已經超過了平面大地的“五服”範疇,其“海內”是指平面大地之“海”,“海外”和“大荒”已經延伸到平面大地之外的無限外太空——“三千大千世界海”(此點將另文專述)。

“海經”最為代表性的“五方”概念是《大荒經》,分為《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四個方位記述,這四方都是延伸到平面大地之外的無限外太空的、超出平面大地“五服”範疇的“大荒”。何以見得?

《大荒經》的每一方都設定了七山。東方七山:大言、合虛、明星、鞠陵於天、孽搖頵羝、猗天蘇門、壑明俊疾;南方七山:衡石、不庭、不姜、去痓、融天、㱙塗、天台;西方七山:豐沮玉門、龍山、日月、鏖鏊鉅、常陽、大荒;北方七山:不鹹、衡天、先檻大逢、北極天櫃、成都載天、不句、融父。四方共“二十八山”是一個涵蓋外太空的大“四方”空間概念(參見《探(31):《大荒經》是上古華夏天文學濫觴曆法之鼻祖》)。加之《五藏山經》所在的華夏中土大地,則是包羅萬象的宇宙“五方”了。這是“無極生太極”的伏羲八卦的空間觀的濫觴。

《山海經》探(40):一萬年前的“五方”概念和“五行”原始

《大荒經》二十八山

“五方”為“五行”之原始,“五行”由“太極生兩儀”而發生,構成華夏文明的源頭。這樣的宇宙密碼並布是處於茹毛飲血時期的古人類“仰觀俯察”所能發現,只有伏羲這樣的宇宙智慧傳播者才能植入人類文明(參見《探(23):伏羲先天八卦是宇宙密碼植入華夏文明的原點》),引導人類文明的發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