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萬蜂農的處境,兩夫妻全國跑,只賺白菜價

蜂農難!——

“照顧這些蜜蜂啊,比照顧小孩子還要金貴,冷了不行,熱著不行,天天就盼著氣候好,好把蜂們養得強強壯壯的。”

蜂農賺不到錢!——

“油菜花蜜6、7元一斤,槐樹蜜稍貴10來塊一斤,蜂王漿120元一斤,但產量極低,且費時費力”。

不會營銷,他們只能依靠收購商和散客……


中國百萬蜂農的處境,兩夫妻全國跑,只賺白菜價



為何目前中國的養蜂規模和蜂蜜產量居世界首位,但養蜂業卻仍處相當落後的狀態?

從老蜂農漏錦元的案例中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逐花而居並不浪漫,箇中艱辛甘苦自知


古神話中有一位沒日沒夜追逐太陽的夸父。養蜂人,就是現實中的“夸父”,只不過他們日夜兼程所追逐的不是太陽,而是花期。

漏金元養所飼養的蜂種是意大利蜂,個頭大,採用的是轉地養蜂。養蜂行業內都知道,轉地有“三苦”——裝卸苦、運輸苦、住宿苦。每年12月伊始,漏錦元老兩口便從浙江出發,帶著上百個蜂箱,輾轉各地追逐花期。

春季的江淮地區盛開著大片的油菜花和紫雲英,四五月浙西南的柑橘樹長勢極好,五月東北地區開滿了蘋果花……從兩廣地區北上,往湖南或江西,再返回浙江,去往江蘇山東一帶,年內的最後一站定格內蒙。

一路上從南到北,漏錦元開著一輛大卡車,風餐露宿,皮膚被曬得黝黑髮亮,搬上搬下的沉重蜂箱常常累得他喘不過氣。而經受的這切苦難,並不一定能換來圓滿的結局。

養蜂是一個靠天吃飯的活計,漏錦元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1997年轉地去吉林臨江時,突遇洪水,眼睜睜看著兩百來個蜂箱全部被洪流捲走,想起那一幕,漏錦元仍舊心痛不已。

中國百萬蜂農的處境,兩夫妻全國跑,只賺白菜價


養蜂人的尷尬境遇所為何?

1.營銷方式單一

今年60多歲的漏錦元已經養了43年的蜂,是個地地道道的老蜂農。在大江東像漏錦元這樣的養蜂人還有43戶,不缺經驗和手藝。

把養蜂做成產業,最重要的還是銷售渠道。

作為杭城近郊的養蜂散戶,他們採用的還是傳統銷售模式,與顧客之間缺乏溝通,買賣關係不順暢。養蜂人賣蜜難,只能賤賣給二手商販或者工廠;而消費者買蜜亦難,從商販和商場買的不是價高就是經過濃縮或稀釋過的蜜,假蜂蜜盛行。

中國百萬蜂農的處境,兩夫妻全國跑,只賺白菜價


2.老蜂農成年輕人眼中的”落伍”代名詞

如今,中國仍處於城鎮化進程的半途,從農村過渡到城市,養蜂人的老齡化以及新一代年輕人對城市生活的嚮往和依賴,使得傳統的逐花奪蜜、風餐露宿的養蜂人變得“落伍”。

正如漏錦元所擔心的那樣,“基本上都是像我這般大年紀的人還在堅持養蜂,這行太苦太累,年輕人都不願意做了,再過幾十年,這片區的養蜂事業將徹底後繼無人了。”

3.傳統“夫妻檔”未形成規模

目前,中國養蜂人的主流搭配是夫妻二人檔,追趕花期也是採用自駕卡車的公路運輸方式。

一輛卡車的運載規模大都只在百十來箱左右,限制了蜜蜂的數量。同時,規模較小和頻繁的蜂場轉運,也容易導致多層繼箱、取高度蜜,成熟蜜這些國外的通用操作模式在國內水土不服。

中國百萬蜂農的處境,兩夫妻全國跑,只賺白菜價


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蜂農,也有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大堵車,氣候因素,植被變化等許多細小和偶然的因素,就可能導致大量蜜蜂死 亡,對蜂農造成致命一擊。

如何破解中國養蜂人的尷尬現狀


擴寬營銷思路,形成規模化養蜂模式

例如採用本地化小轉場和基地(集取蜜、倉儲、工作於一體的大型倉庫)養蜂模式,除了提高產值,也能提高蜂蜜的質量,減少不確定性因素。

換言之,養蜂事業其實是一項合作共贏的事業,轉地養蜂對於地區有著重要的農業效益,蜜蜂通過授粉大幅提高農作物產量,有些農產品增產甚至可以達到200%。目前,有些區域會給予蜂農相應的補助措施。

漏錦元告訴我,轉地到內蒙授粉不僅包食宿還可以報銷往返車費,儘管不多,但無疑為蜂農增加了不少信心。

另外,與農場合作舉辦蜜蜂主題展會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讓城市裡的孩子來到農場觀察蜜蜂,試吃蜂蜜,親近大自然,在為農田提供增產效益的同時,具有購買能力的父母也有機會為農場帶來經濟價值,從而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中國百萬蜂農的處境,兩夫妻全國跑,只賺白菜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