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工廠“用工荒”的原因是什麼?

七米嘀嗒


看了前面各位朋友的觀點,都很切中要害。

接著各位所說,簡單補充幾點:

1、現在大部分中小城市、城鎮居民收入已經逐漸上升,實際收入與外出打工的實際收入差距已經不大,而且生活幸福指數較高,很多人不願意再外出。

2、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現在有知識的年輕人普遍不再願意做一些基礎性工作,屬於社會價值導向問題,要全社會弘揚和發揚工匠精神,並實際大幅提高一線勞動者的工資收入。

3、放寬用功的年齡限制,其實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有很多工作不需要年輕人,年齡大者可能更合適。


魏向輝


1、“智能製造”大趨勢,員工素質脫節

2015年,隨著《中國製造2025》的提出,智能製造成為中國製造業的發展趨勢。與傳統的生產工廠相比,現代的製造工廠更加追求智能化、自動化。與工廠的升級換代相對應,工廠對工人的素質要求可以說是成指數的提高,而現在國內工廠的工人素質都普遍偏低!想招一個高素質的工人,對於生產企業或者工廠來說,可遇不可求。經濟的發展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工廠招不到適應的高素質工人,這是“用工荒”的原因之一!



舉個例子,我曾經去一家中國本土工廠參觀,在車間我看見幾名德國工程師正在檢修一臺生產設備。後來我好奇的問了廠長,他說這臺設備是從德國原裝進口的,全廠工人只懂生產,但生產設備出了問題都不會處理。沒辦法,只有請德國工程師檢修。而且檢修費用很貴,足以在國內請一位高級工程師,可是國內沒有這樣的人才!

2、高校轉型太慢,理論與實踐脫軌

我看過一本書叫做《德國製造》,書中講述了德國高校培養學生的一些方法:學習1年理論知識,2~3年的工廠實習,拿到工廠頒發的證書後回到學校再學習一年理論知識,最後答辯畢業。這樣畢業的大學生不會失業,同時也保證了未來工人的高素質。在中國,高校和職(技)校是完全分開的,甚至很多本科生還瞧不起那些專科生!高校轉型太慢,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脫軌,導致高素質的人才缺少對應的工作技能,一部分學生畢業即失業,或者畢業以後從事著與大學所學專業完全不搭邊的工作,這是“用工荒”的第二個原因!



3、供需信息不對等

招工的地方沒工人,有工人的地方沒工廠。現在一些工廠招“普工”,大概有三種途徑:1、就近招工;2、人力市場或中介;3、熟人介紹。很多工廠的招工信息很難傳遞到那些需要工作的人知道,進而導致工廠招不到普工,工人找不到招工的工廠。供需信息不對等,是“用工荒”的另外一個原因。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我就是穿著正裝去奮鬥,有用就關注我唄~歡迎留言評論。


穿著正裝去奮鬥


中國民營企業出現“用工荒”,印象中大體始於02年的廣東東莞佛山,次年波及福建,之後一路沿海岸線北上,席捲江浙乃至工業發達地區。

從行業上看,最初是鞋業服裝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而後機械電子整裝,現在無論哪行多少都出現了用工荒。

回答問題前,先回顧用工荒波及軌跡,逐字打完,讓我見題時的第一感逐漸清晰。感謝題主所問。

我認為當下民營企業產生“用工荒”的因素有許多,即有前面朋友說的觀念上,也有待遇所得上,還有人囗紅利期已過等,但歸根到底,我認為是全社會問題:新時代剪刀差出現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常聽到的剪刀差是工農業,東西部,現在這些剪刀差正逐步縮小,隨社會與基礎建設、科技進步,這些將趨於平衡。

然而也正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造成了新時代剪刀差。

第一,各階層收入極大的落差(這本身也是巨大的剪刀差),造成“消費慾望與實際所得的剪刀差"。造成勞動者無法滿足於現有能力所能獲得的報酬,如何能安心工作?

特別是從90後步入職場並逐年成為中堅後,他們是成長於互聯網時代,自小就接受了全面現代信息。受互聯網各種媒體各種偶像影響,工作後自然認為,擁有車、旅遊、房及日常時尚消費等等是天經地義。而民營企業基礎員工工資水平,是遠遠難於滿足其消費需求的,所以用工荒在所難免。

也有朋友說了,那就提高工資嘛,一個月8000元工資,難道還招不到人?當然招得到人,只是人來了,公司也破產了。這就是下面要說的剪刀差:“商品價值認同與生產用工成本的剪刀差”。

第二,什麼是“商品價值認同與生產用工成本的剪刀差”?通俗點講,就是一方面我們買東西要物美價廉,一方面我們希望大幅提高工資。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這東西別讓中國人學會,要不我們能把它賣出白菜價。說者聽者往往會心一笑,並隱隱有一絲豪邁感。豈知,這句話是由多少民企上至老闆下至員工,也許就包括你的汗血淚做的鋪墊?!

我們消費採購時,隨著移動互聯帶來的便利性,可以輕鬆貨比三家,最後決定成交因素的往往價格佔比極大。於是線上線下商家只能在價格優惠上做文章,最終壓力基本落在製造商身上。這就造成了民營企業老闆普遍的哀嘆,材料在漲人工在漲,就賣價不漲,甚至下跌。

這種情形已持續十數年,現在製造型企業還有多少空間單邊漲工資?自家產品價格漲不動,帶來工資漲不動,其他商品卻在長,消費面在擴大,入不敷出日益嚴重,員工能安心工作嗎?

所以馬雲呼籲全面提升中產階級人口占比,意在提高商品認同價值,從而帶來薪酬的大幅提高,反過來促進中高端商品銷售額。但在曾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談何容易?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

美國在上世紀上半葉是出個那麼家企業一一福特汽車。當時的老闆老福特,驚堂木一拍:要讓製造汽車的人買得起汽車。於是,福特員工工資一躍翻4倍,從此開啟了一輪全國性工資猛漲期。

今天的中國有哪家企業能做此決策?你長別人不長,你又不是象福特一樣佔有大份額市場,到時誰長誰死。唯有如華為這般的全球性領先企業,象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中產階級人口才能逐步提高佔比,逐步惠及消費商品,才有可能帶來普通崗位的工資大幅提升,時能我待乎?

所以,民營企業“用工荒”問題是全社會的問題,它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不能簡單怪年輕人不安現狀,也不能輕易說老闆黑心。各層面都有難處,期待新一輪技術革命帶來的職業裂變吧。


老西彈新









龍城雄鷹1972


用工荒也叫用工難,是指用工短缺現象。相對於持續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現是多方原因造成的。當然也包括農民工的一些權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待遇普遍偏低,而消費越來越高。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大國,勞動力其實搓搓有餘。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不斷髮展,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同樣各種物品的價格也提高了很多。在工廠打工,一年下來存不了錢。好多人都不進廠。大家寧願做快遞、送外賣等其他行業。

2,老齡化的增長,年輕人少了。

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像80、90一代基本上都是獨身子女。現在的企業數量越來越多,而真正出來打工的少了,所以大家的選擇就多,導致很多企業招不到人。

3,企業不重長遠,缺乏用工儲備。

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錯誤地認為我國勞動力資源充沛,用人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在用工上仍然固守臨時觀念,缺少長遠打算,對勞工缺乏尊重。在用工變得急增時手足無措、無法應對。


淺淺素縷


這個問題老生常談話題了,不止一個人向我提問過,我依然堅持我的觀點,想走出招工難的窘境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準確定位評估自己企業,用工環境,每個崗位用工要求,不能盲目自大,追求高大上是每一家企業的夢想,但是高大上的人才需要的代價也是可觀,你一個普工發3000工資還想找本科以上,別人不吐你臉上就算給你面子了。

2:具體工作面試崗位,不要過度依賴勞務中介,面試關卡時HR如果不懂相關專業知識,不要打腫臉充胖子,最好找相關部門專業人員協作參考,防止不必要的人才損失。

插個題外話,99年我自己經歷的招聘,一家賓館招聘電器音響設備管理員,我無線電專業學已經幾年的工作經驗,自認為做一個管理員還是綽綽有餘,可到了面試這一關出了么蛾子,來了四個神經病面試官,直接打亂了我的計劃,為首的那個中年婦女,不問我相關工作東西,要求我唱歌跳舞 ,好在本人屬於學音響師出身,有些演唱功底算是過關了,然後接下來說我不是本科生不符合條件,我好奇反問“大學有這方面專業麼,你們要求有些過分了吧”人家直接回答更讓啞口無言“現在不是流行大招學生麼,上面就是這樣要求的”我一口老血,這不是把我當猴耍麼,老子不伺候這幫神經病了,呵呵😊廢話多了見諒。

3:重中之重,待遇,待遇,待遇,不要想著畫大餅,哪怕是急缺人也不行,即使騙得了當時,也騙不了後期,把勞有所得,多勞多得落到實處,尤其工人缺乏時期,一人當兩人三用時,必須給予高額補助,讓工人們勞有所得,他們才會真心為企業工作,不要算一人當兩人後節省多少人工成本,工人不說不代表他們傻好欺負,等到真正撕破臉時,企業損失會更大。


灰色軌際


用工荒產生原因;一、有用工企業拋棄勞動法規,招聘進入企業員工試用期長,不及時按規定給員工簽定勞動合同關係,沒合同就似永屬試用期收入低下,心中不踏實不安心,如遇煩心事易衝動,難解時就提辭職。二、有企業不認真執行勞動法規,國家法定假月休8天,有企業連休4天也保證不了,八小時工作制延長至十小時上,薪酬扣的又扣工資低,超時加班加點常有事,沒補助或少補助,社保上級沒壓力不會主動去給員工辦理繳費。二、存有外行領導內行,有中層人業務水平次業務能力差,不懂尊重人喜在人面前耍威氣擺架子,指手劃腳的動不動就訓人,揚言講狠話信不信;我扣罰你工資款,員工受不了這窩囊氣,提出辭職不幹的大有人在。


正氣頌歌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明白工人為什麼要去做工,為了理想?為了建設祖國?還是為了無私的付出?工人在社區最底層,他們努力也不過是讓自己過得好一點而已。那為什麼他們不願意去做工了呢?其實也很簡單,付出與期望所得不對等,心理不平衡,不願去受那個氣;看不到希望,沒有出頭之日,還不如無所事事,得過且過;現在這個社會不是誰努力誰就能過得好,很多人心裡不知道,但是都能感受得到。在相互忽悠的社會要麼是高高在上的頤指氣使,要麼卑微的得過且過。專家們的言論大多使民眾嗤之以鼻,說得多了反遭民眾的反感。再笨的人你可以忽悠他一次兩次,即使他不知願因,搞不清楚,弄不明白,但他有感知能感受得到。對自己覺得不好的東西我們不能改變,也會盡量的遠離,這是本能


丁達v


本人就是打工者,也來談談這個問題:本人認為,第一,工廠沒有把工人當成是本廠的財富,只是當做會勞動的機器,為了工廠的利息無情的犧牲工人的利息。第二,工資問題,目前的工人工資在社會上有幾個人能夠大聲的說出來(我掙錢了)?老闆為了自己的利息,把工人工資限制到了什麼程度?福利又給了工人了嗎?工人給你打工僅僅夠生活,結餘很少。你們一家可以吃大餐,去旅遊,去買東買西,考慮過你的工人怎麼樣了嗎?我們工人付出的完全成了你們炫富、奢侈的源泉!別和我們說利潤低,那是你們的問題。我們只是被管理者,沒有能力管你們所說的利潤高低。因為,利潤問題只是代表你們的能力。 既然,沒有利益,我們只能(水往高處流了)


老天憐我苦男兒


大學擴招以後,上大學已經變成了一個稀鬆平常的事情,已經從過去的精英教育變成了現在的平民教育,每一個父母親把自己的子女從幼兒園變成大學生,每個家庭付出了很沉重的代價,於是,在這些大學生畢業以後,他們的父母親,肯定是不希望,他們的子女,再去做什麼所謂的製造業,因為去製造業上班,就連初中生也可以做,何必讓自己大學生的兒子去做呢?每個父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是人上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坐辦公室的人。但是我們知道,能坐辦公室的人很少,除非你家有背景,除非你的後臺夠硬,否則一般小老百姓家庭的兒子,是坐不到辦公室的,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高不成低不就,好多工作機會沒有製造業,又不想去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