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戰爭第一排士兵死亡率最高,為何還有士兵願意站在最前面?

歐潤輝


古代戰場,即使是冷兵器作戰,也是複雜的雙方對決,雙方的武器裝備,不僅有近戰用的刀劍盾甲,也有中遠程作戰的弓弩投射武器等等,大體來說,在這個戰場上,大家的陣亡概率其實都差不多,不會因為你的陣列在後面就幸運的多。

首先,大戰之前,將軍們在研究排兵佈陣時,自然會把戰鬥意志強、參戰經驗多的老兵排在前面,在雙方近戰的時候,能夠利用這些老兵更好地打開局面,至少他們是見過不少戰爭場面的,起碼雙方短兵相接前不會逃跑,他們會恪守起碼的士兵操守。

古代打仗,真正的近戰機會並不多,在一場大的野戰中,雙方在開始前,大多數時候都是各種互相的襲擾、封鎖、試探、偷襲等等運動戰,等到

彼此接近,大多數時候雙方也是用弓弩、投射器械進行中遠程互攻,相對這些時間的消耗,真正雙方進行短兵相接的對決的時間並不長,因此,很多士兵往往在近戰前已經死於各種遠程武器之下,而在這些遠程武器的打擊下,無論士兵站在什麼位置,受到的傷害概率都差不多。

在此基礎上,古代打仗,非常講究排兵佈陣,他們打仗時,並不像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群群人往前衝,最後打完收工的情況,而是需要經常變換隊形,即使騎兵進行集團衝鋒,也是需要經常變換隊形,或者側翼包抄、或者直接衝擊敵方軍陣、或者分解成多個小隊進行蜂群作戰。

除了中國的方針,西方世界裡,古代的羅馬方陣、馬其頓方陣、瑞士方陣都在當時的西方世界天下無敵,經常能以懸殊的傷亡比戰勝敵人,當然,他們依靠的是嚴格的紀律、保持嚴密的隊形。

另外,前排老兵之所以保持嚴密隊形不動搖,那也是多年戰場經驗所得,畢竟,在殘酷的戰場上,如果己方堅持不住,只要幾個人先跑,那團隊很快就會崩潰,然後大軍大亂,最後的結局就是被敵人全面屠殺,那這就死的太不划算了,還不如硬著頭皮向前衝。

以上是傷亡概率的因素,另外還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重賞和嚴罰。

簡單來說,古代作戰,積極衝殺在前者,賞賜非常豐厚,還有做軍官的機會,而畏敵退後者,嚴懲不貸,基本上是陣前處斬,警告三軍。

古代,但凡在作戰中立下斬殺敵人、斬殺敵方將領、奪取敵方旗幟、率先登上敵方城牆等等功勞的,賞賜都很豐厚,明朝萬曆年間,明軍幫助朝鮮王國收復都城平壤,名將李如鬆開出賞金:第二天攻城,第一個登上城樓的賞銀5千兩。再比如秦國以斬殺的首級論軍功,斬一人加爵位一級,而明朝為了對付後金軍隊,也有斬殺敵酋三人就可升一級的規定。

在中國漫長的古代歲月裡,但凡戰事,士兵們發家致富的主要方式就是殺敵首級領軍功,這也是老兵們積極往前排站的重要驅動力,畢竟,越往前站,殺敵的機會才越多。

而在軍法上,歷朝歷代,對於“臨陣退縮”者,基本上都是“殺無赦”,宋代規定“臨陣,非主將命,輒離隊先入者,斬。”,戚繼光則規定,對敵退卻者,他的長官也要處斬,如果一群士兵退卻,那統統都要殺頭。

總體來說,兵者,國之重器,治軍必嚴酷,無論是戰場上的生死概率,還是重賞嚴罰,都會讓士兵們在戰爭中勇敢地衝殺下去。


雲中史記


其實怎麼說呢……古代戰爭第一排的士兵也不見得就肯定吃虧,這個你得分不同的歷史時期來看,這裡可以泛泛的談一下。

就拿春秋時期來講吧,當時的戰爭以車戰為主,戰車在前面衝鋒,後面跟著小兵。駕駛戰車的往往是低級貴族“士”,一部戰車一般配屬60到70名“卒”,這種情況下的交戰帶有很強的程序化與公式化痕跡,雙方前進後退,兵器搏擊都有一定的約定俗成乃至固定套路,比如如果對方的戰車損壞則己方應當幫助他們修理,和自己交手的“士”如果掉頭逃跑則不能窮追不捨(當然這個臨陣脫逃的“士”回去以後也別想在自家鄉里混了)。這種形態下的戰爭,站在第一排駕駛戰車其實也不見得有多吃虧。

到了戰國時代戰爭變得日益殘酷與血腥,站在第一排的士兵看起來似乎被殺傷的概率要大得多了,這時候就得祭出新辦法新舉措了。這些新辦法新舉措從戰國時代一直沿用到了明末清初,不外乎如下幾條:

一是站前排的士兵裝備與防護更好,比如明清戰爭時期帶頭衝鋒的百甲、披甲往往都裝備著兩層棉甲與加厚盾牌,而衝擊距離最遠被彈面最大的騎兵則更是在東漢初期就完成了甲騎具裝化;

二是靠功勞與賞賜激勵,比如戰國時期秦軍的斬首記功制度,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有更大的概率能夠斬得敵人首級,斬首後經審核就可以封爵賜田,使得想靠戰爭改變自己盧瑟命運的冒險家們紛紛選擇站在第一排玩一把富貴險中求;

三是靠工事與掩體,比如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就已經開始出現的野戰築城體系,擺在軍隊陣列前方的鹿角、鹿砦可以作為有效的掩體與遮蔽物,有效地降低第一排的士兵中招的概率。

總的來講,安撫站在第一排士兵的方法跟現代企業老闆安撫員工的辦法本質上沒什麼區別,無非一是物質激勵,二是裝備保障,坑都給你挖好了,你就在第一排安安心心的當炮灰吧。


軍武次位面


在冷兵器時代,衝在前面的許多士卒往往要面對更多的敵人和危險。衝在最前面的人如果從頭殺到尾的話就要基本面對每一排的敵人,而排在自己方後面的人面對的敵人就要少一些。所以綜合來說第一排傷亡率和死亡率都高一些。那麼為什麼還有人願意去第一排呢?

軍令如山

軍令一旦下達,該衝就要衝,後退者立斬之,不僅丟失性命,家人也獲得不了撫卹金。而前進的話,或許還有一些生機。所以如果被分在了第一排大多隻能硬著頭皮衝上去。

重賞

富貴險中求,雖然有時在第一排危險了一些,但也有機會多殺幾個敵軍,那麼憑藉敵人的首級可以更好的升職加薪。

«孫子兵法»的作戰篇中提到"賞其先得"。所以有時為了獲得獎勵,將士們也會爭先恐後的衝在第一排。而且如果是攻城的話,能第一個登上城樓,那麼獎勵肯定更加豐厚。

將領身先士卒起到帶頭作用

有時將領如果身先士卒,敢於親自帶兵衝鋒陷陣的話,除了會提高士氣外,也會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將領能夠衝鋒在前,那麼士卒們看到後也會勇往直前的向前推進。

三國時期的黃忠帶兵打仗之時,常常衝鋒陷陣,他以英勇果毅為三軍之冠,有此等將領在,士卒們怎會嫌棄第一排呢?大家估計都唯恐落在了後排。後來黃忠面對夏侯淵的精銳部隊時,奮勇殺敵,在定軍山斬殺了夏侯淵。

(黃)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

有時前後排死亡率差不多

在交戰時,有時為了能開局壓制敵人,打頭陣的都是一些勇猛之人。在前排也會面對更多的危險,所以會優先給前排士兵們分發一些先進裝備,優良的鎧甲,精銳的大刀長矛等。

前排士兵們憑藉自己的勇猛驍勇加上精良的裝備,那麼他們的死亡率反而有時並不比後排士兵們高。

你願意站在最前面嗎?士兵們為什麼願意站在第一排呢?歡迎大家補充說明。


遨遊文史世界


大家好,我是錟錟,本文853個字,閱讀時間大約3分鐘

今天的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古代戰爭排在最前面的士兵,為何會在最前面”

大家都知道站在最前面的士兵死亡率是最高的,而且最容易被擊殺。所以對於古代的士兵來講,他們也不傻,那他們為何願意在最前面呢?這個問題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講可能就簡單很多,你想是什麼東西才能夠讓人,不顧自己的性命去獲得呢。其實可以簡單的歸納為兩個東西一個是榮譽一個是物質獎勵

對於古代打仗來講,非常講究陣形的排列,第一排的重要性則是保證陣形不被破壞,所以第一排的士兵尤為的關鍵,不僅如此,站在第一排的士兵也都是一些英勇善戰,敢於衝鋒陷陣的人。而對於這些敢於在最前面的人來講,當然拿到的戰利品和軍餉也是最多的,升官加爵也是優先考慮的。話已至此大家可能對站在第一排的士兵表示理解,但是錟錟想給大家說的是這一切都和你想象的恰恰相反。

其實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反而不容易死,這是為什麼呢?

剛才錟錟給大家講的站在第一排的士兵都是勇敢善戰,並且他們起到的作用是保護陣形,所以他們的生死尤為的關鍵,正是在這種條件下,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往往穿的鎧甲要比後排士兵都要堅固,以確保陣型不被打亂。而且在古代戰爭當中,並不是一開始就像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樣,兩兵相接直接硬碰硬,而是在戰爭開始前大旗一揮先放箭,所以步兵的主要傷害來自於箭傷,不過,在戰爭當中一般放間都會往後射,避開第一排,其主要原因是提高效率,如果敵方第一排士兵倒下了,必然會阻礙自己的士兵前進,當然對於敵人來講也是一個不好的消息,但這樣一來第一排的死傷率反而降低了不少,而且一般情況下站在第一排的往往都是一些老兵,他們不但作戰經驗豐富,並且全副武裝,以此來震懾敵人。所以以後可千萬不要說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就最容易死了,但如果換在現代戰爭,站在第一排很可能就成炮灰了。


你有什麼有趣的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如果喜歡錟錟的文章請點個贊,如果對錟錟其它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錟錟,您的鼓勵是錟錟繼續碼字的動力!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LongTime常錟


打仗就會死人,但是,打仗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

打仗的時候,有人怕死,也有人不怕死。

當然了不怕死的是少數。恰恰正是不怕死的人,支撐起來了整個軍隊的士氣。

要知道古代的時候,軍隊的士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站在最前面的士兵。他們第一波衝擊的勝敗,可以說決定著整支軍隊的勝負。

所以,僅這一點來說,打仗的時候最前面,也必須安排最英勇的士兵,在最前面衝鋒陷陣。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時候打仗用弓箭,用長槍,用砍刀的時候比較多。

兩軍對壘的時候,每支軍隊最前面的士兵,也是全軍中最為勇猛的一支,你也可以把他們認為是敢死隊。

可以說只要到了戰場上,他們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但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並不是說他們完全沒有保護措施。並不是說,他們是去戰場上送死的,恰恰相反,他們是最想建功立業的。

因為在戰場上,只有英勇殺敵,才有可能封侯拜相。

所以,相對來說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也是最多的。

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最前面的士兵,他們手裡也是有盾牌的,這個盾牌主要是用來擋敵人在遠方射來的箭用,同時他們手裡還有砍刀,用來和敵人近距離搏鬥的。

戰爭的時候,也並不是說站在最前面的人,就有可能成為炮灰。

真正的戰場上,士兵的生死和所在的軍隊的位置,是沒有關係的。因為只要是上了戰場上,就有可能導致死亡。

前面有前面的好處,中間有中間的好處,後面有後面的好處。但是,無一例外,最前面的肯定是最英勇的。

最前面的人,也是最受全軍敬重的人。

一支軍隊打仗的時候,可怕的就是臨陣逃脫。

但是,真正打仗的時候,是不可能逃脫的,因為軍隊裡也有規矩,擅自後退的,很有可能會死在自己人的手裡。

也就是說只要你敢退,你後面的士兵就敢殺你。

在戰場上殺了敵人或者被敵人殺了,都是會有獎賞的。但是,被自己人殺了,不但沒有獎賞,反而落得一個膽小鬼的稱號。

既然橫豎是一個死,還不如去殺敵呢?

萬一你勇猛無比,把敵人的膽都給嚇破了,說不定你就存活了下來。

所以說並不是說站在最前面的人,就是去當炮灰。


史學達人


不站在前排又怎麼知道前排的死亡率高,知道死亡率高的人,必然是已經死了的人~!

有些時候前排是你自願站的,有的時候則不一定。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想要立功的前排勇士

對於一場戰爭來說,前排是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站在後方的人看前排,前排勢如破竹,後方肯定往前衝,如果前排怯懦,對整個戰場都容易起到消極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越來越頻繁,為了能夠讓前排的士兵更勇敢的往前衝,往往會制定獎勵軍功的制度,在前排有更多的機會殺敵,可以立更多的軍功,富貴險中求,為了蓋房子、娶媳婦,那些窮人子弟兵奮勇直前。

戰國後期秦國的軍功受爵制:無論何人,在戰場上斬敵一首級,則受爵一級,願意為官者授予官職,不願為官者授田宅。

這樣的情況下,一般對前排的要求還挺高,不是一個人都能站上前排。

前期是魏國人打仗不要命,但是魏國後來地盤小了,分不起良田結果就不行了,秦國是越打地盤越大,就越能打。

讓你前排你就得前排的古代軍法制度

有的時候,並不是你想站前排就站前排,你不想戰前排就不站前排,畢竟古代的時候還有軍法。

宋朝軍法規定“臨陣,非主將命,輒離隊先入者,斬。”明朝戚家軍軍法規定,“凡一人對敵先退,斬其甲長。若甲長不退而兵退,陣亡,甲長之家從厚優恤,餘兵斬首。”

有人專門研究過古代的戰爭,凡是戰場後面都有督戰隊,一旦有逃跑者,你是必死無疑的。

在清軍入關後,原來的八旗基本全是督戰隊,打仗全靠投降而來的明朝官軍。

曾經有一個問答,這些士兵在明朝的時候打仗不厲害,一加入清軍怎麼就神勇無敵了,有的時候,不是人變得猛了,而是後面上刺刀了。

初生牛犢不怕虎,讓新兵當炮灰

當然,中國古代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職業軍人和久經沙場的士兵並不存在,很多時候都是臨時抓的壯丁,抓到軍隊裡面就是士兵。

看《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孟煩了作為前期川軍團的中尉副連長,後來坦誠,其最不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和新兵做朋友,一旦做了朋友就捨不得忽悠他了,其最擅長做的一件事就是忽悠新兵往前衝。

我們都沒有上過戰場,尤其是古代戰場,真的沒辦法去感受,但是《團長》孟煩了自述的這個情節來看,前排士兵很可能都是新兵蛋子,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

農民起義中將老百姓放到最前排

儘管現在一提農民起義都將其看作是正義的一面,實際上很多農民起義本身就帶有黑暗性。

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來說,裹挾大量的農民在其中,打仗的時候就會讓老百姓衝在最前面當炮灰。

很多人說,這些老百姓傻啊!並不是老百姓傻,而是起義軍有督戰隊,前面老百姓不衝的話,起義軍就把這些老百姓都殺了,所謂農民起義,往往最受傷的還是農民。


史論縱橫


冷兵器時代的步兵戰爭模式,主要有兩種陸地作戰模式:野戰中的方陣正面交鋒和攻城戰。

對於野外作戰中的步兵方陣,第一排的士兵其實都是百戰之士,類似於今天,單兵作戰技能比較優秀的軍士,這些人全副武裝走在最前排,就是士兵軍心和士氣的核心,每向敵方陣地前進一步,都是距離勝利近了一步。

攻堅作戰亦是如此,這些人帶頭衝鋒殺敵,就是戰力爆表的前奏。當這些領頭軍士登上城頭,那基本上距離攻破城池就是一步之遙了。

走在最前排,當然是距離敵人最近的,被殺風險絕對要高於後方士兵。但是要考慮到一個問題,冷兵器時代方陣交鋒,首先使用的武器是弓箭或者弩箭,這些都是遠程拋物線射擊彈道,當這些方陣步兵向前穩步運動時,一旦進入到敵方弓箭射程之內,就要進行衝刺了,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衝進敵方方陣,展開近距離肉搏。

在進入弓箭射程到近身肉搏這段距離,其實越在前方被弓箭落下擊中的概率越小,如果此時移動速度再快點,概率再下降。

當然,要論近距離搏鬥,第一排那可是第一個上的,萬一技不如人或者防守不到位,就要挨刀了。

對於走在最前面的軍士,各國軍隊都是給予最高的獎懲激勵,這些在歷史小說中往往都有描述或者誇張性描述,畢竟勇士可嘉。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如想了解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老鷹航空


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不同,目前是熱武器時代,而在古代可是短兵相接冷武器時代。那古代最講究的是什麼?當時就是打仗的陣勢。而題主問的問題?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最容易死為什麼還會站在第一排?我今天從獎勵和懲罰兩個方面。

獎勵

古代不像如今一樣衣食無憂,官府苛以重稅。如果說朋友們在這槓說有的朝代賦稅很低啊,我也沒辦法,只能說想對比現在而言。在古代平民吃飯都是問題,所以當兵成為了養家餬口重要方式,不到可以解決溫飽問題還有軍餉拿,並且古代是仗打的好是可以加官進爵的,那不光是解決溫飽問題,那可是耀祖揚宗。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站在第一排必定是軍隊裡,比較能打的幾個,一來是可以增加部隊的士氣,二來可以多拿幾個人頭,增加自己加官進爵的機會。


懲罰

所謂有獎必有罰。當上級安排你當第一排的時候,你不想去也得去啊,違抗軍令,殺無赦啊。更何況在戰場上。就算自己逃了,別忘了古代還有恐怖的連坐制度,不光自己受罰,妻兒父母甚至鄰居都可能遭殃,到時候官府一定會下通緝,一輩子過逃亡的生活。


所以說站第一排的士兵,你想去也得去不想去也得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去和敵人拼命也有活下來的機會。


軍武小咖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以前那種窮苦的日子裡,軍隊的待遇算是很好了,這樣才能招到兵源。要是讓將士們勇往無前,那就得要有很高的獎賞,包括給他升官給他財富,將士們要是可以多斬幾個敵軍的頭顱,那就可以快速升官,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而為士兵在戰場上逃跑時很嚴重的事情,尤其是排在最前面的士兵,如果他們一逃,整個士氣就會垮掉,仗自然不用打下去了,因此對士兵逃跑的懲罰相當之重。士兵逃跑,即使有命逃出戰場,也會讓自己成為官府抓捕的對象,從此以後要過擔驚受怕的日子,亡命天涯,連家人也要連坐,連坐的懲罰這倒歷朝歷代有所不同,但是處罰都是很重的。前進殺敵與逃跑結果反差太大了,導致前拍的士兵紛紛一往無前,奮勇殺敵,而不是爭相逃跑,逃跑反而死的更快,很可能被將軍當作典型殺雞儆猴當場處決了。 更何況不還有這麼多的名將都是出身低微,從小官起的嗎?衛青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本是平陽公主府中一騎奴,後來依靠自己的努力,成為千古留名的名將。士兵們堅信自己也可以成為他一樣的人物,這就更加激勵了第一排的士兵,讓他們都效死命了。





曉史才能明事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便開始進攻明朝。1619年,雙方大戰於薩爾滸,明軍14萬人,努爾哈赤只有6萬,但他最後卻以少勝多,取得勝利。在之後和明朝的歷次戰爭中,努爾哈赤都鮮有敗績,難逢對手。1626年,努爾哈赤率兵13萬,攻打寧遠。

此次攻城,他更是志在必得。因為當時城中守將袁崇煥,不僅是一名無名小卒,而且手中也只有1萬多士兵。在他看來,攻下寧遠,似乎可以不費吹灰之力。

但是,努爾哈赤低估了袁崇煥,戰鬥進行的十分激烈。雖然後金士兵勇猛異常,但卻抵不住明軍的紅衣大炮。衝在前面的士兵一批批倒下,後面的士兵前仆後繼的衝鋒著。雖然大炮威力驚人,但還是有一些不怕死的士兵攻到了城下,這是大炮的盲區,發揮不了作用。

守城的明軍很快想出了新的辦法,他們用棉被裹上稻草、火藥等易燃品,點著之後扔了下去,城下頓時一片火海,無數後金士兵被燒死、燒傷。

雖然屍體堆積如山,可努爾哈赤卻沒有停止的打算,歇斯底里的發起著一次又一次的衝鋒,直到被一顆炮彈擊中,最後才無可奈何的退兵。雖然戰爭只有短短几天時間,但後金士兵傷亡卻達1.7萬人,可謂損失慘重。

而衝在前面的士兵,在衝鋒的過程中,被大炮轟死一批。即使努力攻到城下,又被大火燒死一批。最後,即使有些人僥倖爬上城牆,也會被守城士兵砍了。因此,在古代戰爭中,排在前面的士兵很危險。

但是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士兵願意衝鋒在最前面呢?大概會有以下幾個原因:

  • 1,軍令如山

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攻城略地,軍隊都是按照編制進行的。戰鬥開始之前,主帥會分配任務,有前軍、中軍、後軍、側翼等。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如果得到的任務是進攻,那麼排在前面的士兵,只能義無反顧的衝鋒。因為,如果違背軍令,可能戰爭還沒開始,就被自己人給幹掉了。

北京保衛戰期間,面對瓦剌的盛氣凌人,負責防守事宜的于謙,並沒有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而是把明軍主力全部開出城外,決定和瓦剌硬碰硬,並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嚴厲的軍令,明軍士氣大振,個個勇往直前,奮勇殺敵,並最終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衝在前面,如果死了,還能追認個名分。可是如果後退,被自己人砍了,就啥都沒有了,還很屈辱。

  • 2,軍功和利益

在這個世界上,風險和收益往往並存,高風險往往就意味著高收益。在古代戰爭中,排在前面,則意味著更容易立下軍功。這對於一些有抱負、想幹事的士兵們來說,是一個機會。從商鞅變法時起,秦國就可以憑藉人頭,領取軍功,這使得秦國的戰鬥力大為增強。明朝著名開國將領常遇春,就熱衷於衝鋒,即使後來身為主將,也樂此不彼。

古代打仗時,第一個登上城牆的,有一個特殊稱謂,即“先登”,立下此功,是有可能封侯的。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會有一些士兵為了軍功奮不顧身的衝鋒。

還有一些統帥,為了激勵士氣,作戰前勸誡士兵英勇殺敵,戰後搶到的東西,都歸士兵自己所有。這些政策也會讓士兵奮不顧身的衝鋒,因為他們是利益獲得者。曾國藩率領湘軍攻破南京後,就放縱手下搶劫,很多士兵因此發了財,為後人所詬病。

軍隊中有時也會豢養一批死士,這些士兵平時的工資和待遇要比普通士兵好的多。當然了,錢也不是白拿的。就是在以後的戰爭中,碰到一些棘手的事情,例如衝鋒、攻城等,讓這些死士衝在前面。

3,裝備優良和經驗豐富

狹路相逢,勇者勝,戰場也是如此。因此兩軍交戰,排在前面的士兵,至關重要。如果讓一些毫無經驗的新兵蛋子擔任,戰爭一開始,就被幹掉了,這樣很會影響後面士兵的士氣。而讓一些戰鬥力強、經驗豐富的老兵排在前面,他們的英勇表現,則會極大的鼓舞后面的士兵,激發他們的戰鬥意志。

當然,排在前面的士兵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會有輪換。例如,後金軍在和明朝交手的過程中,他們的第一波前鋒,就由一種特別的兵種擔任,叫做楯兵。戰鬥開始時,這些楯兵會推著楯車衝鋒。這種車,由厚木板製作而成,前面裹上幾層厚牛皮,再潑上水,這樣明軍的火器和弓箭便無法射破。

第二撥就是弓箭手,他們躲在這些楯兵後面,躲避了明軍的遠距離射擊,然後找準時機把弓箭射出去。最後,就是騎兵出動,由於已經行進一段距離,又加上騎兵機動性強,衝擊力大,因此取得的戰鬥效果也十分驚人。

  • 4,相對安全

攻城時,最前面的士兵,往往死亡率很高。但是,後排的士兵,也並不安全。因為守城的士兵,不可能讓敵軍攻到城下,才去想辦法消滅掉。實際上,在敵軍發動攻擊時,守城士兵就已經箭在弦上等待了。雙方作戰是有一定距離的,當攻擊的一方,進入射程之後,有經驗的將領並不會立即出手,而是等到人數足夠多進入射程後,才會下令放炮或者射箭,而弓箭手或者炮手,為了不浪費,會集中攻擊中間的士兵,這樣對方死傷的人數會大大增加。因此,衝在最前面的士兵,反而相對安全一些。

戰場上,沒有絕對的安全。除了正面攻擊之外,雙方還有可能從側翼包抄,或者打埋伏等。因此,如果古代士兵要想活命,除了提升自身素質之外,跟著一個靠譜的領導也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