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战争第一排士兵死亡率最高,为何还有士兵愿意站在最前面?

欧润辉


古代战场,即使是冷兵器作战,也是复杂的双方对决,双方的武器装备,不仅有近战用的刀剑盾甲,也有中远程作战的弓弩投射武器等等,大体来说,在这个战场上,大家的阵亡概率其实都差不多,不会因为你的阵列在后面就幸运的多。

首先,大战之前,将军们在研究排兵布阵时,自然会把战斗意志强、参战经验多的老兵排在前面,在双方近战的时候,能够利用这些老兵更好地打开局面,至少他们是见过不少战争场面的,起码双方短兵相接前不会逃跑,他们会恪守起码的士兵操守。

古代打仗,真正的近战机会并不多,在一场大的野战中,双方在开始前,大多数时候都是各种互相的袭扰、封锁、试探、偷袭等等运动战,等到

彼此接近,大多数时候双方也是用弓弩、投射器械进行中远程互攻,相对这些时间的消耗,真正双方进行短兵相接的对决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很多士兵往往在近战前已经死于各种远程武器之下,而在这些远程武器的打击下,无论士兵站在什么位置,受到的伤害概率都差不多。

在此基础上,古代打仗,非常讲究排兵布阵,他们打仗时,并不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一群群人往前冲,最后打完收工的情况,而是需要经常变换队形,即使骑兵进行集团冲锋,也是需要经常变换队形,或者侧翼包抄、或者直接冲击敌方军阵、或者分解成多个小队进行蜂群作战。

除了中国的方针,西方世界里,古代的罗马方阵、马其顿方阵、瑞士方阵都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天下无敌,经常能以悬殊的伤亡比战胜敌人,当然,他们依靠的是严格的纪律、保持严密的队形。

另外,前排老兵之所以保持严密队形不动摇,那也是多年战场经验所得,毕竟,在残酷的战场上,如果己方坚持不住,只要几个人先跑,那团队很快就会崩溃,然后大军大乱,最后的结局就是被敌人全面屠杀,那这就死的太不划算了,还不如硬着头皮向前冲。

以上是伤亡概率的因素,另外还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重赏和严罚。

简单来说,古代作战,积极冲杀在前者,赏赐非常丰厚,还有做军官的机会,而畏敌退后者,严惩不贷,基本上是阵前处斩,警告三军。

古代,但凡在作战中立下斩杀敌人、斩杀敌方将领、夺取敌方旗帜、率先登上敌方城墙等等功劳的,赏赐都很丰厚,明朝万历年间,明军帮助朝鲜王国收复都城平壤,名将李如松开出赏金:第二天攻城,第一个登上城楼的赏银5千两。再比如秦国以斩杀的首级论军功,斩一人加爵位一级,而明朝为了对付后金军队,也有斩杀敌酋三人就可升一级的规定。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岁月里,但凡战事,士兵们发家致富的主要方式就是杀敌首级领军功,这也是老兵们积极往前排站的重要驱动力,毕竟,越往前站,杀敌的机会才越多。

而在军法上,历朝历代,对于“临阵退缩”者,基本上都是“杀无赦”,宋代规定“临阵,非主将命,辄离队先入者,斩。”,戚继光则规定,对敌退却者,他的长官也要处斩,如果一群士兵退却,那统统都要杀头。

总体来说,兵者,国之重器,治军必严酷,无论是战场上的生死概率,还是重赏严罚,都会让士兵们在战争中勇敢地冲杀下去。


云中史记


其实怎么说呢……古代战争第一排的士兵也不见得就肯定吃亏,这个你得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这里可以泛泛的谈一下。

就拿春秋时期来讲吧,当时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战车在前面冲锋,后面跟着小兵。驾驶战车的往往是低级贵族“士”,一部战车一般配属60到70名“卒”,这种情况下的交战带有很强的程序化与公式化痕迹,双方前进后退,兵器搏击都有一定的约定俗成乃至固定套路,比如如果对方的战车损坏则己方应当帮助他们修理,和自己交手的“士”如果掉头逃跑则不能穷追不舍(当然这个临阵脱逃的“士”回去以后也别想在自家乡里混了)。这种形态下的战争,站在第一排驾驶战车其实也不见得有多吃亏。

到了战国时代战争变得日益残酷与血腥,站在第一排的士兵看起来似乎被杀伤的概率要大得多了,这时候就得祭出新办法新举措了。这些新办法新举措从战国时代一直沿用到了明末清初,不外乎如下几条:

一是站前排的士兵装备与防护更好,比如明清战争时期带头冲锋的百甲、披甲往往都装备着两层棉甲与加厚盾牌,而冲击距离最远被弹面最大的骑兵则更是在东汉初期就完成了甲骑具装化;

二是靠功劳与赏赐激励,比如战国时期秦军的斩首记功制度,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有更大的概率能够斩得敌人首级,斩首后经审核就可以封爵赐田,使得想靠战争改变自己卢瑟命运的冒险家们纷纷选择站在第一排玩一把富贵险中求;

三是靠工事与掩体,比如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就已经开始出现的野战筑城体系,摆在军队阵列前方的鹿角、鹿砦可以作为有效的掩体与遮蔽物,有效地降低第一排的士兵中招的概率。

总的来讲,安抚站在第一排士兵的方法跟现代企业老板安抚员工的办法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无非一是物质激励,二是装备保障,坑都给你挖好了,你就在第一排安安心心的当炮灰吧。


军武次位面


在冷兵器时代,冲在前面的许多士卒往往要面对更多的敌人和危险。冲在最前面的人如果从头杀到尾的话就要基本面对每一排的敌人,而排在自己方后面的人面对的敌人就要少一些。所以综合来说第一排伤亡率和死亡率都高一些。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去第一排呢?

军令如山

军令一旦下达,该冲就要冲,后退者立斩之,不仅丢失性命,家人也获得不了抚恤金。而前进的话,或许还有一些生机。所以如果被分在了第一排大多只能硬着头皮冲上去。

重赏

富贵险中求,虽然有时在第一排危险了一些,但也有机会多杀几个敌军,那么凭借敌人的首级可以更好的升职加薪。

«孙子兵法»的作战篇中提到"赏其先得"。所以有时为了获得奖励,将士们也会争先恐后的冲在第一排。而且如果是攻城的话,能第一个登上城楼,那么奖励肯定更加丰厚。

将领身先士卒起到带头作用

有时将领如果身先士卒,敢于亲自带兵冲锋陷阵的话,除了会提高士气外,也会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将领能够冲锋在前,那么士卒们看到后也会勇往直前的向前推进。

三国时期的黄忠带兵打仗之时,常常冲锋陷阵,他以英勇果毅为三军之冠,有此等将领在,士卒们怎会嫌弃第一排呢?大家估计都唯恐落在了后排。后来黄忠面对夏侯渊的精锐部队时,奋勇杀敌,在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

(黄)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有时前后排死亡率差不多

在交战时,有时为了能开局压制敌人,打头阵的都是一些勇猛之人。在前排也会面对更多的危险,所以会优先给前排士兵们分发一些先进装备,优良的铠甲,精锐的大刀长矛等。

前排士兵们凭借自己的勇猛骁勇加上精良的装备,那么他们的死亡率反而有时并不比后排士兵们高。

你愿意站在最前面吗?士兵们为什么愿意站在第一排呢?欢迎大家补充说明。


遨游文史世界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853个字,阅读时间大约3分钟

今天的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古代战争排在最前面的士兵,为何会在最前面”

大家都知道站在最前面的士兵死亡率是最高的,而且最容易被击杀。所以对于古代的士兵来讲,他们也不傻,那他们为何愿意在最前面呢?这个问题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讲可能就简单很多,你想是什么东西才能够让人,不顾自己的性命去获得呢。其实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个东西一个是荣誉一个是物质奖励

对于古代打仗来讲,非常讲究阵形的排列,第一排的重要性则是保证阵形不被破坏,所以第一排的士兵尤为的关键,不仅如此,站在第一排的士兵也都是一些英勇善战,敢于冲锋陷阵的人。而对于这些敢于在最前面的人来讲,当然拿到的战利品和军饷也是最多的,升官加爵也是优先考虑的。话已至此大家可能对站在第一排的士兵表示理解,但是锬锬想给大家说的是这一切都和你想象的恰恰相反。

其实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反而不容易死,这是为什么呢?

刚才锬锬给大家讲的站在第一排的士兵都是勇敢善战,并且他们起到的作用是保护阵形,所以他们的生死尤为的关键,正是在这种条件下,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往往穿的铠甲要比后排士兵都要坚固,以确保阵型不被打乱。而且在古代战争当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样,两兵相接直接硬碰硬,而是在战争开始前大旗一挥先放箭,所以步兵的主要伤害来自于箭伤,不过,在战争当中一般放间都会往后射,避开第一排,其主要原因是提高效率,如果敌方第一排士兵倒下了,必然会阻碍自己的士兵前进,当然对于敌人来讲也是一个不好的消息,但这样一来第一排的死伤率反而降低了不少,而且一般情况下站在第一排的往往都是一些老兵,他们不但作战经验丰富,并且全副武装,以此来震慑敌人。所以以后可千万不要说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就最容易死了,但如果换在现代战争,站在第一排很可能就成炮灰了。


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LongTime常锬


打仗就会死人,但是,打仗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

打仗的时候,有人怕死,也有人不怕死。

当然了不怕死的是少数。恰恰正是不怕死的人,支撑起来了整个军队的士气。

要知道古代的时候,军队的士气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站在最前面的士兵。他们第一波冲击的胜败,可以说决定着整支军队的胜负。

所以,仅这一点来说,打仗的时候最前面,也必须安排最英勇的士兵,在最前面冲锋陷阵。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时候打仗用弓箭,用长枪,用砍刀的时候比较多。

两军对垒的时候,每支军队最前面的士兵,也是全军中最为勇猛的一支,你也可以把他们认为是敢死队。

可以说只要到了战场上,他们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但是,把生死置之度外,并不是说他们完全没有保护措施。并不是说,他们是去战场上送死的,恰恰相反,他们是最想建功立业的。

因为在战场上,只有英勇杀敌,才有可能封侯拜相。

所以,相对来说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是最多的。

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最前面的士兵,他们手里也是有盾牌的,这个盾牌主要是用来挡敌人在远方射来的箭用,同时他们手里还有砍刀,用来和敌人近距离搏斗的。

战争的时候,也并不是说站在最前面的人,就有可能成为炮灰。

真正的战场上,士兵的生死和所在的军队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只要是上了战场上,就有可能导致死亡。

前面有前面的好处,中间有中间的好处,后面有后面的好处。但是,无一例外,最前面的肯定是最英勇的。

最前面的人,也是最受全军敬重的人。

一支军队打仗的时候,可怕的就是临阵逃脱。

但是,真正打仗的时候,是不可能逃脱的,因为军队里也有规矩,擅自后退的,很有可能会死在自己人的手里。

也就是说只要你敢退,你后面的士兵就敢杀你。

在战场上杀了敌人或者被敌人杀了,都是会有奖赏的。但是,被自己人杀了,不但没有奖赏,反而落得一个胆小鬼的称号。

既然横竖是一个死,还不如去杀敌呢?

万一你勇猛无比,把敌人的胆都给吓破了,说不定你就存活了下来。

所以说并不是说站在最前面的人,就是去当炮灰。


史学达人


不站在前排又怎么知道前排的死亡率高,知道死亡率高的人,必然是已经死了的人~!

有些时候前排是你自愿站的,有的时候则不一定。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想要立功的前排勇士

对于一场战争来说,前排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站在后方的人看前排,前排势如破竹,后方肯定往前冲,如果前排怯懦,对整个战场都容易起到消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越来越频繁,为了能够让前排的士兵更勇敢的往前冲,往往会制定奖励军功的制度,在前排有更多的机会杀敌,可以立更多的军功,富贵险中求,为了盖房子、娶媳妇,那些穷人子弟兵奋勇直前。

战国后期秦国的军功受爵制:无论何人,在战场上斩敌一首级,则受爵一级,愿意为官者授予官职,不愿为官者授田宅。

这样的情况下,一般对前排的要求还挺高,不是一个人都能站上前排。

前期是魏国人打仗不要命,但是魏国后来地盘小了,分不起良田结果就不行了,秦国是越打地盘越大,就越能打。

让你前排你就得前排的古代军法制度

有的时候,并不是你想站前排就站前排,你不想战前排就不站前排,毕竟古代的时候还有军法。

宋朝军法规定“临阵,非主将命,辄离队先入者,斩。”明朝戚家军军法规定,“凡一人对敌先退,斩其甲长。若甲长不退而兵退,阵亡,甲长之家从厚优恤,余兵斩首。”

有人专门研究过古代的战争,凡是战场后面都有督战队,一旦有逃跑者,你是必死无疑的。

在清军入关后,原来的八旗基本全是督战队,打仗全靠投降而来的明朝官军。

曾经有一个问答,这些士兵在明朝的时候打仗不厉害,一加入清军怎么就神勇无敌了,有的时候,不是人变得猛了,而是后面上刺刀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让新兵当炮灰

当然,中国古代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职业军人和久经沙场的士兵并不存在,很多时候都是临时抓的壮丁,抓到军队里面就是士兵。

看《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孟烦了作为前期川军团的中尉副连长,后来坦诚,其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新兵做朋友,一旦做了朋友就舍不得忽悠他了,其最擅长做的一件事就是忽悠新兵往前冲。

我们都没有上过战场,尤其是古代战场,真的没办法去感受,但是《团长》孟烦了自述的这个情节来看,前排士兵很可能都是新兵蛋子,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农民起义中将老百姓放到最前排

尽管现在一提农民起义都将其看作是正义的一面,实际上很多农民起义本身就带有黑暗性。

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来说,裹挟大量的农民在其中,打仗的时候就会让老百姓冲在最前面当炮灰。

很多人说,这些老百姓傻啊!并不是老百姓傻,而是起义军有督战队,前面老百姓不冲的话,起义军就把这些老百姓都杀了,所谓农民起义,往往最受伤的还是农民。


史论纵横


冷兵器时代的步兵战争模式,主要有两种陆地作战模式:野战中的方阵正面交锋和攻城战。

对于野外作战中的步兵方阵,第一排的士兵其实都是百战之士,类似于今天,单兵作战技能比较优秀的军士,这些人全副武装走在最前排,就是士兵军心和士气的核心,每向敌方阵地前进一步,都是距离胜利近了一步。

攻坚作战亦是如此,这些人带头冲锋杀敌,就是战力爆表的前奏。当这些领头军士登上城头,那基本上距离攻破城池就是一步之遥了。

走在最前排,当然是距离敌人最近的,被杀风险绝对要高于后方士兵。但是要考虑到一个问题,冷兵器时代方阵交锋,首先使用的武器是弓箭或者弩箭,这些都是远程抛物线射击弹道,当这些方阵步兵向前稳步运动时,一旦进入到敌方弓箭射程之内,就要进行冲刺了,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冲进敌方方阵,展开近距离肉搏。

在进入弓箭射程到近身肉搏这段距离,其实越在前方被弓箭落下击中的概率越小,如果此时移动速度再快点,概率再下降。

当然,要论近距离搏斗,第一排那可是第一个上的,万一技不如人或者防守不到位,就要挨刀了。

对于走在最前面的军士,各国军队都是给予最高的奖惩激励,这些在历史小说中往往都有描述或者夸张性描述,毕竟勇士可嘉。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


老鹰航空


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不同,目前是热武器时代,而在古代可是短兵相接冷武器时代。那古代最讲究的是什么?当时就是打仗的阵势。而题主问的问题?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最容易死为什么还会站在第一排?我今天从奖励和惩罚两个方面。

奖励

古代不像如今一样衣食无忧,官府苛以重税。如果说朋友们在这杠说有的朝代赋税很低啊,我也没办法,只能说想对比现在而言。在古代平民吃饭都是问题,所以当兵成为了养家糊口重要方式,不到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还有军饷拿,并且古代是仗打的好是可以加官进爵的,那不光是解决温饱问题,那可是耀祖扬宗。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站在第一排必定是军队里,比较能打的几个,一来是可以增加部队的士气,二来可以多拿几个人头,增加自己加官进爵的机会。


惩罚

所谓有奖必有罚。当上级安排你当第一排的时候,你不想去也得去啊,违抗军令,杀无赦啊。更何况在战场上。就算自己逃了,别忘了古代还有恐怖的连坐制度,不光自己受罚,妻儿父母甚至邻居都可能遭殃,到时候官府一定会下通缉,一辈子过逃亡的生活。


所以说站第一排的士兵,你想去也得去不想去也得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去和敌人拼命也有活下来的机会。


军武小咖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以前那种穷苦的日子里,军队的待遇算是很好了,这样才能招到兵源。要是让将士们勇往无前,那就得要有很高的奖赏,包括给他升官给他财富,将士们要是可以多斩几个敌军的头颅,那就可以快速升官,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为士兵在战场上逃跑时很严重的事情,尤其是排在最前面的士兵,如果他们一逃,整个士气就会垮掉,仗自然不用打下去了,因此对士兵逃跑的惩罚相当之重。士兵逃跑,即使有命逃出战场,也会让自己成为官府抓捕的对象,从此以后要过担惊受怕的日子,亡命天涯,连家人也要连坐,连坐的惩罚这倒历朝历代有所不同,但是处罚都是很重的。前进杀敌与逃跑结果反差太大了,导致前拍的士兵纷纷一往无前,奋勇杀敌,而不是争相逃跑,逃跑反而死的更快,很可能被将军当作典型杀鸡儆猴当场处决了。 更何况不还有这么多的名将都是出身低微,从小官起的吗?卫青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本是平阳公主府中一骑奴,后来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千古留名的名将。士兵们坚信自己也可以成为他一样的人物,这就更加激励了第一排的士兵,让他们都效死命了。





晓史才能明事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便开始进攻明朝。1619年,双方大战于萨尔浒,明军14万人,努尔哈赤只有6万,但他最后却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在之后和明朝的历次战争中,努尔哈赤都鲜有败绩,难逢对手。1626年,努尔哈赤率兵13万,攻打宁远。

此次攻城,他更是志在必得。因为当时城中守将袁崇焕,不仅是一名无名小卒,而且手中也只有1万多士兵。在他看来,攻下宁远,似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努尔哈赤低估了袁崇焕,战斗进行的十分激烈。虽然后金士兵勇猛异常,但却抵不住明军的红衣大炮。冲在前面的士兵一批批倒下,后面的士兵前仆后继的冲锋着。虽然大炮威力惊人,但还是有一些不怕死的士兵攻到了城下,这是大炮的盲区,发挥不了作用。

守城的明军很快想出了新的办法,他们用棉被裹上稻草、火药等易燃品,点着之后扔了下去,城下顿时一片火海,无数后金士兵被烧死、烧伤。

虽然尸体堆积如山,可努尔哈赤却没有停止的打算,歇斯底里的发起着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直到被一颗炮弹击中,最后才无可奈何的退兵。虽然战争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后金士兵伤亡却达1.7万人,可谓损失惨重。

而冲在前面的士兵,在冲锋的过程中,被大炮轰死一批。即使努力攻到城下,又被大火烧死一批。最后,即使有些人侥幸爬上城墙,也会被守城士兵砍了。因此,在古代战争中,排在前面的士兵很危险。

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士兵愿意冲锋在最前面呢?大概会有以下几个原因:

  • 1,军令如山

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攻城略地,军队都是按照编制进行的。战斗开始之前,主帅会分配任务,有前军、中军、后军、侧翼等。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果得到的任务是进攻,那么排在前面的士兵,只能义无反顾的冲锋。因为,如果违背军令,可能战争还没开始,就被自己人给干掉了。

北京保卫战期间,面对瓦剌的盛气凌人,负责防守事宜的于谦,并没有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而是把明军主力全部开出城外,决定和瓦剌硬碰硬,并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严厉的军令,明军士气大振,个个勇往直前,奋勇杀敌,并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冲在前面,如果死了,还能追认个名分。可是如果后退,被自己人砍了,就啥都没有了,还很屈辱。

  • 2,军功和利益

在这个世界上,风险和收益往往并存,高风险往往就意味着高收益。在古代战争中,排在前面,则意味着更容易立下军功。这对于一些有抱负、想干事的士兵们来说,是一个机会。从商鞅变法时起,秦国就可以凭借人头,领取军功,这使得秦国的战斗力大为增强。明朝著名开国将领常遇春,就热衷于冲锋,即使后来身为主将,也乐此不彼。

古代打仗时,第一个登上城墙的,有一个特殊称谓,即“先登”,立下此功,是有可能封侯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会有一些士兵为了军功奋不顾身的冲锋。

还有一些统帅,为了激励士气,作战前劝诫士兵英勇杀敌,战后抢到的东西,都归士兵自己所有。这些政策也会让士兵奋不顾身的冲锋,因为他们是利益获得者。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南京后,就放纵手下抢劫,很多士兵因此发了财,为后人所诟病。

军队中有时也会豢养一批死士,这些士兵平时的工资和待遇要比普通士兵好的多。当然了,钱也不是白拿的。就是在以后的战争中,碰到一些棘手的事情,例如冲锋、攻城等,让这些死士冲在前面。

3,装备优良和经验丰富

狭路相逢,勇者胜,战场也是如此。因此两军交战,排在前面的士兵,至关重要。如果让一些毫无经验的新兵蛋子担任,战争一开始,就被干掉了,这样很会影响后面士兵的士气。而让一些战斗力强、经验丰富的老兵排在前面,他们的英勇表现,则会极大的鼓舞后面的士兵,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

当然,排在前面的士兵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会有轮换。例如,后金军在和明朝交手的过程中,他们的第一波前锋,就由一种特别的兵种担任,叫做楯兵。战斗开始时,这些楯兵会推着楯车冲锋。这种车,由厚木板制作而成,前面裹上几层厚牛皮,再泼上水,这样明军的火器和弓箭便无法射破。

第二拨就是弓箭手,他们躲在这些楯兵后面,躲避了明军的远距离射击,然后找准时机把弓箭射出去。最后,就是骑兵出动,由于已经行进一段距离,又加上骑兵机动性强,冲击力大,因此取得的战斗效果也十分惊人。

  • 4,相对安全

攻城时,最前面的士兵,往往死亡率很高。但是,后排的士兵,也并不安全。因为守城的士兵,不可能让敌军攻到城下,才去想办法消灭掉。实际上,在敌军发动攻击时,守城士兵就已经箭在弦上等待了。双方作战是有一定距离的,当攻击的一方,进入射程之后,有经验的将领并不会立即出手,而是等到人数足够多进入射程后,才会下令放炮或者射箭,而弓箭手或者炮手,为了不浪费,会集中攻击中间的士兵,这样对方死伤的人数会大大增加。因此,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反而相对安全一些。

战场上,没有绝对的安全。除了正面攻击之外,双方还有可能从侧翼包抄,或者打埋伏等。因此,如果古代士兵要想活命,除了提升自身素质之外,跟着一个靠谱的领导也至关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