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為什麼古稱曹州呢?

電競王德發


曹州變遷述略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於今定陶縣置西兗州,後徙左城。北周宣政元年(578)改西兗州為曹州。曹州之名自此始。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改曹州為濟陰郡,郡轄縣九 濟陰(郡附郭縣)、外黃、濟陽、成武、冤句、乘氏、定陶、單父、金鄉。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濟陰郡為曹州,轄濟陰(郭下縣)、定陶、冤句、離狐、乘氏、蒙澤、普陽等七縣,其年省普陽縣,武德五年(622)以廢梁州之考城來屬,太宗貞觀元年(627)省定陶、蒙澤二縣併入濟陰縣。貞觀十七年(643)以廢戴州之成武縣來屬。玄宗天寶元年(742)改曹州為濟陰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復為曹州,轄濟陰、考城、冤句、乘氏、南華、成武六縣。五代因之。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改曹州為興仁府,轄濟陰宛亭(哲宗元六年改冤句縣為宛亭縣)、乘氏、南華四縣。據清俞正燮《癸巳類稿卷九·左山考》,及實地考察,宋之興仁府及其郭下濟陰縣均在左山西南五六里處即今曹縣北申樓鄉堤上範村一帶。

金代,太宗天會七年(1129改興仁府為曹州,州治仍設於濟陰縣,轄濟陰、定陶東明三縣及濮水一鎮。大定八年(1168),曹州城為水湮沒,隨將州治及其郭下濟陰縣遷至古乘氏縣,即今菏澤市。

元代,曹州及其郭下濟陰縣仍居乘氏(今菏澤市)。州轄濟陰、成武、定陶、禹城、楚丘等五縣。

明代,太祖洪武元年(1368)將濟陰縣併入曹州,不久,因水患將州治由乘氏(今菏澤市)遷至曹縣西北安陵集(今屬菏澤市)。洪武二年(1369),又因水患將曹州治由安陵集遷至盤石鎮,即今曹縣城,並將盤石鎮東南的楚丘縣(治所在今曹縣安蔡樓鄉的楚天集洴併入曹州。洪武四年(1371)降曹州為曹縣。明英宗正統十一年(1446),於乘氏舊地(今菏澤市)復設曹州,轄曹縣、定陶兩縣。

清代,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升曹州為曹州府,下轄菏澤(府治所)、曹縣、定陶、單縣、成武、鉅野、鄆城、範縣、觀城、朝城十縣和濮州一州。

民國 ,1912年民國建立後廢除州府制,先置曹濮道後改置專員公署,治所均在今菏澤市,曹州之名亦不復存在。

引用文獻,山東省省情資料庫,《曹縣誌》








言是


因為我們菏澤周朝(西周伊始)便是曹國。後來成為一個州府(行政級別大概相當於現在正廳級的地區、地級市),所以就叫了曹州府。清朝的時候,從康熙皇帝開始,就喜歡給中國各地“亂改名”(目的大概是為了讓大家忘記自己是前朝遺民或者遺民的後代、忘記自己家鄉原來的名字、只記住新名字——記得自己是新的一朝——大清皇朝的子民就行了……這樣容易忘卻歷史,才不容易“造反”)。到了他兒子雍正皇帝,依然如此!雍正根據華夏古籍中說曹州“南有菏山、北有雷澤”的記載,給我們曹州起了個新名字——菏澤。一直叫到了現在。


獨孤慕逸


周文王正妻太姒共十子,周武王姬發為次子,武王建立周朝後,分封自己的六弟姬振鐸為曹國國君,都城今定陶附近,曹國封地為今商丘、開封部分地區,菏澤大部,聊城,濮陽部分地區,與東邊的魯國接壤(魯國乃武王四弟周公姬旦的封國),周成王尊稱振鐸為曹叔,後人以國為姓,便是曹姓的主要來源,曹國後為宋國所滅,故這一地區被後人命名為曹州。


馥潤1


菏澤每月4月中旬,是牡丹盛開的季節,牡丹國色天香,富貴的象徵,菏澤牡丹種植面積最大,品種多,科技含量大,出口全國第一,被國家授予“牡丹之都”。



好漢987654321


曹操用大禹的九鼎在菏澤煮鍋粥


五湖散人李清楓


因為曹操在那裡呆過留下了姓曹人!反正跟姓曹的有關!


東營河口楊麗


曹州牡丹甲天下,曹州這一名字應該由來已久,具體可以查看百度百科-曹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