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景古人民的救命工程

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景古人民的救命工程

景電一期一泵站

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省首次興建的大型高揚程電力提灌工程。工程總體規劃面積100萬畝,提水流量40立方米/秒,分期建設。

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景古人民的救命工程

一泵站內部

第一期工程提水流量10立方米/秒,灌溉面積30萬畝。工程位於河西走廊東端,景泰縣中部。灌區北接騰格裡沙漠,南依老虎、米家兩山,西臨獵虎山,東毗刀楞山,形成扇形洪積盆地。距灌區東測10公里處,有黃河從南向北流過。灌區有包蘭鐵路穿越其間,海拔1540米至1710米,四周群山環抱,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其間低山、丘陵相隔,形成白墩子、草窩灘、蘆陽、興泉四個小盆地。

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景古人民的救命工程

一泵站外牆

1968年,原中共甘肅省委常委、副省長兼任甘肅省生產指揮部主任的李培福同志,根據中共景泰縣委、縣政府的數次報告,人民代表提案,主動請纓率領工作隊前赴景泰縣實地考察,經過從山勢陡峭的上水路線,再到可供開墾的廣袤的旱原實地踏測之後,提出了分三期開發的方案。經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研究決定,先開發景電一期工程,處在國家糧食困難,提倡機關搞開荒生產糧食的年代,鑑於工程量大,資金緊缺實際問題,提出了大開放、大聯合、大開發的方案,成立由李培福任組長的景電工程籌備小組,開展籌備工作。

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景古人民的救命工程

壓力管道在山巒間穿越

景泰川歷史上乾旱缺水。因為缺水,有100多個村子的名字與水有關,興泉鄉、喜泉鄉、八道泉、娃娃水、喜集水等等,許多孩子的名字與水有關。“有河水不流,山是和尚頭,十年九不收,風沙不斷頭”是景泰川的真實面貌,“種夏不保苗,種秋一把草,一年種三茬,牛工籽種收不下”是景泰川農業的真實寫照,“缺吃少穿,常年逃荒,流離失所,出外背糧”是景泰川人民的真實生活。

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景古人民的救命工程

彩色的塗層是為了建設水利風景區

景電工程的建成,功在當代,造福千秋。這項工程徹底改變了景泰川千年缺水、貧困的面貌。景泰川的鉅變,是幾代景電人一腔熱血,一片激情,幾多艱辛,幾多奉獻的生動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