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國土遠遠少於楚和秦,在古代靠糧食和人力打仗怎麼能解釋齊國能抗衡秦國?

小吳坤字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齊國與楚國、秦國一樣,從春秋時代開始,就是第一陣營的國家,地位始終比較穩固。在春秋時代,齊國受到晉國的壓制,在齊桓公之後,連續三次挑戰晉國的霸權,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戰國時代,晉國分裂為魏、趙、韓三國,給了齊國崛起的機會。齊威王時代,齊國在馬陵之戰中大敗魏國,遂取代魏國成為最強者。與此同時,經歷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也迅速走向強大,與齊國並列為東西雙雄。

齊國的國土面積比秦國、楚國都小,為什麼能與秦國並列雄視天下呢?筆者試分析如下:

第一,齊國的經濟實力,並不比秦國弱

我們不要認為國土面積越大,糧食就越多,人口就越多。就好比今天的加拿大,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很大,但人口卻只有幾千萬。

實際上,齊國的經濟實力,絕不在秦國之下。早在齊桓公時代,管仲就實施一系列經濟改革的措施,包括振興農業、商業,加強公共設施建設,輕稅賦,建立養老、撫孤寡、醫療等社會保障,扶助窮困等方面,具體為:“闢田疇,利壇宅,修樹藝,勸士民,勉稼穡,修牆屋,此謂厚其生。發伏利,輸墆積,修道途,便關市,慎將宿,此謂輸之以財。導水潦,利陂溝,決潘渚,潰泥滯,通鬱閉,慎津樑,此謂遺之以利。薄徵斂,輕徵賦,弛刑罰,赦罪戾,宥小過,此謂寬其政。養長老,慈幼孤,恤鰥寡,問疾病,吊禍喪,此謂匡其急。衣凍寒,食飢渴,匡貧窶,振罷露,資乏絕,此謂振其窮。”

可以說,從春秋時代開始,齊國的經濟實力一直就很強,而且在經濟思想上,領先於其他諸侯國。

齊國瀕臨渤海之濱,在諸侯國中鹽業最為發達,中原諸侯的鹽要從齊國進口。齊國人富於商業思想,通過鹽業的壟斷,進而成為諸侯中黃金儲備最多的國家,憑藉黃金儲備的優勢,又從其他諸侯國購入大量的糧食。這是管仲時代就提出來的經濟政策。

第二,齊國在文化建設上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確保國家的軟實力

戰國初期,齊桓公田午統治齊國十八年(公元前374年—前357年在位),留下一筆可貴的遺產,他生前創建的稷下學宮,成為未來一百多年裡齊國乃至整個中國最富活力的學術中心。

戰國時代,諸國的興衰與人才的流動成正相關,哪個國家能聚集更多的人才,就越有可能脫穎而出。吸引人才,逐漸成為各國政治的優先目標。在這方面,齊國無疑是領先的。

在齊桓公田午的努力下,齊國都城臨淄城的稷門(西門)之外,一座富麗堂皇的學宮拔地而起,這就是戰國時代最著名的學術中心稷下學宮,這是匯聚了天下英才的殿堂。在稷下學宮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曾迎來名家尹文、兒說、田巴,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宋鈃,陰陽家鄒衍,兵家孫臏,法家慎到等大師級的人物。

到了齊威王時,任用名士鄒忌為相,他從諫如流,惟才是舉,不避親疏,使得齊國成為當時最為開明的國家之一,故而天下名士,紛紛入齊。人才的鼎盛,文化的繁榮,造就齊國的軟實力。

第三,在軍事上,齊國並不遜色於秦國

在齊國曆史上,名將輩出。

在齊威王時代,重用身殘志堅的孫臏,最終力壓魏國,成為霸主。孫臏的“圍魏救趙”成為軍事上的典範之作,他連續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中大敗魏軍,特別是馬陵一役,擊斃魏軍總司令龐涓及魏國太子申,覆敵十萬師。從此之後,齊國一躍成為天下最強的諸侯國。

到了齊宣王時代,齊國延續軍事強國的傳統,名將匡章在對外戰爭中大放光芒。匡章曾經率領齊師,僅僅以五十天的時間,就滅掉同為“七雄”的燕國。儘管後來迫於諸侯的壓力,齊軍從燕國撤兵,但從軍事角度上說,足以看出軍事上的強大。在對楚國的戰爭中,匡章再次震驚世界,在垂沙之戰中,全殲楚軍主力,擊斃楚軍總司令唐昧,這是楚國由盛而衰的關鍵一役。

到了齊湣王統治時,齊軍的軍事力量依舊強大。孟嘗君兩次千里伐秦,打破秦軍不可戰敗的神話,證明齊國是秦國的頭號對手。之後,齊國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宋國。然而,滅宋之戰,既是齊國軍事力量的巔峰,也是迅速衰落的開始。齊國滅宋,引起諸侯的恐慌,五國聯合伐齊,加上齊湣王殘暴,失去百姓支持,齊國差點被樂毅滅掉。因此,齊國的強盛,只延續了兩代半。


君山話史


首先我要說一點,不能光看版圖大小,還得看看地形,就拿中國和印度來說,論面積,中國是印度的3倍還多,但論耕地面積,印度卻比中國還多,因為印度的平原佔國土的40%,中國只有12%……好了,言歸正傳,我們先看一下中原的地形:






再對比一下各國疆域範圍:



可以看到,楚國版圖雖大,但地廣人稀,人口密度並不高,精華也只集中在漢江和淮河流域,中間還有大別山的阻擋,當時的長江流域還沒有開發,屬於世人眼中的不毛之地;秦國版圖也大,但山也多,肥沃之地只有關中和蜀地,同楚國一樣,兩地中間也有山,而是更難行,在齊秦並立的年代,關中還沒有鄭國渠呢……至於齊國,地處華北平原東部,土地肥沃,人口也稠密,而這兩樣可是當時最重要的資源,秦國就曾受人口不足之苦,不得不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當時人口大戶魏趙韓三國百姓來秦,而齊國這兩樣都不缺!所以看大小,秦楚是比齊國大,但其實,三國是一個等量級的!

而齊國重商,有魚鹽之利,物產豐富,歷來是各國中的經濟大國,國家自然富足!

至於人才嘛,那是個群星璀璨的年代,各國都是人才輩出,誰也不比誰強出多少,差也差不了太多,齊國的稷下學宮更是盛況一時,聲名遠揚!

而軍事上,齊國早在春秋時代管仲改革時,就率先建立了一支人數三萬人的常備軍,雖然那是幾百年前的事,之後又有起伏,但一些傳統必然會有所保留。至戰國中期,齊國經濟富足,人口眾多,這不缺錢,不缺人的,軍隊數量自然上的去,所缺的,只是員名將。而這時,孫臏出現了……於是,歷經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洗禮,齊國也完成了由大國變成強國的蛻變!

以上從土地、人口、經濟、人才、軍事上簡略的說了一下,其它回答都有提及,我就不詳述了。下面我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來說說,首先我們來看一幅戰國初期的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齊國所處的位置極佳,三面臨海,沒有任何防守壓力(歷史上僅有鼎盛時的吳國從海上來犯過齊國,為齊國舟師所擊敗),而且地形凸向海中,可以放心的把後背留給大海,把力量集中到南、西、北三面,而南面是丘陵地帶,兼有齊長城,易守難攻,北面是多數時間都在打醬油的燕國……而其它強國呢?我們對比一下:

魏國地處四戰之地,周邊強國林立,想平穩發展都不行,而且恰處於鼎盛時期,四面出擊,以至於樹敵太多,為之後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南方的楚國正北方有強魏,向東北,西北方向擴張又旅途遙遠,且對手又是齊秦,沒有足夠的利益,犯不著跟丫死磕。且身邊還有巴蜀、越國這些軟柿子,於是忙著統一南方;

西方的秦國飽受著義渠的襲擾,而且面臨著魏國的壓迫,在西河之地與魏國苦苦糾纏;

北方的趙國也面臨著數個少數民族的襲擾,後來又有個比小強還頑強的中山國,與之常年交戰……

可以說這幾大國都有一個不得不滅的對手存在,只有齊國能相對的超然物外。

接著對比一下戰國中期地圖:


可以看到這時候秦國終於把魏國人趕走了,把義渠國給滅了,且經過商鞅變法,國力日強,成為王中王的他,自然開始了擴張。或東進,蠶食韓趙魏,或向東南,順漢江而下,攻楚;

趙國也經過胡服騎射,擺平了周邊,拍死了小強中山國,擊潰了匈奴,擴地千餘里,日漸強大;

地處十字路口的魏國,在被齊國從東邊一棍子打蒙後,一直沒醒,又被秦國從西方,左一棒子,右一棒子,連續敲打;

南方的楚國也統一了江淮流域,但一個更大的敵人盯上了他,那就是秦國……可以看到到這段時間中間四國雖然解決了身邊的麻煩,但共同面臨著一個更大的麻煩——秦國。

而齊國在經過威、宣兩代國君的積累,在一棍子把上代扛把子魏國給打蒙之後,和秦國並立東西!他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既可以旁觀,又可以親自動手參加遊戲!

可威宣兩代是有限度的玩,但了閔王時期則玩大了!


可以看到,這時齊國版圖達到了極盛時期

可緊接著,就被燕國翻身農奴把歌唱了。

齊閔王因他的自大招致了五國伐齊。齊國的地利畢竟不是絕對的,秦有函谷關天險,數次讓關東各國的聯軍飲恨而歸,而齊國的西北邊是平坦的華北平原,又遇上了一位傑出的統帥——樂毅,差一點亡國。齊閔王也成了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剝皮抽筋的國君。齊國也由盛轉衰,此後徹底當起了戰國時代的看客。


不知南北西東


齊國的國土比楚國和秦國小,但是人口和糧食生產方面,他和楚國、秦國相比並不落後。

耕地

齊國國土主要在今天的山東省境內,這裡雖然分佈著眾多丘陵,但是耕地面積也不小,耕地面積達750萬公頃。而秦國所在的陝西今天的耕地面積只有480萬公頃。當時秦國雖然有了成都平原,但是當地較為落後,也沒有大型的水利工程,所以在很長時期內物產並不豐富。直到戰國後期,秦國修築了鄭國渠和都江堰等大型水利設施才將成都平原變成重要的糧倉。

(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為秦國糧食增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楚國處於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一直是南蠻之地,這裡更不好開發,尤其是楚國南部地區,一直到唐宋年間人口也非常稀少,更談不上開墾糧田了。可見,楚國和秦國和齊國比糧食產量優勢並不大!

人口

秦國和楚國屬於邊疆國家,一直是地廣人稀的地方。當時兩國人口大約在500萬左右,而齊國僅首都臨淄人口就已經達到了30萬-60萬人,全國人口也有400-500萬。

(齊國首都臨淄)

所以相比秦國和楚國並沒有明顯劣勢!


最關鍵的還是人才優勢

齊國最大的一個優勢,還是他的人才優勢。

齊國的人才除了本國培養之外,還從外面大規模的引進。在當時,中原的人才主要去兩個國家,一個是秦國,一個是齊國。但是秦國在教育方面比齊國要相差很多,所以人才的引進並沒有為秦國的文化帶來大幅度提高。而齊國的教育制度較為完善,所以,外來的人才很快在本地紮根下來。並帶動起了一大批當地人,形成了巨大的人才儲備。

就拿當時著名高等學府稷下學宮來說,最繁榮的時候,學宮有賢士上千人,涵蓋了諸子百家各種學說,孟子、荀子、魯連子都曾經在這裡授課。所以,當時齊國是天下學術氛圍最濃厚,人才最多的國家。

(稷下學宮)

可見,在人口,耕地和文化等方面,齊國一直處於戰國各諸侯國的前列,甚至是第一位,這讓齊國擁有了和當時的任何一個強國爭霸的資本!

而隨著稷下學宮的衰落,齊國也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到了戰國後期竟然被燕國差一點滅國!


歷史風暴


齊國是周朝建立後首批分封的諸侯國,也是秦統一六國後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

齊國為什麼會延續這麼長時間呢?還能與強大的秦國、楚國抗衡?在齊國最巔峰的時候一度打進函谷關逼迫秦國求和,為何卻沒能統一中國?

這個問題在我看來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地靈

上面是山東地形圖,我們可以看到濟南、淄博往西北是黃河天險;往西南是泰山、沂蒙山;東北是渤海;東南是黃海;

可以說齊國的核心區域都收到天險的保護,在春秋戰國技術上無法做到海上遠航,唯二的薄弱處一就是從西北突破黃河,進入齊國的核心區。歷史上燕國樂毅攻破齊國,以及秦國滅亡齊國都是從北而下,才得以攻破齊國的防線。

二就是從西南突破沂蒙山,進入齊國核心區,但要突破沂蒙山首先要滅掉魯國,魯國雖然經常和齊國大戰,讓齊國吃虧,但魯國沒有能力滅亡齊國,反而是齊國在西南方向的緩衝地帶。

等到戰國後期楚國滅亡魯國之後,齊國受到很大的威脅,才急匆匆的修建長城,抵擋楚國的威脅。

由於齊國近海優勢,魚、鹽資源豐富,鹽在古代是堪比黃金的戰略武器,齊國憑藉這一資源迅速致富。經濟上比較強勢。這也導致齊國容易有閉關鎖國的心態,反正關起門我啥都有,不愁吃喝,為什麼還要打仗呢?

二、人傑

齊國國君人才輩出。

從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分封天下,齊國是少有的異姓封侯,首任封君便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太公望。

之後西周後期,更是湧現出齊桓公這樣的雄才大略之主,成為春秋首位霸主。

而且,齊國曆史上,名臣武將層出不窮,不是給齊國帶來巨大的領先優勢,就是往往挽救齊國與水火之中。

名相如:管仲、晏子、鄒忌、田忌、孟嘗君

名將有:王子成父、司馬穰苴、孫臏、孫武、田單

樂毅伐齊,半年內齊國除了即墨和莒兩城,其餘都被樂毅佔領,可以說已經距離滅國就差一口氣了,但是田單以火牛陣、離間計大放光彩,成功挽救了生死存亡間的齊國。

徐悲鴻名畫《田橫五百士》,中間黃衣服者是徐悲鴻自畫像。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齊國貴族田橫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後佔據齊地為王。等到劉邦統一天下,田橫不肯稱臣於漢,率五百門客逃往海島,劉邦派人招撫,田橫被迫乘船赴洛,在途中距洛陽三十里地的首陽山自殺。海島五百部屬聞田橫死,亦全部自殺。史稱田橫五百士。

三、外交

戰國時期群雄並起,但強者總是在秦楚齊三者之間輪轉,楚國後期與齊國、秦國都有交界,但楚國自從秦國佔據巴蜀後,戰略上一直處於不利地位;

秦國和齊國一東一西,中間又是趙魏韓三國緩衝,誰能拉攏更多的諸侯國,誰就佔據更大的優勢。

前298年-前296年,齊以匡章為主將,聯合被秦欺負多年的韓、魏連年攻秦,一直攻入函谷關,迫秦求和。

前286年,齊湣王滅宋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勢到達巔峰。甚至齊湣王囂張過度,意欲吞併二週,成為天子。

這種煊赫氣氛讓各諸侯大驚失色,於是眾多諸侯國被逼去向仇敵秦國求援,最後達成同盟協議,這就是著名的五國攻齊,齊國雖強,但是還不是五國聯軍的對手,這一戰直接導致了齊國的衰敗。

本來趙魏韓和秦國接壤,秦國對三晉征戰多年,三晉和楚國對秦國有著極大的警惕性,齊國要是能善加利誘完全可以成為滅秦獨尊的機會。可惜戰略上的昏招導致齊國一直沒能認清現實,以為自己離秦國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能獨善其身,結果錯過了大好的機會。

這也告訴我們,要成為大國,眼光一定要放長遠,別老盯著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要從全球的角度看問題。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鑑,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比起坐擁函谷關天險的秦國,以及擁有廣闊國土縱深的楚國,齊國的戰略位置,堪稱是差到家。但是除了強大的人才儲備外,齊國也有另一樣驕傲的本錢:你有地利,我有科技——地理位置吃虧的齊國,能夠在春秋戰國年代裡保持強國地位,甚至一度成為與秦國爭鋒的強大對手,憑的就是三樣領先當時世界的產業技術。

第一個技術,就是冶鐵業。

雖說中國人的冶鐵歷史,比歐洲人要短得多,但春秋時代的中國人,就首創了生鐵冶煉技術。齊國的冶鐵業,開展也是非常早。《管子》裡就有了齊國冶鐵的記載,甚至還有了對鐵礦探測的總結。

除了資格老,齊國的冶鐵技術,也是春秋戰國時代頂級。單是今天淄博的幾處鍊銅遺址上,就出現了鑄鐵遺址。六處戰國冶鐵遺址,更是各個大陣仗,總面積高達90萬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一處遺址更有40萬平方米,戰國時代的冶煉裝備一應俱全。如此生產規模,領銜戰國列強。當時還金貴的鐵器,齊國已經能批量製造。

鐵產品也十分豐富,淄博出土的鐵製農具,除了有傳統的鐵梨鐵鏟,更有當時工藝領銜的凹形鐵口鋤,這也就意味著,在當時的“農具鐵器化”革新裡,齊國毫無疑問走到了前面。

而在見證齊國手工業技術的寶典《考工記》裡,也記載了齊國強大的合金工藝,比如“攻金之工”,就講了齊國製造鐘鼎農具武器等器具時,鐵銅金屬不同的合金配比,以及當合金配比不同時,器具硬度光澤的差別。強大的齊國冶鐵業,就這樣催生了齊國高精尖的生產技術。這強大製造業帶來的各行業裝備,撐起了齊國強大的生產與軍事。

而比齊國這強大冶鐵技術更“老資格”的,當屬齊國另一項財源滾滾的產業:煮鹽業。

以《史記》的記載,早在西周建國時,獲封齊國國君的軍事家姜尚,就開始狠抓煮鹽業。到了春秋戰國年間,齊國強大的煮鹽技術,更已成了知名標牌。春秋年間的齊國名相管仲,建立了獨家的官營鹽業制度,也從此給齊國國力大補血。到了戰國年間時,鹽業更成了齊國的王牌。上好的齊國食鹽暢銷列國,財源滾滾的場面,撐起齊國逐鹿天下的強大國力。

也同樣因這火熱的食鹽貿易,戰國年間齊國的商品經濟,也因此突飛猛進。齊國都城臨淄的人口,保守估計也突破三十五萬,整個臨淄城分為王族居住的“小城”和百姓居住的“大城”,大城的周長14裡,城裡的十條主幹道,其中七條的寬度在十米以上。最寬可達二十米。臨淄城裡商旅往來熱鬧,更有寬廣大道連通各國國都。連幾百年後的司馬遷都感嘆說:關東的富商大賈們,絕大多數都是齊國人。

這樣商業發達的“超級都市”,見證的就是齊國財大氣粗的實力。放在列國爭霸的戰場上,齊國更是“財大氣粗”的風格。齊閔王時代打得秦國告饒的函谷關之戰,以及殺得楚國精銳崩潰的垂沙之戰,全是齊國憑著雄厚國力生耗兩三年,拖到對手人困馬乏後,再發動關鍵一擊。煮鹽業為“標牌”的齊國強大經濟實力,叫齊國常打這樣的“富裕仗”。

但想打“富裕仗”,只靠有錢還不夠,關鍵還要靠有糧,富庶的齊國農業,除了得益於齊國優勢的冶鐵技術,更憑藉了另一個低調的科技優勢:

水利科技。

比起鄭國渠都江堰這類空前水利工程來,齊國的水利建設成果,看上去十分低調,但意義卻超越歷史。首先是運河改造技術,齊國境內的“濟水”“淄水”等河流,被齊國改造成連通的水系,形成了密集的水網。至今造福當地。

而影響更深遠的,卻是齊國獨特的防洪工程,特別對河床嚴重不穩,咆哮起來常沒邊的黃河,齊國人首創了“河堤改造法”:在黃河的兩岸修築離河25裡的堤防,不但有穩固防洪效果,更能在黃河水退之後,增添大片肥力十足的良田。如此新型思路,不但令齊國的耕地畝產,一直領跑戰國時代,影響更超越歷史。戰國以後的兩千年裡,山東地區的黃河水壩修築,一直以齊國時代的堤防為基礎,造福國人數千年。

產業技術的競爭力,就是一個國家核心的競爭力。齊國曾經的輝煌,就是見證。


我們愛歷史


其實齊國的面積並不算是小的,當然要看什麼時期了。

一開始的齊國疆土確實很小,只是在營丘附近的一些土地,但是憑藉齊國一步一步的強大,繼續向東發展最後基本上佔領了整個山東半島。之後在戰國時期的齊湣王時期達到了頂峰,吞併了宋國,向南又入侵楚國佔領了楚國淮北大片土地,還有韓趙魏三晉大片的土地。這個時候的齊國面積並不比秦國少。只不過秦國佔領了巴蜀之地之後面積大大增加。

而且山東平原,丘陵比較多,耕地面積也比較多,秦國即使佔領了巴蜀之地,即使擁有八百里秦川但是還是沒有齊國的耕地面積大,到了後來都江堰的建立才使秦國的耕地面積大大增加。

再說人口,齊國的齊國並不比秦國少,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是非常重視人口的,因為只有有了大量的人口才能發展使國家強大。所以人口是最關鍵的。在戰國時期的齊國人口在四五百萬之間,當時秦楚不會超過數字的。

其實齊國強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經濟的繁榮,當時齊國可以說是天下最富裕的國家,因為齊國有其他國家不能比擬的條件,那就是靠海。齊國的海洋產業是相當發達的,當時齊國已經開闢了去朝鮮的航道,齊國的鹽業,漁業當時無人可比。臨淄也被稱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大城市。當時人口就已經達到了四五十萬。齊國的經濟繁榮,也促使齊國成為了強大的國家,所以齊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而在戰國時期齊國依然是數一數二的國家。當時秦齊還互相稱帝,在湣齊王的時期,甚至是想滅了周王室,自己稱天子的。

齊國的人才也是很多的,所以也是導致了齊國的文化非常的活躍,發達。當時諸子百家裡面很多都是齊國人。

當然說到齊國和秦國抗衡其實也不是很正確,我們都知道齊國和秦國離的是比較遠的,齊國和秦國幾乎是沒有打過什麼仗的即使有,基本上都是齊國聯合其他國家的軍隊,比如說孟嘗君聯合韓魏兩國攻秦,但是韓魏聯軍一撤齊軍也就只能撤退了。真正抗衡秦國的還是三晉,因為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就是三晉。到了後來秦國採取遠交近攻之後齊國就是秦國聯合的對象了,加上五國伐齊之後齊國迅速的衰落,所以齊國基本上也就沒有連橫抗秦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國土少不代表人少啊!別看齊國的勢力範圍基本上就只有山東地區,但是那時的山東可是人丁興旺,物產豐富啊。

先看看楚國,雖然很大,但是楚國畢竟在南方,那時南方的開發很有限,人口本來就不多。即便是三國以後,北方戰亂使得北方大量人口南遷,讓南方得到了極大的開發,但其人口到隋唐時期還是遠比不上中原地區的。更不用說春秋戰國時期了!

那時的楚國,雖然國土比齊國大了好幾倍,但其實人口是差不多的。

秦國也一樣,其實人口基本上都集中在關中地區,西戎地區人煙稀少,南方的川蜀地區也同樣開發有限。秦國的人口是在商鞅變法以後,隨著耕戰政策的推動和領土的擴張,才在戰國後期超過齊國的。

齊國雖然控制的地盤不大,但山東地區從古至今都是比較富庶的地區,不僅有太行屏障,而且三面環海,有魚鹽之利。要知道,鹽巴在古代可是戰略物質,是財富的象徵,而這正是齊地富庶,人丁興旺的原因所在。

因此,齊國不管在春秋戰國的哪個時期,始終都是令他國生畏的富國。春秋首霸就是齊桓公,到了戰國前期,唯一能擊敗強悍的魏國的,也是隻有齊國。齊國在戰國後期更是一度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這些都足見齊國之強大!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有兩項事情跟管仲有關係。

我們都知道管仲幫助齊桓公春秋稱霸,這是成為一段美談。但事實上,我們很少去關注觀眾對於齊桓公的幫助有多大。對於其果的幫助有多大,因為管仲的後面永遠有一個商鞅,一直壓著他。在這裡我就說一下管仲對於齊桓公最大的兩個幫助也是造福齊國百年的兩條國策。

第一條就是煮海鹽通過販賣鹽來獲得利潤,增加國家財富,這一點可以說使得齊國短期之內獲得巨大的利潤,包括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齊國通過販賣海鹽,可以說獲得了無數的財富,使得齊國成為戰國七雄裡面最富的那個。

美食家曾經評論說過,最難吃的食物就是忘了加鹽的食物。鹽對於人的生產生活來說極其重要,齊國就是坐擁著自己靠近海,而且人力比較多,能夠利用的土地,比較多來煮海鹽來獲得利潤。

在這個上面雖然楚國和燕國也擁有相同的條件,但是人不多,人不多的結果就是導致煮海來收取鹽分,這麼一個工作,沒有辦法大規模的展開,就沒有辦法向齊國那樣掛大規模的販賣海鹽來獲得利潤,管仲給齊國定下的這個國策,可以說造福齊國,一直到它滅亡。

就算樂毅伐齊,留給齊國只剩下兩座城市,齊國的這兩座城市仍然可以通過煮海鹽,然後通過海運到楚國跟楚國交換糧食,以後維持整個齊國抵抗燕國。

第二個就是軍隊方面的建設,管仲曾經針對齊國的軍隊做出過一系列的改進措施。我大致說一下就是軍隊平常的時候就是耕種,(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不負責作戰,等到一旦發生戰爭情況了,軍隊立刻集結起來,立刻負責作戰,並且軍隊並不只掌握在齊王一個人手裡。軍隊分成三個部分,當時齊國的常備軍隊有3萬人,其中1萬人。在其王手裡剩餘的兩萬人各自1萬,掌握在齊國其他大夫的手裡,軍隊方面的積極建設,使得齊國一直保持一種相應的自衛能力,雖然我們都知道齊國軍隊怕死這一點是龐涓說的,但是齊國人數龐大,而且很多人都接受過相應的軍事訓練,不說其他的,這一套軍事體制一直存在保證齊國永遠都有人口來武裝軍隊,軍隊就是在這個亂世裡能生存下來的資本。

第三個原因,齊國創立了稷下學社,這是戰國時代赫赫有名的求學勝地,徐果等於作用的人才的便利,在戰國時代,什麼最重要?當然是人才最重要了,秦國花了那麼多的錢,才從其他國家招攬過來的人才,齊國自己就可以培養出來。雖然說都是統一的工藝品,但是是有總比沒有強,你看看隔壁人家魏國由於人才凋零,國家被別人打成什麼樣了,人才就是最重要的。

第四個原因齊國位於華北平原上面兒。蘋果位於山地上面,我們都知道平原和山地的耕種條件是不同的,總體來講,平原的耕種條件要優於山地的耕種條件,風這種情況之下,平原它上面的根種出來的糧食肯定要比秦國的糧食要多,秦國的後來直到修了鄭國渠以後才保證軍隊的糧食可以一直供應上,但是齊國有著這樣先天的條件,他不需要擔心糧食出問題。

第五個原因沂蒙山泰山黃河濟水,這些天險就好像母親的手臂一樣,能夠把齊國好好的抱在自己懷裡面,保護好齊國,說實話,樂毅伐齊,要不是齊王自己昏庸,把軍隊感到濟水以西去迎擊四國聯軍的話,整個戰場上形勢究竟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尚且兩說。

第五個原因人口福利,齊國在戰國時期很長一段時間,整個國內政治局勢是平穩的,而且人民沒有經歷過太大的動亂和戰爭,齊國的人口很多,不需要像秦國一樣需要掠奪了人口來補充自己的人口,除了少數幾次其他國家的軍隊進入齊國的國境,大多數時候,齊國國內人民都可以安居樂業,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並且民眾的抵抗意志頑強,由於齊國一直都是戰國時代的大國,所以齊國的老百姓通常有一種自豪感,就是自己身為齊國的老百姓不能夠做出背叛祖國的事情,敵人入侵了就反抗到底,堅決不投降,這就造成了樂毅伐齊,留下兩座城打了那麼多年沒打下來,多年的和平,再加上齊國強大的國力,導致齊國的防禦設施修建完善,著名的就是齊長城,這個長城最後被秦國的士兵給攻破了,當然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一條長城保證了齊國不受其他國家的侵擾。


漩渦鳴人yy


如果僅僅只從表面上看齊國的國土面積在戰國後期的確遠遠少於楚和秦,但我們需要注意這樣一個事實:楚的確是早在春秋時期就已擴張成為天下疆域第一大國,而秦在商鞅變法前被魏國一再擊敗,蝸居關中一隅,河西、漢中、巴蜀等地都是後來隨著秦國的日漸崛起才被納入秦國的,至少在戰國中期以前齊國的國土面積未必小於秦國。

可問題又來了:在經歷商鞅變法和秦惠文王吞併巴蜀後齊國的國力依然令秦國一度感到恐懼,甚至打算拉上齊國並稱西帝、東帝,這時秦國的國土面積已遠超齊國,為何齊國仍有足以與秦國分庭抗禮的實力呢?

在古代打仗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糧食和人力,不過國土疆域遼闊的一定就人口多嗎?君不見俄羅斯的疆域面積幾乎是我國和澳大利亞之和,印度的疆域比我國的一半略小,可印度的人口幾乎是俄羅斯的十倍級。這和齊國當時的情況較為類似: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黃河中下游平原,迄今為止河南、山東依然是全國人口最多的兩省,而在當年楚國所在的長江流域和秦國所在西部地區有大量土地都還沒得到開發,存在大量荒無人煙的地區,所以單純以齊國國土不大而推導出齊國人口少似乎難以成立。

齊國儘管在國土面積上不是最大的,但地理位置算是比較好的:相比趙、魏、韓這樣的四戰之國,齊國雄踞東方正如秦國雄踞西方——齊國東部是大海,在那個航海技術並不發達的年代不會遭受任何來自海外的進攻;西有黃河天險,南有泰山作為屏障,基本上是一個四面八方皆有天然屏障的相對獨立的地緣板塊。況且齊國靠海——魚、鹽資源豐富,事實上鹽在古代是一種堪比糧食的戰略資源。整個春秋戰國時代齊國不僅通過出口食鹽而積攢了大量財富,甚至把鹽作為制裁敵對國家的戰略武器——就像今天的俄羅斯威脅別國切斷油氣供應一樣齊國也會威脅別國切斷食鹽供應。

齊國自管仲以來就確立了利用自己魚、鹽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商業富國的模式,因此齊國的富國強兵之道和其他六國略有不同:其他六國大多著力於農業生產積累糧食,而齊國卻可以通過魚、鹽資源的出口從列國攫取財富。富裕起來的齊國也打造了一支適應戰國新式戰爭的特種部隊——齊技擊。荀子在評論各國軍隊的時候曾有言論:“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聽上去好像齊國的技擊之士戰鬥力不強,然而能夠跟聞名天下的魏武卒、秦銳士相比較,齊技擊本身也並非弱旅。更何況指揮這支勁旅的人當中可有名將田忌、軍師孫臏這樣的牛人。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抗衡秦國,並非僅僅靠武力,也並非僅僅靠經濟實力,靠的是綜合國力。

首先從政治地位上來講,齊國是周朝成立後,首批分封的諸侯國,與魯國一起,作為周王朝的屏障,專事征伐。也就是說對於任何敢於與周王朝對抗的諸侯國,齊國與魯國都有政治責任,聯繫其他國家進行討伐。這種政治特權的存在,奠定了齊國在整個周王朝中超然與其他諸侯國的地位。田齊代姜後,雖然這種政治地位有所消弱,但作為周王朝認可的繼承者,這種政治特權也得到延續。而秦國,並非最初的分封諸侯國,而是因為其部族首領大駱與周王朝的姻親申侯聯姻,才得到了天子附庸的大夫地位,其開國的國君非子是因為善於養馬,才得到了一塊封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才因抵禦西戎,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才獲得了伯爵的地位。春秋五霸中為何秦穆公獨獨有爭議,這就是因為政治地位的問題。

其次從軍事實力上來講,齊國一直是整個周王朝的軍事理論輸出地區。最初的《太公六韜》包含了各種治國理論以及兵法研究,再其後田穰苴的司馬法、孫武的孫子兵法以及後世的孫臏、吳起等人都是齊國人,甚至於更遠的黃石公的《三略》也是以齊國的歷代兵法研究作為溯源。齊國自立國開始,可以講是白手起家,姜太公建國開始,就不斷的和東夷集團開戰,一直到統一整個膠東半島。又因為南面又魯國和楚國的威脅,可以說是連年征戰,獨特的軍事環境造就了其軍事理論在戰爭基礎上的頻繁更新。從軍事編制以及人力資源上來講,齊國的軍事動員力量比較強大。齊國的君主在其國家的歷史上一直處於強勢地位,凌駕與各個大夫集團之上,憑藉的就是君主直轄的中軍實力超然。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實力象徵是“乘”,也就是戰車。戰車需要靠馬來驅動。臨淄出土國殉馬坑的戰馬一次達到了六百匹,如果組成戰車,可以有150輛,相當於一個小諸侯國的整體軍事力量,足可以見到齊國的戰鬥戰爭實力與潛力,也可以見證國君直轄部隊的能力有多強。

再從經濟實力來看,齊國的經濟發展依賴與農業和商業,這和其他諸侯國不同,而且用經濟戰爭手段削弱其他國家的軍事思想也貫穿與經濟建設中。管仲曾經用糧食貿易成功的消弱了魯國的力量,逼迫魯國割讓土地。這就是一個例證。齊國農業的發展也領先與其他諸侯國,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雖然主要論述了秦漢以後的農業發展,但從中也可以看到先秦時期,齊國的農業是比較發達的。齊國靠海,漁業和鹽業也相對發達,而冶鐵業也領先與其他各個諸侯國,同時,這些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商貿業的進一步提升。范蠡帶著西施來到膠東半島,後世又稱其為陶朱公,奉為財神爺,就可以大致判斷當時的貿易行業的發達程度。

還有人口與地域問題。齊國的疆域在歷史上各個不同時期,因為依附的小諸侯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戰國末期的泗上十二諸侯,一直延伸到現在的徐州邳縣地區。而齊國由於經濟發達,人口密度相對與秦國來講是比較大的。畢竟很多人口不依賴與農業生存,相對與秦國以農業發展為主的農業國,流動人口以及常住人口相對要集中。晏嬰出使的時候,曾經說過臨淄作為國都,摩肩接踵。


這些古齊的特點足以來解釋齊國為什麼能抗衡秦國的原因。歡迎補充與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