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當年打下了趙國、齊國,張耳輕輕鬆鬆就封了趙王,為何韓信讓劉邦封個齊王就是大逆不道?

謝應飛


話說武松被髮配到孟州牢城之時,十幾個“獄友”勸他給差撥送些人情,以免遭受一百殺威棒之苦,武松卻說:“若是他好問我討時,便送些與他;若是硬問我要時,一文也沒。我精拳頭倒有一雙相送!”劉邦有權利就是又有銀錢又有“精拳頭”,他有吃軟不吃硬的資本,只要符合政治需要,諸侯王之位劉邦想給誰就給誰。想當諸侯王的人多了,誰敢要就給誰那不反了天了?

張耳輕鬆得到趙王之位,而韓信要被封為齊王卻讓劉邦震怒,其中除了韓信有要君之罪以外,還有三個重要原因:第一、張耳素有威名,且與劉邦是故交,而韓信則起自布衣,全靠劉邦的提攜。第二、張耳被封為趙王時劉邦意氣風發,正在擴大勢力範圍,而韓信自封齊王之時劉邦正腹背受敵,需要韓信的支援。第三、張耳和韓信是受劉邦之命平頂趙國和代國,成功之後張耳被封王,韓信雖然一開始也是受命攻打齊國,但他卻是在明知齊國已經被說客勸降之後繼續出兵,給劉邦帶來了更大的損失且贏得不光彩。

張耳在秦朝末年就已經非常有名了,劉邦為布衣之時還曾經親自前往拜訪,甚至在他家住了好幾個月(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可見他們的關係非同一般,並且,劉邦是敬重張耳的。秦末起義爆發之後,張耳也迅速加入了起義隊伍,並且憑藉自己的威名很快就獲得了較高的地位,後來還被項羽分封為恆山王(即常山王,十八路諸侯之一)。張耳失勢投靠劉邦之後,劉邦對他也很好,後來在井陘之戰中因韓信的背水一戰擊敗了趙國,韓信請求劉邦封張耳為趙王以鎮撫趙國,劉邦同意了。

而韓信攻齊之時,齊國已經宣佈對劉邦投降了,韓信是為了立功而繼續出兵,結果給劉邦帶來了更大的損失。此時劉邦正急著用兵抵禦項羽呢,韓信卻乘機要自立為王,這才氣得劉邦破口大罵。


國史通論


大王給你,是恩賜,你問大王要,是要挾。

或者就好比,皇帝封賞大臣,他主動封的,不管是王是侯都沒問題,但要是權臣逼著皇帝封他王侯,那就是威脅皇權,大逆不道。

這完全是兩種不同性質的。

劉邦在戎馬生涯中,對跟隨他的人並不吝嗇,黃金美女官爵,他都捨得給,畢竟在那個時代,人家提著腦袋給你賣命,就是為了一個好前程,不捨得就會失去人才的。

項羽就是不捨得封賞,只在小恩小惠上做文章,要麼就是隻封賞親近之人,以至於人才凋零,很多人紛紛棄他而去。

韓信要劉邦立他為王,不是劉邦主動要封他的,而是逼著劉邦要的。

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劉邦被圍困住,危機重重,韓信卻趁火打劫,藉機要挾劉邦,要封他為假王,這是犯了臣子大忌。

作為君王,最底線或者說逆鱗是什麼?就是無上的威權。

這個威權即只有他主動對臣子實施賞罰的權力,不能臣子逼著他實施賞罰。

所以韓信不懂政治,在他看來,這個時機威脅劉邦封他為王,劉邦迫於形勢,封也得封,不封也得封,勢在必得。

果然,如他所願,劉邦封他為齊王,韓信心裡樂開了花,想不到的是,就此埋下了災禍的種子。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要用他,只得忍著,一旦平定項羽,必然拿韓信開刀。

因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君王的權力不容臣子威逼。

韓信一輩子在政治上猶豫不決,幾次都在反與不反之間,最後害死了自己。

其實如果他一開始就能像劉邦的臣子一樣,諸如曹參,樊噲等人,安心做個臣子,不要做異姓王,韜光養晦,安然活命還是可以的。

劉邦稱帝之後,誅殺的都是異姓王,功臣幾乎沒動一個。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在劉邦心裡,韓信和張耳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存在。

說到這裡,我們就有必要說下張耳這個人。

張耳是魏國名仕,重要的是他曾經跟隨著信陵君魏無忌混過。

而劉邦的偶像就是魏無忌,雖說,劉邦沒有見過他曾經的這個偶像。

但是,眼下的張耳可是跟著魏無忌不少年的。

在魏無忌死後,張耳繼承了魏無忌名仕的氣度。

在劉邦看來,能跟著信陵君混的人都是人才。

劉邦對張耳也是羨慕不已的,青年時期的劉邦就因為追星做了張耳的門客。

到了後來,大秦統一了天下,

他們這個組織才解散的,國都沒有了還留著這個名仕的組織有何用?

劉邦就回到了沛縣,然後他才當上了亭長。

到了劉邦反秦做了沛公之後,這時候的張耳一直在逃亡。

張耳和他的鐵桿粉絲陳餘,一起來到了陳勝這裡要討一份差事。

陳勝就打發他們到了趙國來了,再趙國發生了讓項羽成名的戰役鉅鹿之戰。

當項羽平定天下後,張耳就被封為了趙王。

可是,在鉅鹿大戰的時候,張耳和他的鐵桿粉絲陳餘鬧掰了。

陳餘就向田榮借兵來打張耳,

張耳不敵陳餘,逃到了劉邦那裡。

劉邦雖然現在貴為漢王,但是他依然很仰慕張耳。

劉邦和張耳結了兒女親家,他把自己唯一的女兒魯元公主嫁給了張耳的兒子。

並且答應張耳,放心吧,

跟著我幹,我會替你把趙國給搶過來的。

當韓信把趙國拿下來的時候,劉邦就還趙國與張耳了。

而至於韓信,他就是一個給劉邦打工的。

在沒跟隨劉邦之前,他幾乎是連飯都吃不上的主。

可以說,那時候的韓信就是社會上最底層的人。

韓信要想討要官職,只能等著劉邦分封。

他若是想主動開口討要,這在劉邦看來就是大逆不道的事。


漢史趣聞


聽說當年拿破崙登基的時候,因為嫌教皇在那裡囉裡吧嗦唸了一個多小時的經,忒不耐煩,一把搶過主教手中的王冠就罩在了自己的頭上,一時間,輿論大譁,成為笑柄。同樣,如果我們出於好心,捐助別人5000塊作為醫療費用,別人感激一下,大家都心安理得,如果對方說:你那麼有錢,給我5000難道會死啊?求捐贈者內心陰影面積有多大?(典型的就是孫儷捐贈事件,您覺得孫儷今後還會自討沒趣麼?)

(這是拿破崙加冕油畫,畫家不敢表現拿破崙牆皇冠的畫面,只能夠畫他給皇后加冕來諷刺,真是欲蓋彌彰。)

政治就是一場人生作秀,而且要做的情真意切,儘管內心想要得到某種榮譽或者官位,也得裝得愧不敢當,一定要“三讓”為上,這樣就算是某種完美了,其實這不僅僅是程序的問題,而是這樣做可以堵住吃瓜群眾的悠悠之口,至於王公大臣,心裡明鏡似的。

韓信功勞甚大,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攻取趙國,舉兵伐齊,勢不可擋,本來封個齊王,沒有問題,我想劉邦在日後論功行賞的時候,一定會加以考慮,但是自己上書來討要封號,就和明搶要挾沒什麼兩樣了,劉邦的心理陰影一定大於日全食吧,口中一定是吞下了3656只醋泡蟑螂,不得不嚥下去。


儘管之後韓信滅掉龍且,差不多幹掉了項羽一大半的精銳,項王震恐,拒絕蒯通挑唆,拒絕項王拉攏,垓下之圍,消滅項羽,遂定天下,功勞可謂蓋天了,本來這個時候劉邦順理成章封他個齊王,大家都開開心心,然而之前已經封了齊王,再也無法加恩了,總不能夠皇帝讓你韓信來噹噹?你說劉邦心裡怎麼想?難題都落到劉邦的手上,其他功臣心裡也忐忑不安呢。讓領導心裡覺得欠你的,還無法補償,這是何等愚蠢啊?

正是韓信的無知之舉,導致劉邦心裡變態了,打定主意認為凡是當年因為形勢所迫分封的異姓王都是要瓜分我老劉家的家產的,一定要除去,因此,沒幾個月,韓信被擒了,王爵被擼掉了,隨後,韓王信、九江王布等等都被搞掉了。


軍事天才,政治幼稚,就是韓信的無奈結局。也給我們後人奉獻了經典做人道理。


諸葛小村姑


張耳是信陵君門客,秦朝臣民為為朝廷通緝,懸賞千金。與劉邦有往來,吃過幾頓酒飯。娶了個極有錢的老婆,陪嫁豐厚,足夠他四處旅遊結交朋友,聯絡反秦力量。陳勝起事時,立刻報道。好建議不被採用,去趙國發展,慫恿武臣立為趙王,從此在燕趙縱橫,成為一方豪傑。

張耳在趙國與陳餘一起慘淡經營,發展出了一支引起秦二世不安的軍力。就調王離軍因三十餘萬掃蕩趙國。大半年圍困鉅鹿不下。又調章邯引主力支援王離。鉅鹿決戰激烈日甚。項羽引楚兵擊敗王離,受降章邯。張耳陳餘反目,留下禍根。

張耳入關。被封常山王,陳餘封南皮侯。南皮侯不滿項羽,遷怒於昔日"刎頸之交"的兄長張耳。陳餘借田榮兵打跑常山王,常山王逃歸劉邦。陳餘佔了常山,擁立趙歇,自己做代王兼趙王丞相。

這麼一來,常山本就是張耳的。給別人奪了。劉邦派韓信開闢北方戰場,讓張耳去。很明顯就是監軍,熟悉趙國地形。弦外之音就是復國機會給你了,就看你能不能把握。果然,韓信"泜水一戰",消滅趙軍二十餘萬,殺死陳餘,俘獲趙王。於是劉邦立張耳為趙王。在此之前,劉邦之女魯元公主是張耳之子張敖的媳婦兒。如此看來,就在情理之中了。

韓信要當齊假王,有韓信的理由。但這在劉邦看來就是要挾。不給你的你韓信不能伸手要呀。所以劉邦 認為韓信要得過了頭。他不痛罵才不是劉邦。


劉一千五


說張耳輕鬆就封了趙王本身就是瞎說。

張耳這人本身就是趙國的右丞相。在趙地本身就有很大名聲。

當秦將章邯攻趙的時候,張耳和與趙王歇被圍困在鉅鹿。他向陳餘求救,陳餘給他的說法是“我去了也打不過,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堅決不發兵。

後來張耳拍了張黶、陳澤兩員大將,去找陳餘,陳餘才勉強拍了5000個兵過去,結果被全奸,一個都沒有剩下。

當時情況趙國緊急,各路救援的諸侯,看秦兵實力大個個畏首畏尾,作壁上觀。只有項羽站了出來,殺宋義,將兵渡河,破釜沉舟,鉅鹿一戰,解了趙國的危難。因為這件事情,張耳、陳餘兩個鬧起了矛盾。

等到後來項羽成了西楚霸王,分封諸侯的時候,認為張耳非常厲害,分出趙國一部分土地給他,讓他做常山王。看下圖,他的領地已經佔去了趙國一半的地方。

這次封王事件給張耳引來了禍端,他的好兄弟,陳餘認為

“張耳與餘功等也,今張耳王,餘獨侯,此項羽不平”於是聯合田榮。造項羽的反。

再看下圖,田榮把田安,田市,田都都給滅了。於是向西進攻張耳,張耳戰敗向西投靠劉邦。

這時候劉邦聲勢也非常之大,採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滅掉了三秦,雍王

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正在發兵攻魏。

陳餘收復趙地,也就是代和常山,推代王趙歇為趙王,自己被封為代王。這時候各路諸侯都在反項羽,其中又以劉邦最強,劉邦想要聯合陳餘一起南下攻楚,陳餘因為記恨張耳,就跟劉邦說“必須把張耳的頭送過來,他才發兵”。劉邦弄了個假人頭送了過去。

彭城一戰,劉邦50萬大軍,被項羽擊敗,陳餘也發現了張耳沒死,於是就開始造劉邦的反。這時候韓信擊敗了魏豹發兵東進,這時張耳在列。

其意義非常明顯了,張耳一人可抵得過數萬大軍,趙地本身就是張耳的,他在這地方的勢力豈容你小看。

這就跟西漢“七國之亂”的時候,周亞夫帶兵來到洛陽碰見了巨孟一樣,說巨孟一人可抵一個諸侯國!所以趙國平定後,原常山王張耳為趙王,也算是復國。

韓信要個齊王就大逆不道了,他不止要了個齊王

韓信要齊王這個事情,劉邦生氣是生氣,但是還可以接受。

劉邦當然有生氣的理由,當時韓信平了趙之後,就東伐齊。可是這時候齊王田廣(田榮的兒子)已經被酈食其遊說下來了。韓信卻因為爭功認為自己幾萬人打了一年才打下來趙國50座城,而酈食其動動嘴皮子就拿下了齊國70座城,那不行,於是在田廣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突襲,一戰搞定了齊國。酈食其因為他的出兵被田廣活活的煮了。

這樣拿下來的齊國,然後給劉邦要齊王,是你你生氣不生氣。

然而事兒還不止這些,韓信當了齊王之後,又在想著辦法擴大領地。

漢五年,劉邦追項羽追到了陽夏南,要韓信發兵過來一起會戰項羽,而韓信幹了什麼,假裝沒這事兒,比陳餘還過分。

這一戰劉邦大敗,弄的劉邦只能躲起來不敢出頭,這時候劉邦已經危在旦夕。張良發現了問題說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什麼意思,就是韓信擁兵自重,要挾劉邦要封地。

你看韓信要個齊王就不光彩,接下來又威脅劉邦要地。要你是劉邦你怎麼想!!!

氣死爸爸了。

所以最後你看結果,彭越和韓信紛紛被夷三族。


目西


韓信的資歷不夠,他跟劉邦的交情也不太夠。

張耳,他是一個老江湖了。按著史記說法,他年輕的時候,是信陵君的門客。信陵君死後,他不知道犯了什麼事情,不得不脫籍亡戶。逃到外黃,因為勾搭上了年輕漂亮的富姐,當了外黃令,開始養起了門客。劉邦年輕的時候,還到張耳家做過客。一呆就是幾個月。可見,劉邦跟張耳是老朋友了。關鍵劉邦是信陵君超級粉絲,張耳這個老朋友對他來說比較重要。他可跟劉邦八很多關於信陵君的事情,他們的話題多。韓信對劉邦來說,就是一個小年輕,可以用辦事情,私交嘛,就很一般了。

魏國滅國後,張耳已經是名士,大秦可是花一千懸賞他的人頭。陳勝起義,軍至的時候,張耳來投奔他。一報大名,陳勝就接待了他。可見,張耳在戰國末是很有名的人。不是劉邦因為有故舊知道他,其他人也知道他。畢竟,他老人家知名的通緝犯。反秦過程,他和老基友陳餘一起重構建了趙國。鉅鹿之戰後,他跟項羽入關。在項羽大封諸侯的時候,就考慮到老張這人資歷很早,反秦的名聲一直在外,加上老張在戰國末養了很多門客,重構趙國的時候,他任趙相也招了不少門客。要知道,鉅鹿之戰的時候,他兒子張敖那會兒是成都君,也是做壁上觀的諸侯,他兒子那會兒手上也有一萬多人。對了,項羽這邊楚將申陽又是老張的好基友,估計沒少替他說話。所以,老張被項羽被封為了常山王。

項羽都封了的人,劉邦沒什麼道理不封。雖然老張是被陳餘打敗,棄國出逃,投奔劉邦的。但是老張也是帶著人手來的,比如程黑、趙將夕等都是老張帶來的,後來這些人在漢滅趙的時候,也都立了軍功。劉邦考慮友情又考慮老張的資歷,加上那會兒說不定張敖已經取了劉邦女兒魯元公主了,就算沒取,估計這兩兩家也定了親事。所以,劉邦封張耳不虧,畢竟又是親又是故。

至於韓信嘛,那就不是一個非親非故的年輕人,仗著軍功就想要封王。韓信功勞固然大,但是蕭何、張良就比韓信小了嘛?然則,他們都沒有開口跟劉邦要封王,韓信這個小年輕開口要封王,這事情說好聽點叫浮躁,難聽點叫居功自傲。劉邦怎麼可能樂意給韓信封王。給了韓信封王對劉邦來說有什麼好處?

封張耳,劉邦不虧,一是本來就不太可能不封他,畢竟有親有故。二是,他百年後,張敖必然是新趙王,劉邦的女兒不就是趙王后,外孫不就是趙國的太子嘛。肥水本來就沒流外人。

封韓信,劉邦不是虧不虧的問題,他是從心底裡不爽,因素無外乎是韓信跟劉邦談不上好友情,更多是上下級的關係。韓信的軍功大部分都是用劉邦的軍隊打出來。張良、蕭何這兩人都沒有提,韓信憑什麼提?何況,劉邦封王不是看功勞的,其實是看親故的。盧綰資歷不夠,名聲也不夠,為什麼他可以當燕王。因為他跟劉邦是真的交情好。


柳氏異聞錄


說大逆不道,這是說過太重了。對於韓信的要脅,劉邦心裡當然不太舒服,但還不致於認為他大逆不道。

韓信與張耳不同,張耳在項羽分封諸王時,便被封為常山王,也算是一方諸侯。而當時韓信還什麼都不是,他的戰功雖然比張耳要高,資歷遠不如張耳,所以遲遲未封王。

在平齊之後,劉邦曾要求韓信迅速率兵西進。當時韓信按兵不動,反倒派人前去向劉邦提出一個要求:“齊人偽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面又與西楚接壤,形勢不穩定。請允許我作為假王,鎮撫齊國。”假,在古漢語中,就是代理的意思。韓信伸手要權,要全權代理齊王的職責。

當時,劉邦被項羽兵團困在廣武,一聽韓信討價還價,心中當然十分不高興:我被困在這裡,日夜盼著你能來救我,沒想到這個時候你還想著當王。

這時,坐在身旁的張良與陳平踢了劉邦一腳,在耳邊悄悄說道:“現在時局不利,韓信就是想稱王,您有辦法嗎?不如先答應他,把他穩住,不然萬一他有二心,那後果不堪設想。”

劉邦反應非常快,聽張、陳兩人這麼一說後,馬上口風一轉,對韓信派來的人說:“大丈夫平定諸侯,要當就當個真王,當假王幹什麼呢?”立即宣佈封韓信為齊王。韓信這才同意出兵,迫使項羽不得不放棄進攻,並且與劉邦簽下和平協約,撤兵東返。

就在項羽東返途中,劉邦悍然撕毀墨跡未乾的盟約,全軍總動員,追擊正在撤退途中的西楚兵團,準備畢其功於一役。

劉邦進擊西楚兵團到了固陵,緊急命令韓信與彭越兩支勁旅速來會合,共同圍殲西楚兵團。令劉邦沒有想到的是,韓信與彭越居然都按兵不動,這是為什麼呢?在楚漢戰爭中,韓信與彭越是漢軍取得壓倒性勝利的關鍵,特別是韓信,從策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平定三秦,而後平魏破趙降燕滅齊,在北線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勝利;彭越雖然戰果沒有韓信顯赫,但他不斷地襲擾西楚大本營,截斷楚軍糧道,多次迫使項羽分兵,在關鍵時刻多次拯救了劉邦的性命。這兩員大將,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彭越當初被授予魏相國,可是魏王魏豹卻已經死了,魏國的王位出現空缺,彭越認為自己戰功卓著,理所當然是魏王人選,可是劉邦一直沒吭氣,如今劉邦有求於己了,先按兵不動吧,提醒漢王一下,不要忘了封我為王了。韓信呢?他被封為齊王了,可是他還有擔心,第一,這個封王是自己提出要求的,不是漢王主動封賜的,得來有些勉強;第二,雖然封了王,但是地盤還沒有確定下來。韓信也按兵不動,提示劉邦,看你封我為王是不是真有誠意呢?

缺少了韓信兵團與彭越兵團,劉邦根本就不是項羽的對手。西楚霸王反戈一擊,劉邦被打得大敗,只得轉攻為守。他恨恨地對張良說:“現在韓信、彭越都不聽我的,怎麼辦?”

張良深諳人性的弱點,他回答道:“西楚快完蛋了,韓信與彭越兩人都還沒有分到自己的地盤,所以按兵不動。您如果願意與他們分享天下,那他們立馬趕到。”張良這麼一說,劉邦明白了,馬上依張良的意見,將從睢陽到谷城的地盤劃給彭越,立為魏王,將陳邑到海濱的地盤劃給齊王韓信。這下子韓信與彭越兩人笑逐顏開,心滿意足,馬上率軍投入戰場。

韓信與彭越的參戰,終結了西楚霸王的歷史。

然而,當上齊王后的韓信,在登上人生的巔峰時,下坡之路也隱然可見。功高震主本來就難免引起劉邦的猜忌,而且韓信還曾經兩次抗命,這是十分危險的信號。

論打仗,劉邦不如韓信;可是論政治,韓信在劉邦眼中只是個小兒科。後來韓信被清算,從王降為侯,最後被呂后所殺。這個悲劇結果的起點,就是從韓信要脅劉邦封王開始的,從此劉邦就始終提防著他。




君山話史


我覺得以下四點是問題的關鍵

(1)時機問題:

張耳被封趙王是在劉邦情勢大好之時,而且張耳在趙國故地本身具有名望,當初他重建趙國,鉅鹿抗秦,對於趙國是有貢獻,有影響的。當時,韓信以數萬兵馬打敗趙國二十大軍,剛剛得其地,需要有人來穩定局面,而張耳正是最合適的人選。韓信不可能駐守趙國,因為打仗還得靠他。

而韓信要求冊封的是劉邦正與項羽進入白熱化戰爭的關鍵時期。劉邦與項羽大戰,屢吃敗仗,損失慘重,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已經是在苦苦支撐之中。如果沒有韓信、彭越、英布等各地援軍,早已是強弩之末。而韓信此時,滅掉了天下第三大的勢力—齊國,士氣旺盛,兵強馬壯。自己處於失敗,手下處於成功,對比之下心裡當然不平衡了。

而且,此時的韓信在劉邦眼裡,已經不是那個登臺拜將、初出茅廬的小子,而是成長為名震天下、手握精兵良將的大將軍、一方諸侯。信任已經產生了裂痕,尤其是韓信主動冊封這一事件,在劉邦的眼裡是要挾,加速了韓信在劉邦心中形象的瓦解,為韓信最後的悲劇人生埋下了伏筆。

此時,天下大局掌握在韓信的手裡,韓信是那個歷史中轉折人物。甚至項羽也派使者私下裡遊說韓信背漢聯楚,韓信手下的謀士也在勸說韓信自立山頭。可惜,韓信自信的愚忠在劉邦眼裡簡直是狼子野心,在後來成為了可悲的笑話。個人認為,劉邦必定在韓信軍中安插眼線,如此重要之事能不令人震怒?

(2)主觀位置:

韓信是主動要求封的,帶有威脅之意,劉邦是被動的。因為在給個名分之後,劉邦當時發令給韓信,讓其速速帶兵前來助陣。結果韓信以齊地未平之由,遲遲未發兵,這其中帶有不容講價的威脅。因為韓信未能如期南下,劉邦再度吃了敗仗,心裡肯定懷有巨大的芥蒂了。一直到落實齊國封地範圍,韓信才主動出兵。

韓信在這個時候,有點飄了,忘記了君臣之道,這也是讓劉邦惱怒的地方。就好像,我給你平臺、機會、資源、榮譽,你現在反而變本加厲,野心勃勃,我怎麼能忍受呢?韓信雖然未曾這麼想過,但劉邦一定是這麼想的。

張耳是韓信推薦張耳,劉邦答應冊封的,這一點劉邦是主動的。畢竟張耳和劉邦都是交過心的朋友,放心得很,還賣了人情。

(3)兩者影響:

韓信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是一個比項羽還要危險的人物。一旦羽翼豐滿,振臂一呼,自己就會走向滅亡,完全是養虎為患啊,劉邦這個時候是真的怕了。他不怕項羽,而是怕韓信。韓信生於公元前231年,成為統帥也不過不到三十歲之齡,就殲滅諸國,平定天下,潛力實在是太可怕。現在功高震主,位極人臣,以後再立大功還有什麼能封賞?

張耳是一位儒士,典型的迂腐老好人,連梟雄都稱不上。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張耳被封常山王,劉邦被封漢王,兩者是平級。後期更是主動投靠自己。張耳能力不足,連自己的封國都守護不了,本身也沒有私人部隊,威脅太小,自然不在劉邦的眼中。

(4)劉邦與兩者的交情:

張耳:劉邦與張耳是老熟人了,可以說有十幾年的交情。張耳年少時信陵君的門客,信陵君又是劉邦的偶像,因為信陵君的緣故,劉邦與張耳就這麼認識了,而且劉邦還在張耳家住了幾個月。所以說,兩者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相同的。後來封地被陳餘攻破,他首先選擇投靠了實力孤弱的劉邦,而不是實力最強的項羽,劉邦待之深厚。從此一直堅定地站在劉邦的陣營。

除了張耳和劉邦是老朋友,兩者還是親家,親上加親。張耳的兒子張敖娶了劉邦的女兒魯元公主,張耳的女兒張嫣嫁給了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劉盈。張耳不僅與劉邦關係好,也與另一大陣營呂后關係好(魯元公主、漢惠帝是呂后所生)。枕邊風還是挺有作用的。

韓信:劉邦和韓信,就像伯樂與千里馬。只不過,千里馬不是伯樂發現的,而是蕭何耗費精力追回來的。千里馬在時間和歷史的證明下,在伯樂的眼中被不斷放大。但到了這麼一天,伯樂覺得自己駕馭不了這匹千里馬了,並且這匹千里馬隨時能威脅到自己的生命,所以只能提前痛下殺手,以絕後患。

韓信本身是項羽麾下的小官,因不受重用而向劉邦投誠,在劉邦這裡不受重用又逃跑,差點損失了一個左膀右臂(蕭何),其實劉邦打心眼裡是看不起這類人的,不夠忠誠。韓信也是半路加入劉邦的隊伍裡,並不是劉邦隊伍裡的核心人物,更別說是心腹了。劉邦和韓信只能是主公與下屬的君臣關係,並不能上升到另一個更親密的關係。說到底不過是相互利用,劉邦給韓信平臺、機會、榮譽、權力,韓信只要給他打江山,各取所需。而且,劉邦故友酈食其也是韓信間接害死的。本來,酈食其作為劉邦的使者說服了齊王歸漢,結果韓信不經請示,直接滅了齊國,導致了酈食其被活活烹死。手下不聽話了,長此以往還得了?

韓信的性格缺陷讓劉邦很討厭。比如劉邦和韓信在討論領兵問題。劉邦本來是想讓手下誇一下自己,畢竟自己也是領兵打進了咸陽,連秦朝皇帝都向我投降。結果,韓信絲毫不留情,絲毫不顧及劉邦的臉面。直言:您最多撐死能帶10萬,多了就不行了。而我呢,當然是多多益善了。貶低主公,誇耀自己,讓哪個皇帝心裡都不舒坦。

劉邦對於韓信,從未真正地信任過,三次出其不意地奪了韓信的兵權。第一次是楚漢戰爭中期,劉邦自己統帥的大軍被項羽全殲,自己偷跑到韓信的大營裡,趁著韓信還未起床,將韓信苦心經營的精兵強將奪走,結果後來還是被打沒了。第二次楚漢戰爭的尾聲,韓信剛剛統領大軍,殲滅楚國有生力量,逼迫項羽烏江自刎。結果剛出,劉邦就迅速跑到韓信的軍營裡,再次把他的兵權奪了,還把韓信由齊王改封楚王。第三次是建立漢朝之後,對韓信不放心,以雲夢澤之由,誆騙韓信,徹底奪了韓信所有的兵權。並把韓信降為淮陰侯,囚禁在京城,最後被老婆在未央宮裡除掉,夷滅三族。

可以說,劉邦是典型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他要的是一個會打仗,無野心的忠狗,但在他眼裡,韓信還是偏離了自己設計的軌道。


慵懶國王


這事表面看沒問題,內情卻很微妙,不是軍功大小的問題。

首先,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張耳的趙王是韓信推薦的,而齊王是韓信自己伸手要的。性質不同,劉邦的敏感度也不一樣;

其次,韓信要封會讓劉邦懷疑之前推薦張耳的動機,是為自己打伏筆,心裡難免不舒服;

再次,韓信要封的時間節點很糟糕,在劉邦被困滎陽焦頭爛額時提要求,於劉邦來說無異於趁火打劫。

此外還有三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一、親疏有別。劉邦跟張耳早就熟,年輕時還跟人家混過,又是吃又是住的,有一定的感情基礎。劉邦重用韓信只因蕭何推薦,是走投無路時的押寶,拿他當槍使。

二、地位不等。張耳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的門客,輔佐過陳勝、擁立過武臣和趙王歇,後來又被項羽封為常山王,跟劉邦同級別——只是後來被陳餘打跑了才投奔劉邦,再立為王說得過去。韓信只是一個下級軍官,還是從項羽那跑過來的,讓他當大將軍、左丞相都是破例,再提要求就覺得過分。

三、歸因存異。張耳長期經營趙地有一定威望——項羽封他為常山王就是因為好多人替他說話,當趙王確實利於穩定,“鎮撫其國”的推薦理由站得住腳。而韓信無視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歸順的事實武力伐齊,再以同樣理由要封,則有另立山頭之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