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專題展在梅園新村紀念館開幕

200餘件史料圖片講述“延安故事”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专题展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开幕

昨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專題展在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展出。 本報記者 馮芃攝

張思德在山中挖窯燒木炭、白求恩在烈日下光著膀子工作……昨天,由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延安革命紀念館、南京市博物總館聯合主辦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專題展在梅園新村紀念館開幕。200餘件珍貴史料和圖片,通過抗大精神、張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灣精神、勞模精神等七個單元,全面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培育的偉大時代精神。

“校園生活照”講述抗大往事

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作為中共中央所在地,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為主要內容的“抗大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靈魂所在。

1936年6月1日,在陝北瓦窯堡成立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創辦的一所最具代表性的幹部學校。毛澤東擔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並制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據統計,抗大總校辦了八期,培養軍政幹部3萬多人,連同分校共計10萬多人。

露天上課、出操,在田間地頭合唱革命歌曲,自己動手挖窯洞建校舍……展廳現場,一幅幅珍貴的老照片,生動記錄了當年那個“青年們熱望之中心”,把觀眾的思緒帶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有一幅老照片,拍下了1939年7月抗大總校奉命遷往華北辦學時的行軍場景。畫面中,在崇山峻嶺中趕路的大部隊如同一條蜿蜒長蛇,從山頭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山腳。

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這張照片拍攝後不久,行軍隊伍便遭遇了一次重創。在穿越同蒲路封鎖線時,大部隊順利通過,一些掉隊的學員因急於趕上隊伍,在劃火柴查看地圖時暴露了目標,遭到日軍截擊,部分學員被俘。生死關頭,他們實踐了忠誠於黨的誓言:有人用磚頭砸死看守的敵人,逃離虎口;有人在被押送太原途中跳下火車脫險,安全返回總校;有人則經受住了嚴刑拷打,寧死不屈,壯烈就義。他們的英勇表現,閃耀著抗大精神的奪目光芒。

張思德工作照記錄挖窯燒炭場景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當年,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湧現出一大批為人民服務的模範黨員和幹部,張思德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張思德(1915—1944)1933年參加紅軍,長征到陝北後任中央軍委警衛營通信班長,部隊改編後在中央警備團當戰士。展板上的一張老照片,記錄了張思德在山中挖窯燒木炭的場景。1944年9月5日,張思德奉命在安塞縣石峽峪燒木炭,他和老劉一起挖炭窯,張思德在窯掌掏煙洞,老劉向外運土。不料,兩米多厚的窯頂突然坍塌,老劉最終得救,而張思德卻英勇犧牲,時年29歲。

張思德犧牲後,毛澤東親筆題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輓詞。他還留下了三條叮囑:“第一,儘快把張思德的遺體洗乾淨,換上新衣服;第二,打口好棺材;第三,要舉行追悼會,我參加,要講話。”

1944年9月8日,張思德犧牲後的第三天,中央直屬機關在棗園西山腳下廣場,為張思德舉行了約千人參加的追悼會,毛澤東到會並作了那個著名的演講——《為人民服務》。毛澤東說:“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只要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南泥灣舊影追憶抗戰艱苦歲月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陝甘寧邊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為了克服困難,毛澤東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陝甘寧邊區和敵後各根據地迅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1940年5月,朱德總司令從抗日前線回到延安,通過對南泥灣的實際勘查,提出讓八路軍第359旅開進南泥灣執行“屯田政策”。1941年春至1944年10月,359旅的指戰員們只用了3年多時間,就把荒涼的南泥灣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裡,屯墾在南泥灣的359旅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成為延安精神最顯著的標誌。

八路軍在太行山上開荒、賀龍在南泥灣與戰士們一起會餐、毛澤東在楊家嶺種過的菜地……一幅幅斑駁褪色的黑白影像,讓人們深切感受到,那段艱苦歲月所映照出的敢於征服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展板上的一張“陝甘寧邊區公營工廠統計表”,反映了這場大生產運動的蓬勃景象:1938年,邊區工廠僅有4座,工人65人;1941年,工廠數量已發展到99座,翻了近25倍;到了1944年,邊區的工人數量已達1.2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