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2017年12月28日,張家口女孩王曉靜被醫院確診為白血病。

病房中的她高燒不退,鼻血不斷向外噴湧。

病情難以控制,必須進行幹細胞移植。

可結果都是失敗。

接下來醫生的話,對他們一家來說更是晴天霹靂:

“這時找非親屬配型,成功希望幾乎為零。”

這時,王爸爸才想起來,自己和妻子還生過一個女兒。

1986年6月,王家二女兒出生。

她在家裡沒生活多久,就被王爸爸狠心送人。

原因只是出生順序。

32年後,為了幫老三繼續活下去。

這個家中的老二,才第一次引起家人注意。

隨後,王爸爸一家人踏上了漫長的尋親苦旅。


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被忽視,被送人,被賣掉。

這是揹負在老二身上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悲慘命運。

可能是計劃生育影響,也可能迫於生存壓力。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導致老二一出生,就註定不配在原生家庭擁有姓名。

即使留在父母身邊,二女兒也逃不掉被忽視的命運。

她們從出生那一刻起,就伴隨著父母的失望。

“為什麼不是兒子,偏偏又是個女兒?”

於是,這種落寞就被體現在二女兒的名字上:

“勝男”、“夢男”、“招娣”。

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

孩子是媽媽身上的一塊肉,哪一塊掉了都不好過。

但這句話在二女兒身上,失靈了。

大家熟悉的臺灣主持人小S,有三個女兒。

每次提到老大和老三,小S都是滿臉欣喜。

“大女兒跳舞很辛苦,但是以她為榮。”

“好幸運,我的小女兒這麼特別。”

等到她在節目中提到二女兒時,觀眾聽到的是這樣的回答:

我二女兒生出來就是一塊肉擺在那裡,根本不需要理她啊!

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這並不是個例。

在家庭中不受父母重視,是老二的生活常態。

韓劇《請回答1988》中,德善就是典型的二女兒。

鄰居送來炸雞,兩條雞腿分別給姐姐和弟弟,永遠輪不到她。

家裡只剩兩個雞蛋,姐姐和弟弟一人一個,她只能吃醃豆子。

沒有人知道,其實她一點都不喜歡吃醃豆子。

每年最委屈的時刻,就是過生日。

因為和姐姐生日接近,所以家人總會給她們一起過。

並不是折中找一天,而是在姐姐生日那天,等姐姐許完願後,再拔掉三根蠟燭,將就給德善過。

因為是二女兒,連擁有一個自己的生日,都不配。

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在我老家有句土話“老大俏老小嬌,中間一個嫌事包”。

在父母眼中,最大的孩子需要最先考慮;

最小的孩子因為年幼,照顧和關心給得最多;

輪到中間的孩子時,大人們只會冷冷地對她說一句:

沒時間管你,少給我們添麻煩!


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在被長期忽視的過程中,慢慢地,老二也會覺得自己不再重要。

和同齡人相比,她們總是顯得格外懂事。

用成熟的外殼,小心翼翼包裹自己受傷的心。

她們腦中始終緊繃著那根聽話弦,不敢越雷池半步。

好像只有做個好孩子,才有資格得到父母的關注。

小S的二女兒,就是最聽話的那個。

她在節目中透露過一個細節,說經常吩咐二女兒幹活。

每晚臨睡前,都讓二女兒給她在床頭放兩杯熱水。

十歲出頭,正是叛逆的年紀。

一般小孩不和父母吵架就不錯了,哪能指望她照顧別人。

但是小S的二女兒總會乖乖去做,甚至做得還挺好。

不僅按時送水,就連水溫也控制到剛好。

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是小S的二女兒天生比別人細心嗎?

未必。

她只是得到的關注度太少,錯把使喚當成愛而已。

這些懂事的孩子,都在密謀一場賭局。

她們賭上自己珍貴的童年,去博一份關注。

最終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贏來一聲讚許。

卻永遠輸掉了那個快樂的自己。

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村上春樹說,

違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則,哪怕只有一次,以後就會違背更多的原則。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 討好型人格成為老二的通病:

我得了一種很嚴重的心理疾病,臨床表現是想討所有人歡心。

她們遇到事情後,第一反應是犧牲自己。

與人交往時,寧可別人欠自己,也絕不讓自己欠別人。

她們從不拒絕,害怕和人起衝突;

擅長察言觀色,是因為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在美劇《小謝爾頓》中,密西是家中的老二。

有一次,弟弟謝爾頓和她被家人帶去做測試。

醫生對密西做出這樣的論斷:

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看到大多數人忽略的東西。

而年僅9歲的密西的回答,言語裡有遠超自身年齡的成熟:

誰讓我名字裡就含有“忽略”呢?

當你獨處久了,就會慢慢具備這種能力了。

明明還只是孩子,卻活成了家裡的客人。

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想起我二姐,也是如此。

伯伯家有三個女兒,二姐性格最成熟。

每次大姐和二伯吵到不可開交,都是二姐從中調和。

吃完飯後,大家一起看電視。

只有她,會乖乖去幫媽媽洗碗。

甚至到了適婚年紀,她都只在家門口選老公。

“她們倆都走了,我終於能霸佔爸媽了。”

她用自己一生的幸福為代價,終於完成了和童年的和解。


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書裡寫到: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

說說家裡三個小孩,排行老二是怎樣一種感受?

其中一段對話,讓人看了特別心疼——

老二和老三都在床上睡覺,老三可以倚偎在媽媽懷裡。

老二身邊空無一人,只能自己拍著自己說:

嗷嗷嗷,睡倒倒。

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我從沒覺得睡覺被父母拍一拍,有什麼了不起的。

可就是這麼一個小的舉動,老二想得到一次,都那麼難。

那些看起來外表堅強的老二,其實內心比誰都渴望愛。

當家人都不會關注你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孤獨。

這種感覺,老二比誰都更早體會到。

有網友分享了這麼一個故事:

小時候的方便麵是兩層的。

父母會把一包方便麵拆開,我和弟弟一人一半。

但方便麵只有一個袋子,弟弟每次都是那個拿著袋子吃的人。

而我,只能用手捧著吃。

直到有一天我受夠了這樣的規則,也要袋子,父母不準,我就大哭。

哭夠一天一夜都沒有人理我。

後來鄰居問,這孩子為什麼老是哭呢?

我聽到家人回答,可能是想哭了吧。

沒有人在乎你是否哭泣,也沒人管你悲傷的理由。

很多二女兒在童年家中缺失的歸屬感和存在感,成年後只能在別處不斷找尋。

這種對親密關係的極度依賴,在戀愛中體現為:

愛無能。

只要別人對她稍好一點,她就會覺得那是愛情。

有的女生會因此愛上自己的老師,並且沉溺其中;

甚至有的女生,被男生騙走全部積蓄,都還不死心。

她們那麼努力,只不過是想證明:

從小到大,自己都是值得被愛的。

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網上有人總結中國式偏心:

家裡孩子是兄弟或姐妹的,一般偏老大,

三個孩子的情況下,老二最不受待見。

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在《請回答1988》裡,壓抑太久的二女兒成德善,最後終於爆發:

二女兒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這個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樣:

姐姐因為她是姐姐,弟弟因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謙讓著。

但我以為我如此崇高的犧牲精神,爸爸媽媽是知道的。

原來不是。

有可能,家人們最不清楚。

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老二身上最大的悲哀,不是被忽視,也不是父母偏心。

而是父母從不覺得自己偏心,反而指責你莫名其妙:

都是一家人,有什麼好計較的?

姐姐的舊衣服還好好的,你為什麼不想穿?

你從小就懂事,我們那是對你放心,怎麼就是不關心了?

你在等他們說對不起,他們卻在等你說謝謝。

父母都會標榜自己一碗水端平,明明東西都一人一份,你還覺得有什麼不公平?

可比起物質上的公平,精神上的忽略才最叫人傷心。

這些忽略變成了刀,生出了利刃,狠狠紮在那些老二的心上。

老二隻能不斷委屈,不斷自愈。

但童年的創傷,想癒合又談何容易?

被父母漠視的孩子:怕擁有、怕失去、對愛恐懼

多年後,當父母和你聊起天來,他們可能會說:

你從小就獨立,所以對你擔心少一點。

這時,你才會告訴他們:

那你們知道我為什麼那麼獨立嗎?

因為我知道自己一旦倒下,背後將空無一人。

沒人保護我,我才把自己變成刺蝟,努力去保護自己。

至於那些父母們,真的想和你們說一句:

給老二一點愛吧,她們要得並不多。

只用一點點甜,就能填滿她們那顆傷痕累累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